作文档>生活经验>国际

源远流长的陕西秦腔文化

更新时间: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秦腔的流传已有上千年,秦腔文化也是在这近千年以来,不断变化改善,秦腔因流行的地域不同,而演变成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对与秦腔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陕西文化为你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秦腔,是我国戏曲中较为古老的大型剧种之一,因产生于秦陇大地,又以陕西关中话为基调,故名为秦腔。它是深受西北人民喜爱的一个主要剧种。秦腔传入什川,据考证约在公元18000年以后。当时由于社会处于重大变革时期,文化交流活动加快,人们频繁往来于兰州什川之间,耳濡目染,逐渐对秦腔艺术有了兴趣,一些农村艺人、好家,以不满足“小曲子”演唱,并在各“小曲子”自乐班的基础上模仿、嫁接、移植,走上由简到繁、由折子戏到全本戏演出的道路。

  清代后期,秦腔在兰州盛行起来。光绪元年(1875年),兰州成立了秦腔班社“福庆班”。名艺人张福庆组织众多艺人在固定的戏台上演戏。茶馆酒肆常有清唱的艺人。1913年,朱怡堂等老艺人成立了“化俗社”。班社组织秦腔艺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促进了秦腔艺术的发展。高亢、激越、豪放的秦腔曲调吸引了许多听众变成戏迷。什川戏迷魏学品、魏贵喜、王元亭等数十人常去兰州班社看戏学戏。什川城隍庙南面有一座乾隆年间的戏台,秦腔艺人常在台上演戏,广大农民常去看戏捧场。

  上世纪三十年代,什川的几十位秦腔艺人演戏水平提高。他们拆去旧戏台,在原址建起一座两层戏楼,上层是戏台,结构精巧,高大宽敞。逢年过节和梨花会期间,本地秦腔艺人邀请水阜、中堡、西岔的艺人来同台演出,盛况空前。每场观众有1000人左右,男女老幼,热闹非凡。那时演出的剧目都是传统的历史剧。

  1940年,什川秦腔艺人组成两个戏社。王元亭、魏毓功、魏学通、陶启福、魏孔安、魏学礼、魏至愿、魏本中、魏旭中、卫明新、卫明珍等人组成同乐社。魏贵喜、魏学品、魏至孝、魏学印、魏至贵、魏职相、魏周存、魏孔文、魏学成、魏周湖、魏学茂、魏至君等人因在上车村居住,组成的社名上车社。两社常唱对台戏,梨花会时昼夜都唱,互相竞争,促进了秦腔艺术的快速发展。

  舞台演出

  1944年,同乐社应邀去榆中夏官营演唱五天,受到那里观众的赞誉。四十年代是什川秦腔艺术的鼎盛时期。泥湾村的艺人焦元宝、魏左堂、魏至卿等,河口村的艺人马称科、魏从贵、马称举等,常渡河来什川演戏。解放初期,什川秦腔艺人在新年春节和梨花会期间仍然演戏。1958年,什川公社成立了秦腔剧团,名艺人魏周存任团长,团员有40人,青年女演员中张治花水平较高。秦剧团平时组织团员在同一工地上干活,休息时大家谈论演艺,互相切磋,老艺人传教青年演员。他们历史剧和现代剧都演。常演的历史剧有《铡美案》、《辕门斩子》、《苏武牧羊》、《反徐州》、五典坡》、《游龟山》、《游西湖》、《周仁回府》、《潞安洲》、《三娘教子》、《小姑贤》、《白玉楼》、《大升官》等,现代剧有《十年之家》、《梁秋燕》(眉户剧)等。

  1963年,什川公社书记寇永明重视秦腔等文艺事业,他安排木匠扩建戏楼两侧。自己在新台上粉墨登场,与艺人们一起演戏。老艺人陶启福从榆中秦剧团回到家乡,把精湛的演艺献给乡亲们。1965年,青年艺人魏万英、魏至芳等演出现代剧《会计姑娘》、《夺印》等。“文化的大革命中”,什川秦剧团演出《血泪仇》、《血泪湖》、《三世仇》等现代剧,并移植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为秦剧。主要演员有王家林、魏兴吉、陆发安、刘永兰、颜孔鲁、卫明月、魏永旭等。1972年建起了新舞台,把古式建筑的戏台拆毁了。


源远流长的陕西秦腔文化相关文章:

源远流长的陕西秦腔文化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秦腔的流传已有上千年,秦腔文化也是在这近千年以来,不断变化改善,秦腔因流行的地域不同,而演变成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对与秦腔文化你了解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