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吹腔,白族传统文化中的奇葩
白族文化的取材大多源于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最真实的反映就是白族的吹吹腔,它不仅是人民娱乐观赏的一种艺术,而且也是白族生活的写照。吹吹腔集于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于一体,被白族人们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着。那么,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吹吹腔,白族传统文化中的奇葩。
云龙白族“吹吹腔”的出现距今约有500年的历史了。主要靠师传和家传传承。
云龙白族吹吹腔戏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旧州镇的汤邓、下坞、旧州三个村和长新乡的大达村,目前全县已组建白族专业、业余吹吹腔剧团9个:汤邓吹吹腔剧团、上甸尾吹吹腔剧团、三七吹吹腔剧团、丹嘎吹吹腔剧团、丰城吹吹腔剧团,汤涧吹吹腔剧团、大达吹吹腔剧团、箐干坪吹吹腔剧团、云龙县吹吹腔剧团。
每个剧团都有戏台。这些剧团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嫁娶、起房坚柱都要进行吹吹腔戏表演,特别隆重的是春节,节目表演要达三天三夜。2000年7月24日在《云南日报》公布的滇西北保护与发展项目上,将长新乡大达村列为吹吹腔保护村,旧州镇列为白族吹吹腔保护区。
吹吹腔是一种古老的民族剧种,行当分工相当细致,“生、旦、净、丑”俱全,讲究手、眼、身、法、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及身段谱,步法与唢呐旋律相适应,舞蹈性特别强。吹吹腔以唱、吹为主,吹又以唢呐为主要器乐吹奏过门,故又称“唢呐戏”、吹吹腔每唱四句为一段,唱词格式为“三七一五”山花诗体。
第一句为起板,二、三句为中板,四句为落板,起板和落板都用唢呐间奏,击乐配之,击乐节拍十分严谨。有上引、咏诗、作对、表白、做功等表演程式,有“一吹、二唱、三敲打之说法”,唱腔有九板十三腔,即:平腔、净腔、生腔、一字腔,地胡腔、哭腔、大哭腔、高腔、摇旦腔、走板、垛垛板、数板、倒板等,唱腔调门随戏中人物而定。
吹吹腔音乐资源丰富,以唢呐主奏,可加以二胡、三弦、笛子等,击乐有大镲、小镲、点子、小鼓等。表演起来抑扬顿挫,十分精彩,演唱方式:道白与唱腔相结合,颇似小品。唱腔曲调质朴、亲切,故事情节较真实,一波三折,与山地民族居住环境相吻合。
传统吹吹腔节目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如《崔文瑞砍柴》、《火烧磨房》、《竹林拾子》、《三出首》等。现代吹腔戏反映白族人民崇尚文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呕歌和赞美大自然,赞美新时期的好人好事,主要节目有白族吹吹腔小戏《人勤花茂》、《喜兆三元》、《鸡鸣茶香》、《见面礼》等。
白族吹吹腔很具有观赏性。集说、唱、表演、器乐于一体,曲目本身的创作就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有时就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是观众自身的经历,很容易接近观众;它还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因为它将诗赋、神话、谚语运用于作品中,再加上表演动作的夸张,就使曲目更传神。
它还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白族语言,唱腔的诙谐,器乐的合理配合,节拍有快有慢,动作有张有弛,节奏十分明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目《崔文瑞砍柴》、《火烧磨房》等在云龙县山地文化展演活动中深受群众好评。
您可能还会喜欢:
具有悠久文化的瑶族民间文献
瑶族蝴蝶歌的艺术特色及文化
瑶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洗浴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瑶歌
吹吹腔,白族传统文化中的奇葩相关文章:
吹吹腔,白族传统文化中的奇葩
上一篇:梦幻西游耐力加多少防御
下一篇:沱茶怎么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