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档>生活经验>国际

山东曲艺文化的奇葩“莱芜梆子”

更新时间:

  “莱芜梆子”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剧种,它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山东戏曲中的奇葩,山东莱芜梆子具有浓重的山东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山东莱芜梆子有着散发浓烈的戏剧氛围,非常受山东省周边人民的喜爱。本期的山东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关于莱芜梆子的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莱芜梆子的剧种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由流行于鲁西南一带的梆子腔演变而来;二是由徽班传授;三是由徽戏和梆子腔结合而成。这几种说法虽都有一定的形成因素,但渊源关系与河北省赞皇丝弦却很相近。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庆”徽戏班奉调入京献演,随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接踵进京,其它许多徽班也纷纷向此开拓。1850年(道光三十年)前后,徽班“老阳春”沿运河、顺驿道流入泰安一带,后来在泰安西南程子寨定居。在此前后,陕西、甘肃一带的秦腔经河南流传到汶上地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本地梆子腔。这种梆子腔粗犷高昂,比徽戏更加符合当地人民的性格和趣味,因而影响不断扩大。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为了争取观众,以利自身发展,“老阳春”便逐步全盘吸收梆子腔这个艺术形式,开始了新的探索。

  在相当长的演出活动中,历代班社都是徽戏和梆子戏同班并存,但不合二为一,演员既能演唱这一声腔的戏,又能演唱那一声腔的戏。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越来越多,受当地方言、习俗和群众爱好的影响越来越深,便逐渐改为以演唱梆子戏为主,徽戏的成分日益减少,以致绝迹。而被徽班吸收的梆子腔也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莱芜梆子。清朝光绪末年到抗战爆发,为莱芜梆子的兴盛阶段,专业班社数量可观,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流行区域不断扩大。

  莱芜梆子历史上属于民间艺术,以莱芜、泰安、新泰为主要活动区域,后来流行于东至日照,西至平阴,南到临沂,北抵济南的广大区域内,但以在莱芜、泰安,新泰、沂源影响最深。在当地流传着“跑断腿,磨破脚,还不知赶上磨旦子(莱芜梆子着名老艺人)出角不出角”的歌谣,可见其魅力之大,影响之广。

  1954年1月山东省莱芜县成立莱芜县民艺剧团,1956年更名为“莱芜梆子剧团”,使该剧种得以进一步发展提高。1965年剧团晋京汇报演出《送猪记》,受到周**、朱*、彭真、叶**和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1975年又为庆祝建国26周年晋京献礼演出《三定桩》,1977年《三定桩》赴广交会为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演出。

  1982年初又到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演出《红柳绿柳》,再次受到彭真、康克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其中《三定桩》和《红柳绿柳》分别由上影厂、“八一”厂和山东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并先后有《借闺女》等几个剧目被省、市电视台录制,其中《借闺女》被中央电视台转播。

  现代戏《正月十五雪打灯》获1995年度山东省精品工程奖,1996年参加文化部在西安举办的全国梆子戏优秀剧目交流演出,荣获七项奖。1997年,现代戏《雪野风情》获山东省第四届精品工程奖。现代戏《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先后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推媳妇》2000年12月参加全国部分省市农村题材小戏调演在长安大戏院演出,2002年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群星奖”优秀剧目展演,李**前往观看,给予高度评价。

  莱芜梆子包含梆子与徽调两种声腔。据1954年调查,莱芜梆子的传统剧目有267个。其中梆子剧目164个,徽调剧目103个。基本剧目称为江湖十八本,其中《两狼山》为梆子腔,《烧战船》等为徽调。早期名演员有陈富美、胡大采、孙玉才、胡庆松等。建国以后,莱芜梆子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三个高峰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整理了《两狼山》、《赵连岱借闺女》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现代戏曲《送猪记》,晋京演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编演了《三定桩》、《红柳绿柳》等,并晋京演出。其中《三定桩》、《红柳绿柳》等戏已摄制成影片,《赵连岱借闺女》等录制为电视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后,编演了《雪落黄河》、《推媳妇》、《正月十五雪打灯》、《雪野风情》、《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等戏[2]。2009年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廉政剧目《儿行千里》获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五项大奖,并在全省十七地市巡演。


山东曲艺文化的奇葩“莱芜梆子”相关文章:

山东曲艺文化的奇葩“莱芜梆子”

“莱芜梆子”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剧种,它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山东戏曲中的奇葩,山东莱芜梆子具有浓重的山东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山东莱芜梆子有着散发浓烈的戏剧氛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