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
更新时间: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
2003年金秋十月中旬,我考察组一行16人赴新加坡教育考察团前往新加坡,参观了新加坡的三所中学、一所初级学院、一所大学和一所中学宿舍,与新加坡教育部官员、中正中学和四德女子中学领导、德明政府学校宿舍辅导教师等进行了座谈,了解和亲眼目睹了新加坡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的一些现状和情况,感慨颇多。
不断分流的教育体制
新加坡的小学至中学同国内一样是6+6学制,共12年,但具体结构上与我们的差别很大,一是采取不断的分流,二是初中叫中学,高中叫初级学院、理工学院或工艺教育学院。新加坡小学实行4+2学制,小学4年级完后就分流成EM1、EM2、EM3,6年后就进行小学离校考试,根据成绩报读各中学。中学(即初中)读4年,毕业时参加英国剑桥普通文凭考试(即"0"水准考试),根据成绩报读不同的高中。成绩优秀生就可读初级学院,它是大学预科,读上初级学院就是向大学的门槛迈进。次等生就可读理工学院,再次等生只能就读工艺教育学院。这两类学院毕业后其文凭即为大专。如果理工学院毕业生成绩冒尖的,可申请读大学,入学者就直接进入大学二年级。重庆的初三留新学生所就读的中学,包括中正中学、四德女子中学、淡马锡中学和海星中学,都是新加坡200多所中学中排名前10名内的名牌中学,他们毕业后就报读初级学院,然后毕业后申报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三所大学,也可申报读英国剑桥等大学或其他国家的大学。
东西方教育的结合
东西方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最明显之处在于:东方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以考试成绩排名,学生死记硬背的成分多。西方教育注重知识的点拨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发挥和创造的较大空间。而新加坡的教育将东西方的两种教育进行结合,吸取各自的一些东西,试图建立一种东西方融合的教育制度。中学以分数排定名次来评价优劣,也以分数排名收生;大学生以积分多而选住好宿舍,学习优等方能申请社会兼职(打工);较多的死记硬背、补课、家教、学生负担过重等在新加坡也一路通行。同时,上午行课、下午搞社团兴趣等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能说会道、会思善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发挥特长等在新加坡也搞得有滋有味。在考察中我老是有一种感觉时时浮现,那就是新加坡教育有东方的十分看重成绩,又有西方的大肆张扬个性和爱好。可以说,只要你有能耐,甭管你是哪方面的能耐,你都能在新加坡找到用武之地,特别是上了初级学院和大学,各种比赛都是你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你是德才兼备者,国家的、企业的许多奖学金都向你张开双臂,顶尖者还能获得最高奖--总统奖学金。重庆初三留新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体会最深。尽管他们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潜质和习惯,然而他们一刻也不可懈怠,因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向着初级学院和大学直奔。
我们向新加坡教育部官员询问了几个数字:新加坡计划小学生人数的20-25%读大学,40-45%读理工学院,35-40%读初级学院;中国初三留新学生的水平,相当于新加坡中三学生水平的前20%;中国初三留新学生读大学的有90%以上能获得奖学金,未获奖学金的还可免息贷款;在新加坡的财政预算中,处于第一位的是军费,第二位的是教育经费。
没有"义务教育"概念
在国内,义务教育家喻户晓,作为教师,义务教育更是深入人心。可在新加坡却没有义务教育这个概念,无论是它教育部的官员,还是下面的中学校长,都给我们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而我们觉得新加坡是没有义务教育的义务教育。例如,中学生每月只交学费7新元、杂费5新元,这与我国相比学生交费的确很少。还设有"清寒助学?quot;,实行"0"水准会考免费午餐等。对于留新的外国学生,不仅不收学杂费、住宿费、早餐费等,还每月发给每生200新元,以解决午餐、学习用具、零用等。有学生透露,他们如果节约开支,每学年6月和12月两次放假回国,其机票费不在话下。每天下午学校组织的学生补课也不收费。每个学生每年有国拨的800新元作为课外活动费,一般的课外活动也不收费,只有一些长期请企业、科研单位的辅导老师在所拨经费不够的情况下,才向学生收一点。要是你乐意去请家教,也得照价付钱。
我们代表团一行大为羡慕的是,中学校长不必成天为钱发愁,所有的经费都由国家拨,除非学校要扩大原有建筑面积修建房屋,只需要自酬5%的经费即可。因此,在中正中学、四德女中、南洋华侨中学以及华中初级学院几所学校,其房屋建筑都是很有特点的,各种用途及功能的教学用房、场地及设施设备均较为齐全。那种为筹集经费绞尽脑汁地招收大批自费择校生的情形,在新加坡不复存在。
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新两国人民同属炎黄子孙,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新加坡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浓厚的色彩,到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赴新加坡前,看到一则报道新加坡副总理在一次大会上大谈岳飞,号召人民学习岳飞的"精忠报?quot;,以振国人之精神,推动国家的发展。
在新加坡,座谈访问、逛商场、游公园,无论你走在哪里,基本上没有语言障碍,中文作为它的四大语言(英文、中文、马来文和泰米尔文)之一,我们相互交流起来很方便自然,毫无异国他乡的感觉。中国传统的儒文化如仁、义、礼、信、道以及人民群众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精神,在新加坡的几所中学中体现得比较充分。你可以看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等熟悉的诗句,也可以看到取名"诚毅楼"、"竹林居"等楼房,还可以看到以忠1、忠2、忠3……等取名的班级序号。在中正中学,学生的中国书法兴趣小组,其书画作品在至少两栋楼里都有集中的展示,书体多样化,质量也不错。这情景,仿佛是在我自己的学校。在四德女中,校徽图案高高地放置在办公大楼的墙上方,校徽上写着校训:诚、毅、礼,并将师生的座右铭"坚持不懈,礼貌待人,诚实正直"印刷在学校的墙壁上。我真没想到,在这个国度上,这样如此看重中国传统文化,我刻制的两枚印章赠送给中正中学的余立信校长和四德中学的梁锦媚校长,也算是我找到了知音,使我暗暗高兴不已!
英语是"敲门砖"
我国有句俗话:"字是打门锤。"过去未普及电脑时,写字显得非常重要,有的还把你写字的水平与文化水平相提并论。如今电脑盛行,不少人对写字不大用功了,什么东西都用电脑制造。在一些人眼里,用手写的东西是跟不上形势的表现。有人告诫我“顽固写字”者,不用电脑,不用说逛"地球村",就是过去学过英语也将失去记忆。走出国门,才深深体会到外语的重要性。
在新加坡,英语是每个人的第一语言,不会英语,将一事无成。我们初三留新学生起初三个月是专门强补英语,之后才上其他学科的课。所有学科上课都用英语,如果你听不懂英语,即使是简单的学科内容你也束手无策。学校为了便于中国学生熟悉英语,就将他们分散与印度、马来西亚学生的宿舍内住,使之随时都用英语交流,造成一种无处不在的英语氛围。新加坡教育部官员说,我们的初三学生的英语水平,只相当于他们小学三年级的水平,难怪我们学生感到最恼火的是英语,这不单是词汇量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听、说以及用英语的方式去思考、研究问题。新加坡及欧美国家的大学要求中,英语未达到A1、A2(相当于我们的优、良水平)成绩的,就不能申报好的大学。校长们告诉我们,中国学生毕业时都能达到这个水平,但开始第一年一般只能考个B3(相当于我们的及格水平)。所以,我们留新学生需要花很多精力学习英语。
以人为本
在建筑设计和用材上,新加坡的中学都不追求豪华,更不盲目攀比,在考虑美观、大方的前提下,尽量考虑适用性,达到物尽其用,不至于浪费。在那里,我们见不到一个雄伟的体育馆,恰是各自不同的操场和体育设施。尤其与我们不同的是,每栋楼房的底楼几乎都是用几根柱子撑起而无墙壁的,便于学生学习、活动和行走不被日晒雨淋。南洋理工大学内凡有车站的地方,都修建有阳光棚长廊抵达公寓、教学楼或办公楼,就这一工程就花了300多万新元。
学校的器材、器具,鼓励学生多使用。比如四德中学,就把钢琴分别安放在休息室、走廊等地方,便于任何学生随时弹奏。
在学生宿舍,设有阅览室、自习室,甚至还有可供学生需要煮汤的炉灶房间。每7--8个学生就配有一个辅导老师,负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师生关系上,校长和教师叫学生都只喊名,省去姓,犹如家庭成员般的温暖;当学生犯错时,老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是以关心的态度和谦和的语言,对错误性质严重一些的学生给予公开批评的办法。新加坡规定,教师对学生不得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唯有校长才能对极个别的男学生采取一定的体罚措施。
几天短暂的新加坡教育考察,引起我许多思考:教育的传袭性怎样才能发扬广大?教育的借鉴性如何掌握好分寸?东西方教育的优势究竟怎样结合?教育如何才能丢掉教师们不断透支着生命的沉重负载?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不至于停留在口头上……尽管中新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所不同,但新加坡办教育既与世界接轨又不失自己的优势的思路值得我们研究,注重人文因素和以人为本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的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2003年金秋十月中旬,我考察组一行16人赴新加坡教育考察团前往新加坡,参观了新加坡的三所中学、一所初级学院、一所大学和一所中学宿舍,与新加坡教育部官员、中正中学和四德女子中学领导、德明政府学校宿舍辅导教师等进行了座谈,了解和亲眼目睹了新加坡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的一些现状和情况,感慨颇多。
不断分流的教育体制
新加坡的小学至中学同国内一样是6+6学制,共12年,但具体结构上与我们的差别很大,一是采取不断的分流,二是初中叫中学,高中叫初级学院、理工学院或工艺教育学院。新加坡小学实行4+2学制,小学4年级完后就分流成EM1、EM2、EM3,6年后就进行小学离校考试,根据成绩报读各中学。中学(即初中)读4年,毕业时参加英国剑桥普通文凭考试(即"0"水准考试),根据成绩报读不同的高中。成绩优秀生就可读初级学院,它是大学预科,读上初级学院就是向大学的门槛迈进。次等生就可读理工学院,再次等生只能就读工艺教育学院。这两类学院毕业后其文凭即为大专。如果理工学院毕业生成绩冒尖的,可申请读大学,入学者就直接进入大学二年级。重庆的初三留新学生所就读的中学,包括中正中学、四德女子中学、淡马锡中学和海星中学,都是新加坡200多所中学中排名前10名内的名牌中学,他们毕业后就报读初级学院,然后毕业后申报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三所大学,也可申报读英国剑桥等大学或其他国家的大学。
东西方教育的结合
东西方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最明显之处在于:东方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以考试成绩排名,学生死记硬背的成分多。西方教育注重知识的点拨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发挥和创造的较大空间。而新加坡的教育将东西方的两种教育进行结合,吸取各自的一些东西,试图建立一种东西方融合的教育制度。中学以分数排定名次来评价优劣,也以分数排名收生;大学生以积分多而选住好宿舍,学习优等方能申请社会兼职(打工);较多的死记硬背、补课、家教、学生负担过重等在新加坡也一路通行。同时,上午行课、下午搞社团兴趣等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能说会道、会思善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发挥特长等在新加坡也搞得有滋有味。在考察中我老是有一种感觉时时浮现,那就是新加坡教育有东方的十分看重成绩,又有西方的大肆张扬个性和爱好。可以说,只要你有能耐,甭管你是哪方面的能耐,你都能在新加坡找到用武之地,特别是上了初级学院和大学,各种比赛都是你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你是德才兼备者,国家的、企业的许多奖学金都向你张开双臂,顶尖者还能获得最高奖--总统奖学金。重庆初三留新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体会最深。尽管他们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潜质和习惯,然而他们一刻也不可懈怠,因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向着初级学院和大学直奔。
我们向新加坡教育部官员询问了几个数字:新加坡计划小学生人数的20-25%读大学,40-45%读理工学院,35-40%读初级学院;中国初三留新学生的水平,相当于新加坡中三学生水平的前20%;中国初三留新学生读大学的有90%以上能获得奖学金,未获奖学金的还可免息贷款;在新加坡的财政预算中,处于第一位的是军费,第二位的是教育经费。
没有"义务教育"概念
在国内,义务教育家喻户晓,作为教师,义务教育更是深入人心。可在新加坡却没有义务教育这个概念,无论是它教育部的官员,还是下面的中学校长,都给我们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而我们觉得新加坡是没有义务教育的义务教育。例如,中学生每月只交学费7新元、杂费5新元,这与我国相比学生交费的确很少。还设有"清寒助学?quot;,实行"0"水准会考免费午餐等。对于留新的外国学生,不仅不收学杂费、住宿费、早餐费等,还每月发给每生200新元,以解决午餐、学习用具、零用等。有学生透露,他们如果节约开支,每学年6月和12月两次放假回国,其机票费不在话下。每天下午学校组织的学生补课也不收费。每个学生每年有国拨的800新元作为课外活动费,一般的课外活动也不收费,只有一些长期请企业、科研单位的辅导老师在所拨经费不够的情况下,才向学生收一点。要是你乐意去请家教,也得照价付钱。
我们代表团一行大为羡慕的是,中学校长不必成天为钱发愁,所有的经费都由国家拨,除非学校要扩大原有建筑面积修建房屋,只需要自酬5%的经费即可。因此,在中正中学、四德女中、南洋华侨中学以及华中初级学院几所学校,其房屋建筑都是很有特点的,各种用途及功能的教学用房、场地及设施设备均较为齐全。那种为筹集经费绞尽脑汁地招收大批自费择校生的情形,在新加坡不复存在。
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新两国人民同属炎黄子孙,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新加坡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浓厚的色彩,到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赴新加坡前,看到一则报道新加坡副总理在一次大会上大谈岳飞,号召人民学习岳飞的"精忠报?quot;,以振国人之精神,推动国家的发展。
在新加坡,座谈访问、逛商场、游公园,无论你走在哪里,基本上没有语言障碍,中文作为它的四大语言(英文、中文、马来文和泰米尔文)之一,我们相互交流起来很方便自然,毫无异国他乡的感觉。中国传统的儒文化如仁、义、礼、信、道以及人民群众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精神,在新加坡的几所中学中体现得比较充分。你可以看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等熟悉的诗句,也可以看到取名"诚毅楼"、"竹林居"等楼房,还可以看到以忠1、忠2、忠3……等取名的班级序号。在中正中学,学生的中国书法兴趣小组,其书画作品在至少两栋楼里都有集中的展示,书体多样化,质量也不错。这情景,仿佛是在我自己的学校。在四德女中,校徽图案高高地放置在办公大楼的墙上方,校徽上写着校训:诚、毅、礼,并将师生的座右铭"坚持不懈,礼貌待人,诚实正直"印刷在学校的墙壁上。我真没想到,在这个国度上,这样如此看重中国传统文化,我刻制的两枚印章赠送给中正中学的余立信校长和四德中学的梁锦媚校长,也算是我找到了知音,使我暗暗高兴不已!
英语是"敲门砖"
我国有句俗话:"字是打门锤。"过去未普及电脑时,写字显得非常重要,有的还把你写字的水平与文化水平相提并论。如今电脑盛行,不少人对写字不大用功了,什么东西都用电脑制造。在一些人眼里,用手写的东西是跟不上形势的表现。有人告诫我“顽固写字”者,不用电脑,不用说逛"地球村",就是过去学过英语也将失去记忆。走出国门,才深深体会到外语的重要性。
在新加坡,英语是每个人的第一语言,不会英语,将一事无成。我们初三留新学生起初三个月是专门强补英语,之后才上其他学科的课。所有学科上课都用英语,如果你听不懂英语,即使是简单的学科内容你也束手无策。学校为了便于中国学生熟悉英语,就将他们分散与印度、马来西亚学生的宿舍内住,使之随时都用英语交流,造成一种无处不在的英语氛围。新加坡教育部官员说,我们的初三学生的英语水平,只相当于他们小学三年级的水平,难怪我们学生感到最恼火的是英语,这不单是词汇量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听、说以及用英语的方式去思考、研究问题。新加坡及欧美国家的大学要求中,英语未达到A1、A2(相当于我们的优、良水平)成绩的,就不能申报好的大学。校长们告诉我们,中国学生毕业时都能达到这个水平,但开始第一年一般只能考个B3(相当于我们的及格水平)。所以,我们留新学生需要花很多精力学习英语。
以人为本
在建筑设计和用材上,新加坡的中学都不追求豪华,更不盲目攀比,在考虑美观、大方的前提下,尽量考虑适用性,达到物尽其用,不至于浪费。在那里,我们见不到一个雄伟的体育馆,恰是各自不同的操场和体育设施。尤其与我们不同的是,每栋楼房的底楼几乎都是用几根柱子撑起而无墙壁的,便于学生学习、活动和行走不被日晒雨淋。南洋理工大学内凡有车站的地方,都修建有阳光棚长廊抵达公寓、教学楼或办公楼,就这一工程就花了300多万新元。
学校的器材、器具,鼓励学生多使用。比如四德中学,就把钢琴分别安放在休息室、走廊等地方,便于任何学生随时弹奏。
在学生宿舍,设有阅览室、自习室,甚至还有可供学生需要煮汤的炉灶房间。每7--8个学生就配有一个辅导老师,负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师生关系上,校长和教师叫学生都只喊名,省去姓,犹如家庭成员般的温暖;当学生犯错时,老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是以关心的态度和谦和的语言,对错误性质严重一些的学生给予公开批评的办法。新加坡规定,教师对学生不得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唯有校长才能对极个别的男学生采取一定的体罚措施。
几天短暂的新加坡教育考察,引起我许多思考:教育的传袭性怎样才能发扬广大?教育的借鉴性如何掌握好分寸?东西方教育的优势究竟怎样结合?教育如何才能丢掉教师们不断透支着生命的沉重负载?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不至于停留在口头上……尽管中新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所不同,但新加坡办教育既与世界接轨又不失自己的优势的思路值得我们研究,注重人文因素和以人为本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的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2003年金秋十月中旬,我考察组一行16人赴新加坡教育考察团前往新加坡,参观了新加坡的三所中学、一所初级学院、一所大学和一所中学宿舍,与新加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个人教科研工作小结
下一篇:小学一年级22句实用的家长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