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良多角度解读胡总书记十七大报告新提法
十七大召开前夕,顾海良代表主编的《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一书刚出版面世,参加完十七大后,他主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多学科参与研究”课题又将开题。
顾海良代表现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还兼任全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等职,是理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学科的博士生导师。他说:“十七大报告中的新提法、新表述让人目不暇接,给我们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课题与挑战,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在研究视角上创新,才会有收获。”
实践视角看“收入分配”
顾海良代表认为,十七大报告中的新提法、新表述,无一例外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多彩的实践,学者首先要具有实践视角,坚持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上的概念出发,要善于到实践生活中去寻找研究对象。
收入分配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顾海良代表认为,十七大报告中就收入分配有两个重要的新提法,一是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前一提法针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劳动者工资偏低的现象,后一提法又体现了平等保护物权、鼓励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两个提法互为辩证关系,统一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中。
顾海良代表说:“这两个提法在本本上是找不到的,不了解目前改革开放实践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挑战,很难对收入分配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多学科视角看“又好又快”
十七大报告在论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第一部分讲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近日,不少记者在采访顾海良代表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讲经济要先讲科技?”顾海良代表的回答是:“这种全新的表述方式创造性地打破了传统的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学科界限,恰恰是发展思路的大创新。”
十七大报告论述国家创新体系时,首次提出了支持“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顾海良代表说,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更是改善民生的技术基础。没有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成果的运用,改善民生就是低水平的,就没有“技术含量”。
“靠单学科思维是无法透彻理解十七大报告的。”顾海良代表说,“只有从交叉的、整合的、集成式的学科思维,多进行综合性思考,才能把握住新提法、新表述的精神实质。”
人文视角看“生态文明”
就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而提出的新要求中,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顾海良代表说,理解“生态文明”,不仅要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经济学、社会学方面来思考,更要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来看。
“生态文明不仅是长远的民生问题,更是一种文化观念体系。”顾海良代表说。十七大报告论述生态文明,从经济建设入手,提出了解决当前紧迫的环境问题的方略,最后落脚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顾海良代表说,关注民生是十七大报告的一条主线,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到生态建设,报告始终充满着人文关怀,贯穿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理解十七大报告,人文关怀是学者不可或缺的视角。(记者张先国、顾立林)
顾海良多角度解读胡总书记十七大报告新提法相关文章:
顾海良多角度解读胡总书记十七大报告新提法
上一篇:“非距离”同学节活动策划书
下一篇:婚礼答谢父母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