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经验交流会发言:将课改进行到底
将课改进行到底
一、求新求变转观念
推进课改,始于观念。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我们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改不行,改了也不一定行,但不改坚决不行。我们从抓观念转变入手,给老师“洗脑”。
一是开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深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同志以爱执教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有教无类,从不偏向和歧视学生,坚持把真诚的爱给予每个学生。坚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用“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教育艺术,教育好每个学生。
二是将“永学永思、和谐和美”的校训植入教师心灵。通过举办专家讲座、请教研室教研员来校听课评课、请名师来校作课、组织教师到名校听课、外出参加培训等形式,引导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研讨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编写意图,领会课改精髓,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实施课改的信心和决心。学校向每位教师赠送了教育专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书,让他们谈心得、写体会,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努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是加强教师心态建设。多次召开课改动员会、培训会,组织教师观看《鹰之重生》视频、凝听娄萌教授《心态建设》讲座,教育引导教师要有空杯心态、归零心态,学习改变,学习克服,适应环境,真正认识到课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观念一变天地宽,通过转变观念,课程改革由“要我改”的被动要求转变为教师们“我要改”的自觉行动。永和实验小学的老师们从心底里爱学生,学生们在温暖的 “爱”中慢慢懂事,知道了尊重、回报、上进、自强。
二、真刀真枪出实招
推进课改,重在落实。课改不是花拳绣腿,必须干真事、求实效。去年11月22日全县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会议后,我们不等不靠、乘势而上,在全校范围内迅速掀起了课改热潮,五六年级语、数学科率先展开了“导学案”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
一是组织机构落实。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亲自抓。任务分工到人,责任分解到人。
二是课改方案落实。经过反复讨论,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方案明确了课改的模式、分工、流程和质量标准。
三是人员培训落实。组织教师学习江苏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我们称之为“导学案”)课改经验,观看史正红教授的专题讲座视频,学习“讲学稿”经验材料汇编,熟悉和掌握“讲学稿”编制、使用的原则和要求。
四是“导学案”编制落实。“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充分整合后的校本课程,是“教学合一”的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产物。“导学案”来源于新的备课模式,是集体备课的结晶。按照“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备课模式,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老师们钻进教参,沉入题海,深入研究挖掘,集思广益,把每个知识点理清、理顺,用最简明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最终形成由课前预习、课内训练巩固、课外拓展延伸四部分构成的“导学案”。上学年“导学案”出炉的程序是,由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将“导学案”草稿拿出交给备课组长;备课组长初审后发给全体组员,征求修改意见;充实完善后交主管领导审定,定稿后制成正式文本。本学期的“导学案”编制任务是在暑期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完成的。
五是“导学案”使用落实。上课前一天,课任教师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第二天上课前将“导学案”收上来,了解学习预习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课堂上师生共用“导学案”,全班学生分成几个有着响亮名字的小组,由各组学生通过研讨得出结论,教师加以点拨和概括;课后,教师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学生填写“学后记”。强调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导学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和风格,而不是千篇一律、多人一面、湮没教学特色。
六是听课评课落实。凡是课改课,学校领导和课改年级对应学科教师必须全员参与听课、评课,及时反馈,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纠正偏差,弥补不足。评课时,大家开诚布公,畅所欲言,争得面红耳赤,讨论得非常激烈,这种实打实、面对面、随时随地的研讨方式非常具有实效性。对于课改中的困惑,通过qq虚心向东庐中学史正红老师请教。
七是课改经费落实。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保证“导学案”的印刷费用,保证开学第一天师生就能用上崭新的“导学案”。截至目前,学校共投入3万多元用于“导学案”模式课堂教学改革费用支出。
重拳出击效果佳,“导学案”模式课堂教学改革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和学生的课业负担,搭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平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它给老师们带来的是进取的意识、开放的心态、学习的需要和成长的渴望,给学生们带来的是探索的欲望、求知的愉悦、合作的精神和成长的快乐。“导学案”的价值在于实现了三大转变:其一,实现了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其二,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三,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促使了教师教学方式与行为的变化。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使得每人每天常态下的课成了“多人同上一节课”的研究课,为教师同台竞技搭建了擂台,备课组成员实施教学的方法虽然因人而异,但要通过研讨比较出效果的优劣。
三、一心一意重长效
推进课改,贵乎坚持。课改不能昙花一现、蜻蜓点水,必须锲而不舍、一以贯之。针对个别老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畏难情绪、想打退堂鼓的苗头,我们及时召开课改再动员会,对老师进行教育引导,要求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将课改进行到底。校长在教师例会上大讲而特讲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曾经给他的学生们出过这样一道考题:“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把你的手臂尽量往前甩,再尽量往后甩。”然后自己示范了一遍,“从现在开始,每天甩臂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可能感到这个问题可笑,这么简单的事怎么能做不到呢?都齐刷刷地回答:“能!”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道:“每天甩臂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以上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两个月以后,当他再次提到这个问题时,坚持下来的学生只有80%。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次问道:“请你们告诉我,最简单的甩臂运动,还有哪些同学坚持每天做?”这时候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叫柏拉图,他后来成了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哲学家。校长分析说,柏拉图之所以能成为大哲学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柏拉图有一种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贵在坚持,“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课改中如果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轻言放弃,这样是很难成功的。只有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耐得住性子,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成功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课改渐入常态化,全校老师普遍达成共识:课改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深入下去。
课改经验交流会发言:将课改进行到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