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秋节相关的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如今,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延伸阅读:少数民族的中秋节习俗
中国民俗专家表示,中秋节在中国是全民性的重大节日,不但汉族过中秋,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满族、朝鲜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风俗各异。
壮族习惯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搭起“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1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称为“8月节”;布依族在中秋节当天晚上有偷老瓜煮糯米饭的习俗。
他们将偷来的老瓜用红布包好,一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这家的主人要请他们吃酒消夜,据说这样可以给这家人带来子女。而被偷的人家也不会责怪偷瓜的人,反而认为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收成。
苗族男女青年则在中秋夜跳起苗家舞蹈,这一风俗被称为“跳月”。男女青年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吐露爱慕之情。
与中秋节相关的习俗相关文章:
与中秋节相关的习俗
下一篇:土方回填工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