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发言稿
更新时间:
背上小书包,迈入小学的大门,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境地。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所以说,这既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孩子走向成功的起始阶段。那么,作为家长,如何让孩子在这个起点上走得更好呢?
一、认识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
小学的学习环境和活动条件与幼儿园有许多不同,因此,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也要经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中最本质的变化是:幼儿园的孩子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处于受成人保护的情况下,他们对社会还不负有任何责任。而小学则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学习成为儿童对社会承担的义务。新的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对孩子们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对新入学的儿童是有一定难度的。家长必须了解这种变化,及早伸出温暖有力的手,扶助孩子度过这个转折期。
1 、学习时间不一
很显然,上小学后“时间”这个概念会更多地出现在孩子身旁周边。较之幼儿园的相对松散的作息时间,小学的作息时间更为紧密和严格。从早上起床时间到路上交通时间,再到上课时间、活动时间、作业时间、休息时间、上床睡觉时间等等都环环相扣。从作息时间的变化看,幼儿园的入园时间并不十分严格,早来一点,晚来一点都可以,但是学校要以时间来保证各个环节的严格执行,所以很显然孩子要比上幼儿园时要起得更早了。幼儿园每天上午有 1 小时左右的集体教学时间,其它全是游戏、劳动、生活时间,小学每天有 3-4 小时的集体教学时间,较幼儿园多出 3 倍。一年级学生除每周上 20多节课以外,还有较多的集体活动,如晨会午会、班队活动、早读、早操、眼保健操和课外活动等等。从休息时间上看,幼儿园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交替进行,而小学课间只有10分钟休息,儿童自由活动量明显减少。入学后,睡眠时间也受到压缩,小学生中午不再有午睡的时间。这些“时间差”的突然出现,自然使年幼的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都难以承受。小学的生活节奏明显快于幼儿园。这些都要求儿童具备承受重任务和快节奏的良好的身心素质。
2 、学习制度不一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在做做、玩玩中积累经验,所学的只是周围生活中浅显的知识和技能,而小学有严格的大纲,教师要按教育教学计划严格实施,教学方法虽然也力求直观性、趣味性,但较少采用游戏等形式,而以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等为主。在游戏中,心理活动的无意性和具体形象占较大比重;而进入小学的学习对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要求较高。
3 、人际关系不一
幼儿园一个班教师是二教一保配备,每时每刻都有一位教师、一位保育员伴随左右,随时解决孩子的困难。而小学是一个班 至少5 、 6 位课任教师,一节课一轮换,孩子遇到一些困难需要自己解决,所以家长们常常担忧一些以前不必担忧的小事,如孩子要上厕所怎么办?口渴了怎么办?遇到困难如何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等等
4 、要求不一
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只要孩子白白胖胖、快快乐乐就满足了。到了小学,父母常会提出,作业要写好,考试要 100 分等要求,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以前很关心我,现在这样要求,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因此,情绪受到影响。另外,小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得拖延,孩子也会不适应。此外,小学学习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作业量,且要有一定的质量,这样的硬性规定与幼儿园的学习要求是明显存在着不同的。
面对这些,我们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
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
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夫妇俩一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康康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
再如,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
再如,当孩子拿着书,缠着你讲故事时,你乘机告诉他:“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千万不能用学校和老师来吓唬自己顽皮的孩子。比如说:“等你上学了,看老师怎么管你”。还有家长片面强化学业的沉重和艰辛。比如说:“玩不了几天了你,上学了你就没时间玩了”。学龄初期的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些话会引发孩子的恐慌和厌恶心理,恐惧老师、恐惧学习。有些孩子甚至还会引发生理上的不适症状:比如发烧、失眠等,这样会更加影响孩子的学业,形成恶性循环,家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避免这样的不当言行。
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共同举办了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中,中国儿童暴露出的最大弱点是生活能力差。一时间,日本新闻媒体便大肆鼓吹日本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将战胜中国学生,贬低中国学生的能力和德行。姑且不管日本人贬低中国学生的动机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的深思。
自我管理能力。一位家长说:“我一年差不多要给他买100块橡皮,买了就丢!”还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像“废纸篓”;乱得要命。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大班家长要注意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小学的生活模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如课间10分钟,需要孩子自己安排活动,包括喝水、上厕所、解决简单的问题等。孩子到小学后,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如身体不舒服了,或不会与新同学相处了等等。要使他们适应那里的新生活,首先要加强孩子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们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我建议家长们谨记: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包办代替不是爱。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在物质准备上,主要是准备好必要的文具用品。一切用品以舒适、简单、美观、大方为主。过于花钱的东西,孩子弄丢弄坏很可惜,复杂的用品孩子小还不会用,为时过早,功能复杂,玩具化的文具也是不太适合孩子的,容易在上课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造成孩子之间的攀比。也不一定完全要买新的,家里有旧的也可以利用,不要造成孩子对物质的过分追求。
三、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幼儿教育是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学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师是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的,与幼儿园教育相比,知识性较强。刚入小学的孩子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赖性,行为上的无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给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例如,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学生,刚入学几天,因好奇心强,上学特别积极,浑身是劲,可是没过多久,热情就冷淡了,特别想念幼儿园,哭着要上幼儿园,不愿意上学。这就是我们小学教育中常见的“恋园”现象。“恋园”现象表明这部分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在怀念幼儿园的生活方式。此时,做家长的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骂一顿,而应该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静心耐心教育、引导孩子,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与孩子取得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调节生活规律。可以带他去幼儿园看看,请教过他的幼儿园老师做做思想工作;可以跟孩子谈谈心,了解他遇到的困难,帮他解决困难。
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样,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身。
1、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比如课前预习,准备好第二天需要的学习用具,告诉孩子,打了上课铃,老师就要给小朋友们上课了,准备好当堂课的书本或当相应的教师等候。
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防止三种读书现象。一是“念经书”,就是眼睛看着别处,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二是“看时书”,就是读书时老是看时间,你让我读半小时,我就读半小时,看看时间到了没有;三是“数量书”,就是读书的遍数为标准,你让我读三遍,我就读三遍,读一遍数一遍。这三种读书都是没有质量的读书。
要常常带领孩子涉足书店、图书馆等处,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一种主动的需求。这种兴趣越早培养越好,一经养成,受益终生。
3、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要告诫儿童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学会在公众场所如饭店、超市等处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口齿清楚,语速适中,使对方能听懂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遇到困难知道在什么场合寻求什么样的人的帮助。。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据有经验的教师说,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在小学低年级。所以,孩子入学后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专心做作业,不磨蹭;作业本保持整洁,不乱涂、乱撕等。生活不要包办,养成孩子自己查看课表、整理书包、带好一切学习用品;放学后与孩子多交流在校学习了什么,以便家、校的配合,督促孩子更好学习;鼓励孩子学儿歌、听广播、看课外书和新闻节目等,为孩子准备几本有益的课外书籍并督促他每天定量阅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大有益处。
很多家长在孩子升入小学之后,都沦为“陪读”、“侍读”,而且对这种状况感到无可奈何,“孩子小,记不住作业”;“不看着她,她就不写作业!”孩子初上学在家做功课时,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是必要的。但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总是陪在旁边,一切准备工作由家长给做,有了困难家长马上予以解决,做作业时家长盯着,做完作业由家长检查、改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不陪就不读,这样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磨蹭与等待的恶习会随着增长。
总之,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到了小学,许多方面都要求我们的家长付出更多的心血,这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贮备就可以的了。因此最后给家长提个醒:
1、有些事情在成人看来非常简单,但孩子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做到,因此家长一要耐心细致不急躁,二要严格要求不替代,三要持之以恒不心软。
2、孩子的教育最忌“不一致”,家庭成员之间,包括父母与祖辈之间一定要在教育观点、教育行为上保持一致性,否则将事倍功半。
3、孩子要入学了,家长要尽可能少看电视,多看书读报,为孩子营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学习氛围。注重家长以身作则。
4、正确的分析自己的孩子,不要好高骛远或轻言放弃。
5、别在孩子的面前开一些容易误导孩子有损自己形象的玩笑。
最后,预祝咱们一幼大一班的孩子都能迈好人生这最关键的一步。
一、认识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
小学的学习环境和活动条件与幼儿园有许多不同,因此,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也要经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中最本质的变化是:幼儿园的孩子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处于受成人保护的情况下,他们对社会还不负有任何责任。而小学则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学习成为儿童对社会承担的义务。新的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对孩子们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对新入学的儿童是有一定难度的。家长必须了解这种变化,及早伸出温暖有力的手,扶助孩子度过这个转折期。
1 、学习时间不一
很显然,上小学后“时间”这个概念会更多地出现在孩子身旁周边。较之幼儿园的相对松散的作息时间,小学的作息时间更为紧密和严格。从早上起床时间到路上交通时间,再到上课时间、活动时间、作业时间、休息时间、上床睡觉时间等等都环环相扣。从作息时间的变化看,幼儿园的入园时间并不十分严格,早来一点,晚来一点都可以,但是学校要以时间来保证各个环节的严格执行,所以很显然孩子要比上幼儿园时要起得更早了。幼儿园每天上午有 1 小时左右的集体教学时间,其它全是游戏、劳动、生活时间,小学每天有 3-4 小时的集体教学时间,较幼儿园多出 3 倍。一年级学生除每周上 20多节课以外,还有较多的集体活动,如晨会午会、班队活动、早读、早操、眼保健操和课外活动等等。从休息时间上看,幼儿园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交替进行,而小学课间只有10分钟休息,儿童自由活动量明显减少。入学后,睡眠时间也受到压缩,小学生中午不再有午睡的时间。这些“时间差”的突然出现,自然使年幼的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都难以承受。小学的生活节奏明显快于幼儿园。这些都要求儿童具备承受重任务和快节奏的良好的身心素质。
2 、学习制度不一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在做做、玩玩中积累经验,所学的只是周围生活中浅显的知识和技能,而小学有严格的大纲,教师要按教育教学计划严格实施,教学方法虽然也力求直观性、趣味性,但较少采用游戏等形式,而以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等为主。在游戏中,心理活动的无意性和具体形象占较大比重;而进入小学的学习对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要求较高。
3 、人际关系不一
幼儿园一个班教师是二教一保配备,每时每刻都有一位教师、一位保育员伴随左右,随时解决孩子的困难。而小学是一个班 至少5 、 6 位课任教师,一节课一轮换,孩子遇到一些困难需要自己解决,所以家长们常常担忧一些以前不必担忧的小事,如孩子要上厕所怎么办?口渴了怎么办?遇到困难如何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等等
4 、要求不一
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只要孩子白白胖胖、快快乐乐就满足了。到了小学,父母常会提出,作业要写好,考试要 100 分等要求,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以前很关心我,现在这样要求,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因此,情绪受到影响。另外,小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得拖延,孩子也会不适应。此外,小学学习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作业量,且要有一定的质量,这样的硬性规定与幼儿园的学习要求是明显存在着不同的。
面对这些,我们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
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
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夫妇俩一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康康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
再如,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
再如,当孩子拿着书,缠着你讲故事时,你乘机告诉他:“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千万不能用学校和老师来吓唬自己顽皮的孩子。比如说:“等你上学了,看老师怎么管你”。还有家长片面强化学业的沉重和艰辛。比如说:“玩不了几天了你,上学了你就没时间玩了”。学龄初期的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些话会引发孩子的恐慌和厌恶心理,恐惧老师、恐惧学习。有些孩子甚至还会引发生理上的不适症状:比如发烧、失眠等,这样会更加影响孩子的学业,形成恶性循环,家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避免这样的不当言行。
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共同举办了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中,中国儿童暴露出的最大弱点是生活能力差。一时间,日本新闻媒体便大肆鼓吹日本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将战胜中国学生,贬低中国学生的能力和德行。姑且不管日本人贬低中国学生的动机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的深思。
自我管理能力。一位家长说:“我一年差不多要给他买100块橡皮,买了就丢!”还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像“废纸篓”;乱得要命。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大班家长要注意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小学的生活模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如课间10分钟,需要孩子自己安排活动,包括喝水、上厕所、解决简单的问题等。孩子到小学后,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如身体不舒服了,或不会与新同学相处了等等。要使他们适应那里的新生活,首先要加强孩子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们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我建议家长们谨记: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包办代替不是爱。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在物质准备上,主要是准备好必要的文具用品。一切用品以舒适、简单、美观、大方为主。过于花钱的东西,孩子弄丢弄坏很可惜,复杂的用品孩子小还不会用,为时过早,功能复杂,玩具化的文具也是不太适合孩子的,容易在上课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造成孩子之间的攀比。也不一定完全要买新的,家里有旧的也可以利用,不要造成孩子对物质的过分追求。
三、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幼儿教育是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学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师是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的,与幼儿园教育相比,知识性较强。刚入小学的孩子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赖性,行为上的无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给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例如,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学生,刚入学几天,因好奇心强,上学特别积极,浑身是劲,可是没过多久,热情就冷淡了,特别想念幼儿园,哭着要上幼儿园,不愿意上学。这就是我们小学教育中常见的“恋园”现象。“恋园”现象表明这部分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在怀念幼儿园的生活方式。此时,做家长的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骂一顿,而应该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静心耐心教育、引导孩子,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与孩子取得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调节生活规律。可以带他去幼儿园看看,请教过他的幼儿园老师做做思想工作;可以跟孩子谈谈心,了解他遇到的困难,帮他解决困难。
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样,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身。
1、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比如课前预习,准备好第二天需要的学习用具,告诉孩子,打了上课铃,老师就要给小朋友们上课了,准备好当堂课的书本或当相应的教师等候。
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防止三种读书现象。一是“念经书”,就是眼睛看着别处,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二是“看时书”,就是读书时老是看时间,你让我读半小时,我就读半小时,看看时间到了没有;三是“数量书”,就是读书的遍数为标准,你让我读三遍,我就读三遍,读一遍数一遍。这三种读书都是没有质量的读书。
要常常带领孩子涉足书店、图书馆等处,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一种主动的需求。这种兴趣越早培养越好,一经养成,受益终生。
3、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要告诫儿童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学会在公众场所如饭店、超市等处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口齿清楚,语速适中,使对方能听懂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遇到困难知道在什么场合寻求什么样的人的帮助。。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据有经验的教师说,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在小学低年级。所以,孩子入学后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专心做作业,不磨蹭;作业本保持整洁,不乱涂、乱撕等。生活不要包办,养成孩子自己查看课表、整理书包、带好一切学习用品;放学后与孩子多交流在校学习了什么,以便家、校的配合,督促孩子更好学习;鼓励孩子学儿歌、听广播、看课外书和新闻节目等,为孩子准备几本有益的课外书籍并督促他每天定量阅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大有益处。
很多家长在孩子升入小学之后,都沦为“陪读”、“侍读”,而且对这种状况感到无可奈何,“孩子小,记不住作业”;“不看着她,她就不写作业!”孩子初上学在家做功课时,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是必要的。但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总是陪在旁边,一切准备工作由家长给做,有了困难家长马上予以解决,做作业时家长盯着,做完作业由家长检查、改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不陪就不读,这样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磨蹭与等待的恶习会随着增长。
总之,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到了小学,许多方面都要求我们的家长付出更多的心血,这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贮备就可以的了。因此最后给家长提个醒:
1、有些事情在成人看来非常简单,但孩子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做到,因此家长一要耐心细致不急躁,二要严格要求不替代,三要持之以恒不心软。
2、孩子的教育最忌“不一致”,家庭成员之间,包括父母与祖辈之间一定要在教育观点、教育行为上保持一致性,否则将事倍功半。
3、孩子要入学了,家长要尽可能少看电视,多看书读报,为孩子营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学习氛围。注重家长以身作则。
4、正确的分析自己的孩子,不要好高骛远或轻言放弃。
5、别在孩子的面前开一些容易误导孩子有损自己形象的玩笑。
最后,预祝咱们一幼大一班的孩子都能迈好人生这最关键的一步。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发言稿相关文章: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发言稿
背上小书包,迈入小学的大门,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境地。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所以说,这既是一个新的起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礼仪文书
下一篇:2022年上学期保教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