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读书笔记——《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共29年。这是一段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复杂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离我们很近,同今天有着直接的关联,深入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意义重大。
学习这段历史,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是怎样把一个四分五裂、极端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空前统一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采取了哪些重大步骤;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又遭受了哪些严重挫折和失败的教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犯错误、遭受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在复杂多变和严峻的国际环境中,怎样审时度势,从容应对,而始终立于主动地位;为了维护祖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进行了怎样坚定而有理有力的斗争;在严重困难面前,以怎样的姿态和精神面貌去战胜和克服困难;我们党是怎样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任何其他政治力量纠正自己的错误;党的领袖们是怎样殚精竭虑、苦苦思索,通过调查研究去寻找建设社会主义规律;他们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采取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是何等地令人钦佩,等等。了解了这29年的历史,就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样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不是对29年的否定,它恰恰是在29年所奠定的制度的和物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其正确的,改正其错误的,与时俱进地增添了许多全新的东西。
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这29年党史的真实纪录,对上述一系列问题作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和阐述。它的出版,不仅是党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党的整个思想理论宣传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这部党史优点很多,至少可以举出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史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要求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二者必须统一。对于党史,站在不同的立场,就必然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因此,我们写党史首先要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这就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即党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就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党史》第二卷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29年的历史真实,紧紧把握这段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等等,作了比较准确的记述、精辟的分析和公正的评价。对于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的经验加以充分肯定。对于党所犯的错误及其后果,如实反映,既不回避,又不渲染,以严肃的态度和语言来表述,写得恰如其分。对于党犯的错误,不是简单化地笼统地加以批评了事,而是作全面的分析。比如,对“大跃进”,《党史》二卷是这样写的:“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初衷,是希望以最快的建设速度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使中国真正发展、强大起来,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愿望,与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愿望是一致的。问题在于实际工作中背离了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便从主观愿望出发,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提出了一些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目标和方针、政策,造成了实际工作中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情况。这种头脑发热的现象,不仅毛泽东有,其他中央领导人有,而且在当时的党员和干部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是当时那个发展阶段由急于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心情而萌发出的一种历史现象。”书中对“大跃进”造成的严重破坏和巨大损失作了详细叙述,同时也讲到另一面的情况:“广大干部群众以空前的热情和干劲,战天斗地,昼夜苦干,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取得了一部分实际成果。还有那些修建得合乎需要的农田水利工程,那些新增加的后来形成了生产能力的工业设施,不仅在当时发挥了作用,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发挥着效益。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发展,尤其是在某些尖端科技领域填补了一些空白。在全国许多从来没有工业的地方办起工业,虽然很大一部分当时没有能够巩固,但终究为这些地区后来的工业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这部党史在讲党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完全是为了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以增长才干,使我们更好地前进,而不是为了别的。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我们党就是在正确总结经验教训中逐渐成熟起来的。
这部党史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于重大的历史事实,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不是离开历史条件的变化,用今天的政策去衡量和评价,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比如对统购统销政策的评价就是这样,书中说:“历史地看,实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是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必须采取的一项重大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项政策不仅稳定了市场,在不高的水准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吃、穿问题,而且基本满足了初期工业建设对大宗粮食的需要。”“实施这一政策20多年的实践说明,它对供给和支持经济建设,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安定,维持物价和社会秩序稳定,每逢灾年调集粮食赈灾度荒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也应看到,统购统销制度在客观上割断了农民历来同市场的联系,限制了商品生产的发展,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以避免的。”对于党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这部党史也写得比较公道,不因为犯过错误而抹煞其贡献,也不因为有过功劳而掩饰其错误。
第二,做到材料和观点的统一,即所谓史论结合。这部党史不是简单地叙述历史,而是夹叙夹议,在叙述历史过程中都有所分析和评论。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分析意见说得比较中肯、深入而恰当。当你读了一段事实的叙述之后,感到需要评论的时候,一段精彩的评论果然就出现了,使读者产生一种满足感,提高到理性的认识。书中引用了许多材料和数字,都是为了说明问题的。不是材料的堆砌,也不是平铺直叙,材料和观点融合得比较自然。对于重大历史问题,不仅说明事实是什么,并进而说明事实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发生的。比如,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现在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部党史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是有说服力的。它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用事实说明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经济客观发展的趋势,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不是人为制造的。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说,当时情况是,就总体而言,国有企业优胜于公私合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又优胜于私营企业。正如书中所说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随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虽然也出现过一部分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但从总的方面看,所有制关系的变革不但没有破坏生产力,而且明显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粮食产量逐年都有所增长,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逐年都有所发展。原有私营企业在接受改造过程中,生产增长和效益提高也比较显著。”同时,书中又指出了“三大改造”的不足之处以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
第三,达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这是历史书,主要写历史发展过程,但不能写成编年体。这段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防、统战、外交、党建等等,头绪纷繁,非常复杂,而又互相联系。因此,全书的编、章、节的划分和编排需要有精心而周密的设计。我认为这部党史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整体结构是合理的,条理分明,思路清晰,逻辑性比较强,前后连贯而不重复,可以一口气读下来。关于结构,有两点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一是关于前七年要不要分为两编的问题,即所谓“前三后四”。我赞成现在这个本子的划法,把前七年作为一编。前七年中也有阶段性,即前三年的经济恢复时期和后四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和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其实,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中社会主义因素也在不断地增长,正如书中所说:“实践表明,在新中国成立的头三年,在某些方面(不是在一切方面)已经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工作。”“前三后四”这两个阶段,同前七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十年,不是一个层次的历史阶段,不宜分成两段同它们并列,而应以前七年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也就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或叫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周恩来都多次说过,过渡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二是关于第四编“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放在第二卷好还是将来放到第三卷好的问题。这两个方案都各有其道理。中央党史研究室经过反复研究并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决定放在第二卷。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如果第二卷以第三编“‘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xx集团的覆灭”作为本卷的结束,读完全书会使人感到压抑、茫然,中国将向何处去呢?得不到答案。以第四编作为本卷的结束,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景况:经过拨乱反正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有了前进的正确方向,人们看到了重新振兴的希望,令人鼓舞。
第四,文风比较好。文字平实、精炼而顺畅,遣词造句比较考究。用概括而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翔实而不烦琐,用尽可能小的篇幅表达了最大容量的内容,又有典型事例和代表人物的形象描述。特别是一些点睛之笔、提神之笔,读后令人感奋。书中对中国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的历史风采就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帝国主义越是封锁,国民经济越是困难,人民却越是团结在党的周围。这是因为,人民群众坚信,党所代表的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一个乐于奉献的年代,一个理想闪光的年代和一个意气风发的年代。这种时代性的社会风尚和思想氛围,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文似看山不喜平”,这部党史读起来很吸引人,不觉得枯燥。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权威党史基本著作。它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论断为指导,吸收了多年来党史研究的积极成果,以翔实的材料,大大丰富和充实了《历史决议》的内容。这部党史的出版,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这段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有助于正确把握未来。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读了它,可以有新的认识,受到新的启迪,温故而知新。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读了它,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从前人的艰辛探索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汲取经验和教训。
多年来,境内外出版和发表了大量关于这段历史的专著和文章。大部分是好的或者基本上是好的,符合或者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对于人们有教育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专著和文章,否定和丑化党的历史,否定和丑化党的领袖人物,刻意渲染和夸大党的缺点和错误,把党的历史说得一团漆黑。他们使用造谣诽谤、无中生有、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颠倒是非等种种手段,欺骗那些善良的不了解情况的人们,在群众中间散布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感,以达到他们别有用心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出版,将真实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起到澄清事实、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的作用。这是广大党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所热切企盼的。
近些年来,人们在议论这样一个问题:在国际风云急剧变化、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形势下,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解体了,而中国共产党尽管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却是永葆青春活力,越来越壮大,坚强有力地领导着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向着自己的目标阔步前进,这是为什么?我想,只要了解和研究一下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特别是读一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会得到答案的。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毛泽东、邓小平、xx、xx同志都有这方面的重要论述。党的xx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任务。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倍加珍惜党的历史,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重要的政治教材。对于全党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学习这部著作是非常有益的和必要的。
党员读书笔记——《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相关文章:
党员读书笔记——《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下一篇:田径运动会加油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