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档>范文大全>工作报告>考察报告

欠发达地区灌云县调查报告

更新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而苏南、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又是江苏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矛盾和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北地区不少县(市)出现了“洼地崛起”的可喜现象。在省委、省政府和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工作队及其后方单位的大力帮扶下,灌云县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发生了“谁都意想不到”的显著变化,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最近,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和浓厚的兴趣,到灌云县进行了调查,对“洼地”里奏响跨越奋进的新乐章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报告之一:发自“洼地崛起”的最强音

  灌云因南有大川灌河、北倚名山云台而得名。

历史上,这里是一片盐碱地,灾害频发,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灌云历届县委、县政府怀着崛起振兴的强烈愿望,带领干部群众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由于受历史原因和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直到XX年底,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全省洼地中的“锅底”。

XX年初,县委领导班子调整以后,这个长期处于洼地“锅底”的重点贫困县,却奏响了“洼地崛起”的最强音,以出人意料的速度三年三大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始迈入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纵向比连创历史新高,横向比在省、市持续进位,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连续三年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被评为全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粮食生产先进县、商品粮基地县、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设施栽培先进县、绿化造林先进县、社会治安安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特别是去年在困难和挑战异常严峻的大背景下,经济和社会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获得连云港市综合目标考核第一名。

三年来,最可惊的变化,是经济发展态势的变化。长期以来,灌云县经济的发展基本处于小步慢跑的状态,甚至一度在徘徊之中。XX年以前灌云各项经济指标都排在全省县(市)后列,有的指标甚至排在全省县(市)末位。到“十五”期末的XX年,财政总收入仅2.4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仅1.48亿元,仅有一个乡镇财政收入过千万元,2/3的乡镇低于500万元,还有7个乡镇不到300万元;人均gdp连续3年、财政收入连续4年、人均财政收入连续5年排全省倒数第一。但近三年多来,灌云县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成绩斐然。一是总量翻番。gdp由XX年的46.48亿元增加到2022年96.72亿元,三年增长了1.1倍,年均递增27.67%,比“十五”期间高1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由XX年的26.2亿元增加到123.6亿元,三年增长了3.7倍,年均递增67.72 %,比“十五”期间高54.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入由XX年的6.5亿元增加到100亿元,三年增长14.4倍,年均递增148.7%,比“十五”期间高136.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由XX年的1632万美元增加到1.55亿美元,三年增长了9.5倍,年均递增111.7%。二是质态提升。三次产业比重由XX年的36.4∶33.9∶29.7调整到2022年的30.5∶43.8∶25.7,经济结构初步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三年提高了17.3个百分点;工业入库税金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64.7%,三年提高了54.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7.6%,三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所占比重达81.1%,三年提高了34.6个百分点,在全省县(市)的排名三年上升了15个位次。三是效益倍增。2022年,全县工业入库税金达11亿元,是XX年的44倍,年均增长14.3倍;财政总收入达17.01亿元,是XX年的6.6倍,年均增长87.0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01亿元,是XX年的4.6倍,年均增长65.73%,增幅位居全省52个县(市)第二,总量排名三年内前移了8位。

三年来,最可叹的变化,是县城面貌的变化。三年前到过灌云县的同志脑海中留下的是这样一种印记:县城破旧、道路狭窄、房屋凌乱,管理不到位,环境不优美。当时全县不仅规划建设混乱,总体框架没有拉开,而且市政设施极其薄弱,城区只有一组不起作用的红绿灯、两部电梯、 3条半主干道,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和卫生环境都很差,“脏乱差”几乎成了灌云县城的代名词,客商不满意,百姓有怨气。如今,城区面积由XX年的22.7平方公里扩大到37.6平方公里,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产业集聚的新县城正在崛起。一眼望去,花园式楼房错落有致、新建马路平坦宽广、市民广场绿树成荫;城市管理、市民生活都井然有序;大自然赐予的大伊山和盐河,展现了“山”的神韵,凸显了“水”的灵气,显现了“绿”的秀美,更把灌云县城衬托得俊朗而秀丽。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晋升为国家3α级风景区;县城的功能、形象、品位和人居环境明显提升。2022年市民广场建成后,开放的第一天晚上,近6万名群众欣喜地涌入广场,争相拍照留影,真切分享城市建设的成果。

三年来,最可喜的变化,是老百姓生活状况的变化。XX年以前,灌云的民生问题困难重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各种社会保障得不到落实,群众怨声载道。据资料显示,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仅为3582元和5885元,排在全省倒数第三位和第四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1.66亿元,排在连云港市末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低保覆盖率远远不能达标,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率都很低,城镇登记失业率居高不下。面对这种现状,灌云县委、县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着重点,同时又作为激发群众创业冲动的着力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在发展中改善民生。202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33元,比XX年增长40.5%,增幅为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0元,比XX年增长5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83亿元,是XX年的2.3倍,三年净增27.2亿元;县财政三年累计投入社会保障配套资金2.04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新增部分的36.7%;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达85%以上,新增各类医疗设备397台(件),较好地完成了县乡镇卫生院基本设备装备任务;三年新铺县乡村(居)道路1416公里,新增安全饮用水受益人口23.2万人,完成水利土方4705万立方米;高标准完成了教育“六有四配套工程”,定点完小以上学校网络接入率达100%,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每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一个达标篮球场和农民图书室;城镇登记失业率从XX年的4.12%回落到2022年的2.68%,新增城镇就业20228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357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5412人,基本解决了城乡居民家庭的“零就业”问题。三年来,最可贵的变化,是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和社会风气的变化。过去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灌云人对前途甚感渺茫,因而得过且过、精神萎靡、自甘落后,甚至自暴自弃。很多干部求稳怕乱、无所作为,群众听天由命、无所事事。社会风气不正,治安环境极差,偷盗抢劫时有发生。前几年,一韩国客商就被谋财害命惨死在歹徒之手,周边地区发生了案子也都指认是灌云人所为,即使灌云本地人也不敢随意在外行走,害怕遇到不测。因此,灌云在外形象差,在内也受鄙视。过去,无论是出差在外的灌云干部,还是在外学习、工作的灌云籍人士,大都不愿意讲家在灌云;省、市表彰奖励,基本上没有灌云的份,只在台下为别人鼓掌。然而,近三年来,灌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变化,让干部群众看到了灌云发展的希望,激发了沉寂已久的发展激情,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县各级干部把敢思敢想、敢闯敢试,敢做敢为作为行为准则,把事事争第一、样样争先进、项项争一流作为目标追求,“吃三睡五干十六”、白天基本不开会、晚上大都在加班、节假日经常不休息已经成为灌云干部的工作常态。群众思富求富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现在,灌云人在外再也不用躲躲闪闪,而是以“我是灌云人”为自豪;现在,灌云人再也不仅仅是坐在台下为别人鼓掌,而是充满自豪走上主席台领奖。去年,县长走上主席台领取灌云县获得全市综合目标考核第一名奖项的闪亮镜头已经永远定格在灌云人民心中。由于干部群众精神状态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以“xxxx”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观逐步深入人心;遵纪守法、争做合格公民的法制观念在全社会逐步普及,三年来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了11.2个万分点;特别是感恩社会、关爱社会、回报社会的良好风尚逐步发扬,义务献血、义务保洁、义工助弱已成为灌云人的一种时尚。2022年春节前,灌云县成立慈善基金会,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还较低的干部群众一下子就捐助了350万元。

三年来,最可赞的变化,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变化。过去,由于长期经济发展落后,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群众对现状普遍不满,上访集访非常频繁,干部遇到问题绕道走,能推则推、能躲则躲,干群矛盾十分突出。灌云县从XX年起连续2年被确定为省信访重点管理县、连续3年信访工作考核全市倒数第一,信访量是连云港其他3个县的总和,从XX年到XX年连续4年县政府大门没有打开过。现在,灌云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信访接待日制度;XX年县委专门成立民情巡视办公室,及时收集社情民意,直接对县委负责,使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能够更加快捷地得到解决;同时开通书记、县长热线,与群众进行面对面、心贴心、跨越时空的无障碍交流。全县信访总量3年下降了68.7%。县委书记唐铁飞同志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天晚饭后,都要带领部门的同志走街串巷10华里,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实地解决问题。有的群众早早等在路口,为的就是与书记说说心里话,拉拉家常,甚至拉着书记一起合个影。群众都说:“我们与书记没有距离。”今年高考期间,唐铁飞同志接到一个特殊的信息,一位家长因孩子参加高考,十分紧张和焦虑,希望他能够回个信息,以此舒缓紧张的情绪,唐铁飞同志欣然满足了这位家长的要求。反映普通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事、烦恼事的信息,唐铁飞同志每天都要收到十多条,他都认真地一一答复。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带动下,各级党员干部都能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智慧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实情,了解民心,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民之忧,帮民之困。由此带来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深刻变化,县委、县政府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三年快速发展的实绩,各级干部作风的改变,从发展中得到的实惠,广大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高度的信任,也激发了广大群众支持改革、投身发展的巨大热情。

灌云的发展变化是显著的、深刻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灌云县的老百姓都说:“三年前谁能想到灌云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在灌云担任过领导工作的老同志都说:“这一届县委、县政府做成了我们过去不敢想、也想不到的事情!”凡是过去到过灌云的或了解灌云的人,看到灌云三年来的变化,也无不惊讶和交口称赞。XX年5月,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到灌云调研视察时,对灌云“xxx”以来的发展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灌云的变化使我们对苏北的发展、对“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信心更加增强了。省委书记梁保华同志十分关注和关心灌云,充分肯定灌云的发展变化,给灌云的干部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同志把灌云短短三年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称之为“灌云速度”。XX年以来,省内外各地到灌云参观考察的人一批接着一批,不仅有苏北的同志,也有苏南的同志,最远的来自重庆,接待50人以上考察团达70多批次。

灌云县三年来所发生的惊人变化再次证明,“贫穷不会生根,落后不会永远,一切全靠奋斗”。洼地崛起,虽然不能跨越发展的阶段,但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大大缩短特定发展阶段的时间和过程。凡是到灌云来参观考察的人,在惊叹之余,都会提出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灌云县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会发生如此“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其奥秘究竟在哪里?为破解这个问题,我们对灌云县三年发展的历程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报告之二:来自科学决策的“主旋律”

剖析灌云县三年来走过的历程,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洼地锅底”奏响的跨越奋进的新乐章,其主旋律就是“发展是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其主基调就是“崛起振兴、跨越奋进”。围绕这个“主旋律”、“主基调”,灌云县委、县政府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与灌云县的基本县情结合起来,提升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实事求是而又坚决果断地在三个层面上制定了科学的决策,由此,在县域发展的舞台上演绎成为跨越奋进的新乐章。

第一个层面上的科学决策:科学规划全县生产力的总体布局。

灌云县的领导同志认为,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头等大事,也是县域经济决策的首要任务。灌云资源禀赋充足,背靠陇海铁路,紧接连云港港,高速公路密度为全国县级之最,区位优势独特,特别是拥有39公里海岸线、140平方公里的滩涂盐田,是发展临港大工业、大产业、大物流的理想之地。但长期以来,这些丰富的战略资源由于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处于抛荒或浅层次的粗放开发状态,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发展优势。规划就是生产力,抓发展首先要抓规划。XX年初,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3000多万元聘请深圳规划设计院依据灌云资源优势,对县域经济、港口、县城及重点区域编制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据此确立并快速拉开了“一城一港四区”的生产力布局:凸显山、水、城相拥的优势,努力把县城打造成为苏北有位的旅游生态城市;策应连云港市“一体两翼”大组合开发,努力把燕尾港打造成为连云港港重要的组合配套港;以扩张临港产业、现代都市工业和大物流为重点,努力把临港产业区打造成为江苏沿海新兴的产业高地,把县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市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把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打造成为苏北旅游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把杨集物流区打造成为苏北重要的物流中心。融入经济带、产业带和地理空间带概念的“一城一港四区”生产力布局,充分显示了灌云人跨越发展的开阔视野和敢于超越的气魄胆略,特别是规划所显露出来的巨大商机越来越引起了海内外广大战略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投资20亿元的华能风电入驻了,投资15亿元的五洲造船进来了,投资10亿元的汽车轮毂落户了……重大项目集聚的“热岛效应”正在灌云加快形成。

第二个层面的科学决策:正确制定适合本县实际的发展战略。

灌云的领导同志认为,在明确全县生产力总体布局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按什么样的总体发展思路即发展战略来实现“一城一港四区”的总体布局。他们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正确借鉴苏南发达县(市)和周边县(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灌云县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指导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

一是富民强县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规定了县域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在灌云县提出这样一个发展战略,不仅仅是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总定位、总目标的简单贯彻和延伸,而是蕴含了灌云县委、县政府对基本县情的清醒认识和发展任务的深入思考。他们认为,像灌云这样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贫困县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民穷”、“县弱”。因此,让全县百万人民逐步富起来,使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强起来,是灌云现阶段发展的两大任务。而这两大任务,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富民是强县的目标,民不富,无以称强县;强县是富民的途径,县不强,无以致民富。三年来发展的实践表明,“富民强县”这一在全省带有普遍性的口号,在灌云这一长期贫困的地区发生了特殊的作用。它使各级干部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责任、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它顺应了广大群众长期以来的所期所盼,成了凝聚人心、团结拼搏、艰苦创业、跨越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工业兴县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明确了现阶段灌云县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灌云县的领导同志认为,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在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程度低,而市场化、城市化的程度,又取决于工业化的水平。直到XX年,灌云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3.9%,低于第一产业2.6个百分点,还处在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工业增加值仅11.69亿元,没有一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和发展状态,经济发展的唯一战略选择就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尽快实现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阶段性转变,使工业经济成为县域范围的主体经济。正是紧紧抓住和坚定实施工业兴县战略,202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XX年提升10个百分点,仅用短短三年时间实现了建国后56年都未能实现的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阶段性转变。

三是环境立县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灌云县委、县政府从本地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和决心。灌云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同志在制定和实施工业兴县战略过程中,认真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和苏南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初期走过的“高投入,高排放”、“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和从中引出的深刻教训,深刻认识到贫困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要求,避免苏南发达地区曾一度走过的曲折道路,在“上项目、铺摊子”的工业化起始阶段,就进入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因此,三年来,他们始终坚持“起步虽然晚,但起点决不能降低”的原则,坚守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底线,明确提出“宁可速度慢一点,也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决不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决不引高污染、难治理的项目,决不承接低层次的淘汰转移项目,决不建技术落后、浪费资源的项目,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着力打造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海岸,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xxx”以来,灌云先后拒绝了大体量的高污染项目近30个,投入环保和生态建设资金2.83亿元,2022年全县万元gdp单位耗能比“十五”末下降12%,化学需氧量比上年削减了1143吨,占连云港全市减排总量的45.7%。这对处在工业化初期的贫困地区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个层面的科学决策:选准战略突破口。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正确的发展战略,只有认真实施、落到实处,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而实施和落实的首要关键,在于正确选择战略突破口。选准了战略突破口,才能形成工作重点,有效集聚和配置组合各种优势资源和优质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初战告捷的实际成效来进一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也才能以此为基础,向纵深开拓,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灌云县委、县政府从本县的资源禀赋和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实际出发,选准了三个战略突破口: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以园区建设、项目引进为突破口。在实施工业兴县战略时,灌云县的领导同志把灌云的情况与苏南县(市)工业化初期的情况作了两方面的对比分析,从中得到了两个重要启示。一是苏南县(市)的工业化是由当地农民创办乡镇工业起步的,而灌云不具备当年苏南创办本土企业的主客观条件,工业化的起步,必须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引进外来项目为主要途径;二是苏南县(市)的工业化,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布点向园区集中的发展过程,而后发地区发展工业,应该也可以超越布局分散、处处点火的发展过程,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就应该以园区为载体,把引进的外来项目向园区集中。为此,自XX年以来,灌云县抓住全省沿海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果断实施工业东进战略,举全县之力建设临港产业区、县经济开发区;并明确提出“有项目就有希望,没有项目就没有一切”的口号,把抢抓重大项目作为经济工作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三年来,全县新开工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19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174个、超10亿元的12个,新投产项目345个,新增规模企业127家,一大批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和壮大,产业集聚、资本集约、企业集群的效应明显增强,初步构建了船舶制造、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202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十五”末增长了4.1倍,工业入库税金比“十五”末增长了44倍,继XX年一举结束十多年来无一家工业企业入库税金过300万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历史后,2022年入库税金过百万元的工业企业达69家,三年新增64家,其中过500万元的16家,过千万元的7家。XX年兴办的县经济开发区,到XX年底仅落户11家企业,财政收入仅98.3万元。从XX年开始,按照都市工业园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定位,主攻大投入,强攻大项目,集中大会战,强势大推进。到2022年底,进区项目累计达152个,投产企业累计达110家,初步形成了以连云港腾翔金属材料、恒辉轮毂制造、鲜禾制鞋等企业为代表的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全区从业人数1.6万人,2022年销售收入41.5亿元,入库税金1.7亿元(是XX年的173倍)。XX年新创办的临港产业园区,三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6.8亿元,不断强化服务效能,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着重从浙江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招引船舶制造和船舶配套项目,从长三角地区招引科技含量高、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精细化工项目,从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招引清洁能源、机械制造项目。三年累计进区企业31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58个,超10亿元项目11个,竣工投产项目143个。2022年销售收入达80亿元,入库税金在XX年的零起点上突破8亿元。

在推进城镇化上,以加快县城的现代化建设为突破口。县城,是县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集聚生产要素的有效平台,是承接传递大中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苏北少有的同时兼具山、水资源优势的灌云县城,有着可资发掘的充足禀赋。古老的盐河穿城而过,绵延的山前河、小鸭河沿城环绕,被誉为华夏第一贤相伊尹隐居的大伊山更是大自然对灌云的赏赐,大伊山上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始社会墓葬群也彰显出灌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三年前的灌云县城规模小、实力弱、功能缺、形象差,既没有集聚外来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也没有带动农村的辐射力,因而不可能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灌云县的领导同志由此认识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首先必须加快县城的现代化建设,合理做大县城规模,着力做强县城实力,积极做优县城功能,精心做美县城形象,提升县城的地位,放大县城的作用。三年来,灌云始终坚持把加快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建设作为优化投资环境、集聚生产要素、推动产业扩张、拉动增岗就业的关键之举,围绕打造“苏北有位的山水生态城市”目标定位,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高水平管理的要求,以规划为龙头,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从环境综合整治入手,着力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开发,推进大伊山旅游经济区建设。三年间,县城实施了400多项重点建设工程,拆迁7000多户,其中1900余户的拆违还创造了灌云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零补偿、零事故、零上访”奇迹;新开工建筑面积612万平方米,新建、运营了时代超级购物中心、商贸城、四星级大酒店等一批三产项目;开工建设了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和集中安置小区;县文体中心、妇儿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新区高中、小学、幼儿园和医院等一大批民生文化工程正在加快推进之中;新铺城区道路41公里,基本形成了环环相通的路网体系,并快速拉开了10平方公里新城框架;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垃圾集中处理场和管道天然气,填补了灌云城建史上的三项空白;新安装路灯1630组、红绿灯9组,新建交通隔离护栏2.3万米,新铺人行道板4万平方米,集中整治期间清运垃圾1万多吨、疏浚城区河道19公里;城区新植大树3万多棵,新增绿地530万平方米。农村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突破,三年新开工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了6.5个百分点,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越来越凸显。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以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为突破口。灌云是传统农业大县,过去曾受益也受累于粮棉高产,农民饱受了长期丰产不增收的痛楚。灌云县委、县政府在举全县之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推进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的跨越,把丰富的农业资源转化为致富农民的经济产业,灌云加快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全县广泛深入开展了“人人走出门、家家忙调整、户户上项目”的创业增收竞赛活动,大力推进以扩大设施栽培、花卉苗木为主攻方向的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从XX年开始实施了三年新扩设施栽培10万亩的高效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公司运作、股份合作、能人带动等来培植发展主体。县财政在还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年都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全县三年新扩设施栽培10万亩、花卉苗木2.1万亩,大棚蔬菜热、花卉苗木热、高效养殖热正在灌云蓬勃兴起,不仅使农民在土地上掘到了“金”,而且还拉动了流通业、运输业、加工业,产生了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拉动多渠道增收的联动效应,现代高效农业已经初步成为灌云农民增收的强势产业和最主要增长点,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致使外地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明显减弱的大背景下,对农民收入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灌云县委、县政府在三个层面上所作的决策,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决策思路在苏南县(市)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许多举措在苏北洼地率先崛起的县(市)也都做过,似乎没有多少新意。从字面上看,确实如此。但对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灌云县的干部群众来说,却都是全新的理念,无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实践中也无不显示了灌云的特色。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但认识、把握、运用客观规律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却有很大的差别。三年来,灌云县的主要领导同志提出了许多高人一筹的独到见解和发人深省的精辟观点,但没有订不切实际的目标,没有提哗众取宠的口号,没有做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没有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而是尊重客观规律,尊重民心民意,一切从灌云的基本县情出发,在客观条件许可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善谋天时之势,善用地利之优,善聚民众之力,谱写了一篇跨越奋进、激动人心的新乐章。这从更深层面上反映了他们开拓创新的领导艺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报告之三:源自解放思想的“大合唱”

  剖析灌云三年走过的历程,还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贫困地区要崛起振兴,不仅仅需要有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县情实际的清晰的思路、合理的布局、正确的战略和现实的突破口,而且更需要有执行落实的力度。“不落实,一切都会落空”,在一定程度上实干比思路更重要。只有把科学的决策变成党政机关各个部门和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化为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才能靠全县上下共同谱写崛起振兴的新乐章,形成跨越奋进的“大合唱”。而这一切,又都源自思想的解放、理念的提升和思维的创新。

  思想上的差距是无形的差距,也是最大的差距,更是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由于经济的长期落后,在灌云的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着自卑的心结,导致发展信心不足、观念封闭保守和严重的畏难情绪。灌云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必须从解放思想起步;希望,只能从转变观念开始”。推进崛起振兴首先必须破除思想上的障碍,加快培育内生增长机制。从XX年开始,他们重点围绕解决“敢想敢干”、“务实苦干”、“善谋会干”等问题,层层递进地推进思想大解放,在全县组织实施了以激发动力为主题的提振信心工程,用“灌云人知灌云事,灌云事靠灌云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事在人为”、“鄙视平庸,藐视无为”、“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等理念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以激活思维为主题的更新观念工程,教育和引导全县上下不为传统的思维定势所束缚,不为既有的发展模式所局限,不为暂时的困难而却步;以激励实干为主题的创新实践工程,着力营造崇尚实干、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社会氛围,为实干者减压、为改革者松绑、为探索者卸担,使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加快走上了推进灌云崛起振兴的舞台。观念变,一变百变;思想新,一新百新。自信不自卑、苦干不苦熬、服气不服输已成为灌云人最显著的精神特色,并转化为负重奋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知耻而后勇”。一旦打开解放思想的“闸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详细考察灌云县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的进程,可以发现,灌云县的领导同志不仅善于通过解放思想来扫除存在于全县干部群众中共同的思想障碍,而且十分注重紧紧围绕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决策,分层次地、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人群的思想认识问题,在提升、凝聚、增强、激发“四个力”上下功夫。这无疑是灌云县在解放思想进程中显现出来的一大特色。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提升县级领导班子的指挥力。

  县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思想解放的程度,事关整个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决定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三年来,灌云县的主要领导同志在推进全县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把统一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放在首要的位置。他们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理念的共识;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中,不断深化对基本县情的共识;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和反复比较、研讨、论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战略突破口的共识;在总结过去“醒得晚、下床迟”的教训中,不断深化对强行入轨、强势推进工作方法的共识。正是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深化上述四个方面的共识,领导班子成员的智慧、才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释放出来。县委响亮地提出了“五个看齐”的口号:“基层向机关看齐,机关向班子看齐,班子向班长看齐,班长向更高的目标看齐,全县各级干部向县委书记看齐”。

  大家胸怀同一个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极大地提高了县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仅成为善作决策的司令部,而且成为善抓落实的指挥部。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都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组织实施;事关条线的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都由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人大、政协的领导班子也都着眼大局、围绕中心,在依法行使职权的同时,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作决策、抓落实的工作。尽管有些决策在实施之初少数人可能会不理解,甚至引起一些非议和指责,但他们始终直面矛盾困难,敢于动真碰硬,在实干中凝心聚力,在实干中突破障碍,让成功的实践来判断;对确定了的工作,立说立干,先干后说,多干少说,不达目的决不罢手,确保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灌云的实践充分说明,成功的实践,是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最有力的武器。

  在作决策、抓落实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两个一把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灌云县委书记唐铁飞同志,理论素养好,眼界思路宽,思想解放,观点新颖,有长期在贫困地区担任县级领导工作的经验,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既有高人一筹的独到见解,又能正确集中集体智慧,处人处事坚持原则、刚毅果断,光明磊落,又关心同事、体谅下属,充满情义,在干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县长尹哲强同志,思想修养好,工作思路清,情况熟,作风实,能吃苦,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组织指挥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处置疑难问题的能力。他担任灌云县县长职务已有八年之久,不计名利,勤奋工作,既能在县委班子中甘做配角、当好助手,又能在政府班子中当好“班长”、抓好协调,在干部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最难能可贵的是,素质和能力都比较强的党政两个一把手,相互尊重、相互敬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包容,在工作上紧密配合,在私交上感情深厚,真正做到了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公开讲话和私下议论一个样。党政两个一把手如此精诚团结、亲密无间,带领党政领导班子团结拼搏、共同奋斗,在县级党政班子中是不多见的。这恐怕也是灌云县之所以能三年巨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凝聚机关部门的向心力。

  县级党政机关各个部门是县委、县政府的职能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灌云与不少地方一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门中梗阻”的现象。机关各部门基本上是各守各的门、各用各的权、各做各的事、各谋各的利;有些部门遇到“好事”争权夺利,碰到“难事”推诿扯皮,甚至政出多门、相互牵制;有的部门对上看脸色,做表面文章,对下摆架子,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灌云县的领导同志清醒地认识到,机关作风不转变,部门“中梗阻”的现象不解决,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就无法实施、落实到基层。为此,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他们引导机关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全体机关干部正确认识机关部门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负的重要责任,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部门既有权力和既得利益的调整,正确处理条条与块块、管理与服务、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由此带来了机关作风的深刻变化。机关各部门围绕中心、关注大局的意识增强了,服务块块、服务基层的气氛浓厚了,互相协作、配套联动的作风形成了。从而大大增强了机关部门的向心力,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既积极行使各自的职能,又注意相互配合,保证了整个县级机关高效协调的运作。

  三年来,经贸部门认真实施工业兴县战略,积极落实新型工业化的各项举措,强势推进招商选资,全力培育规模企业,多策并举拓展服务业,强力推进民营企业在跨越发展中上新台阶,为扩大工业规模,提升发展水平,作出了贡献。外经贸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作思路,积极发展外贸,着力主攻外贸,开创了灌云外向型经济的新局面,2022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一亿美元大关,位居连云港市四县之首。农业部门坚决贯彻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重大决策,按照三年建设10万亩设施规模农业的目标,编制《灌云县设施栽培基地建设规划》,抓好土地流转,争取项目资金,丰富运作模式,加强科技服务,树立典型引路,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设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化的总体部署和加快县城现代化建设的决策,以科学规划引领县城建设、以高压靠身的责任保障县城建设,以先进的县城经营理念加快城市建设,保证了400多项城建项目有效实施,很好地发挥了担纲推进城镇化主力军的作用。财政部门以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为首要任务,积极打造发展财政、和谐财政、为民财政、创新财政、阳光财政,努力做好生财、聚财、用财、管财的文章,保证了财政实力稳步增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财政形象不断提升,财政工作多次获得省、市表彰,连续三年获得“全省财政收入增收先进单位”。劳动社保部门和民政部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注民生的各项举措,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和各项社会保障工作,关心弱势群体,开展民政帮扶救助,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作了积极努力。金融、工商、税务、供电等部门积极配合地方发展大局,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法、组织、宣传、纪检、监察等部门,也都自觉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崛起振兴、跨越奋进创造了团结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正确的舆论环境,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推进事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增强各级干部的执行力。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全面增强各级干部的执行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决策的根本组织保证。三年来,灌云县委在这方面采取了三条坚决果断、卓有成效的措施:

  一是推进用人制度改革,把精兵强将放在第一线,为提高全体干部的执行能力树立正确导向。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三年来,灌云始终坚持“把创业有功的人用起来,把敬业有进的人留下来,把无所作为的人调出来,把败业有余的人撤下来”的用人导向,不看说功看做工,不看资历看实绩,不唯学历看能力,选派有谋事之策、干事之才、成事之能的干部到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基层乡镇担任主要负责人。坚持实绩突出进位制、工作后进移位制、排名末位淘汰制,将干部位置与实绩位次挂钩、干部变动与发展排序挂钩,彻底打破求全责备、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陈旧观念,对实绩突出的干部给荣誉、给实惠、给地位,大力使用敢思敢想、敢试敢闯、敢做敢当的干部,及时调整不胜任现职和不在状态的干部,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格局。三年来,全县评选出“十佳招商能手”、“十佳公仆”等15个“十佳”,并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向连云港市委推荐提拔的18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和县委提拔或重用的193名科级干部,大多是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城市建设一线作出贡献的同志。正确的用人导向,对提升干部的素质、增强执行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拓宽眼界胸怀,提升知识素养,为增强全体干部的执行能力打好牢固的思想基础和厚实的知识基础。他们精心组织各级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以来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组织开展“从我做起,勇争一流;激情奋斗,无悔人生”的主题教育活动;紧贴跨越发展大局,积极开办“星期六干部学校”,创办“创新与发展论坛”,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开设相关知识讲座;先后组织66名科级干部、332名村(居)党支部书记赴韩国考察学习,20名乡镇党委书记和317名党支部书记赴华西村学习培训,100名村干部赴山东、盐城等地参观学习。持续不断的学习、教育、培训,多层次、多方面的参观考察,一方面,使广大干部加深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的认识,提升了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崛起振兴、跨越奋进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使广大干部提高了理论素养,拓宽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拓宽了知识面,积累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智慧,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增强了从本部门、本乡镇、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创造性贯彻实施县委、县政府正确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实行倒逼机制,强行入轨、强势推进,为增强全体干部的执行能力养成真抓实干、紧张快干的良好作风。他们在全县干部中深入开展“治假、治浮、治庸”的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做官就要做事,做事就要尽责,尽责就要见效”的理念,大力倡导“真才实学、真心实意、真抓实干、真绩实效”的“四真四实”作风。以“高标准、快节奏、严要求、创一流”的工作导向,强力推行责任靠身的“四个一”工作法。按照“要事第一、一事一列、一人为主、一段一结”的要求,把事关发展的重要事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并量化为具体项目,集中精力重点抓;将发展中的大事、要事一个个地排列出来,定人头、定目标、定时限、定奖惩;一项工作由一个人具体牵头,一套班子全程负责到底;每项工作完成后及时问责问效,一事一清,兑现奖惩不欠账,从而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重点不明、责任不清、落实不力现象的发生。严格实行倒逼推进的督查机制,对每项工作都倒排进度、倒排时限、倒排任务,从头开始就以靠身的责任来压、以严格的督查来推、以到位的奖惩来促,“鞭打快牛、棒打慢牛、淘汰懒牛”,环环相扣、步步紧逼,一着不让地狠抓落实推进。县、乡(镇)机关全面推行1/3的人离岗招商、1/3的人服务基层、1/3的人留岗敬业的“三三制”工作机制,把大部分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逼向”园区建设、重点工程、招商引资、拆迁拆违、信访稳定、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的第一线,着力构建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一线选拔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灌云的实践又一次表明,在长期贫困的地区,处在崛起振兴的初始阶段,强行入轨、强势推进的做法,虽然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但却是唯一有效的办法。挤压式,“压”出了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紧逼式,“逼”出了干部的创造力和战斗力,从不适应到基本适应,从基本适应到成为习惯,习惯而后自然,进入自觉、自为的状态。在调查中,灌云的许多干部都说了同样一句发自内心的话:“我们现在承受的压力很大,工作实在太紧张,但心情舒畅,身累心不累,看到一件件事在自己手上干成了,确实很有成就感、荣誉感,想到这一点,一辈子也就无怨无悔了!”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激发广大群众的创造力。

  实践表明,要想摆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就必须形成强大的内生机制,而广大群众的创造力是内生动力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三年来,灌云县委、县政府以全新的理念、务实的作风、显著的成绩来凝聚民心、激发民力、引导民众,带领全县人民群众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向前。

  一是用维护民利凝聚民心。民心向背决定了一个地区发展的成败得失,而如何为群众谋求利益是民心向背最直接最实在的尺度。灌云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人民的利益和意愿放在首位,精心打造民心工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来凝聚民心,赢得群众对发展的关心、支持和拥护。因此,他们在做决策、干工作时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当发展决策与群众意愿出现分歧时,始终坚持以群众意愿为先;当工作推进力度与群众承受能力产生碰撞时,始终坚持以群众承受能力为先;当干部与群众发生矛盾时,始终坚持以教育干部为先。拆迁工作被喻为城建第一难,三年多来,灌云在城市建设中,拆迁7000多户居民,其中还有1900余户的拆违工作,公共利益和某些个体利益产生矛盾在所难免。面对这种全县发展大局与部分群众利益相冲突的情况,县委、县政府不是居高临下一拆了之,而是俯下身子倾听意见,站在群众的立场作决策,明确要求不能让群众的利益受损,补偿款一分不到位,就不能动群众一片瓦。三年来兴办那么多项目,没有向群众集资一分钱,没有扣干部一分钱工资,而且在连云港市四县中首家将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工作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的真诚善举,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城建工作中的为民谋利是县委、县政府把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一个缩影,但凡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政策举措,无不是在倾听呼声、了解民意、为民谋利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民群众与县委、县政府的心贴得更近了,这就为县委、县政府一系列重大举措的贯彻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是用关注民生激发民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民力是一支坚不可摧的力量。要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付诸于生动的社会实践,只有把已有的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才能激发埋藏于民间想富致富的强大冲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三年来,灌云县委、县政府本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所共享”的宗旨,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效调动人民群众投身发展的积极性。除了各级干部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调查研究以外,XX年县委专门成立民情巡视办公室。4名精干的工作人员,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和形象,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深入到基层企业、深街背巷、田间地头,明察暗访,及时发现、深入了解倾向性、普遍性、敏感性的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三年来,4名工作人员平均每人行程3万公里,共察访了20个乡镇、317个行政村、61个部门单位、93个企业,接触干部、群众、客商6000余人次,接待预约来访500多人次,发展民情联络员811人,累计上报重要社情民意418条,提出建议241个,及时办结率达90%以上。设立民情巡视办公室,是灌云县的创造,它已成为县委、县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真实的依据,使群众反映的许多民生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也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随着县委、县政府关注民生的各项举措的落实,一方面,使广大群众从自身得到的实惠中深深体会到,党和政府是在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谋利益,对党和政府的所作所为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也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才能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有效地改善民生,从而进一步激发了普通百姓支持改革、投身发展、艰苦创业的激情。共12页,当前第11页1234567891011 12

  三是用培育典型引导民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灌云县委、县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特别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富民政策后,一方面广泛动员发动,另一方面注重培育典型引导群众。XX年以来,灌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主线,科学规划、强势推进农业设施栽培。然而,由于长期的发展滞后,农民对致富的信心不足,不愿下本钱“冒险”,因此,这项政策推行的初期,农民观望的多,参与的少。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果断地采取示范带动和典型引导的办法,让农民真切感受到设施农业看得见、学得来、见效快。XX年,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带头建设蔬菜大棚2600亩,取得初步成效后再转让给农民。同时,县政府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新建每个标准日光温室奖补4000-5000元、新建每个标准钢架大棚奖补1-2万元,较好地调动起了一些脱贫致富欲强、经营理念新、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乡镇、群众投身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培育出一批带头致富的典型。沂北乡共建设施农业6000亩,获县政府奖励33万元;龙苴镇石门村支部书记王占志不仅带动家家户户建大棚,本人也建日光温室5个,年纯收入超过15万元。周围人富裕的例子层出不穷,农民感受到了设施农业带来的收益,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地投身到设施农业的建设中去,设施农业栽培面积和农民手中的钞票,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三年前,许多人对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10万亩设施栽培高效农业的目标持怀疑态度;三年后,县委、县政府提出再扩建10万亩的任务,很快就得到了落实。这一鲜明的对比充分表明,灌云县的广大群众已真正被动员起来了,蕴藏在广大群众中的致富冲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被激发出来了,全民自主创业的氛围正在形成,并必将会不断提升到更高级的程度。

  实事求是地说,灌云县三年来所发生的显著变化,在县域发展的征途上仅仅是良好的开端,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它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总量规模还不大,综合实力还不强,群众的生活还称不上富裕,在更高水平上解决好民生问题还要作长期艰苦的努力。但是,这三年的显著变化,给人们的启示却是十分深刻的。用灌云人自己的话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既要增强忧患意识,更要坚定必胜信心;“谋划比计划更重要”,既要敢于冒雨而行,更要善于未雨绸缪;“实干比说教更重要”,既要靠思想教育引导,更要靠实干行动引领;“团队合作比个人奋斗更重要”,既要倡导个人激情奋斗,更要倡导团队合作拼搏。从灌云县三年的显著变化,联想到苏北其他县(市)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实践,可以引申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洼地崛起、跨越奋进,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不断提升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精、气、神。具体地说,就是要有“承认落后,不甘落后”的志气、“自尊自信,争先进位”的豪气、“敢试敢闯,敢冒风险”的勇气、“审时度势,善谋良策”的灵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锐气、“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的静气、“凝心聚力,团结拼搏”的士气、“求真务实,和谐稳定”的风气。“八气”齐备,焉有不兴之理!

(调查人:顾介康 顾新华 朱采莲  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江苏省经济学会)


欠发达地区灌云县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欠发达地区灌云县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而苏南、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又是江苏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矛盾和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北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

  • 师德标兵个人典型事迹材料400字10篇
    师德标兵个人典型事迹材料400字10篇

    师德标兵个人典型事迹材料400字模板10篇师德标兵个人典型事迹材料400字有哪些?事迹材料可分为个人事迹材料和集体事迹材...

  •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10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怎么写?通过输送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帮助...

  • 写实习报告心得
    写实习报告心得

    写实习报告心得(优秀范文10篇)心得可以分享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他人提供参考和借鉴。写实习报告心得怎么写,这...

  • 最美消防员事迹材料15篇
    最美消防员事迹材料15篇

    2023年最美消防员事迹材料(15篇)消防员是社会中的英雄,他们的事迹展现了无私奉献、勇敢无畏的精神,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