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心得体会范文
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通过对重点内容的学习,记读书笔记,摘抄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有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论述,对照现实中的各种浪费现象,感触很多。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要把节约当作一种素养,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表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大,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拥有的物质财富日益增多,衣食住行己不再是太多人的难题,日子可谓一天过得比一天的好,很多的人,不论老少、男女,好多时候似乎都忘记了以前困难时期过的苦日子,“节约”两个字不在是父母或老师教育人的口头禅。浪费也不再是常遭世人指责的不良社会行为,毕竟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浪费似乎己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和习惯。
今年春节,闲暇之余,上网看新闻,不意间,观看了冯小刚导演拍摄的贺岁电影《1942》,电影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讲述的是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300万人在饥饿和战乱中死于非命的故事。电影中一个个悲惨的场景让人窒息,那场苦难民族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回到现实中,丰盛的一顿顿年饭,吃了家里的,还吃了亲朋好友家的,还有婉言推掉的,反差巨大,感悟颇多。
生逢其时,自己正赶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春风。可家里兄弟姐妹多,加上爷爷、奶奶和外婆,一家老小刚好满十。记忆中的生活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木甑子中的饭一分为二,粗米饭归老的和小的,包谷饭归父母,桌子上的菜,除了过年过节和家里来客人外,一般不会超过三个,多半也是以素的为主,偶尔煮上点腊肉就算是打个“牙祭”。由于油荤少,那个年代普通不过的鸡枞,要吃上一顿反而成了奢侈。记忆中,就发生过,父母叫去割牛草,背回来的不一篮草,而是一篮鸡枞,被父母狠凑一顿的事情,在六、七月,因吃怕了仙女菜,故意把满园子的仙女菜弄死,遭到父亲暴打。过年时,因父母给的钱数量甚少,买不到几封鞭炮,硬要听完别的同伴放完了,才舍得把自己的鞭拆散了一个一个的放,乐得不知其所。哪像现在,不分时候,只要高兴,不论是红白事,还是起房开业,鞭炮一放就一整夜,搞得满城乌烟瘴气,一城人不得安宁。
父母均出生在旧社会,过怕了穷日子,同样经历了1942年那样的缺吃、少穿的年代,吃过树皮、挖过草根、熬过玉米壳。母亲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不管生活条件如何好都要记得节约,不要忘记过去的苦日子,一到过年都会给我们讲外婆的故事。那是发生在“增百致富”年代的事,当时外婆和母亲相依为命,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想要吃上口肉简直比登天都难。一天“增百致富”工作队来到村里,为了改善伙食,几个凑了点钱,跟村民买了只鸡就在外婆家煮吃。几个人三下五除二把鸡杀好,放在火上煮,就匆匆忙忙的指导工作去了。外婆想想村里一个个因营养不良,瘦得像火柴棍一样的孩子们,做出了一件一辈子都违心的事来。那就是把工作队煮鸡肉的火给撤了,等到他们快要回来的时候,又赶紧把火给添上。不知情的工作队,不管使多大的力气怎么也拿锅里的鸡肉没有办法,只有在埋怨声草草吃完鸡肉。等工作队出村走远了,外婆胆战心惊的把工作队丢在地上的鸡肉用清水洗了一遍又一遍,连同锅里剩下的用大火煮熟后,分给了村里的孩子吃。后来外婆每逢跟母亲说起这件事,心里都还存余悸,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跟工作队开这个玩笑,是要挨批斗的。还有一件就是母亲在煮饭炒菜的时候,多用了一块腊肉油,外婆硬是把油从锅里捞出来,严肃的批评母亲“大手大脚”,不怕吃了上顿无下顿。
现实生活中,母亲讲的故事,难以让人相信,可在那些物质匮乏的年代,像这样的事又举不胜举。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各方面的条件优越了,很多人就开始铺张浪费起来了,能在生活中能自觉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人己经少之甚少。节俭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必需,节俭是持家之本,节俭是安邦定国的法宝,勤劳节俭有利于防止腐败,节俭能降低社会生产成本。不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单位,无论物质生活条件优越与否,都要时刻牢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时常想到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不少的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流浪人员还需要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不挨冻。节俭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有素养的体现,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如果一个社会奢靡之风蔓延,无论物质上如何发达,也难免会造成巨大的浪费,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使社会风气败坏。如果奢侈豪华、骄奢淫逸成为一种“时尚”,那就是一种悲哀了。勤俭节约一时不可忘,一日不可脱离。只有我们用行动扔下讲排场、讲面子的“遮羞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力倡导勤俭办事、勤俭建国,那么,我们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才是受人尊重之人。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心得体会范文相关文章: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心得体会范文
上一篇:大学生期末自我鉴定
下一篇:学生会权益中心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