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 查 报 告
更新时间:
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查报告(个人收藏,有较高参考价值)四川省双流县棠湖中学
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自查报告
省教育厅:
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必将促进我校按照“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原国家教委《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和原省教委《关于印发<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细则(试行)>的通知》的精神和规定,现将我校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自查情况汇报于后:
棠湖中学创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159亩,现有教职工241人(其中任课教师188人),在校学生2797人(初中25个班共1242人,高中30个班共1555人)。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中学,1998年评为省文明单位,2000年评为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首批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
我校作为一所实施全方位改革的新型学校,一创办就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建校要求,确立了“改革立校、开放办校、科研兴校、民主治校、发展强校”的办学思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树立了“学校新、机制活、发展快、质量高、效益好”的社会形象。
评为省级重点中学后,我校随即将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确定为“第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继续发扬敢为人先、永争一流的精神,对照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标准,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双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校的“创建”工作,成立了“棠中创示范性高中领导小组”。在各级领导的亲切指导下,通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校已完成了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各方面工作,2000年12月通过了市教委组织的专家组初评,2001年4月16—17日省教育厅有关领导来校进行了调研。
一、办学思想——开放、民主、创新、全面
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办学思想,就将产生什么样的办学行为,形成什么样的办学风格。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21世纪经济社会信息化趋势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和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在吸收中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总结教育教学实践,我校确定了“开放、民主、创新、全面”的办学思想。
(一)开放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坚持开放办学。当今世界正向高度信息化、多元化发展,“地球村”将越来越小,我们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要勇于竞争,也要善于合作。开放,体现了充足的自信、竞争的胆略、兼容的气度、合作的智慧。牢固树立开放意识,坚持开放办学,我校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发展。
(二)民主
人在民主的氛围中,才会坦诚、勤奋、富有创造性。树立民主办学、民主治校、民主执教的思想,有助于活跃办学风气,促进校风、教风、学风的健康发展和个性化人才、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教育信息化发展是教育民主的强大推动力,并为教育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民主都是一种高层次的境界。
(三)创新
创新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学校保持竞争力、生命力的关键。没有创新,就不可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不可能实现超常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我校创立、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包括:办学机制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手段、方法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办学机制创新是我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教育观念创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学手段、方法创新是优化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是对教育功能新的定位,其价值取向不仅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更强调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意味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由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守成型”向信息时代的“个性化”、“创新型”转变。
(四)全面
“全面”的办学思想,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及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包括质量效益、社会效益、辐射效益、产业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要处理好全面与特长、整体与个体、共性与个性、基础与发展的关系。对学生整体而言,要全面提高各种素质;对学生个体而言,既要全面培养基础素质,又要尊重个性,发展特长。全面提高办学效益,要在立足于全面推进的同时,突出办学特色。
二、人才培养目标——“五会一长”
按照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我校提出了学生基本素质标准,确立了“五会一长”的人才培养目标:
——“会做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质;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做到“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三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文明人、做一个现代人)。
——“会求知”。有强烈的求知欲,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主动、生动地学习,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自主学习,具备一定的筛选和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能结构,达到教学大纲对各学科知识和技能规定的基本要求。
——“会生活”。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做热爱生活、善于生活的人;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能分清是非、美丑、真伪、善恶,初步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有一定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会健体”。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努力提高生理机能,增强身体素质;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发展非智力素质,有稳定的情绪、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动机、正确的态度、良好的性格、坚韧的意志,养成自信、谦虚、勤奋、诚实等良好品质,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耐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会创造”。能在教师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各科知识,创造性地发展各种能力和自身特长;树立强烈的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的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实践能力。
——“合格+特长”和“优秀+特长”。在全面提高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具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特长。每个学生都是珍贵的存在,都必定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潜能,我们必须用心研究他的特点,发掘他的潜质,科学引导、精心培育,使他的特长脱颖而出。对大部分普通学生,我们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特长”型人才,经过高校学习或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成长为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或专门人才;对一部分基本素质发展得好的学生,力争将他们培养为“优秀+特长”型人才,经过进入一流大学深造和实践锻炼,成长为现代化建设的拔尖人才。
三、办学蓝图——面向21世纪,抓住加快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通过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四维”办学模式,力争到2022年左右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学校
1991年建校后,我们提出了“三三”办学设想,即:第一个三年(1991—1994),按省级重点中学标准完成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教工人员到位;第二个三年(1994—1997),达到省级重点中学的办学标准,进入省级重点中学行列;第三个三年(1997—2000),形成一套有棠中特色的办学经验,成为具有一定示范性、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学校。近10年来,全校教职工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基本实现了“三三”设想的目标。
2000年3月,我校制定了2000—2022年发展纲要,确定了新的办学蓝图: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强化素质,优化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力争到2022年左右,把我校建设成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现代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一流的硬件设施,卓著的办学效益,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学校。
为此,我校决心以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为契机,深层次、高水平地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努力探索、构建“四维”办学模式:
——“超前模式”。立足现实,展望未来,面向世界,把握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脉搏,及时修订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发展上确保思维的先进性,在改革上保持适度的超前性。
——“创新模式”。以永争一流的精神,努力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途径、管理的新模式、办学的新理念,创造新的突破,不断刷新“纪录”。
——“开放模式”。建立与知名中学、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借鉴先进的办学经验、办学模式,引进优秀的教育人才;密切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走向,主动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大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力度。
——“产业模式”。把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建立和发展与市场经济、 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办学机制,积极探索教育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办学特色——改革意识浓、办学机制活、教育管理实、办学效益好
早在建校之初,我们就确立了将学校建设成“办学思想先进,管理科学有序,师资队伍精良,硬件设施一流,富有特色的示范性现代化学校”的办学总目标。几度春秋,几度耕耘,我校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改革意识浓
我校的创办,本身就是双流教育改革的产物,因此牢固树立了“在改革中求发展”的意识。改革,是棠中的立校之本。我校利用新学校没有旧有办学机制和模式束缚的先天优势,抓住机遇,一建校就实施了以“三制一包”(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经费包干)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内部改革,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我校不断深化、完善改革。
(二)办学机制活
“三制一包”是我校办学机制的核心,也是机制创新的标志。1999年6月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陶武先视察我校后说:“三制一包”的机制创新,使改革落到了实处,值得推广和发扬。
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县政府负责,全校教职工对校长负责,校长每年同县教委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并接受全校教职工的民主监督、民主评议。同时,校长拥有解聘权,以保持教职工队伍的动态优化稳定。
我校实行的校长负责制,包含了校长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校长必须在一年一度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扩大会议上作《述职报告》,答复提案和意见,接受质询和民主评议,由全校教职工进行无记名信任投票。校长有权解聘教职工,教职工代表大会也有权通过“不信任校长案”,服务和监督都是双向的,从制度上确保了全校整个肌体的健康和活力。
全员聘任制:本着“任人唯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宗旨,按照“公开、公平、双向、择优”的原则,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激励并促使教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履行岗位职责,始终保持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
结构工资制:将国家财政下拨的工资作为档案工资,全部投入浮动,教职工“多劳多酬,优劳优酬”,破除平均分配,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2000年9月,学校进一步深化了分配制度改革。
经费包干:县财政按人事编制及有关政策将教育经费下拨给我校包干使用,学校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合理地配置资金。
在“三制一包”中,校长负责制是灵魂,全员聘任制是基础,结构工资制是动力,经费包干是保障,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有利于调动全校上下积极性、有利于开拓创新、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灵活机制。
(三)教育管理实
按照科学、务实、高效的原则,我校建立健全了校长决策指挥系统,制定并执行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
在校长决策指挥系统(图表1)中,校长立于学校全局的角度,在充 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遵循民主集中的原则,对学校的总体工作、重要工作作出决策,进行总体的部署、指挥、协调、控制。在此之下,建立了中层执行系统、基层落实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这一管理运行系统遵循5个“尽量”的原则:机构设置尽量精干化、工作方式尽量规程化、领导关系尽量短程化、职责权限尽量简明化、成效考核尽量数量化。
我校制定、完善了48个岗位职责和一系列规章制度,全校上下各司其职,令行禁止。为了进一步增大学校管理的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我校按照有关规定,结合实际,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即校务、财务“两公开”。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在办学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法律,尤其是教育法律法规。1999年,学校被评为成都市“民主管理先进集体”。
建设高水平的领导班子是确保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的关键。我校领导班子结构合理,机构健全,分工明确,人员精干。班子成员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改革意识、创新精神,提高思想水平、管理能力,并确立了“制度×情感×德治”(任一因素为零则结果为零)的管理理念,加强与教职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融洽、默契的关系,注重道德内化,促进和保证了各项管理的落实到位。
(四)办学效益好
办学效益是对办学思想及其实践的检验。我校的办学效益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1、效率高,发展快。建校后“三年见成效,五年评省重,十年创示范”,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一般人认为几十年都难以实现的目标。
2、全面提高了办学效益:质量效益优、社会效益好、辐射效益强、产业效益高。(详见第七部分)
五、办学行为——师资建设、素质教育、德育工作、课程结构和教学的改革与实验、科研兴校、通过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我校的办学行为是“开放、民主、创新、全面”办学思想的实践,同时也促进办学思想逐步完善和成熟。
(一)推进“名师工程”,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师资力量对于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我校始终将师资建设列为议事日程的重中之重,推进“名师工程”,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我校在用人上从不求全责备,而是避其所短,用其所长,给予每一位教职工充分的用武之地,为教职工创设良好的发展空间,并以“教书育人光荣”的事业感来留住人,以远大的目标(如争创“省重”、“国重”)来激励人,以一心一意为教职工办实事(如“安心工程”——帮助他们解决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问题、“安居工程”——户均居住面积90平方米以上等)来温暖人,以充分的信任和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来感染人,使学校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1991年建校之初,在用人体制还相对较封闭的状况下,我们实行开放的人才政策,面向省内外公开招聘教育英才,分期分批从千多名应聘教师中遴选了200多人,组成一支师德好、业务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这些从四面八方招聘来的教师,带来了各地的教育特色和各人的教学风格,相互交融,共同提高,学校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近年来,我校又从北师大、西师大、川师大等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形成了有力的师资后备队伍。
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资质量,我校提出教师要由“教书型”向“学者型”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着力实施“名师工程”,力争造就一批具有高尚的师德风范、精湛的业务技艺、较大的影响力的“名师”:
——坚持强化师德教育和师德评价,制定了《教职工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教职工职业道德评价量表》,在推优评先、晋职提资上实行“师德一票否决”,高标准、严要求地提高全校教职工的师德修养。2000年9月被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指导协调小组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不断强化教育教学综合素质。1998年选送了89名中青年教师参加北师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研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级教研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坚持七项基本技能培训和考核;对全体教职工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高学习。
——组织、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承担课题,撰写论文、论著,通过科研提高素质。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及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交流的论文共169篇,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共80篇,出版专著(含与人合著)37部。教师论文集《探索的足迹》(两卷)2000年12月由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
几年来,我校的“名师工程”不但培养出了多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师”,更重要的是以此带动了一大批教师迅速提高了师德、师能。我校现有特级教师2人,市、县学科教学带头人18人,高级教师66人,一级教师135人,省、市、县优秀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28人,双流县首批“名校长”、“名教师”3人,研究生2人,89人即将从北师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1人即将从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结业,3人正在川师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教师们在各级各类业务竞赛中脱颖而出,364人次获得全国、省、市奖励。
(二)切实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必然方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校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做人与成才、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重视当前教育现状中极易忽略或无暇顾及的人格、道德、法制、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倾向、自立自理能力、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素质的培养,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确保他们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为此,我校不断探索,采取各种措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深入学习,积极向专家“借脑”,切实更新教育观念
落实素质教育,首先要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我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并聘请北师大教授金盛华、省社科院研究员查有梁、成都七中老校长杨礼等教育专家为办学顾问,邀请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张志远、外语教学特级教师张思中等一批教育界权威人士到校开办讲座或举行报告会,积极向专家“借脑”。
2、不拘一格,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特点、差异,实施“分类教学、分层推进”,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都得到发展,力争把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培养成才。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优化现代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克服低水平、低效率、重复化、机械性的课业训练,为学生创造自主、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学生主动、生动、创造性地学习。
4、前瞻性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必将成为学生新的基础素质。我校前瞻性地对学生进行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扩展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自由学习,并在进行技术教学的同时注重计算机道德和信息文明教育。
5、狠抓后进生转化工作,确保“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
我校生源入口素质参差不齐,要提高出口质量,就必须面向大面积的中等生、后进生。我校对后进生转化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努力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主要做法有:
——建立严密的后进生转化工作组织体系。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主任和各科教师为实施主体,由各年级组长负责,政教处、教务处督促,责任落实到人。对起始年级新生认真观察、调查,科学分析,确定后进生对象,进一步详细摸底,逐一登记,全面分析,对症下药地制订出转化的具体步骤,认真实施,并对转化效果进行跟踪评估。转化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每学期小结,每学年表彰,每三年总结。
——科学、耐心地引导和帮助起始年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矫正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指导学习方法,避免新的分化,把后进生数量降到最低限度。
——努力优化后进生的主观非智力因素和客观非智力因素,这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科学研究表明,95%的孩子智商属于正常范畴,差别不大,智商超常和低常的均只有2—3%。因此后进生主要是非智力因素、情商造成的。据此,我们针对各个后进生的具体情况,着力消除非智力因素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提高其情绪智商。
——对后进生必须有“三心”(爱心、细心、耐心),做到“三优”(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表扬奖励优先),“三访”(有病家访、缺课家访、有转变家访),“四点”(挖掘闪光点、扶植起步点、把握反复点、促进飞跃点),“四不准”(不准歧视、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不准赶出教室、不准推出校门)。
目前初一至高三共有后进生54人,转化过程均有明确记载。2000届初、高中共有后进生34人,至毕业时成功地转化了32人,转化率为94.12%。
6、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素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心理状况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一大非智力因素。从1997年开始,我校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来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大批教师参加北师大心理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设置了心理咨询室,由专职心理教师任课并负责咨询服务。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重视并促进素质教育的潜移默化
通过组织科技、艺体、人文等活动或社团,鼓励学生自主实施,并强化校园环境的文化色彩,做到动态与静态结合、有形与无形结合、有声与无声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中受到熏陶。
——开展科技活动。开设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展览,使他们学习和了解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现代高科技等方面的有关科学知识及发展动态。成立了车模、航模、空模、天文、环保等科技活动小组,开展小发明、小设计、小制作、小论文、科技演讲、自编科技小报和科普画刊等活动。在各级科技竞赛中,学校获国家级组织奖1次、省市级组织奖15次,辅导教师获国家级组织奖1次、省市级“优秀辅导员”16次,学生获国家级奖励22人次、省市级奖励241人次。
——组建“海棠艺术团”,举办艺术节、艺术夏令营,学生自创、自演各种艺术节目,多次到双流人民广场进行文艺表演及书画现场展示。
——创办校园文学社、校园报、校园广播站、学生电视台、学生记者团等,由学生采访、撰稿、编辑、制作、播出,开展有关活动。
——为外地学生组建周末“快乐大本营”,分营分组开展文化、艺术、体育、信息技术、阅览等活动,组织晚会、旅行、参观等。
——举办“英语活动月”、英美文化讲座等活动,使学生感受英语文化背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提高素质。
——在校园、走廊、教室设置名言警句牌、杰出人物像、雕塑、书画作品等,使学生励志、冶情。
8、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密切配合。我校举办了家庭教育讲座、咨询等活动,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会同公安、城监、街道、居委等,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确保社区环境的健康、文明。邀请司法局、少管所、律师事务所、交管局、税务局等部门的同志,对学生进行法制、交通安全、依法纳税等教育。取得工厂、乡村、部队、自然保护区的支持和配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定期到双流县福利院慰问、服务;不定期举办送文化下乡活动;利用假期开展“让我们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我们”的社会实践,举办了“爱我中华——北京行”、“人与自然——卧龙行”活动。
9、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素质
学生素质评价以“五会一长”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内容,以促进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不做定论为基本原则,以测试、教师观察分析、同学互评、家庭和社会反馈等为基本途径,以量化与描述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并重为基本方式。考试成绩只是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中的一项,主要用于评价各学科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分析、综合、推理、运算等能力)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学习能力、行为习惯、人格、意志、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在某些领域或某些方面具有的特殊能力或特殊潜力,难以从考试中反映出来,也难以进行量化评估,因此我校通过由教师细心观察、密切接触、听取各方反映、认真分析来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科学地发展素质。
(三)加强德育工作,促进校风建设
人才的基本标准是“德才兼备”,“德”为人才的首要品质,德育在教育工作中处于首当其冲的关键地位。校风是一所学校内在和外在的整体作风的综合表现,校风的好坏既决定着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的高低,也反映出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的高低。我校坚持以德育为首,加强校风建设。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校长和总支书记牵头,政教处负责,校团委协助,年级组长、年级团总支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为骨干,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网络。全校所有干部、教师、职员、工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不图大而全,要求细而实”,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我校德育以“做人教育为基础、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依照《中学德育大纲》,结合实际,开展德育工作: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确定了德育要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两史一情”(近代史、现代史、国情)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纪律法制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社会实践系列教育、职业教育。
——德育进课堂,并进行学科渗透教育。每天安排20分钟“思品课”,由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意、有序、有机、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学校将此纳入教学常规检查,确保落实。组织德育观摩课、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大比武等活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课外、校外进行德育教育。坚持利用升国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持久地开展“三百”活动(看100部爱国主义影视片、唱100首爱国主义歌曲、读100本爱国主义图书);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文艺演出、征文、演讲等活动;开展“手拉手”、“爱心工程”活动;利用业余团校和业余党校,进行团队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联系了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国防乐园);同成都武警指挥学校结为警民共建单位,并作为我校的军训基地。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和表彰制度,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制订了《日常行为规范考评细则》和《课外活动评定细则》,“先进、文明班集体”、“优秀团支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优秀队干部”、“优秀队员”、“创三好积极分子”的评选表彰办法。考核、评选、表彰的过程,成为同学们自觉提高德育修养的过程。
——开展德育科研,提高德育工作的层次。承担了《小学和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衔接研究》课题,通过广泛调查、认真分析、深入研究,为解决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我校同北师大心理系合作进行的《道德思维方式和移情的道德行为实践和行为训练的研究》,涉及到德育科学中一些前瞻性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索性。
经过努力,我校德育工作和校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先后有140多人被评为省、市、县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12名优秀团员被推荐接受党支部考察,7名学生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其中有拾得重金、贵重物品交还失主的,有勇斗火魔的,有临危救难的,有热心救助失学少年的,有积极为患病同学、见义勇为英雄、灾区人民、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失学儿童捐款的;一位家境贫寒的同学成为’93四川国际熊猫节的首位捐款者,被组委会邀请参加了开幕式;2000年暑假,初二学生欧宇星不顾个人安危,从嘉陵江激流中救起一名落水者。
学校先后被评为县教委文明单位(1993年)、县文明单位(1995年)、县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1995年)、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1995年)、市文明单位(1995年)、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1997年)、市首批校风示范学校(1997年)、省首批校风示范学校(1997年)、省文明单位(1998年)、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单位(1999年)。
(四)课程结构和教学的改革与实验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校坚持教学中心工作不动摇,加强教改实验,逐步改革和完善课程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狠抓教学常规
制定了《教学工作常规》,认真开展常规教学研究,强化教学常规的过程管理和检查评估,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以备课组为单位,坚持“三研究三统一”,即“研究大纲、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考纲、考题;统一进度,统一检测,统一质量分析”。
——坚持年级教学质量分析,交流、总结各学段积累的教学经验,系统地认识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分析存在的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确保了各学段教学目标的达成。
——坚持新老挂钩,实行“导师制”:凡大学毕业3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均安排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其“导师”,给予业务指导,使其尽快熟悉教材教法、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能力。
——坚持上好“三课”:新毕业分配的教师上合格课,新调入学校的教师上研究课,每学科推选优秀教师上示范课。
2、改革和完善课程结构
本着有利于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宗旨,我校逐步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改革,基本形成了能紧跟时代发展的学科类(含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类课程体系(图表2):
——必修课严格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制定的课程方案,开齐开足了课程、课时,不任意增减课时或调整教学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
——选修课分为必选课和任选课。必选课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紧
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其生活、生存、发展能力。心理健康、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保护3门必选课,开设得较早,紧扣了当今社会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教育部要求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中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任选课(专题教育)结合部分必修学科设置,由有兴趣的学生任选,开发其潜力,扩展其视野,发现和培养学科拔尖人才。同时,积极探索了跨学科任选课的教学。
——活动课包括兴趣爱好类、体育活动类、科技活动类、学科活动类等4个类别。每天下午安排1小时进行,满足学生的兴趣,培养特长,发展个性,提高实践能力,丰富课外生活。
在课程改革中,努力探索校本课程建设,开设了校本课程选修课,并编写了《环境保护》、《奥校教材》(数、理、化、生)、《校园英语会话》、《气象知识》、《人口问题简读本》、《中学生人际关系学》、《艺术训练》(色彩、素描、管乐)、《数学素质教育与训练》等校本教材。学校将结合实际,总结经验,进一步大力加强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建设,特别是跨学科、综合性校本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与教学。
学校提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各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学校将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从2001年9月起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程计划,大力探索和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工作。 \
3、加强教改实验
1997年6月,北师大在西南地区首选我校共建教育实验基地,系统地引入先进的教育理论、方法和技术,针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学生身心、思维发展的特点,按照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和素质结构,进行以提高师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研教改实验。
为了实现大面积培养优秀人才(实验班级的生源质量略低于全校平均水平)并增强教育前瞻性和适应性的实验目标,实验对课程和教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实行初、高中一贯制;语文、数学、英语3科补充选用部分实验教材,适当增加课时量;在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符合教育部要求的前提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5科实施“小打通”,加强与高中衔接,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增设思维发展训练课;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参加首轮实验的学生已在两年时间里顺利学完了初中课程,于1999年进入高中,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经过认真论证、协商,2000年6月,我校又同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办学,共建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人才棠湖中学基地”。双方在培养和招收艺术特长生、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密切合作。我校在人民大学组织的专家指导、帮助下建立艺术团(队)、实验班,举办艺术夏令营,实施艺术教育,培养艺术特长生,并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带动全校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人民大学组织专家教授到我校举办专题讲座,扩大学生的视野,使之了解最新知识、前沿科学,帮助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激发其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人大教授对我校教师进行指导,相互交流,加强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沟通、衔接。我校定期选派学生到人大“见习”大学的学习、生活,提前接触喜欢的学科、专业;人大也定期选派优秀大学生前来与我校中学生交流;两校的优秀学生共同参加人大的一些校际、国际交流活动。
我校于2000年进一步加大了教改实验力度,按照与人大、北师大共同研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尊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分类组织实施教学,优化其非智力因素,强化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五)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构建集约型、科研型的现代教学模式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科研是出高层次教师、出高质量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是促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建校之后,我校就迅速确立了“科研兴校”战略,校领导带头参与科研教改。1997年,设立了科研室,将科研纳入常规工作。陆续制订、完善了《教育科研有关规定》、《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条例》、《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条例》等9项科研制度,加强了科研管理和运作的规范化,调动了教师们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
先后立项研究的科研课题(图表3),国家级有12个(已结题5个),省级1个,市级1个,县级2个(已结题1个),校级11个。各年级组、教研组均有科研课题,参研教师共152人,占任课教师总数的81%。近4年来教师撰写的科研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8篇,获省级以上奖励32篇,获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奖(含计算机软件)46篇(件)。现已结题的5个国家级课题,均带动了校内外的教改教研(校外如成都十八中、东升一中、华阳一中、白家中学、公兴中学、黄水中学、光电子弟校等)。
由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研究课题《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子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环境保护课”质量的研究》,于1998年11月通过了教育部总课题组的中期评估,获“优秀”级,我校因此被评为“中央电教馆课题研究优秀学校”,又于1999年12月评为首批“成都市绿色学校”。2000年10月,通过鉴定,圆满结题。总课题组评估认为,该课题“选题新颖,立意高……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发展意义;实验研究构建的‘问题探索式’教学模式,教学效益显著,具有创造性和实效性;提高了课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对其他学科教师和周边学校发挥了带动作用”。2000年11月,学校因环保科研与教育成绩突出而被教育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评为首批“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
我校作为中央教科所外语教改课题实验学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研究课题子课题《十六字外语教学法推广研究》及中央教科所“九五”重点课题子课题《张思中教学法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在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有所创新,效果显著,在1999年6月的中期评估中获“优秀”级,并有1名参研人员被评为“中央教科所教改实验基地优秀工作者”(全省获此殊荣者仅2人)。两课题分别于2000年11月、12月结题,学校被总课题组表彰为“张思中教学法实验先进学校”。参研外语教师共撰写论文68篇,其中25篇获全国一、二等奖,1篇获全国三等奖;参研教师中2人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贡献”一等奖,6人被总课题组评为课题科研“先进教师”;多媒体课件获全国一等奖的教师有2人,获全国二等奖的有3人。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工程(个案)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作用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均已通过鉴定,圆满结题。此外,中央教科所外语教学研究课题子课题《二十四字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中英语优化教学模式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实验研究会“十五”规划研究课题《课堂教学中“合作—创新”模式的构建与研究》、《中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的教学功能》,成都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研究课题《教学现代化的实验与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实验,正在按计划进行。
我校依托教育科研,推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力避“时间+汗水”的粗放型教学模式,探索集约型、科研型的教学模式。语文教研组确立了“阅读为主,以读带写,读写相长,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课外充分利用校园文学社团的活动和刊物,激励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全面发展语文能力。化学教研组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施“成功教育”,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多方面为他们创设成功机会,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地理教研组实施“开放式教学”,不拘泥于教材、课堂,发动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增强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此外,政治教研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三步教学法”,数学教研组进行“六主动”教学法实验,历史教研组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进行“兴趣教学法”课题实验。
(六)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信息技术为突破口,通过信息化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是教育适应科技、经济、社会信息化、现代化发展并力争发挥先导性功能的过程和程度,是我校始终追求的境界。我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实践中,一是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认识和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水平,二是配置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设备,三是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的水平。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挂帅的教育信息技术领导小组,设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中心。多次聘请专家到校举办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讲座,选派教师参加中央、省、市电教馆举办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对所有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CAI课件制作和网络技术培训,掀起了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热潮。全校95%以上的教师掌握了教育信息技术媒体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运用于教学,并能使用微机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60%以上的教师能进行多媒体软件的编制和教学;100%的学科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们已认识到,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逐步从课件制作的层面提高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全面深刻地整合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层面。
从建校至今,我校不断完善教育信息技术硬件建设,为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91—1994年,为各教学班配置了“三机一幕”;建成了语言室、卫星地面接收站和校园教学闭路电视系统。
——1994—1996年,建成2间微机教学室;购置了摄、录、编系统;建立了集音、像、数据等为一体的实时传输交互式多媒体电子教室,并购置了相应的应用软件;为各教师办公室和科室配备了微机和打印设备。
——1996—2000年,建成了5间多媒体教室;在全省中学中首先建成开通校园网站(联接各教室、办公室和教师家庭,通过光纤接入国际互联网),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上网条件,并对社会各界开放,从1999年10月至2001年4月,访问量已突破70万,目前日均访问量2000多人次;为每户教师家庭配置了PⅡ联想品牌微机;建成由7台PⅡ微机组成的图书管理借阅系统;扩展了能同时播放8套节目的教育闭路电视系统;建成大型天象仪馆和天文观测台各1座;全校共配备了650多台微机;购置、制作了大量教育信息技术软件。
学校积极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科研,先后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开发》子课题《开发、优化教育信息,全面提高中学办学质量》、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学科系统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应用》、四川省“十五”规划课题《校园网站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等研究项目。
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推进,使我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焕然一新:
——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利用,丰富了师生教与学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了多边交互,为学生自主、生动、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开发设计的网络教学软件,深受学生欢迎。教师编制的CAI课件有130多件,其中26件分别获国家、省、市、县等级奖。
——校园网站专门为学生提供主页空间,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网页,积极参与网络资源建设,为他们开启了拓展视野的现代化窗口,营造了放飞创造力的蓝天,构筑了攀登信息时代制高点的阶梯。教育部2000年提出,要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我校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
——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现代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高了教学效益。学校为市、县各校领导、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优质课、观摩课。语文、政治、生物、化学、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在现代课堂教学比赛中获成都市一等奖,3人获省一等奖,语文、生物学科的2位青年教师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我校于1997年被确定为“中央电教馆现代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实验试点学校”;2000年1月通过“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验收;2000年10月被确认为“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七)开放办学,积极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我校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同本地区以及省内外、国内外的大、中学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突破传统的招生地域限制,积极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先后与成都七中等知名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广泛开展校际交流,博取众长。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央电教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大胆探索,突破传统的招生地域限制,于2000年成为第一所进京招生的外地中学。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能使其地域文化差异相互作用和交流,取长补短。京城教育专家们指出:这一创举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进步,将促进基础教育跨区域竞争格局的形成。
——加大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力度,积极探索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效途径。同美国菲尼克斯(凤凰城)天堂谷学院、加州文特拉学院、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夏威夷太平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剑桥国际学院、约克大学圣力嘉科艺学院,德国科隆高等专业大学、科保高等专业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瑞士德西迪高级酒店与商业管理学院,澳大利亚国际教育中心、南悉尼学院等10多个国外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已派出92名学生前往留学;1997年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教育学术交流中心定点学校;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出国参加冬令营、夏令营,选派教师出国考察或培训;1998年被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美国英语学会确定为中华营项目学校,每年举办一届中美英语夏令营,中外营员们共同学习、旅游、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外语,并增进了国际友谊。2001年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行星学习有限公司签署协议,举办“澳大利亚行星英语实验班”,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和丰富的学习软件,全面实现人机对话、互动学习,系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
六、办学条件——校园环境、硬件设施
我校是市级“园林式单位”、“校园环境管理先进单位”。建筑面积5.4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8500多平方米。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休息场所全面绿化,乔、灌、花、草科学搭配,校园内四季有绿色,四季有花香;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协调配置,突出庭园特色,为教书育人、读书学习、生活锻炼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完善。专用教室、实验设备、艺体器材、卫生器械等按要求配备。1998年,建成了投资1000多万元、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科技综合楼,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中心、图书馆、专用教室、演播厅、天文天象馆等于一体;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设施齐备、实行微机管理与操作的学生食堂,能同时容纳1680人就餐;建成了高标准的学生浴室,有104个浴位。2000年,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塑胶跑道和人工足球场草坪;为学生寝室安装了直拨电话;校园地面全部铺设了彩色路砖。
七、办学效益——质量效益、社会效益、辐射效益、产业效益
十载耕耘,春华秋实。经过艰苦奋斗,改革进取,我校的办学效益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一)质量效益
由于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教育教学质量:高、初中巩固率、合格率、优生率、升学率均居全县之首,名列成都市、四川省前茅;建校以来共有2241人考入高等院校;从1994年首届高中年级毕业开始,连续7年获得成都市“高中工作成绩显著”表彰。
建校9年多来,学校获得的称号、奖励,国家级的有: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全国影视教育先进学校、档案管理国家二级标准单位等20项;省级的有:省级文明单位、省校风示范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等29项;市级的有: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单位、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先进职工之家、市级园林式单位等90项;县级的有: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等159项。从调入我校起统计,全校教职工获县级以上称号、表彰、奖励共528人次。
学生在学科、艺体竞赛中获县级以上表彰、奖励共1044人次。学生女子足球队获得全国第三名、第四名,9次夺得全省冠军,队员入选省队、陕西队、八一队、国家青年队(王思枞,1999年入选国青队并成为主力队员)、国家队(2000年12月新一届国家女足集训队组成,四川入选3人:肖珍、罗清秀、郭娉,均系我校输出的队员)。1999年双流第1个保送生、2000年全县3名保送生以及2001年全县获得保送资格(必须在数理化奥赛中获全国一等奖)的3名学生,均被我校囊括。现已有3名学生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1年特长生预录资格。校园文学社社刊《春晓》被全国中语会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示范社刊”(列第5名,共15家)。
(二)社会效益
我校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向高校输送的生源质量高、后劲足,获得了招生院校的好评。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之所以选择我校作为教育实验基地,对我校生源的充分认可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办学声誉好,吸引了大量外地学生慕名前来就读。
——对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起到了一种特殊的作用,不少人到双流投资办厂,有一个因素就是孩子读书有好学校。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的大批建设者,综合素质好,社会适应能力强,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辐射效益
原成都市教委主任叶长坚1994年曾说:“棠湖中学的建立为普通高完中的办学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形成了竞争机制。”1996年,我校创造了“5年建成省重点”的奇迹,省重点中学评估小组认为:棠湖中学的办学实践和办学成效,对全省一般中学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出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校,提供了范例,其示范性具有可操作的特点,值得在全省推广。副省长徐世群把我校产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形象地称为“棠中效应”。
为了进一步发挥示范辐射功能,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我校积极采取了以下措施:
——在上级的领导下,选派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担任领导职务,推广“棠中经验”。
——对口扶持省内薄弱高中。太平中学是双流县一所一般普通高完中,1996年我校与该校签订缔结友好学校的协议,提供教育教学帮助。西昌六中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相对薄弱。1998年,我校同该校建立了对口扶持关系,采用派出骨干教师前去辅导、请该校教师前来我校观摩学习、遴选我校优秀教师同该校教师结对指导、提供教育教学的文字和音像资料等方式,帮助该校提高办学水平。
2000年,我校响应上级党委、政府对口支教的号召,遵照有关文件精神,结对支援甘孜州九龙县中学。邀请九龙县教育行政领导、九龙县中学负责人前来我校考察学习;对该校各学科教研组长进行了为期1周的业务培训;同该校开展管理、教学、科研实时交流,将我校的改革方案、管理制度、教学规划、教研方案、科研课题方案、课题实施报告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及时送(寄)达该校,供他们参考借鉴,丰富其教育教学资源;赠送了联想逐日2000型微机12台(价值6万元),并由我校信息技术中心教师对该校计算机教师和7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每年为九龙县中学以及甘孜州其他地区培养3名以上初中或高中学生;2001年3月动员全校师生为九龙地震灾区捐款8000多元。我校拟派3名教学骨干赴该校任教,后因对方实际问题未成行。我校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对口支教事宜。
——历年来接待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参观考察团,为他们提供有益的借鉴。省外的如广东、辽宁、广西、新疆、武汉、重庆、江苏、山东的部分学校或教委;省内有各地市州的教育系统。
——先后承办了省高中毕业班语文教学研讨会(1994年)、省中学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暨优秀论文交流大会(1996年)、省首届中小学计算机软件制作交流会(1997年)、省物理学会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1998年)、成都市多媒体教学现场会(1999年)、省WCS中国教育项目学校教学研讨会(1999年)、省校园网建设现场研讨会(2000年)、成都市高中语文新教材课堂教学竞赛(2001年)等会议或活动;参加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研讨会的全体领导和代表来校参观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2000年)。我校的办学经验由
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自查报告
省教育厅:
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必将促进我校按照“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原国家教委《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和原省教委《关于印发<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细则(试行)>的通知》的精神和规定,现将我校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自查情况汇报于后:
棠湖中学创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159亩,现有教职工241人(其中任课教师188人),在校学生2797人(初中25个班共1242人,高中30个班共1555人)。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中学,1998年评为省文明单位,2000年评为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首批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
我校作为一所实施全方位改革的新型学校,一创办就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建校要求,确立了“改革立校、开放办校、科研兴校、民主治校、发展强校”的办学思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树立了“学校新、机制活、发展快、质量高、效益好”的社会形象。
评为省级重点中学后,我校随即将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确定为“第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继续发扬敢为人先、永争一流的精神,对照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标准,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双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校的“创建”工作,成立了“棠中创示范性高中领导小组”。在各级领导的亲切指导下,通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校已完成了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各方面工作,2000年12月通过了市教委组织的专家组初评,2001年4月16—17日省教育厅有关领导来校进行了调研。
一、办学思想——开放、民主、创新、全面
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办学思想,就将产生什么样的办学行为,形成什么样的办学风格。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21世纪经济社会信息化趋势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和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在吸收中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总结教育教学实践,我校确定了“开放、民主、创新、全面”的办学思想。
(一)开放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坚持开放办学。当今世界正向高度信息化、多元化发展,“地球村”将越来越小,我们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要勇于竞争,也要善于合作。开放,体现了充足的自信、竞争的胆略、兼容的气度、合作的智慧。牢固树立开放意识,坚持开放办学,我校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发展。
(二)民主
人在民主的氛围中,才会坦诚、勤奋、富有创造性。树立民主办学、民主治校、民主执教的思想,有助于活跃办学风气,促进校风、教风、学风的健康发展和个性化人才、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教育信息化发展是教育民主的强大推动力,并为教育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民主都是一种高层次的境界。
(三)创新
创新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学校保持竞争力、生命力的关键。没有创新,就不可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不可能实现超常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我校创立、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包括:办学机制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手段、方法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办学机制创新是我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教育观念创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学手段、方法创新是优化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是对教育功能新的定位,其价值取向不仅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更强调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意味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由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守成型”向信息时代的“个性化”、“创新型”转变。
(四)全面
“全面”的办学思想,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及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包括质量效益、社会效益、辐射效益、产业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要处理好全面与特长、整体与个体、共性与个性、基础与发展的关系。对学生整体而言,要全面提高各种素质;对学生个体而言,既要全面培养基础素质,又要尊重个性,发展特长。全面提高办学效益,要在立足于全面推进的同时,突出办学特色。
二、人才培养目标——“五会一长”
按照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我校提出了学生基本素质标准,确立了“五会一长”的人才培养目标:
——“会做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质;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做到“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三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文明人、做一个现代人)。
——“会求知”。有强烈的求知欲,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主动、生动地学习,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自主学习,具备一定的筛选和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能结构,达到教学大纲对各学科知识和技能规定的基本要求。
——“会生活”。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做热爱生活、善于生活的人;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能分清是非、美丑、真伪、善恶,初步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有一定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会健体”。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努力提高生理机能,增强身体素质;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发展非智力素质,有稳定的情绪、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动机、正确的态度、良好的性格、坚韧的意志,养成自信、谦虚、勤奋、诚实等良好品质,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耐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会创造”。能在教师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各科知识,创造性地发展各种能力和自身特长;树立强烈的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的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实践能力。
——“合格+特长”和“优秀+特长”。在全面提高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具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特长。每个学生都是珍贵的存在,都必定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潜能,我们必须用心研究他的特点,发掘他的潜质,科学引导、精心培育,使他的特长脱颖而出。对大部分普通学生,我们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特长”型人才,经过高校学习或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成长为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或专门人才;对一部分基本素质发展得好的学生,力争将他们培养为“优秀+特长”型人才,经过进入一流大学深造和实践锻炼,成长为现代化建设的拔尖人才。
三、办学蓝图——面向21世纪,抓住加快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通过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四维”办学模式,力争到2022年左右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学校
1991年建校后,我们提出了“三三”办学设想,即:第一个三年(1991—1994),按省级重点中学标准完成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教工人员到位;第二个三年(1994—1997),达到省级重点中学的办学标准,进入省级重点中学行列;第三个三年(1997—2000),形成一套有棠中特色的办学经验,成为具有一定示范性、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学校。近10年来,全校教职工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基本实现了“三三”设想的目标。
2000年3月,我校制定了2000—2022年发展纲要,确定了新的办学蓝图: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强化素质,优化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力争到2022年左右,把我校建设成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现代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一流的硬件设施,卓著的办学效益,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学校。
为此,我校决心以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为契机,深层次、高水平地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努力探索、构建“四维”办学模式:
——“超前模式”。立足现实,展望未来,面向世界,把握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脉搏,及时修订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发展上确保思维的先进性,在改革上保持适度的超前性。
——“创新模式”。以永争一流的精神,努力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途径、管理的新模式、办学的新理念,创造新的突破,不断刷新“纪录”。
——“开放模式”。建立与知名中学、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借鉴先进的办学经验、办学模式,引进优秀的教育人才;密切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走向,主动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大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力度。
——“产业模式”。把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建立和发展与市场经济、 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办学机制,积极探索教育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办学特色——改革意识浓、办学机制活、教育管理实、办学效益好
早在建校之初,我们就确立了将学校建设成“办学思想先进,管理科学有序,师资队伍精良,硬件设施一流,富有特色的示范性现代化学校”的办学总目标。几度春秋,几度耕耘,我校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改革意识浓
我校的创办,本身就是双流教育改革的产物,因此牢固树立了“在改革中求发展”的意识。改革,是棠中的立校之本。我校利用新学校没有旧有办学机制和模式束缚的先天优势,抓住机遇,一建校就实施了以“三制一包”(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经费包干)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内部改革,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我校不断深化、完善改革。
(二)办学机制活
“三制一包”是我校办学机制的核心,也是机制创新的标志。1999年6月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陶武先视察我校后说:“三制一包”的机制创新,使改革落到了实处,值得推广和发扬。
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县政府负责,全校教职工对校长负责,校长每年同县教委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并接受全校教职工的民主监督、民主评议。同时,校长拥有解聘权,以保持教职工队伍的动态优化稳定。
我校实行的校长负责制,包含了校长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校长必须在一年一度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扩大会议上作《述职报告》,答复提案和意见,接受质询和民主评议,由全校教职工进行无记名信任投票。校长有权解聘教职工,教职工代表大会也有权通过“不信任校长案”,服务和监督都是双向的,从制度上确保了全校整个肌体的健康和活力。
全员聘任制:本着“任人唯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宗旨,按照“公开、公平、双向、择优”的原则,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激励并促使教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履行岗位职责,始终保持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
结构工资制:将国家财政下拨的工资作为档案工资,全部投入浮动,教职工“多劳多酬,优劳优酬”,破除平均分配,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2000年9月,学校进一步深化了分配制度改革。
经费包干:县财政按人事编制及有关政策将教育经费下拨给我校包干使用,学校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合理地配置资金。
在“三制一包”中,校长负责制是灵魂,全员聘任制是基础,结构工资制是动力,经费包干是保障,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有利于调动全校上下积极性、有利于开拓创新、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灵活机制。
(三)教育管理实
按照科学、务实、高效的原则,我校建立健全了校长决策指挥系统,制定并执行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
在校长决策指挥系统(图表1)中,校长立于学校全局的角度,在充 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遵循民主集中的原则,对学校的总体工作、重要工作作出决策,进行总体的部署、指挥、协调、控制。在此之下,建立了中层执行系统、基层落实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这一管理运行系统遵循5个“尽量”的原则:机构设置尽量精干化、工作方式尽量规程化、领导关系尽量短程化、职责权限尽量简明化、成效考核尽量数量化。
我校制定、完善了48个岗位职责和一系列规章制度,全校上下各司其职,令行禁止。为了进一步增大学校管理的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我校按照有关规定,结合实际,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即校务、财务“两公开”。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在办学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法律,尤其是教育法律法规。1999年,学校被评为成都市“民主管理先进集体”。
建设高水平的领导班子是确保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的关键。我校领导班子结构合理,机构健全,分工明确,人员精干。班子成员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改革意识、创新精神,提高思想水平、管理能力,并确立了“制度×情感×德治”(任一因素为零则结果为零)的管理理念,加强与教职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融洽、默契的关系,注重道德内化,促进和保证了各项管理的落实到位。
(四)办学效益好
办学效益是对办学思想及其实践的检验。我校的办学效益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1、效率高,发展快。建校后“三年见成效,五年评省重,十年创示范”,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一般人认为几十年都难以实现的目标。
2、全面提高了办学效益:质量效益优、社会效益好、辐射效益强、产业效益高。(详见第七部分)
五、办学行为——师资建设、素质教育、德育工作、课程结构和教学的改革与实验、科研兴校、通过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我校的办学行为是“开放、民主、创新、全面”办学思想的实践,同时也促进办学思想逐步完善和成熟。
(一)推进“名师工程”,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师资力量对于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我校始终将师资建设列为议事日程的重中之重,推进“名师工程”,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我校在用人上从不求全责备,而是避其所短,用其所长,给予每一位教职工充分的用武之地,为教职工创设良好的发展空间,并以“教书育人光荣”的事业感来留住人,以远大的目标(如争创“省重”、“国重”)来激励人,以一心一意为教职工办实事(如“安心工程”——帮助他们解决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问题、“安居工程”——户均居住面积90平方米以上等)来温暖人,以充分的信任和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来感染人,使学校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1991年建校之初,在用人体制还相对较封闭的状况下,我们实行开放的人才政策,面向省内外公开招聘教育英才,分期分批从千多名应聘教师中遴选了200多人,组成一支师德好、业务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这些从四面八方招聘来的教师,带来了各地的教育特色和各人的教学风格,相互交融,共同提高,学校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近年来,我校又从北师大、西师大、川师大等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形成了有力的师资后备队伍。
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资质量,我校提出教师要由“教书型”向“学者型”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着力实施“名师工程”,力争造就一批具有高尚的师德风范、精湛的业务技艺、较大的影响力的“名师”:
——坚持强化师德教育和师德评价,制定了《教职工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教职工职业道德评价量表》,在推优评先、晋职提资上实行“师德一票否决”,高标准、严要求地提高全校教职工的师德修养。2000年9月被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指导协调小组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不断强化教育教学综合素质。1998年选送了89名中青年教师参加北师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研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级教研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坚持七项基本技能培训和考核;对全体教职工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高学习。
——组织、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承担课题,撰写论文、论著,通过科研提高素质。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及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交流的论文共169篇,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共80篇,出版专著(含与人合著)37部。教师论文集《探索的足迹》(两卷)2000年12月由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
几年来,我校的“名师工程”不但培养出了多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师”,更重要的是以此带动了一大批教师迅速提高了师德、师能。我校现有特级教师2人,市、县学科教学带头人18人,高级教师66人,一级教师135人,省、市、县优秀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28人,双流县首批“名校长”、“名教师”3人,研究生2人,89人即将从北师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1人即将从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结业,3人正在川师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教师们在各级各类业务竞赛中脱颖而出,364人次获得全国、省、市奖励。
(二)切实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必然方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校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做人与成才、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重视当前教育现状中极易忽略或无暇顾及的人格、道德、法制、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倾向、自立自理能力、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素质的培养,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确保他们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为此,我校不断探索,采取各种措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深入学习,积极向专家“借脑”,切实更新教育观念
落实素质教育,首先要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我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并聘请北师大教授金盛华、省社科院研究员查有梁、成都七中老校长杨礼等教育专家为办学顾问,邀请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张志远、外语教学特级教师张思中等一批教育界权威人士到校开办讲座或举行报告会,积极向专家“借脑”。
2、不拘一格,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特点、差异,实施“分类教学、分层推进”,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都得到发展,力争把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培养成才。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优化现代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克服低水平、低效率、重复化、机械性的课业训练,为学生创造自主、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学生主动、生动、创造性地学习。
4、前瞻性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必将成为学生新的基础素质。我校前瞻性地对学生进行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扩展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自由学习,并在进行技术教学的同时注重计算机道德和信息文明教育。
5、狠抓后进生转化工作,确保“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
我校生源入口素质参差不齐,要提高出口质量,就必须面向大面积的中等生、后进生。我校对后进生转化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努力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主要做法有:
——建立严密的后进生转化工作组织体系。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主任和各科教师为实施主体,由各年级组长负责,政教处、教务处督促,责任落实到人。对起始年级新生认真观察、调查,科学分析,确定后进生对象,进一步详细摸底,逐一登记,全面分析,对症下药地制订出转化的具体步骤,认真实施,并对转化效果进行跟踪评估。转化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每学期小结,每学年表彰,每三年总结。
——科学、耐心地引导和帮助起始年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矫正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指导学习方法,避免新的分化,把后进生数量降到最低限度。
——努力优化后进生的主观非智力因素和客观非智力因素,这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科学研究表明,95%的孩子智商属于正常范畴,差别不大,智商超常和低常的均只有2—3%。因此后进生主要是非智力因素、情商造成的。据此,我们针对各个后进生的具体情况,着力消除非智力因素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提高其情绪智商。
——对后进生必须有“三心”(爱心、细心、耐心),做到“三优”(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表扬奖励优先),“三访”(有病家访、缺课家访、有转变家访),“四点”(挖掘闪光点、扶植起步点、把握反复点、促进飞跃点),“四不准”(不准歧视、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不准赶出教室、不准推出校门)。
目前初一至高三共有后进生54人,转化过程均有明确记载。2000届初、高中共有后进生34人,至毕业时成功地转化了32人,转化率为94.12%。
6、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素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心理状况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一大非智力因素。从1997年开始,我校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来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大批教师参加北师大心理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设置了心理咨询室,由专职心理教师任课并负责咨询服务。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重视并促进素质教育的潜移默化
通过组织科技、艺体、人文等活动或社团,鼓励学生自主实施,并强化校园环境的文化色彩,做到动态与静态结合、有形与无形结合、有声与无声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中受到熏陶。
——开展科技活动。开设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展览,使他们学习和了解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现代高科技等方面的有关科学知识及发展动态。成立了车模、航模、空模、天文、环保等科技活动小组,开展小发明、小设计、小制作、小论文、科技演讲、自编科技小报和科普画刊等活动。在各级科技竞赛中,学校获国家级组织奖1次、省市级组织奖15次,辅导教师获国家级组织奖1次、省市级“优秀辅导员”16次,学生获国家级奖励22人次、省市级奖励241人次。
——组建“海棠艺术团”,举办艺术节、艺术夏令营,学生自创、自演各种艺术节目,多次到双流人民广场进行文艺表演及书画现场展示。
——创办校园文学社、校园报、校园广播站、学生电视台、学生记者团等,由学生采访、撰稿、编辑、制作、播出,开展有关活动。
——为外地学生组建周末“快乐大本营”,分营分组开展文化、艺术、体育、信息技术、阅览等活动,组织晚会、旅行、参观等。
——举办“英语活动月”、英美文化讲座等活动,使学生感受英语文化背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提高素质。
——在校园、走廊、教室设置名言警句牌、杰出人物像、雕塑、书画作品等,使学生励志、冶情。
8、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密切配合。我校举办了家庭教育讲座、咨询等活动,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会同公安、城监、街道、居委等,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确保社区环境的健康、文明。邀请司法局、少管所、律师事务所、交管局、税务局等部门的同志,对学生进行法制、交通安全、依法纳税等教育。取得工厂、乡村、部队、自然保护区的支持和配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定期到双流县福利院慰问、服务;不定期举办送文化下乡活动;利用假期开展“让我们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我们”的社会实践,举办了“爱我中华——北京行”、“人与自然——卧龙行”活动。
9、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素质
学生素质评价以“五会一长”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内容,以促进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不做定论为基本原则,以测试、教师观察分析、同学互评、家庭和社会反馈等为基本途径,以量化与描述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并重为基本方式。考试成绩只是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中的一项,主要用于评价各学科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分析、综合、推理、运算等能力)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学习能力、行为习惯、人格、意志、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在某些领域或某些方面具有的特殊能力或特殊潜力,难以从考试中反映出来,也难以进行量化评估,因此我校通过由教师细心观察、密切接触、听取各方反映、认真分析来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科学地发展素质。
(三)加强德育工作,促进校风建设
人才的基本标准是“德才兼备”,“德”为人才的首要品质,德育在教育工作中处于首当其冲的关键地位。校风是一所学校内在和外在的整体作风的综合表现,校风的好坏既决定着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的高低,也反映出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的高低。我校坚持以德育为首,加强校风建设。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校长和总支书记牵头,政教处负责,校团委协助,年级组长、年级团总支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为骨干,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网络。全校所有干部、教师、职员、工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不图大而全,要求细而实”,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我校德育以“做人教育为基础、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依照《中学德育大纲》,结合实际,开展德育工作: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确定了德育要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两史一情”(近代史、现代史、国情)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纪律法制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社会实践系列教育、职业教育。
——德育进课堂,并进行学科渗透教育。每天安排20分钟“思品课”,由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意、有序、有机、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学校将此纳入教学常规检查,确保落实。组织德育观摩课、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大比武等活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课外、校外进行德育教育。坚持利用升国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持久地开展“三百”活动(看100部爱国主义影视片、唱100首爱国主义歌曲、读100本爱国主义图书);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文艺演出、征文、演讲等活动;开展“手拉手”、“爱心工程”活动;利用业余团校和业余党校,进行团队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联系了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国防乐园);同成都武警指挥学校结为警民共建单位,并作为我校的军训基地。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和表彰制度,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制订了《日常行为规范考评细则》和《课外活动评定细则》,“先进、文明班集体”、“优秀团支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优秀队干部”、“优秀队员”、“创三好积极分子”的评选表彰办法。考核、评选、表彰的过程,成为同学们自觉提高德育修养的过程。
——开展德育科研,提高德育工作的层次。承担了《小学和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衔接研究》课题,通过广泛调查、认真分析、深入研究,为解决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我校同北师大心理系合作进行的《道德思维方式和移情的道德行为实践和行为训练的研究》,涉及到德育科学中一些前瞻性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索性。
经过努力,我校德育工作和校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先后有140多人被评为省、市、县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12名优秀团员被推荐接受党支部考察,7名学生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其中有拾得重金、贵重物品交还失主的,有勇斗火魔的,有临危救难的,有热心救助失学少年的,有积极为患病同学、见义勇为英雄、灾区人民、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失学儿童捐款的;一位家境贫寒的同学成为’93四川国际熊猫节的首位捐款者,被组委会邀请参加了开幕式;2000年暑假,初二学生欧宇星不顾个人安危,从嘉陵江激流中救起一名落水者。
学校先后被评为县教委文明单位(1993年)、县文明单位(1995年)、县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1995年)、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1995年)、市文明单位(1995年)、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1997年)、市首批校风示范学校(1997年)、省首批校风示范学校(1997年)、省文明单位(1998年)、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单位(1999年)。
(四)课程结构和教学的改革与实验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校坚持教学中心工作不动摇,加强教改实验,逐步改革和完善课程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狠抓教学常规
制定了《教学工作常规》,认真开展常规教学研究,强化教学常规的过程管理和检查评估,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以备课组为单位,坚持“三研究三统一”,即“研究大纲、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考纲、考题;统一进度,统一检测,统一质量分析”。
——坚持年级教学质量分析,交流、总结各学段积累的教学经验,系统地认识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分析存在的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确保了各学段教学目标的达成。
——坚持新老挂钩,实行“导师制”:凡大学毕业3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均安排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其“导师”,给予业务指导,使其尽快熟悉教材教法、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能力。
——坚持上好“三课”:新毕业分配的教师上合格课,新调入学校的教师上研究课,每学科推选优秀教师上示范课。
2、改革和完善课程结构
本着有利于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宗旨,我校逐步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改革,基本形成了能紧跟时代发展的学科类(含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类课程体系(图表2):
——必修课严格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制定的课程方案,开齐开足了课程、课时,不任意增减课时或调整教学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
——选修课分为必选课和任选课。必选课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紧
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其生活、生存、发展能力。心理健康、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保护3门必选课,开设得较早,紧扣了当今社会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教育部要求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中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任选课(专题教育)结合部分必修学科设置,由有兴趣的学生任选,开发其潜力,扩展其视野,发现和培养学科拔尖人才。同时,积极探索了跨学科任选课的教学。
——活动课包括兴趣爱好类、体育活动类、科技活动类、学科活动类等4个类别。每天下午安排1小时进行,满足学生的兴趣,培养特长,发展个性,提高实践能力,丰富课外生活。
在课程改革中,努力探索校本课程建设,开设了校本课程选修课,并编写了《环境保护》、《奥校教材》(数、理、化、生)、《校园英语会话》、《气象知识》、《人口问题简读本》、《中学生人际关系学》、《艺术训练》(色彩、素描、管乐)、《数学素质教育与训练》等校本教材。学校将结合实际,总结经验,进一步大力加强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建设,特别是跨学科、综合性校本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与教学。
学校提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各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学校将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从2001年9月起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程计划,大力探索和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工作。 \
3、加强教改实验
1997年6月,北师大在西南地区首选我校共建教育实验基地,系统地引入先进的教育理论、方法和技术,针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学生身心、思维发展的特点,按照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和素质结构,进行以提高师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研教改实验。
为了实现大面积培养优秀人才(实验班级的生源质量略低于全校平均水平)并增强教育前瞻性和适应性的实验目标,实验对课程和教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实行初、高中一贯制;语文、数学、英语3科补充选用部分实验教材,适当增加课时量;在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符合教育部要求的前提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5科实施“小打通”,加强与高中衔接,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增设思维发展训练课;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参加首轮实验的学生已在两年时间里顺利学完了初中课程,于1999年进入高中,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经过认真论证、协商,2000年6月,我校又同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办学,共建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人才棠湖中学基地”。双方在培养和招收艺术特长生、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密切合作。我校在人民大学组织的专家指导、帮助下建立艺术团(队)、实验班,举办艺术夏令营,实施艺术教育,培养艺术特长生,并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带动全校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人民大学组织专家教授到我校举办专题讲座,扩大学生的视野,使之了解最新知识、前沿科学,帮助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激发其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人大教授对我校教师进行指导,相互交流,加强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沟通、衔接。我校定期选派学生到人大“见习”大学的学习、生活,提前接触喜欢的学科、专业;人大也定期选派优秀大学生前来与我校中学生交流;两校的优秀学生共同参加人大的一些校际、国际交流活动。
我校于2000年进一步加大了教改实验力度,按照与人大、北师大共同研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尊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分类组织实施教学,优化其非智力因素,强化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五)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构建集约型、科研型的现代教学模式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科研是出高层次教师、出高质量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是促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建校之后,我校就迅速确立了“科研兴校”战略,校领导带头参与科研教改。1997年,设立了科研室,将科研纳入常规工作。陆续制订、完善了《教育科研有关规定》、《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条例》、《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条例》等9项科研制度,加强了科研管理和运作的规范化,调动了教师们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
先后立项研究的科研课题(图表3),国家级有12个(已结题5个),省级1个,市级1个,县级2个(已结题1个),校级11个。各年级组、教研组均有科研课题,参研教师共152人,占任课教师总数的81%。近4年来教师撰写的科研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8篇,获省级以上奖励32篇,获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奖(含计算机软件)46篇(件)。现已结题的5个国家级课题,均带动了校内外的教改教研(校外如成都十八中、东升一中、华阳一中、白家中学、公兴中学、黄水中学、光电子弟校等)。
由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研究课题《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子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环境保护课”质量的研究》,于1998年11月通过了教育部总课题组的中期评估,获“优秀”级,我校因此被评为“中央电教馆课题研究优秀学校”,又于1999年12月评为首批“成都市绿色学校”。2000年10月,通过鉴定,圆满结题。总课题组评估认为,该课题“选题新颖,立意高……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发展意义;实验研究构建的‘问题探索式’教学模式,教学效益显著,具有创造性和实效性;提高了课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对其他学科教师和周边学校发挥了带动作用”。2000年11月,学校因环保科研与教育成绩突出而被教育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评为首批“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
我校作为中央教科所外语教改课题实验学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研究课题子课题《十六字外语教学法推广研究》及中央教科所“九五”重点课题子课题《张思中教学法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在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有所创新,效果显著,在1999年6月的中期评估中获“优秀”级,并有1名参研人员被评为“中央教科所教改实验基地优秀工作者”(全省获此殊荣者仅2人)。两课题分别于2000年11月、12月结题,学校被总课题组表彰为“张思中教学法实验先进学校”。参研外语教师共撰写论文68篇,其中25篇获全国一、二等奖,1篇获全国三等奖;参研教师中2人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贡献”一等奖,6人被总课题组评为课题科研“先进教师”;多媒体课件获全国一等奖的教师有2人,获全国二等奖的有3人。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工程(个案)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作用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均已通过鉴定,圆满结题。此外,中央教科所外语教学研究课题子课题《二十四字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中英语优化教学模式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实验研究会“十五”规划研究课题《课堂教学中“合作—创新”模式的构建与研究》、《中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的教学功能》,成都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研究课题《教学现代化的实验与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实验,正在按计划进行。
我校依托教育科研,推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力避“时间+汗水”的粗放型教学模式,探索集约型、科研型的教学模式。语文教研组确立了“阅读为主,以读带写,读写相长,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课外充分利用校园文学社团的活动和刊物,激励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全面发展语文能力。化学教研组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施“成功教育”,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多方面为他们创设成功机会,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地理教研组实施“开放式教学”,不拘泥于教材、课堂,发动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增强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此外,政治教研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三步教学法”,数学教研组进行“六主动”教学法实验,历史教研组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进行“兴趣教学法”课题实验。
(六)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信息技术为突破口,通过信息化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是教育适应科技、经济、社会信息化、现代化发展并力争发挥先导性功能的过程和程度,是我校始终追求的境界。我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实践中,一是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认识和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水平,二是配置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设备,三是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的水平。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挂帅的教育信息技术领导小组,设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中心。多次聘请专家到校举办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讲座,选派教师参加中央、省、市电教馆举办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对所有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CAI课件制作和网络技术培训,掀起了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热潮。全校95%以上的教师掌握了教育信息技术媒体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运用于教学,并能使用微机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60%以上的教师能进行多媒体软件的编制和教学;100%的学科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们已认识到,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逐步从课件制作的层面提高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全面深刻地整合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层面。
从建校至今,我校不断完善教育信息技术硬件建设,为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91—1994年,为各教学班配置了“三机一幕”;建成了语言室、卫星地面接收站和校园教学闭路电视系统。
——1994—1996年,建成2间微机教学室;购置了摄、录、编系统;建立了集音、像、数据等为一体的实时传输交互式多媒体电子教室,并购置了相应的应用软件;为各教师办公室和科室配备了微机和打印设备。
——1996—2000年,建成了5间多媒体教室;在全省中学中首先建成开通校园网站(联接各教室、办公室和教师家庭,通过光纤接入国际互联网),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上网条件,并对社会各界开放,从1999年10月至2001年4月,访问量已突破70万,目前日均访问量2000多人次;为每户教师家庭配置了PⅡ联想品牌微机;建成由7台PⅡ微机组成的图书管理借阅系统;扩展了能同时播放8套节目的教育闭路电视系统;建成大型天象仪馆和天文观测台各1座;全校共配备了650多台微机;购置、制作了大量教育信息技术软件。
学校积极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科研,先后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开发》子课题《开发、优化教育信息,全面提高中学办学质量》、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学科系统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应用》、四川省“十五”规划课题《校园网站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等研究项目。
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推进,使我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焕然一新:
——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利用,丰富了师生教与学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了多边交互,为学生自主、生动、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开发设计的网络教学软件,深受学生欢迎。教师编制的CAI课件有130多件,其中26件分别获国家、省、市、县等级奖。
——校园网站专门为学生提供主页空间,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网页,积极参与网络资源建设,为他们开启了拓展视野的现代化窗口,营造了放飞创造力的蓝天,构筑了攀登信息时代制高点的阶梯。教育部2000年提出,要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我校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
——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现代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高了教学效益。学校为市、县各校领导、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优质课、观摩课。语文、政治、生物、化学、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在现代课堂教学比赛中获成都市一等奖,3人获省一等奖,语文、生物学科的2位青年教师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我校于1997年被确定为“中央电教馆现代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实验试点学校”;2000年1月通过“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验收;2000年10月被确认为“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七)开放办学,积极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我校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同本地区以及省内外、国内外的大、中学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突破传统的招生地域限制,积极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先后与成都七中等知名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广泛开展校际交流,博取众长。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央电教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大胆探索,突破传统的招生地域限制,于2000年成为第一所进京招生的外地中学。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能使其地域文化差异相互作用和交流,取长补短。京城教育专家们指出:这一创举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进步,将促进基础教育跨区域竞争格局的形成。
——加大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力度,积极探索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效途径。同美国菲尼克斯(凤凰城)天堂谷学院、加州文特拉学院、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夏威夷太平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剑桥国际学院、约克大学圣力嘉科艺学院,德国科隆高等专业大学、科保高等专业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瑞士德西迪高级酒店与商业管理学院,澳大利亚国际教育中心、南悉尼学院等10多个国外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已派出92名学生前往留学;1997年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教育学术交流中心定点学校;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出国参加冬令营、夏令营,选派教师出国考察或培训;1998年被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美国英语学会确定为中华营项目学校,每年举办一届中美英语夏令营,中外营员们共同学习、旅游、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外语,并增进了国际友谊。2001年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行星学习有限公司签署协议,举办“澳大利亚行星英语实验班”,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和丰富的学习软件,全面实现人机对话、互动学习,系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
六、办学条件——校园环境、硬件设施
我校是市级“园林式单位”、“校园环境管理先进单位”。建筑面积5.4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8500多平方米。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休息场所全面绿化,乔、灌、花、草科学搭配,校园内四季有绿色,四季有花香;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协调配置,突出庭园特色,为教书育人、读书学习、生活锻炼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完善。专用教室、实验设备、艺体器材、卫生器械等按要求配备。1998年,建成了投资1000多万元、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科技综合楼,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中心、图书馆、专用教室、演播厅、天文天象馆等于一体;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设施齐备、实行微机管理与操作的学生食堂,能同时容纳1680人就餐;建成了高标准的学生浴室,有104个浴位。2000年,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塑胶跑道和人工足球场草坪;为学生寝室安装了直拨电话;校园地面全部铺设了彩色路砖。
七、办学效益——质量效益、社会效益、辐射效益、产业效益
十载耕耘,春华秋实。经过艰苦奋斗,改革进取,我校的办学效益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一)质量效益
由于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教育教学质量:高、初中巩固率、合格率、优生率、升学率均居全县之首,名列成都市、四川省前茅;建校以来共有2241人考入高等院校;从1994年首届高中年级毕业开始,连续7年获得成都市“高中工作成绩显著”表彰。
建校9年多来,学校获得的称号、奖励,国家级的有: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全国影视教育先进学校、档案管理国家二级标准单位等20项;省级的有:省级文明单位、省校风示范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等29项;市级的有: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单位、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先进职工之家、市级园林式单位等90项;县级的有: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等159项。从调入我校起统计,全校教职工获县级以上称号、表彰、奖励共528人次。
学生在学科、艺体竞赛中获县级以上表彰、奖励共1044人次。学生女子足球队获得全国第三名、第四名,9次夺得全省冠军,队员入选省队、陕西队、八一队、国家青年队(王思枞,1999年入选国青队并成为主力队员)、国家队(2000年12月新一届国家女足集训队组成,四川入选3人:肖珍、罗清秀、郭娉,均系我校输出的队员)。1999年双流第1个保送生、2000年全县3名保送生以及2001年全县获得保送资格(必须在数理化奥赛中获全国一等奖)的3名学生,均被我校囊括。现已有3名学生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1年特长生预录资格。校园文学社社刊《春晓》被全国中语会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示范社刊”(列第5名,共15家)。
(二)社会效益
我校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向高校输送的生源质量高、后劲足,获得了招生院校的好评。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之所以选择我校作为教育实验基地,对我校生源的充分认可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办学声誉好,吸引了大量外地学生慕名前来就读。
——对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起到了一种特殊的作用,不少人到双流投资办厂,有一个因素就是孩子读书有好学校。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的大批建设者,综合素质好,社会适应能力强,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辐射效益
原成都市教委主任叶长坚1994年曾说:“棠湖中学的建立为普通高完中的办学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形成了竞争机制。”1996年,我校创造了“5年建成省重点”的奇迹,省重点中学评估小组认为:棠湖中学的办学实践和办学成效,对全省一般中学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出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校,提供了范例,其示范性具有可操作的特点,值得在全省推广。副省长徐世群把我校产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形象地称为“棠中效应”。
为了进一步发挥示范辐射功能,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我校积极采取了以下措施:
——在上级的领导下,选派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担任领导职务,推广“棠中经验”。
——对口扶持省内薄弱高中。太平中学是双流县一所一般普通高完中,1996年我校与该校签订缔结友好学校的协议,提供教育教学帮助。西昌六中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相对薄弱。1998年,我校同该校建立了对口扶持关系,采用派出骨干教师前去辅导、请该校教师前来我校观摩学习、遴选我校优秀教师同该校教师结对指导、提供教育教学的文字和音像资料等方式,帮助该校提高办学水平。
2000年,我校响应上级党委、政府对口支教的号召,遵照有关文件精神,结对支援甘孜州九龙县中学。邀请九龙县教育行政领导、九龙县中学负责人前来我校考察学习;对该校各学科教研组长进行了为期1周的业务培训;同该校开展管理、教学、科研实时交流,将我校的改革方案、管理制度、教学规划、教研方案、科研课题方案、课题实施报告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及时送(寄)达该校,供他们参考借鉴,丰富其教育教学资源;赠送了联想逐日2000型微机12台(价值6万元),并由我校信息技术中心教师对该校计算机教师和7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每年为九龙县中学以及甘孜州其他地区培养3名以上初中或高中学生;2001年3月动员全校师生为九龙地震灾区捐款8000多元。我校拟派3名教学骨干赴该校任教,后因对方实际问题未成行。我校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对口支教事宜。
——历年来接待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参观考察团,为他们提供有益的借鉴。省外的如广东、辽宁、广西、新疆、武汉、重庆、江苏、山东的部分学校或教委;省内有各地市州的教育系统。
——先后承办了省高中毕业班语文教学研讨会(1994年)、省中学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暨优秀论文交流大会(1996年)、省首届中小学计算机软件制作交流会(1997年)、省物理学会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1998年)、成都市多媒体教学现场会(1999年)、省WCS中国教育项目学校教学研讨会(1999年)、省校园网建设现场研讨会(2000年)、成都市高中语文新教材课堂教学竞赛(2001年)等会议或活动;参加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研讨会的全体领导和代表来校参观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2000年)。我校的办学经验由
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 查 报 告相关文章:
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 查 报 告
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查报告(个人收藏,有较高参考价值)四川省双流县棠湖中学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查报告省教育厅: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大学生会计实践报告范文2022
下一篇:优秀员工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