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党委书记在庆祝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
大学校党委书记在庆祝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是教师节,我们在这里庆祝自己的节日。8年前,当新校园迎来第一个新年的时候,当时的副校长蔡维藩起草了一份致全校师生员工和家属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刚刚完成了一件重大的事情,自豪感油然而生。大连大学的教师可以自己向自己祝贺,自己向自己欢呼。今天,在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学校取得了一些成绩的时候,我们也有了自己向自己祝贺的资格。我代表校领导班子,向全校的老师们,祝贺节日,祝大家工作有成,人生成功。 大学的精神和价值,就在于它引领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潮流。大学不仅仅应该在专业技术上发挥它的作用,更应该在理想、信念、人格方面做出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教师,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也是一个提醒自己的机会——对教师这个职业,自己是不是一直充满着自豪感,是不是一直在思考着我们的学校、教师应该如何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任务。 大连大学教师应该有一份自豪感。今年,大连大学有了这样几个突破。第一,教师队伍又壮大了。目前,我校已经有了96位博士。在年底之前,会突破100位大关,这是一个突破。第二,对学校学科建设具有非凡意义的硕士授予权,今年拿到了,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第三,新生录取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今年度新生最有标志意义的就是——大连市考生第一次没有降分、全部在二本分数线上录取。我校在外省招生的人数,从01年的691人提升到今年的1570人。大连地区考生二本分数线上第一志愿的录取率从01年的17%提升到03年的78%,并全部实现了分数线上录取;外省考生一本分数线上的录取率从01年的22%提升到03年的53%。另外,今年新生文科平均分高出二本分数线52分,理科平均分高出二本线55分。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大连大学在社会上的声誉、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新生的质量在逐年稳定的提高。 从87年10月6号成立,大连大学到现在已经快满16个年头了。这16年里,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走过了一条艰难而光荣的道路。 第一阶段,从87年建校到95年10月底迁到新校园。学校办学条件极差,教育质量不高,学术水平也不高。在这一阶段里,全校的工作中心就是解决办学条件,为生存而斗争。当时的工作思路就是一条,只有超常规的发展,才能度过面临的严重的危机。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就是我校第一阶段工作指导思想最准确的写照。只有大动作,才能有大发展。经过8年的努力,我们成功地建设了新校园,彻底结束了松散联合体制,实现了实质性的联合。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就是对教育事业深沉的责任感。 第二阶段,从迁校(96年)到99年底。刚迁到新校园,工作的重心是为成为一个合格的综合性大学而奋斗。以教育部进行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为契机,调动全校的力量,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严格查找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评促建。我们光荣的完成了这个阶段的任务,顺利的通过了评价,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也开始在干部教师中确立起来,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起色,科研工作初见成效。这5年留下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认识到了只有大楼不是大学,有了大师才是大学;只有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队伍结构,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才能办出一个像样的大学来。 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还在进行的过程中。在这个阶段中,教师队伍建设仍需要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刚刚有了开始,但距离一个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的差距还非常明显,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工作迫在眉睫。学校为这个阶段确定的工作思路就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并提出了人文环境建设和确立先进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问题。主要的精神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合作,要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人都成功等等。 为了实现大连大学进一步的跨越发展,有必要提出和解决好几个问题,这也是今年暑期中校党委领导班子认真研究的工作思路。今天提出来希望大家认真思考。 第一, 关于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问题。 我校现行的组织模式是以行政为重心的模式。校级的职能部门与系、院之间的关系是以行政为主导的;院(系)领导机构与科系、学科、学科带头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以行政为主导的。但是,我校发展到今天,许多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学科带头人整体力量逐渐强大。学科带头人、不同专长的人多起来了,不同特点的人也多起来了。面对着这样的形势,如何做到使人人都能发挥作用,人人都能成功?现有的体制和机制就明显不适应了,因此,必须要随之进行调整。随着学校的发展,大连大学的学科带头人中会有国家或者世界级的专家,会有院士,校长的作用自然也会随之降低。现在,学校学科带头人的力量已经比较突出了,学校的领导干部和学科带头人究竟应该分头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跨学科的研究题目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类型的人员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各类人员仍被制约在原有的行政组织内,显然会产生许多限制,所以要重新考虑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的问题。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发现,很多都是由单独的个人想出来、做出来的,甚至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和人身上产生的;我们现在的这套模式能支持这种意想不到的人吗?能支持这种意想不到的地方吗?不能。组织形式的创新主要是什么呢?就是要减少层次,给不同的人、尤其是给学科带头人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当然,现在谁也不可能说清精确成形的典型机构是什么样的。创新模式一开始只能是粗糙的,只能通过实践去完善。美国的一个教育家之父,调研了欧洲5所创新型大学。这5 个学校在创办仅30年的时间里突飞猛进,超出了一大批名气很大的学校。主要的思路就是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网络一大批拔尖的人才,使他们的思想自由发挥,使他们不被行政的管理窒息。 这些学校的经验就是组织模式和机制的创新。但这些成功的作法,并不是在一个事先设计好的蓝图里进行的,而是一点点地创造出来的。 还有运行机制的问题。比如说教学的形式,学生是不是永远都是知识的接受体,教师是不是只能把自己放在一个教授学生的位置。美国一流大学受到重视的不是教授的课堂,而是讨论班和茶座。让十几个学生聚集在一起,使他们的智慧互相撞击,教授只是起着协调和组织的作用。这就有了一些截然相反的观念——学生是主体?还是老师为主?以老师教学生为主?还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之间互教为主? 还有评价方法、考试制度的问题。对学生的评定,是知识评价,还是素质评价?是理论评价还是实践评价?管理学生的规章制度,是以谁为出发点? 模式的创新,机制的创新,实质是文化的创新,是思想观念的创新。机制是显件、硬件,文化是隐件、软件。在某种意义上,精神终于形式。谈到机制设立的依据,就一条——如何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让每一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都成功。然后,构成学校更大的成功。人才固然重要,人在一起可以精诚合作,搞出世界级顶尖的成果。但是,人与人之间也可能发生惨烈的争斗,结果大家都一事无成。人才固然重要,但绝不是有了人就会有一切。所以我们大力倡导要有一个好的人文环境,要让人人都能在健康的、心情舒畅的氛围中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人不是机器,他可能瞬间就毁灭,也可能超常发挥功率。关键是文化,是先进的大学精神,是科学的文化模式,是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切合实际的文化理念。但是,文化也有传统先进与落后之分,树立先进的大学文化,要靠我们去摸索、去创造,否则就别想在竞争和变化的形势下赢得发展。 第二,关于办学资源多元化的问题。 目前,全球的大学都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困难,也无一例外的越来越进入到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对中国的大学来说,更是突出。政府对大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政府财政的支持占一个学校发展所需要的或者说占实际支出数量的比例却逐年下降。我校也是这样,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科研成本、管理成本也在提升。如果我们仅仅心安理得的做一个教学型学校,应付教学就行,可能对资源的需求不会那么迫切。但是现在我们必须向自己确立的目标前进,没有退路,因为这是社会的推动力和学校发展的惯性决定的。 一个大学的资金来源决定了其在社会的地位和与政府的关系。你百分之百拿政府给的钱,你就得百分之百的按现有的规矩办事,就没有大学真正意义上的办学自主权。这也是一种力量的对比。要减少现行条条框框的制约,就得增加造血功能,自筹资金。同时,资源的多元化也有利于寻求大学特别的组织身份,在市场中把握机遇。要树立坚定的信念,明确资源的多元化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关系到如何调整学校定位,如何使学校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多做贡献。最关键的是要坚定信念,树立接受挑战的意识,承担选择了变革后可能产生的风险。总是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局限于曾经干过的、别人干过的事情,那学校就别想发展了。从实践中摸索,这就是答案。 第三,抓住机遇,在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服务中,乘势而上,发展自己。 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这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学校要有所作为,要在服务中拉动学科的发展,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大学离开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就得不到别人的承认,就无法生存。大学的价值,就是能为社会多做贡献,包括为社会培养出有技术有能力又有人格人才。过去大学的发展,主要是由政府的推动和大学自身发展的惯性来决定的。现在,则应调整为主动吸取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当地经济发展这个原动力。关键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地梳理好学校的资源,梳理好社会的资源,尽快的在组织上、思想上统一起来。 今天,当我讲完这些想法的时候,禁不住要想到学校的换建搬迁,想到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那些精辟的语句。在谈论邓小平这些话的时候,或者是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理论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有多少事情应该做却还没有做起来。要去创造实践的事情很多,因为我们不能只干过去的事情。同时也必须承认,在新的事物面前,我们还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我们要追求卓越,要使学校发展得更好,就需要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有一股闯的精神,这就是创新。最后,再次祝大家教师节愉快。
今天是教师节,我们在这里庆祝自己的节日。8年前,当新校园迎来第一个新年的时候,当时的副校长蔡维藩起草了一份致全校师生员工和家属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刚刚完成了一件重大的事情,自豪感油然而生。大连大学的教师可以自己向自己祝贺,自己向自己欢呼。今天,在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学校取得了一些成绩的时候,我们也有了自己向自己祝贺的资格。我代表校领导班子,向全校的老师们,祝贺节日,祝大家工作有成,人生成功。 大学的精神和价值,就在于它引领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潮流。大学不仅仅应该在专业技术上发挥它的作用,更应该在理想、信念、人格方面做出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教师,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也是一个提醒自己的机会——对教师这个职业,自己是不是一直充满着自豪感,是不是一直在思考着我们的学校、教师应该如何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任务。 大连大学教师应该有一份自豪感。今年,大连大学有了这样几个突破。第一,教师队伍又壮大了。目前,我校已经有了96位博士。在年底之前,会突破100位大关,这是一个突破。第二,对学校学科建设具有非凡意义的硕士授予权,今年拿到了,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第三,新生录取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今年度新生最有标志意义的就是——大连市考生第一次没有降分、全部在二本分数线上录取。我校在外省招生的人数,从01年的691人提升到今年的1570人。大连地区考生二本分数线上第一志愿的录取率从01年的17%提升到03年的78%,并全部实现了分数线上录取;外省考生一本分数线上的录取率从01年的22%提升到03年的53%。另外,今年新生文科平均分高出二本分数线52分,理科平均分高出二本线55分。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大连大学在社会上的声誉、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新生的质量在逐年稳定的提高。 从87年10月6号成立,大连大学到现在已经快满16个年头了。这16年里,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走过了一条艰难而光荣的道路。 第一阶段,从87年建校到95年10月底迁到新校园。学校办学条件极差,教育质量不高,学术水平也不高。在这一阶段里,全校的工作中心就是解决办学条件,为生存而斗争。当时的工作思路就是一条,只有超常规的发展,才能度过面临的严重的危机。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就是我校第一阶段工作指导思想最准确的写照。只有大动作,才能有大发展。经过8年的努力,我们成功地建设了新校园,彻底结束了松散联合体制,实现了实质性的联合。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就是对教育事业深沉的责任感。 第二阶段,从迁校(96年)到99年底。刚迁到新校园,工作的重心是为成为一个合格的综合性大学而奋斗。以教育部进行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为契机,调动全校的力量,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严格查找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评促建。我们光荣的完成了这个阶段的任务,顺利的通过了评价,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也开始在干部教师中确立起来,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起色,科研工作初见成效。这5年留下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认识到了只有大楼不是大学,有了大师才是大学;只有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队伍结构,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才能办出一个像样的大学来。 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还在进行的过程中。在这个阶段中,教师队伍建设仍需要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刚刚有了开始,但距离一个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的差距还非常明显,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工作迫在眉睫。学校为这个阶段确定的工作思路就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并提出了人文环境建设和确立先进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问题。主要的精神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合作,要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人都成功等等。 为了实现大连大学进一步的跨越发展,有必要提出和解决好几个问题,这也是今年暑期中校党委领导班子认真研究的工作思路。今天提出来希望大家认真思考。 第一, 关于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问题。 我校现行的组织模式是以行政为重心的模式。校级的职能部门与系、院之间的关系是以行政为主导的;院(系)领导机构与科系、学科、学科带头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以行政为主导的。但是,我校发展到今天,许多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学科带头人整体力量逐渐强大。学科带头人、不同专长的人多起来了,不同特点的人也多起来了。面对着这样的形势,如何做到使人人都能发挥作用,人人都能成功?现有的体制和机制就明显不适应了,因此,必须要随之进行调整。随着学校的发展,大连大学的学科带头人中会有国家或者世界级的专家,会有院士,校长的作用自然也会随之降低。现在,学校学科带头人的力量已经比较突出了,学校的领导干部和学科带头人究竟应该分头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跨学科的研究题目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类型的人员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各类人员仍被制约在原有的行政组织内,显然会产生许多限制,所以要重新考虑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的问题。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发现,很多都是由单独的个人想出来、做出来的,甚至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和人身上产生的;我们现在的这套模式能支持这种意想不到的人吗?能支持这种意想不到的地方吗?不能。组织形式的创新主要是什么呢?就是要减少层次,给不同的人、尤其是给学科带头人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当然,现在谁也不可能说清精确成形的典型机构是什么样的。创新模式一开始只能是粗糙的,只能通过实践去完善。美国的一个教育家之父,调研了欧洲5所创新型大学。这5 个学校在创办仅30年的时间里突飞猛进,超出了一大批名气很大的学校。主要的思路就是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网络一大批拔尖的人才,使他们的思想自由发挥,使他们不被行政的管理窒息。 这些学校的经验就是组织模式和机制的创新。但这些成功的作法,并不是在一个事先设计好的蓝图里进行的,而是一点点地创造出来的。 还有运行机制的问题。比如说教学的形式,学生是不是永远都是知识的接受体,教师是不是只能把自己放在一个教授学生的位置。美国一流大学受到重视的不是教授的课堂,而是讨论班和茶座。让十几个学生聚集在一起,使他们的智慧互相撞击,教授只是起着协调和组织的作用。这就有了一些截然相反的观念——学生是主体?还是老师为主?以老师教学生为主?还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之间互教为主? 还有评价方法、考试制度的问题。对学生的评定,是知识评价,还是素质评价?是理论评价还是实践评价?管理学生的规章制度,是以谁为出发点? 模式的创新,机制的创新,实质是文化的创新,是思想观念的创新。机制是显件、硬件,文化是隐件、软件。在某种意义上,精神终于形式。谈到机制设立的依据,就一条——如何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让每一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都成功。然后,构成学校更大的成功。人才固然重要,人在一起可以精诚合作,搞出世界级顶尖的成果。但是,人与人之间也可能发生惨烈的争斗,结果大家都一事无成。人才固然重要,但绝不是有了人就会有一切。所以我们大力倡导要有一个好的人文环境,要让人人都能在健康的、心情舒畅的氛围中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人不是机器,他可能瞬间就毁灭,也可能超常发挥功率。关键是文化,是先进的大学精神,是科学的文化模式,是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切合实际的文化理念。但是,文化也有传统先进与落后之分,树立先进的大学文化,要靠我们去摸索、去创造,否则就别想在竞争和变化的形势下赢得发展。 第二,关于办学资源多元化的问题。 目前,全球的大学都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困难,也无一例外的越来越进入到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对中国的大学来说,更是突出。政府对大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政府财政的支持占一个学校发展所需要的或者说占实际支出数量的比例却逐年下降。我校也是这样,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科研成本、管理成本也在提升。如果我们仅仅心安理得的做一个教学型学校,应付教学就行,可能对资源的需求不会那么迫切。但是现在我们必须向自己确立的目标前进,没有退路,因为这是社会的推动力和学校发展的惯性决定的。 一个大学的资金来源决定了其在社会的地位和与政府的关系。你百分之百拿政府给的钱,你就得百分之百的按现有的规矩办事,就没有大学真正意义上的办学自主权。这也是一种力量的对比。要减少现行条条框框的制约,就得增加造血功能,自筹资金。同时,资源的多元化也有利于寻求大学特别的组织身份,在市场中把握机遇。要树立坚定的信念,明确资源的多元化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关系到如何调整学校定位,如何使学校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多做贡献。最关键的是要坚定信念,树立接受挑战的意识,承担选择了变革后可能产生的风险。总是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局限于曾经干过的、别人干过的事情,那学校就别想发展了。从实践中摸索,这就是答案。 第三,抓住机遇,在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服务中,乘势而上,发展自己。 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这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学校要有所作为,要在服务中拉动学科的发展,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大学离开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就得不到别人的承认,就无法生存。大学的价值,就是能为社会多做贡献,包括为社会培养出有技术有能力又有人格人才。过去大学的发展,主要是由政府的推动和大学自身发展的惯性来决定的。现在,则应调整为主动吸取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当地经济发展这个原动力。关键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地梳理好学校的资源,梳理好社会的资源,尽快的在组织上、思想上统一起来。 今天,当我讲完这些想法的时候,禁不住要想到学校的换建搬迁,想到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那些精辟的语句。在谈论邓小平这些话的时候,或者是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理论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有多少事情应该做却还没有做起来。要去创造实践的事情很多,因为我们不能只干过去的事情。同时也必须承认,在新的事物面前,我们还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我们要追求卓越,要使学校发展得更好,就需要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有一股闯的精神,这就是创新。最后,再次祝大家教师节愉快。
大学校党委书记在庆祝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相关文章:
大学校党委书记在庆祝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
大学校党委书记在庆祝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今天是教师节,我们在这里庆祝自己的节日。8年前,当新校园迎来第一个新年的时候,当时的副校长蔡维藩起草了一份致全校师生员工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