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评课稿
色彩评课稿(精选8篇)
色彩评课稿 篇1
谢老师这节《色彩的世界》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作业表现方式、谢老师从容的教态,以及精彩的课堂教学语言,下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体会。
1、 作业表现形式独特,有创新。
本学期出去观看了几节美术课,发现现在的美术作业方式真是多种多样,同样的课例,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作业方式,不过这些作业方式的表现,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同时,我也不得不佩服这些上课老师的用心。《色彩的世界》这是一节“造型·表现”课,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想到的只是用水粉来表现,而谢老师却能想到用方块的彩纸进行拼贴,拼贴出类似色和对比色。这真是一种创新,这样的作业既简单又有效。如果用水粉表现非常费时,操作有难度。本节课的重点不是掌握水粉的用色用笔,而是了解色彩的知识,因此这样的作业方式并不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
2、 作业要求明确,评价有标准
对于学生的作业要求非常明确,不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用色块来拼摆,非常简单。在评价的环节,往往是我们忽略的环节,而谢老师不仅让学生参与评价,而且给出了评价标准,让评价有针对性。
3、 教态从容,课堂教学语言精简准确
谢老师的教态端庄,从容,整堂课一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面带微笑的对学生说话。感觉特别亲切。对学生的引导语和评价语都是恰到好处,课堂语言简洁有效。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先认识色轮,再是欣赏图片,哪幅是类似色,哪幅师对比色。接着将这些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中,找一找你穿的衣服是什么色调?欣赏画家的作品,找一找色调。
本节课我也有自己的一点点的想法,这样的作业要求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是不是太低了?
色彩评课稿 篇2
听了林老师执教的《色彩的对比》一课真的受益匪浅。
首先,林老师从备课,教具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是一堂复习整理课,林老师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色彩对比的知识。
林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认读色彩,说一说:通过出示色相环和色带上的色彩,引导学生回忆色彩色相的强烈对比和柔和对比。
二、观看图片,谈一谈:通过出示几幅不同冷暖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色彩色相的冷暖对比。
三、动手操作,调一调:通过教师在三杯水里加入不等量的颜料,引导学生复习色彩的明度对比。
四、实际应用,画一画:利用掌握的色彩对比的知识,给画面进行上色。
在课堂上,林老师边复习,边让学生完成理论填空题,加深学生的记忆。林老师以他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充分,课中应用自如
课前精心准备,这是林老师的一贯作风。这节课上林老师准备的材料和图片图片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
二、采用“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
“互助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林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施了这一方式。第一、提高兴趣“互助互动”,本课《色彩的对比》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林老师时时不忘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动”。第二、根据重难点,“互助互动”,在抓住知识中的难点色彩的明度展开时,提出问题:同学手中的三杯水有什么不同?通过互助互动,由学生上前协助教师,解决了难点。第三、结合作业,“互助互动”,美术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不同,对同一题材的表现也不同,因此,作业的完成应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第四、结合评价,“互助互动”,评价时,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
由于美术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各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我在赏评这堂课时,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些缺憾:
作为一节复习,美术知识的梳理应该简单一些,要把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运用作为重要环节。林老师在此环节上有些疏忽,复习色彩的对比知识用了25分钟,使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在课堂上运用。所以课堂也就缺少了交流和评价环节。由于时间关系,还没评价作业就下课了。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新观念主要是通过评价体现出来的,通过丰富的评价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地体现,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加高涨,应该让学生在欣赏琳琅满目的作品后,交流创作的感想,用作业要求并检验作品的得失,他们的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而且学生在评价作品时也提高审美能力。
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把握这两点,就一定会更加深切地体验到课改带给美术教育的无限生机。
色彩评课稿 篇3
政治组全体老师观摩了高二何老师执教的《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一课,课后并进行了热烈的专业化课堂教学讨论活动。作为青年教师,不管是在教学设计还是教学风格方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听课我感觉有许多方面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
一、课堂导入——自然高效
课堂的自然导入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公开课,许多老师都会对导入环节作精心设计,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导入都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换言之,为气氛而气氛的导入方法有时候并不行得通。所以,我感觉在导入环节中,必须结合学生、教师的实际,使学生有话要说并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其次,我感觉导入应有针对性,要高效。通过导入就能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而不是绕了一大圈学生才模模糊糊知道个大概,这样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也浪费了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何老师在这节课的导入时,从自己的衣着打扮入手,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出来了,学生明白了现在服饰的多样化、个性化,从而顺着这一线索追溯到过去人们的服饰光从颜色方面而言就显得较为单一(以蓝色、灰色为主),而现在则是色彩斑斓的,从而导入本节课学习的主题——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这一基础上,何老师又进一步设问:“请你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提供具体事例来说明当代文化生活的色彩斑斓。”这样的导入显然是自然高效的。
二、情景设置——身临其境
毋庸赘言,情境设计对教学有很大帮助,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何老师的这节课紧紧围绕20xx浙东新商都(上虞)购物节这一材料进行设问和讲解,当然还辅以其他具体背景材料,应该说,设计的情景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兴趣、接近学生思想、融合学生态度。思想政治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所以,情景设置要联系生活实际,尽量选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教材理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本节课学生活动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三、师生互动——积极热烈
新课程背景下,文化生活的教学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何老师在本框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的理解。鼓励学生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何老师也注重对学生在讨论、辩论之前的引导,避免活动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通过观摩学习何老师的教学,使我进一步体会到“学无止境,教海无涯”的真谛。我认为自己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课前必须吃透教材,把握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
2、选择合适的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平时注意对材料的精选精用。根据材料预设问题,注意问题设计的难度和梯度。
3、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发表观点的机会,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
色彩评课稿 篇4
《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这一课学生学习和了解了现代产品设计色彩搭配的基本要求、配色规律,张老师指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了“现代产品设计色彩搭配”的知识。在本课教学中,由于停电,准备好的课件未能用多媒体展示,但张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物品及自己的手机,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清晰明了的教授了色彩搭配方法、色彩整体效果,强调了现代产品设计中色彩搭配的重要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他们通过学习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关注设计,喜爱艺术,热爱生活。还从美学和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唤起学生对设计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让学生意识到,选择一种设计其实就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在引导学生设计出有品位的现代产品的色彩的同时,更好提醒他们设计是人心灵深处文化的外在表现。同时,本课又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进行现代产品设计更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做到与时俱进。
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以功能要求为前提的,不同的色彩秩序和功能组合关系会创造出不同的色彩气氛和艺术情调。
以书上图片色彩的分析、展示,谈感受,不同色彩的产品给人不同的感受:
红色——火、血、太阳——喜庆、热情、健康、警告
橙色——橘子、橙、秋叶——温暖、活泼、美味、和谐
黄色——黄金、阳光、穗谷——光明、希望、明朗、富贵
绿色——树木、草原——和平、青春、安全、新鲜
蓝色——天空、大海——平静、广博、深邃、冷静……
分析了色彩以及不同色彩的含义,由此引出,设计时要考虑物品的美观、实用和经济。
同时,又讲解了色彩知识: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联系生活,不同色彩搭配的特点不同。设计产品要注意色彩搭配规律。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而是把素质教育也融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张老师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引导学生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总之,这是一节值得学习的优秀课。使我学到了备课就要做好充分准备,能够随机应变地面对在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
色彩评课稿 篇5
我有幸参加了本次活动,为今后美术课教学指明了方向。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受益匪浅、感触颇多,现将自己一些粗浅的感受简单总结一下。
这几位老师的授课,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充分体现了各个地区的先进教学水平。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教师的基本功尤为重要,大部分老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在她们的美术课中,无论是教师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教师扎实的素养。
1、教师角色定位准确。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合作者、伙伴、朋友引领孩子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始终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老师们的普通话标准,教学语言准确规范。老师们善于运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特别是刘老师的《色彩的魅力》一课,她的声音非常的温柔甜美,简洁而到位的语言是她整堂课非常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
3、教师教态亲切,表情丰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更能体现教师的艺术功力丰厚,在课堂上能够灵活应变,左右逢源。
总之,在每节课中,都能感受到每位授课教师的独具匠心、周密细致,每堂课都有或多或少的闪光点供我学习、借鉴。我会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音乐教学
色彩评课稿 篇6
王老师执教的《色彩》一课谈谈自己的些许拙见。
《色彩》是闻一多先生在国共内战期间所写,是一篇教师自选的课外现代诗。全诗辑录如下:
色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这首诗歌是作者在彻底领悟了生命的内涵后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苍白的生命、单调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只有将正义与勇敢,热烈与忠诚,博大与希望集于一身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生命。诗人所写的诗歌,即为生命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正是通过各种色彩的直观显示而使读者将原本比较深奥的哲理浅显地展示出来,生命就是如此地丰富多彩!全诗的主题即: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语文老师首先是读者”,这是一篇课外的诗歌,所以王莹老师的教学设计完全必须根据她自身的阅读体验,而诗歌教学更是许多语文老师十分头痛的,纵观王莹老师的整堂课却是在行云流水、亲切自然中很好地让学生融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触摸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
营造氛围,巧设情境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的感情炽烈,形象鲜明,想象丰富,意境深远。在语言上凝练,具有音乐的美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欣赏诗歌,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吟诵。但许多诗歌教学课上,学生不喜欢读诗,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老师的课堂氛围没有很好地营造,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有欠缺,或者就是将诗歌教学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完全没有了语文的味道。
王莹老师的课堂引入部分是十分合理、到位的。
【教学片段】
(投影出示:“色彩”两字)
师: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1:五彩斑斓
生2:美丽的颜色。
(学生争先回答,教师逐个进行点评)
(投影出示:“生命”两字)
师:同学们,你看到“生命”两个字,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1:春天。
生2:朝阳给人的感觉。
生3:绿草地。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随后,教师自然引入闻一多的《色彩》一诗。
(在悠扬舒缓的的小提琴声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背诵起了《生命》。学生们认真地聆听,听课老师和学生共同沉浸在诗人为我们创设的美好意境之中)
整个导入的设计是十分成功的,在让学生由感性地谈“色彩”和“生命”给人的感觉,再回到课文所教篇目《生命》体现了系列性,给学生以梯度感。教师伴随音乐的深情背诵,更是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使学生仿佛看到了生命那绚丽的色彩,更看到了与命运抗争中不屈的诗人形象。
欣赏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吟诵。而后,王老师首先出示图像搭配诗句让学生自由读,在请学生个别读,全班齐读,谈怎样读的方式很好地引领着学生们循序渐进、一步步进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初中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很难进入到诗歌情境中的,教师这种“由表层文句朗读上升到对诗歌意蕴理解”的学习过程,无疑对这堂课的学习乃至学生今后的诗歌学习都起到了一个很好地导向作用。当学生一个个站起身饱含情感地朗诵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这堂课离成功又接近了一步。而这一切无不是和老师的营造氛围,巧设情境分不开的。教师以自己的深入体验,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在掌握朗诵诗歌方法的基础上,用心灵去感悟诗歌,效果显著。
机智教学,巧解疑难
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要能够灵活果断的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之间搭设一座平台,使二者和谐统一,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
这节课上王莹老师无疑又是给我们做出了一次正确的示范。在这节课行将结束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首诗歌中的‘给、教、赐、赠、加’几个字为什么这样排列,能否调换顺序?”这个问题显然是教师预设之外的一个问题,能发现这个问题的学生也可以说对这首诗确实是进行了逐字逐句的阅读,问题一经提出王老师并没有因没有事前设计而慌乱,而是十分从容地让学生先由开始部分的两个“给”对比“教、赐”,从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解释,很快地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再让学生从生命特征的角度予以分析,谈自己的看法,步步为营,问题迎刃而解。同时,在这个意外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王老师让学生从这几个字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通过教师的机智教学,巧解疑难,一箭双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王莹老师表现出了高度的教学机智,既调动了学生动脑筋的积极性,又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我想,语文老师们的“画龙点睛”之笔,正是来自于他们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与他们平时课堂的日积月累密不可分。
纵观这堂课,悬念迭生,高潮不断。由于教师的巧设情境、深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听课老师融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之中;在课堂上,教师更是以她熟练地课堂驾驭能力,机智教学,巧解疑难,让学生通过对诗歌字词句的斟酌,学到了知识、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并且掌握了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缺陷,比如在时间的把握上,对于问题的设计能否更为完美,但瑕不掩瑜,我认为这堂现代诗歌教学课无疑是成功的。教师关注文本,关注学生,以情动人、以悟代讲,真正地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诗歌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这堂课上,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入到了诗歌的意境深处,度过了美好的一堂课。在这样一堂散发着浓浓语文气息的课堂上,我们可喜地看到,王莹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到了学习诗歌的那份美好和快乐!
色彩评课稿 篇7
听了张老师执教的《色彩的对比》一课真的受益非浅。
首先,张老师从备课,教具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是一堂复习整理课,张老师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色彩对比的知识。
张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认读色彩,说一说:通过出示色相环和色带上的色彩,引导学生回忆色彩色相的强烈对比和柔和对比。
二、观看图片,谈一谈:通过出示几幅不同冷暖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色彩色相的冷暖对比。
三、动手操作,调一调:通过教师在三杯水里加入不等量的颜料,引导学生复习色彩的明度对比。
四、实际应用,画一画:利用掌握的色彩对比的知识,给画面进行上色。
在课堂上,张老师边复习,边让学生完成理论填空题,加深学生的记忆。张老师以他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充分,课中应用自如
课前精心准备,这是章老师的一贯作风。这节课上张老师准备的材料和图片图片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
二、采用“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
“互助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张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施了这一方式。
色彩评课稿 篇8
这是一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整节课的出色之处有几点:
一、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学生学得很快乐,教师教得也很快乐。例如:在教学课文3——5自然段时,练老师课件出示三只小鸟争论的画面并配有叽叽喳喳的声音,学生一下子被这一生动的画面吸引住了,激起了读课文的兴趣。在课文内容教学完了,练老师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春景图,各种各样在春雨的淋浴下争相开放的鲜花图,超越文本,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春雨是多么的神奇,课文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二、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受到熏陶和感染。这篇文章语言美,富有情趣,练老师在教学时以各种方式让学生读,如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在读时练老师强调通过声音、表情、动作表现三种小鸟当时争论的情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准确地把握到了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品质。
三、建立“大语文”观念,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因此,练老师在教学时利用课件提供春天里开放的各种颜色的花,让学生学着书中的句式:不对,不对,春雨是——,你们瞧,春雨洒在——,——是——。师生配合,其意融融。学生都是小诗人,讲出了诗一般的语言。事实证明,学生是了不起的,关键是我们老师首先要聪明起来。老师聪明,学生就会更聪明,令人刮目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意,即读文会意,更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学习表达,运用语言,即读书得文,如此文意兼得,日积月累,才能实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一语文教学之根本目标。这种教学,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话说,就是“阅读教学如果有模式的话,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里的“写写”包括“说说”,即运用语文。阅读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盯住“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一根本目标,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以此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效益。
色彩评课稿相关文章:
色彩评课稿
上一篇:小学运动会的通讯稿参考
下一篇:有关于运动会的通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