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评课稿
《少年闰土》评课稿(精选15篇)
《少年闰土》评课稿 篇1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一课,感触颇多。《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故乡》。文章有着浓厚的生活情趣,也饱含着深刻的思想情感;有作者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有作者难以言表的怅惘。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并且进而撩开语言文字这一“面纱”,捕捉作者思想变化的脉搏,理解其中的思想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李老师正是从文章的整体出发,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作者思想感情变化这一“球心”,引导学生对文章层层深入地进行剖析。尤其是对教材的剪裁处理上,李老师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一、从梳理生字新词入手,走进文本
因为鲁迅先生的语言简洁传神,特别是“白描”的人物描写手法,应该是是本文学习中要重点品味借鉴的内容。由于时代和背景的原因,鲁迅先生作品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使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成为学习中的难点。针对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课文的能力。李老师预先让孩子预习课文,然后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梳理,把本课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的字词集中起来理解,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同时也为理解课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便于学生更好理解课文。
二、在品读闰土外貌描写中,感受人物特点
运用朗读感悟品析的方法处理第四段中闰土的外貌描写,引导学生感受闰土的外貌特征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外貌的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写闰土眼中的“我”又是怎样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渐渐深入,教师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一个是高贵的少爷,一个是土里土气的农家少年,为什么被吸引了?然后巧妙地引出文中的几件趣事。
三、在个性品读趣事中,走进闰土,习得方法
这节课中,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步步突出重点。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以“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其中哪件事对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三个问题引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这件趣事上来,以人物的动作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知文章中的中心人物。李老师又引导学生体会两次看瓜刺猹不一样在哪?体会文章开头的作用。真是“引”得得法。
总之,整个教学中,老师亲切的语言把我们带进了《少年闰土》,一个机智勇敢的闰土学生留下那么深的印象!闰土这个农村少年的特点已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
建议:李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容量比较多,句子中的词语无需面面俱到地解释。
《少年闰土》评课稿 篇2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故乡》。以鲁迅回绍兴的见闻为素材,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困苦不堪。文章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很有典范性。
听了毕老师的课,感觉最大的亮点是抓住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让学生体会任务形象。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毕老师让学生“少年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展开阅读,学生找出关键词“捏 刺 走 听 看”一连串的动作,体会闰土机智勇敢的特点。此处的环境描写更加衬托了闰土的这个特点。毕老师采取朗读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舒缓的语气反复朗读体会。毕老师此处的总结恰到好处地与写作方法联系起来,使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写作的妙处。
课文中还有一处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毕老师引导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从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
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说明外貌描写得传神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这时,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
《少年闰土》评课稿 篇3
20xx年6月15日在友好区第一小学聆听了苑立群老师所讲的《少年闰土》一课,这次教学采用了微格模式,时长为20分钟。改变了以往一节课40分钟的形式,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展示出来。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苑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这堂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教学中,苑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苑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时,苑老师先出示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来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这堂课的结尾苑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因为时间比较紧,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充分阅读,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困难。
总之苑老师的这节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整堂课节奏紧凑,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知识在不断的内化中得到升华,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微格课。值得我今后去学习。
《少年闰土》评课稿 篇4
二期课改在上海全面实施已经第三年了。常常听到有老师抱怨课文变长了,内容太深了,教学时间不够用……我想课改中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但其中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显得尤为关键。怎样将二期课改的理念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发生,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万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许多启示。
一、深入文本深入学生
《少年闰土》是上海二期课改教材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中讲述的几件农村里的稀奇事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较陌生,对于当今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更为遥远。如何使孩子能学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呢?万老师根据学生实际,首先把文章的“道”定位在通过教学使孩子体会鲁迅和闰土的深厚友情上,因为孩子之间纯真的友情是五年级孩子能够理解,容易体会接受的。教学中万老师运用了变序的教法,让学生找出与课文第一节相对应的内容,并告诉孩子瓜地刺猹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作者的想像。使我深深感受到万老师课前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也使我明白了对文本的正确把握和深入研读是一堂优秀课的前提。
二、详略得当注重实效
教学中万老师从鲁迅简介入手,简明扼要的几句话使孩子对鲁迅这位大文豪有了初步印象。通过对课文第一节的配画朗读,一下子把孩子带入了那个静静的夜晚,对闰土外貌特征的描述,不仅让孩子知道写作中要抓住人物特点来描写,而且使闰土这个人物在学生心里更加鲜明生动起来,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了铺垫。
“没有重点就没有效率。”万老师的这句话常常在我耳边响起,语文教学中的面面俱到,烦琐的内容分析往往占用了很长的教学时间,因此教学中抓住重点段落展开教学活动,往往事半功倍。就万老师的这课为例。课文中讲到了四件稀奇事,瓜地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壳,看跳鱼儿。教学中万老师着重抓了“瓜地刺猹”和“雪地捕鸟”两件事,其余两件事情通过不同形式朗读帮助学生了解。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使整堂课的重点突出,层次鲜明。
三、深入浅出化繁为简
“深文浅教,深入浅出”往往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功底。记得文章中有“祭祀”一词,万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要求学生通过字典来解决,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一段浅显易懂的文字直接告诉孩子,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学生在老师的主导下,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与闰土之间的纯真友情。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的时候,万老师设计了闰土与小作者重逢时的对话场景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课堂妙语连珠,气氛活跃,于轻松和快乐中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为整个课堂增添了神来之笔。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的技巧。在这一切看似自然、简单的背后,显示的是万老师不同凡响的功力。精妙的设计、完美的构思、独到的领悟,才造就了如此行云流水般的课堂。这,便是一代名师的风采!
《少年闰土》评课稿 篇5
在学习《少年闰土》时,因为本文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很有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让学生进行仿写,收效很好。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从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
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
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说明外貌描写得传神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分析完后,我便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仿写一位熟悉的同学的外貌,写完后,站起来读,让同学猜测写得是谁,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写作的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而且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章。张旭写到:“我有一个同学,他长了一张‘甲’字形脸,脸上有些麻子,一张大嘴巴喋喋不休,两只小眼睛东瞅西望的,像个侦探,笑起来满脸的肉好象都在颤抖,经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
仿写确实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途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让学生模仿,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少年闰土》评课稿 篇6
一、从梳理生字新词入手,走进文本
因为鲁迅先生的语言简洁传神,特别是“白描”的人物描写手法,应该是是本文学习中要重点品味借鉴的内容。由于时代和背景的原因,鲁迅先生作品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使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成为学习中的难点。针对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课文的能力。王老师预先让孩子预习课文,然后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梳理,把本课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的字词集中起来理解,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同时也为理解课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便于学生更好理解课文。
二、在品读闰土外貌描写中,感受人物特点
运用朗读感悟品析的方法处理第四段中闰土的外貌描写,引导学生感受闰土的外貌特征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外貌的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写闰土眼中的“我”又是怎样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渐渐深入,教师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一个是高贵的少爷,一个是土里土气的农家少年,为什么被吸引了?然后巧妙地引出文中的几件趣事。
三、在个性品读趣事中,走进闰土,习得方法
这节课中,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步步突出重点。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以“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其中哪件事对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三个问题引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这件趣事上来,以人物的动作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知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王老师又引导学生体会两次看瓜刺猹不一样在哪?体会文章开头的作用。真是“引”得得法。
总之,整个教学中,老师亲切的语言把我们带进了《少年闰土》,一个机智勇敢的闰土学生留下那么深的印象!闰土这个农村少年的特点已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
建议:王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容量比较多,句子中的词语无需面面俱到地解释。
《少年闰土》评课稿 篇7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董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第二课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董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老师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来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这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给“我”所讲的新鲜事,“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学们反应积极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整堂课的结尾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少年闰土》评课稿 篇8
黄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时,能注重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闰土讲述的新鲜事。2、抓住“瓜地刺猹”口语化的表达,体会作者鲜活的文字,学习用聊天的方式读对话,感受闰土的见多识广以及“我”对闰土生活的羡慕向往。3、感受第一自然段“特写镜头”式的写法,仿写“雪地捕鸟”片段。4、激发对鲁迅作品的阅读欲望。
围绕这个目标,黄老师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进行了语言实践。
一、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黄老师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闰土对“我”讲的几件新鲜事,其中就有概括方法的指导,同时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她指导学生写回忆性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把这件事印象最深的画面,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写在开头。
二、关注课外拓展
黄老师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短暂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如黄老师建议孩子们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原文,并从中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和兴趣,把课内知识拓展到了课外,实现了大语文课堂教学。
三、关注学生
黄老师一直在努力地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感悟,自主朗读,没有强加,没有生硬,有的只是引导、感悟。对学生的夸奖,对学生的鼓励,一切都在以学生为本,是学生在自主思考,主动学习语文,同时也验证了一句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关注启发点拨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节课,黄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黄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1)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你怎么理解?
(2)而闰土呢?当我被束缚在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时候,他在什么样的地方?(再看小标题)你想到了什么词?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更像文中的“我”还是闰土?为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在理解中又一次凸现了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
五、课堂练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练笔实践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习惯、个性、思维、人格等在想象、交流中得以真实的再现,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学生在汇报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进一步锻炼了口语表达的组织能力。如课中黄老师让学生仿照鲁迅的特写镜头的写法改写了雪地捕鸟这件事。还有两个小时候亲密无间无话不说的老朋友,久别重逢,相见的那一刻,会说些什么呢?黄老师又让学生一个当闰土,一个当“我”,模拟他们重逢的场景说几句话。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少年闰土》评课稿 篇9
上周五,我听了马从之教授的一堂课。马是今年新调到我们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她已经40多岁了,中等身材,留着短发,每天都面带微笑,让人觉得和蔼可亲。我想马小姐在课堂上不会特别认真。听她的课的学生会很放松。现在他们有机会听马老师的语文课。这种感觉更加明显。
马云正在谈论鲁迅《年轻的润土》的第二节课。这门课有以下几点让我眼前一亮:
1、虽然马先生是一位老教师,但他可以用课件在下面的课堂上教学。此外,课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重点突出。这真的让人刮目相看。
2、教学风格自然大方。全班充满微笑,速度适中。有时,我走下讲台与孩子们交流。我认为作为一个孩子,这门课一定很轻松,师生关系也很和谐。
3、马老师这门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能掌握重点段落,重点句子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通过感悟体会文章的内涵,而且多读一遍,一起读,名读,小组合作读,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孩子充分理解文章。
4、这种教学方法很新颖。在解释飞跃地球告诉作者的四件事时,马首先把重点放在它们上,然后让孩子们总结他们的学习方法,最后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另外三件事。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而且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
总之,听完课后,我觉得这位老老师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去学习。今年,我和马老师在一年级。我必须借此机会学习更多,交流更多,从而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少年闰土》评课稿 篇10
这次上课,我对课文整体把握之后,接下来就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第一课时抓住了一个教学重点四件稀奇事;第二课时抓住了教学上的难点:重点句子的理解,人物特点的深层感悟。其次,备学生。我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研究了学生对此会有什么反应。在上课以前,对课上所会发生的问题都有所预测。学生会回答些什么?会说出些什么?课堂语言的设计,我注意到了一些引导性、过渡性、小结性的语言设计,并且努力地使这些语言简明、优美,而又起到点睛的作用。可是,我却疏忽了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语言。
例如,我讲到了“分贝”一词,学生没有一下子能醒悟过来。“质疑讨论”的把握处理
问题的产生:
在上《少年闰土》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经过课前的预习来质疑。这一步的设计是失败的。因为预习的质疑,学生更多是停留在对词语的理解上,而并非课文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仅有当学生在课堂上经过初读,对课文的资料有所了解之后,才能更好的质疑,同时,质疑的过程也需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点拨。在上这一课后,我又思考着一个问题:课堂上应当有谁来质疑?讨论的问题应当从何而来?问题能够来自教师,但更多的应当来自学生。学生在自读时,会有独创,会产生不一样的看法,也会有一些困惑,这些创见、不一样的意见、困惑,应当是讨论的问题。另外,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也会反馈出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地方。
《少年闰土》评课稿 篇11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他的怀念之情。教学中让孩子理清文章思路后就直入“看瓜刺猹”,紧紧抓住动作描写的句子,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让学生读到一个机智勇敢的小闰土。紧接着抓住其文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学生找出来后,我用课件展示了少年时代的闰土的形象,通过读句子看画面,然后进行讨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学生归纳了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生活在海边的农村孩子。这时,我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鲁迅为模特,把他的外貌写出来。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
教授完这一课后,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待改进。
1、 整堂课的容量安排显得有点大,因为容量过大,导致后部分“小练笔”教学任务没有很好的落实。
2、对课堂地调控缺乏灵活性,只是生搬硬套课前的设计,从整体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到具体事例的分析,感知人物特点,最后再在重点句子的理解上对人物特点作提炼。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欠缺应变。
《少年闰土》评课稿 篇12
上周五听了一节随堂课,授课的老师是麻聪芝老师。麻老师是今年新调入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40多岁,中等身材,一头短发,每天都面带微笑,让人感觉和蔼可亲。我想麻老师上课时肯定不会特别严肃,听她的课学生一定会很放松,现在有机会听了麻老师的语文课,这种感觉更明显了。
麻老师讲的是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本节课有以下几点让我眼前一亮:
1、麻老师虽为老教师了,随堂课能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而且课件制作的图文并茂,重点突出,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2、教态自然大方,整节课都面带微笑,语速适中,还时而走下讲台走到孩子们中间去交流,我想作为孩子们这节课肯定是很放松的,师生关系是很融洽的
3、麻老师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能抓住重点段,重点句进行细致讲解,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文章的内涵,而且不止一遍的读,齐读、指名读、小组合作读、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充分理解文章。
4、教学方法新颖。在讲解闰土给作者讲的四件事时,麻老师先重点讲一讲,然后让孩子们总结学习方法,最后放手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去自学其余三件,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自学的能力,有培养了孩子们合作的意识,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
总之,听完课后我觉得老教师身上有很多宝贵的经验,真是值得我去学习,今年和麻老师一个年级,一定要借这个机会多学习,多交流,使自己更上一个台阶!
《少年闰土》评课稿 篇13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一课,感触颇多。《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故乡》。文章有着浓厚的生活情趣,也饱含着深刻的思想情感;有作者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有作者难以言表的怅惘。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并且进而撩开语言文字这一“面纱”,捕捉作者思想变化的脉搏,理解其中的思想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王老师正是从文章的整体出发,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作者思想感情变化这一“球心”,引导学生对文章层层深入地进行剖析。尤其是对教材的剪裁处理上,王老师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一、从梳理生字新词入手,走进文本
因为鲁迅先生的语言简洁传神,特别是“白描”的人物描写手法,应该是是本文学习中要重点品味借鉴的内容。由于时代和背景的原因,鲁迅先生作品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使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成为学习中的难点。针对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课文的能力。王老师预先让孩子预习课文,然后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梳理,把本课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的字词集中起来理解,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同时也为理解课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便于学生更好理解课文。
二、在品读闰土外貌描写中,感受人物特点
运用朗读感悟品析的方法处理第四段中闰土的外貌描写,引导学生感受闰土的外貌特征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外貌的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写闰土眼中的“我”又是怎样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渐渐深入,教师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一个是高贵的少爷,一个是土里土气的农家少年,为什么被吸引了?然后巧妙地引出文中的几件趣事。
三、在个性品读趣事中,走进闰土,习得方法
这节课中,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步步突出重点。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以“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其中哪件事对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三个问题引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这件趣事上来,以人物的动作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知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王老师又引导学生体会两次看瓜刺猹不一样在哪?体会文章开头的作用。真是“引”得得法。
总之,整个教学中,老师亲切的语言把我们带进了《少年闰土》,一个机智勇敢的闰土学生留下那么深的印象!闰土这个农村少年的特点已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
建议:王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容量比较多,句子中的词语无需面面俱到地解释。
《少年闰土》评课稿 篇14
11月7日是我们语文组听评课活动的第六次听课活动。我们小组的十来位老师都认真聆听了毕xx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听了毕老师的课,我更是感受颇深。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毕老师一改往日传统的讲法,不是循循善诱按顺序讲述如何“看瓜刺猹”,如何“雪地捕鸟”,怎样“捡贝壳”,如何“看跳鱼儿”。而是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与选择,尽量让学习中精彩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在老师重点讲述完“看瓜刺猹”的学习方法——抓重点词(表示动作的词语)、重点句子,再朗读指导,并适时联系写作指导。后面的三件事的学习,则是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在班级汇报交流学习所得。比如,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情景说给大家听。这样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学习的心得、观点。活跃了课堂氛围,使课堂生动活泼。
毕老师这堂课优点很多:如导课简洁高效,重抓重点词句、扶放结合、自主选择、教学方法渗透高效等等。这样的教法更易于让学生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
毕老师的课唯一一点小遗憾,就是我感觉板书设计再精炼点,就更棒了。
以上是我的愚见,请毕老师多多包涵。
《少年闰土》评课稿 篇15
11月7日听了毕xx老师执教的六年级《少年闰土》一课,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的闰土看瓜刺猹,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我”和闰土的分别和友谊。
首先,听毕老师的课,她给人的感觉非常亲切,温柔而富有感情的话语,让在座的学生和老师们如沐春风。听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本节课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浑然一体,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题的要求。她始终以生为本,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农村生活的多姿多彩,通过图片、视频及设置情景等方式让学生们体会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潮汛看鱼、海边拾贝这四件事的乐趣,并重点带领学生体会、指导朗读前两件事,有的放矢,让闰士有趣的农村生活与作者富家子弟枯燥的四角天空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一切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对自己生活的不满,眼界狭窄,如同井底之蛙。
第二,毕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的评价非常具有鼓励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充满自信,这点非常值得我去学习、揣摩,并要多用于实践。
第三,重视朗读训练,毕老师通过启发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语气有轻有重,语速有快有慢,更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感悟,加深情感体会。
第四,课外扩展丰富,通过引入《故乡》中,三十年后二人见面时,陌生、拘谨的场景,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对《故乡》一-文的兴趣,从而到达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毕老师的这节课,正真做到了,走进文本、品味文本、感悟文本和升华文本。
《少年闰土》评课稿相关文章:
《少年闰土》评课稿
上一篇:物业公司扫雪报道稿
下一篇:钓鱼的启示评课稿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