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优秀班组长事迹材料
铁路优秀班组长事迹材料(精选3篇)
铁路优秀班组长事迹材料 篇1
许,中共党员,xx集团公司格尔木机务段运用车间指导司机,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全路技术能手、全路优秀共产党员、20__年度铁路工匠、全路首席技师等荣誉,20__年5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云端天路”开火车是什么样的体验?中国铁路xx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机务段指导司机许最清楚。
铁路格拉段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天气变幻无常。夏季,强烈的阳光隔着玻璃照进来,驾驶室内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冬季,大雪袭来,车轮卷起飞雪,前方能见度差……
“苦是真苦,但不能因为这里艰苦,就谁也不来干工作。能在铁路上开火车我很自豪,我的坚守很有意义。”许这样说。
退伍不褪色,小小闸把重千斤
1994年,19岁的许入伍参军。3年的部队生活,他摸爬滚打、严格训练,锤炼出过硬的军人作风,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小在铁路边长大,许向往成为一名火车司机,驾驶铁龙风驰电掣。1997年底退伍后,他在西宁铁路司机学校学习,20__年1月来到格尔木机务段,开始了“寻梦之旅”。
学习司机、副司机、司机,一路走来,他始终保持优良作风,每一步都稳扎稳打、走得坚实。他身上随时装着专业书,一有时间就翻开看,笔记做了厚厚几大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他追着师傅请教,直到弄懂弄清;别人下班回家了,他还在一遍遍练习机车检查项目,“复盘”每一个环节,直到全部了然于胸。
“我不是一个聪明人,但我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反复练习、反复琢磨、积累经验,这就是我的‘笨办法’。”出乘之余,只要听说哪台机车发生了故障,他就第一时间找到值乘的机车乘务员,刨根问底了解故障情况,并进行“病理解剖”,摸清故障发生的缘由和处理的方法步骤,将其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靠着这样的“笨办法”,许了解掌握了机车上近万个零部件、线路的用途结构和故障修理方法。他抓住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解决了列车运行中出现的操纵和故障处理技术问题,啃下了许多“硬骨头”。
20__年7月1日,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许担当格拉段客运列车牵引任务。之前他曾驾驶东风4B型机车多次往返于格尔木至西宁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驾驶经验。但是首次操纵内燃NJ2型机车,身为党员的他深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确保行车安全,他认真学习机车构造、操纵标准、非正常情况处理办法,把机车性能摸了个透,为安全平稳操纵机车打下了良好基础。
牵引客运列车,除了确保行车安全,旅客乘车舒适度也很重要。铁路格拉段长大坡道多、线路情况复杂,加之海拔高、气候多变,这些都给机车驾驶任务增加了难度。不同的坡度、不同的气压、不同的风力,机车驾驶员要随时调整操纵方式。尤其是防止列车冲动、对标停车,更是需要驾驶员一次次试验、摸索,找出最合适的操纵方式。
就是这样的刻苦学习、不断探索,许业务水平飞速提升,很快就独当一面,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20__年、20__年,许分别荣获全路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闸把虽小,责任重千斤!”每次出乘,许都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力求让每一个细节无懈可击。挂头、启动、控速、停车,手比眼看、呼唤应答、途中瞭望,每个环节许都一丝不苟。同事们佩服地说,看许操纵机车,就是在看“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吃苦不言苦,吸着氧气跑天路
“氧气就像汽车司机的安全带。”许这样打比方。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缺氧会导致精神不集中、反应慢,对行车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每次出乘,许都是一边吸氧一边开火车,全神贯注,不间断瞭望,随时处理突发情况。
铁路格拉段全长1142公里,客车需运行14个小时左右,两个司机轮班驾驶,每人值乘三四个小时。高原本就气候干燥,司机长时间戴着氧气管,鼻孔更加干燥疼痛,甚至干裂出血。值乘的这三四个小时之内不能离开操作台,没法上厕所,许就只能作文吧强忍着干渴,尽量不喝水,每次换班时才敢放心地喝杯水。尽管红景天、诺迪康等药物是每次出乘的随身配置,但严重的高原反应依然折磨着他。
雪山、草甸、荒漠,一天四季、变幻无常,每次值乘,许都带着棉大衣,以防气温骤降。大风、雨雪、冰雹,随时毫无征兆地袭来,他已见惯不惊,沉稳应对。夏季强烈的紫外线隔着玻璃照进来,驾驶室内温度能达到40摄氏度以上,体感温度更高,让人汗流浃背;冬季大雪纷飞,能见度差,车轮卷起飞雪,易造成车轮空转、车位误差,许更是一秒钟也不敢懈怠,每次到达目的地,都像经过一次长途跋涉,格外疲惫。
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许都高标准严要求地执行作业标准,以确保天路运输安全为己任,从未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20__年冬天的一个雪夜,许值乘的货运列车运行到海拔4778米、距拉萨站798公里的江克栋站时,列尾装置发生故障。当时,室外温度为零下20多摄氏度。在漆黑的雪夜里,许穿着厚厚的棉大衣,再裹上毛毯,打着手电,蹚着没膝深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车辆尾部,每走两三步就得停下大喘气。等终于处理好列尾故障回到驾驶室,许嘴唇发紫,浑身发抖,几近窒息。
追求无止境,言传身教带队伍
20__年7月,因为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操纵技术、果断的应急处置,许被任命为格尔木机务段运用车间指导司机。20__年、20__年,“许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成立,许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确保雪域天路的安全畅通,需要我们大车团队的团结协作。仅凭我一个人,纵然一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走上新的岗位,许信心更足。对自己包保的16个机班、32名机车乘务员,如何更快更准地提升整体业务技能和保安全能力,是他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不是在添乘的车上,就是在添乘的路上。许从实操入手,专挑复杂路段、复杂天气,亲自操纵示范,手把手给司机传授自己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一有时间,他就组织大家进行业务学习、模拟操作,开展应急演练、岗位练兵、技术攻关。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车间乘务员都知道他的手机号码,当机车运行状态出现问题处置不了时,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许都能够协助他们及时排除故障。
他把机车全面检查程序动作要领编成简洁明晰的手册,在运用车间普及推广,还总结出了“三勤”(勤敲、勤问、勤检查)、“三细”(细想、细看、细研究)、“四个一”(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想一招)的作业标准,牵头编写了《格拉段旅客列车平稳操纵五色图》《格拉段旅客列车操纵示意图》等业务指导书籍。
“控速”一直是复杂多变气候和线路条件下的难题,快一点有可能超速,慢一点又可能会晚点。尤其是客运列车,既要准确把握运行速度和时间,又要防止列车冲动、确保停车位置精准。许带领大家反复实操练习,重点攻关,努力提高平稳操纵水平。
那曲站是格拉段的关键站,又是营业站,上行进站是长大上坡道,下行进站是长大下坡道,进站停车过程中控速很难掌握,对平稳操纵要求很高。许在添乘时逐个进行业务指导,多少公里开始调速、什么距离开始提回手柄,都要精确到米,还针对不同的天气制定不同操纵方法,最终完美地攻克了这个难关。
“今年是铁路全线通车运营15周年,机车型号从东风4型、NJ2型,到现在的和谐N3型,可以说是见证了铁路的发展历程。今年川藏铁路拉林段也开通了,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开进西藏、开到拉萨。作为一名天路火车司机,能在职业生涯中见证这样历史性的一刻,我真是非常激动。”许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能让妻子和女儿坐着自己值乘的动车组去一趟林芝,看看那里的美景。
行走高原的20年中,许从一名退伍军人,成长为技术过硬、作风过硬,意志过硬的机车乘务员,他以过人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生动诠释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铁路精神.
周,1984年出生,20__年参加工作。现任铁路公安局铁路公安处虹桥站派出所副所长,曾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0次,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情满万家·20__全国公安派出所好民警”等。
“你守在这里,我们根本干不下去,准备回家踏踏实实干点正经行当。”这是今年7月份,一名曾混迹于虹桥站贩卖伪劣商品的小商贩临行前对铁路民警周说的话。
周是铁路公安局铁路公安处虹桥站派出所副所长,主抓治安工作。作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派出所好民警,15年里,他以“绣花针”理念,下“水磨功”密织站区防护网,守护万千旅客出行安全。
一双慧眼,识破千谎百计
1984年,周出生在xx市xx县(现xx区),从小心中就有一个主持正义的“警察梦”。报考大学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位于河南郑州的铁道警察学院,20__年毕业后回到,成为站公安派出所的一名铁路民警。
火车站人员密集、环境复杂,想要守护站区平安,少不了一双发现问题的“鹰眼”。20__年,周第一次独立执行任务时遇到一名可疑人员:夏天穿长袖,夹着皮包过安检,神情紧张,还一个劲儿地喝水。周试探性地询问他包内装有什么物品。对方却极不耐烦地大声质问,称乘坐的列车马上就要开车了,要是错过乘车一定会让周负责。“出了问题我负责!”周坚持要他打开皮包,发现里面竟然藏有毒品。
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周总能迅速发现车站周边的可疑人员。在出站口,他靠可疑人员的一个眼神就找回了价值超3万元的被盗金项链;在监控画面中,他凭一个矿泉水瓶就找到了报假警谎称在车站内投放炸弹的不法分子……一双火眼金睛洞察着火车站内的治安隐患。
20__年,因工作能力突出,周被调入虹桥站公安派出所担任副所长。
虹桥站是我国最大的高铁车站之一,处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与虹桥国际机场、客运汽车站相连,客流量极大。不少扛包揽客、贩卖伪劣商品的不法分子盯上了虹桥站,“老顽固”范某就是其中之一。
范某常年混迹在虹桥站周边,兜售假冒伪劣商品,滋扰旅客,还自称患有乙肝,认为公安机关拿他没办法,气焰嚣张。
周一来到虹桥站就决心扫除范某等人带来的不良影响。周带领整治组成员连续几周加班加点,昼夜盯守,抓住证据,仅1个月时间就将范某行政拘留6次。后来,因妨碍民警执行公务,范某受到刑事处罚。
不法分子被抓是一时的,如何让他们心服口服、从此收手才是周最终目标。经过走访,他了解到范某家里经济拮据,上有80岁瘫痪在床的老母亲,下有3岁的儿子,姐姐和妻子没有正式工作。周自己出钱为范某的家人购买日用品,还为其妻子介绍了工作,尽力帮他家解决生活困难。
范某出狱后得知周对自己家人的关照,懊悔不已,向周认了错,举家回到山西老家开始了新生活。不少违法分子得知范某的故事后都对周心服口服,从此改邪归正,滋扰站区多年的顽症得到根除。
一串妙招,打造平安车站
今天,走进虹桥站内任何一个商店,旅客都会发现店内有一名身穿橙马甲的店员,马甲上清楚地写着“铁路虹桥义警”。这就是由周组织成立的虹桥义警队。
20__年春运前,周创新方法,组织了一支由安检员、客运员、保洁员等135人组成的虹桥义警队。他们全天候穿梭在车站的各个角落,协助民警开展工作,犹如一张结实的安全网守护着车站安全。
“旅客多的地方要走得慢、看得细,角落位置最容易有情况,这些话每次巡逻时周所长都要反复说。”义警邢瑞莲说。
不论是民警、辅警还是保安、义警,只要有新人参与站内巡逻,周都要带着他们从头到尾走一遍负责区域。工作期间,他每天的微信步数没有不超过2万步的。
去年夏天的一个夜里,一名旅客在虹桥站到达层休息,嫌疑人趁其不备将其手机偷走,这一幕恰巧被刚刚下班的义警高海兵看到。高海兵与同伴立即上前拦住小偷,并且及时通知了虹桥站派出所民警。因义警的参与,这起案件从案发到破案,用时不到90秒。
“虹桥义警绝不是穿着橙马甲的旁观者,而是与我们一起维护车站治安的自家人。”周骄傲地说。
为了让虹桥义警队更好地发挥作用,周创建了义警队工作群“虹桥义警一号群”“虹桥义警二号群”,还在群名称旁边特别标注了义警负责的楼层,每天哪些义警参与车站巡逻都在群中提前布置、责任到人,实现精细化管理。
如今,这支义警队伍已经发展到160人,成为虹桥站派出所与车站、地方公安、商户等深化联动协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字招牌”。
周来到虹桥站负责治安工作后,车站治安状况明显好转。20__年,全所抓获公安部网上逃犯587人、查处治安案件409起。
周不只管车站里的事,还操心铁路沿线的环境安全。20__年6月,他在参与铁路沿线环境治理中发现,京沪高铁和沪宁联络线之间有一块40多亩的菜地,附近村民在这儿种瓜果蔬菜,经常翻过护栏进入线路内浇水施肥,影响铁路运输安全。周就联合站区相关部门以及当地政府逐家逐户地做工作,劝说他们清理菜地。为了确保村民不在沿线继续种菜,周想到了栽种绿植的办法。就这样,“菜地”变“绿地”,几个月后,虹桥站周边高铁沿线环境变了样。
一份使命,护航“生命速递”
“您是负责护送肺源的医生吧,我们是铁路民警,请赶紧跟我们走!”20__年9月10日18时,一架从天津飞往航班降落在虹桥国际机场,周和铁路民警在此等候多时,为的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帮助江苏无锡市人民医院医生转运手术时使用的人体的器官。
器官转运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20__年,国家卫健委联合公安部、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共同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随后,虹桥站派出所也联合民航、机场公安等建立了医用人体的器官转运的“生命驼峰线”。
在20__年9月10日这次器官转运任务中,周带领民警事先多次实地模拟测算,精心选择空铁转运的最佳路线和高铁车次,把转运的每个步骤都精确到秒,采取全程护送和“反向”直达站台的方式,在8分钟内完成了虹桥国际机场至高铁列车车厢的转运,为一名12岁女孩提供了珍贵的肺源。
“手术很成功,孩子恢复得特别好!”当晚,收到医院发来的好消息,周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仅20__年,周就完成了28次人体的器官转运任务,一次又一次护航“生命速递”。
今年疫情期间,虽然虹桥站没有往日春运返程的大客流,但周责任更大了。他充分发挥视频巡控无接触的优势,将站区每个体温监测点、身份核查点都纳入执勤民警网格管控的重点区域。
据周同事回忆,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候,一位老人在候车室内没戴口罩,民警几次规劝,老人都称自己没病,不愿意戴口罩。“当时,周所长自己拿了一个口罩,走到老人面前轻轻地给他戴上。”说,老人见周为自己戴上口罩,便听从了周建议,全程佩戴口罩乘车。
以真心换取旅客理解,不让疫情防控留死角。2月份以来,在周带领下,虹桥站派出所共协助核查发热旅客47人,为33名未携带口罩的旅客免费发放口罩。
同事们说周有个特点,那就是每年春运、国庆假期,他的脸总是有点肿。原来,每年这几个时段都是周工作最忙的时候,连续加班是常事。虽然一熬夜就上火、一上火牙龈就肿,但他还是坚持紧盯客流高峰,协调旅客接驳。大家开玩笑调侃周爱上火,但心里没有不佩服他的。
今年国庆假期,虹桥站旅客人来人往,又回到了以往假日忙碌的节奏。周摸摸红肿的腮帮子,笑着说:“今年的国庆假期,站里像过年一样热闹。人多了,我们更要加强巡逻,让旅客出行之路更安全。”
铁路优秀班组长事迹材料 篇2
鲁,xx局集团公司,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检修工区工长。鲁,现任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检修工区工长。学徒工出身的他,干出了“现代鲁班”的业绩。多年来,鲁带领团队完成技术革新100多项,研制各类试验台30多个,多项发明填补了国内铁路系统车载专业技术空白。
4月,畔春意盎然。在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电务段检修基地作业区内,维修人员借助多种车载设备检测台,快速检测东风4D型机车上刚卸下的车载设备。而这些检测台的研制者,是一位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老铁路”——车载设备车间检修工区工长鲁。
凭着热爱入路,一年半提前出徒
“我出生在山东,骨子里有山东人的倔强。”鲁一开口,就透着齐鲁之人的率真、质朴。
鲁出生在铁路世家。20世纪70年代,鲁父母响应国家号召奔赴黑龙江扎根铁路。鲁父亲是一名蒸汽机车电焊工,母亲是一名列车乘务员。受父母影响,鲁自幼就对火车有着特殊的感情。别的孩子嫌弃“油包”脏兮兮,鲁却整天围着父亲转,看一次火车能高兴好几天。
一次,父亲带领技术革新小组成员发明了“自动化焊接”技术,大大提高了轮对检修效率,在单位小有名气。“母亲也跟着骄傲,我当时就想,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鲁说。
1982年,正在读高中的鲁向着梦想迈出了关键一步。得知铁路招收学徒工,他果断报名并在选拔中脱颖而出。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鲁格外珍惜,上班跟师傅学,下班缠着父亲“开小灶”。“钻孔时钻头要垂直、锉刀打磨过的平面要光滑。”在父亲的严苛要求下,鲁锉出的铜块误差保持在0.5毫米左右。动手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鲁发现了自己的短板:电子元器件、电路基础等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完成复杂的电路检测作业。
凭着山东人的犟劲儿,加之多年黑土文化熏陶出来的雷厉风行作风,鲁报考了工人大学电工学专业来“充电”。他白天上班,晚上学习,《电工学》《无线电教程》一本一本地啃,还经常对照书上的知识点比照实物动手实践。
水滴石穿。3年的学徒期,鲁仅用一年半就提前出徒,并实现两级跳,顺利考上了三级工,在同期入路的青工中崭露头角。谁家的收音机、电视机坏了,他都能修。就连一些刁钻的技术难题,鲁也能“手到病除”。
1994年,随着生产力布局调整,鲁所在车间整建制划归电务段。钳工变身信号工,鲁钻研技术的热情依旧。当时,铁路技术装备还不完善,他就自己动手,优化、改造了扳手、螺丝刀等检修工具,工友们用起来事半功倍。他还下功夫探索提高车载设备检修质量、效率。在别人学徒的年纪,鲁已成为车间技术“大咖”。
心系安全,埋头创新近四十年
因善于钻研、业务过硬,20__年,鲁成为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检修工区工长。工区负责被司机视为“保命”设备的车载设备检修任务,新职工多、素质不均衡,青工提素尤为重要。
由于车载设备都在机车上,如何进行模拟故障演练成了难题。鲁便萌生了自己动手研制模拟“练功台”的念头。高中没毕业的他,开始了艰难的技术创新之路。自购专业书目查资料、进科研单位访专家,鲁白天上班收集动态数据,晚上自学攻关,从查看图纸,到设计模拟电路,再到反复测试改进。经过3个多月的潜心打磨,第一代车载设备模拟“练功台”在鲁手中诞生了。“练功台”能模拟各种状态下的机车数据参数,故障演练更加直观,不仅解决了工友们处理故障演练的难题,还填补了全路这一领域空白。工友们实操能力迅速提升,进一步激发了鲁创新热情。
“对待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综合试验的安全保障措施,特别要坚持故障导向安全。”鲁说,正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紧迫感推动自己的创新脚步39年不曾停歇。曾经有一台新入段的内燃机车电压波动大,鲁将万用表、录像机都搬上机车记录运行状态,却一无所获。思来想去,他主动上门向搞创新结识的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求助。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鲁配合两名博士生专门设计了“机车电压波动监测仪程序”,成功在运行的机车上找到了问题源头。科技带来的突破和惊喜,给了鲁很大启发,一直犯愁的车载设备配线测试也找到了创新方向。
和工友们一样,以前,鲁最头疼的就是车载设备配线检测。一台车载设备有近90根电缆、几百条连接线,三五名职工用万用表、手摇兆欧表一周时间才能测试完成。“眼睛都看花了,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漏测问题。”鲁心有余悸地说。望着成堆的黑乎乎线缆,鲁决心研究“车载设备配线综合测试台”,减轻作业强度、提高检修质量。搜集废旧配件、设计图纸、反复测试……鲁边干边研究,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车载设备配线综合测试台”出炉了。“测试台”使配线由人测变为机测,较好地解决了检测配线设备准确率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历经10年钻研,鲁“车载设备配线综合测试台”已升级到了第三代,实现智能化。同时,“测试台”还以“CZXL-Ⅰ型车载线缆智能综合检测平台”的“身份”投入市场,赢得了广泛好评。检测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密密麻麻的线缆数据就会陆续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对混线、断线、对地绝缘等异常情况实现了一键测试,一人半天时间即可完成一台车载设备配线检测任务,工效是10年前检测水平的70倍,且检测合格率达到了100%。这个填补国内铁路系统车载专业技术空白的发明,目前已经在xx局集团公司管内推广应用,并正在和多个局集团公司洽谈合作,预计创效可达20__万至3000万元。
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铁路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随着智能化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鲁创新之路也朝着高精尖发力。“第一代‘测试台’控制面板上的40多个孔都是我一个个手工钻出来锉平的。现在根本不用动手了,智能化硬件支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想法也更容易实现了。”回忆起10多年来的工装变化,鲁言语中透着铁路人的自豪。鲁说,最初的“练功台”“测试台”,电路板上布满了一个个焊上的分立电子元件,后来都被大规模集成块取代了,又引入计算机编程系统,早已实现测试智能化。
截至目前,鲁完成各类技术革新100多项,设计研制的各类试验台30多个,有的已更新换代10次以上。鲁说:“每当看到自己研发的设备投入应用取得良好成效后,都会有满满的成就感。但冷静后,我会默默告诫自己,创新无止境,自己还得加把劲。只要单位有需要,我会一直努力下去。”
严管厚爱,言传身教育骨干
汗水与掌声如影随形。随着在车载设备领域一个个技术瓶颈的打破,鲁先后获得了火车头奖章、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并被评为“十大龙江工匠”。20__年,鲁摘取职业生涯最高荣誉——全国劳动模范。以鲁xx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火车头劳模创新工作室、黑龙江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面对一摞厚厚的证书和奖状,鲁说,自己是xx局集团公司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两条腿”走路人才培养机制的受益者,是组织对劳模、工匠的尊重成就了自己。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鲁说。这几年,鲁除了继续创新外,更加注重人才培养。鲁说:“多培养技术骨干,培养超过我的工匠。希望车载设备领域人才济济。”为加速工区职工成长成才,他设计出从首席高级技师到中级工逐级帮带的“塔式”教学模式和不定时间、地点、内容、人数、班组的“五不定”教学法,还制定了每天1小时雷打不动的学习制度。曾经零起点的王晶鑫,在鲁严苛的训练下,两年时间成长为xx局集团公司的技术骨干,并多次参加全路技术表演,现已是技术要求极高的管控班成员。在xx局集团公司车载系统技术比武中夺冠的信号工付志红、已经走上管理岗位的车间安全员孔德贤,都曾是鲁课堂的“旁听生”。
鲁对待徒弟是“严”,对自己却是“狠”。曾经,为了让徒弟们尽快掌握新型电路板的电路构成知识,鲁利用年休假,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废寝忘食地将专业书籍中15页密密麻麻的电路逐线、逐号、逐标手绘在一张图纸上,仅绘图专用墨水就用了10多瓶。当他将图纸拿到培训课堂时,徒弟们拍手叫好,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也直呼“太神了”。多年来,鲁带出高级技师10人、技师4人,有6人在xx局集团公司技术比武中夺冠,6人走上管理岗位。
20__年11月24日,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后,身披绶带的鲁与远在老家的父亲视频连线。一辈子节俭的父亲激动地说:“儿啊,回来奖励你1000元。”那一刻,鲁觉得,自己终于成了父亲的样子。
铁路优秀班组长事迹材料 篇3
于
中共党员
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重载铁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曾获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专项奖等荣誉。
20xx年,大秦铁路以4.2亿吨的年运量继续保持世界单条铁路年运量最高纪录。这一纪录凝聚着众多铁路科研人员躬身实践、辛勤耕耘的智慧和汗水。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重载铁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于就是其中之一。
重任在肩,他倾力投入
20xx年初,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支持下,xx局集团公司着手组织开展“新一代重载组合列车无线同步操控系统研究与应用”攻关。这个重担落在了于团队的肩上。
重载技术开发投入大、周期长,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沉淀和技术储备。于带领团队按照先易后难、分阶段实施的策略,先后完成了自主化同步操控系统技术方案论证与评审、样机研制、机车改装、试验方案评审等工作。20xx年9月,于及团队按照技术试验大纲,开始对19大项、37小项、200余个环节逐一进行测试。
技术试验并非一帆风顺,任何微小误差都有可能导致此项点所处系统乃至更大系统的重新调整甚至推倒重来。其间,在一次系统“背靠背”试验中,出现了从控机车与主控机车无法实现同步的状况。
同步性是安全开行组合列车的基础。于及团队先是将目光放在了主控机车上,将10余项判定条件和执行条件逐一梳理后,依然没有找到“症结”。之后,他们转换思路,在从控机车方面逐个项点反复排查。最终,他们在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微小异常反应中找到了突破口,实现了主控机车、从控机车操纵同步。
虽然现在回忆起来云淡风轻,但当时于却是顶着千钧压力。在数月的试验中,他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是对身体和意志的双重考验。
在瓦日线万吨组合列车试验、北同蒲线2.1万吨组合列车试验成功的基础上,20xx年4月11日,应用国产化无线同步操控系统的2.1万吨重载组合列车在大秦铁路全线成功试运行,各项性能指标全部达到课题阶段目标,实现了重载组合列车无线同步操控技术自主创新的历史性突破。这标志着中国铁路重载组合列车控制技术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
服务运输,他主动担当
大秦铁路有60%是山区坡道,线路环境复杂。驾驶2万吨重载列车对司机提出了极高要求。
《两万吨重载列车模块化操纵办法》是重载司机安全平稳操纵的作业指导书。为快速培养更多高质素的重载司机,20xx年,于受命开展重载列车操纵评价技术研究。
为将个性化的重载列车操纵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作业指导书,于数次添乘机车,将景生启等优秀重载司机精准操纵的经验心得按照起车、调速、过分相、停车、电空循环制动等操作进行分类。
他将其中约束性条款进行分解,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值评判指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对评价指标参数进行优化完善,保证评判标准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为了确保数据采集过程中不对机车其他系统造成干扰,于深入研究机车数据总线通信技术,按照采集数据类型制订数据采集方案。在进行机车操纵数据采集方法研究和地面分析软件开发中,他从操纵评价、统计分析、错误数据识别过滤计算等方面进行反复尝试,不断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现场运用。
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多年的于认为,铁路科研人员的价值必须以现场需求为导向。20xx年1月,瓦日线出现重载列车经过长大隧道时“列车管压力异常波动”现象。为快速解决这一危及行车安全的问题,于一头扎进瓦日线展开调研,详细记录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逐一分析排查可能导致异常的3种因素,最终找到了引发“列车管压力异常波动”现象的病根——隧道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并据此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
多年来,于主持或参与了20余项与铁路运输现场需求密切相关的科研成果,在保障铁路运输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协同合作,他释放能量
“重载运输是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任何一项课题都不是一个人甚至不是一个单位能够独立承担完成的。”于在研究的“重载机车、车辆及可控列尾装置的匹配性研究”,是一项致力于装备合理匹配、系统整体性能最优的课题。他说,这项课题的最大难度在于协调多家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共同找出“最优解”。
机车、车辆、可控列尾既是3个独立的装备,分别都有自己的技术参数和设计标准,又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于说:“每个独立装备的个体最优并不能达到系统的最优。这就需要我们站在系统的角度提高三者的适配性,调整3个独立装备的技术标准、参数。但要调整哪个装备、调整到什么程度,这个装备的工艺、成本是否支持,需要在xx局集团公司重载铁路技术研究中心这个以需求为牵引的合作平台上不断协调才能完成。”
于介绍,这个旨在破解制约重载铁路发展难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平台,通过与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装备生产制造企业深度合作,聚合了强大的人才和研发优势。
作为项目牵头人,于从系统最优角度提出要求和目标后,中南大学、大连交通大学、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眉山中车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克诺尔公司等参研合作单位会共同跟进,不断优化设计标准、生产工艺、技术参数,让项目向着整体最优的目标趋近。
“发挥协同作用能够大幅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果转化率。”于说,他主导或参与的“重载铁路技术升级深化研究”等4项国铁集团重大课题,“基于MPC的重载组合列车差异化控制研究技术研究”等8项xx局集团公司重载专项课题,都得益于这种聚合的能量。他说:“立足于铁路科技创新这个广阔舞台,我将不断为中国铁路重载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于执着于:
重载铁路技术研究与应用
全身心扎在大秦铁路上
同时也把科研的种子播撒在铁道线上
让科技报国的理想
在守护重载铁路安全的实践中
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铁路优秀班组长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铁路优秀班组长事迹材料
上一篇:残疾工作者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下一篇:师德师风个人的事迹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