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档>范文大全>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范文

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

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心得体会(通用7篇)

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心得体会 篇1

  12月2—3日本人和我的同事有幸被学校派往参加由《小学教育研究》杂志社举办的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观摩课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到全国各地名师数人,如xx市特级教师xx老师、xx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xx教授,还有xx省特级教师xx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xx教授,xx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xx教师等12位。参加活动的几百名老师来自各个省市地区,虽然活动时间安排紧密,但名师们的教学和讲座都非常精彩,给我们来学习的老师带来的精神大餐让我们记忆深刻。

  活动开始由xx老师带来两节找规律一节是六年级《斐波那契数列》,他在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学习,采用尝试方法,有步骤、多角度的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语言风趣幽默,以及丰厚的知识底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还有一节是一年级的《找规律》他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从初步认识规律、到找规律、再到用规律最后是感受规律教师的行序渐进收放自如,使学生们更加喜欢数学,并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神奇。xx教授的讲座《立足专业成长,关注基本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是深思。xx教授在分析了多年课改所存在的“钟摆现象”之后,明确指出,一线教师只有“以不变应万变”,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教师。因此,立足专业成长,关注基本问题,才是教师成长的正确路径。

  特别是贲老师讲座《十年反思的力量》主题,贲老师的讲座,言简意洁,幽默风趣,他用自己切身的经历介绍了两个十年的反思历程,就什么叫反思、为何用文字反思、反思写什么、怎么用文字记录四个问题进行了阐述。贲老师是个坚持的人,他认为反思就是反反复复的思考、反思是正过来反过去换个角度思考、反思就是回顾;贲老师也是个执着、平静的人,他期望能在辛苦中寻求工作的快乐,虽然工作辛苦,但不心苦;贲老师还是个充满智慧的人,他认为反思可以写亮点、败笔,还可以是意外;反思可以用最直白的纪实加上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是随笔。反思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意识。

  一个多小时,一个个精彩真实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反思能给日渐贫瘠的心灵以丰富温暖的慰藉,反思能给平淡无奇的日子以清新亮丽的感动。

  一个多小时,我们感受到了反思的力量,也看到了反思对教师职业成长的巨大作用。

  通过这次的学习,本人更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做一名真正的好数学教师。

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心得体会 篇2

  20xx年10月13日,我有幸在xx大学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学科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1、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

  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如讲《放苹果》时,开始让学生验证“一年中总有一个月至少有两个人过生日”这句话的真假,让在座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日月份,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观察解答。像他这样找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正是这些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2、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地引导学生,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比如:x老师讲《圆的认识》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一个一个上来,按“每一位学生的距离都得与中心体育委员的距离相等”的要求站在讲台上,让学生亲身体会圆的形成,在画一画、比一比等数学活动中感知圆特点。这种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再如,xx老师讲《方阵问题》时,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究出解决方阵问题的方法,教师只需加以适当引导,恰如其分地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要及时到位。

  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把你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多光荣啊”“你真聪明”“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总之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索,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心得体会 篇3

  20__年温州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审活动于4月27日至29日在钉钉线上直播,作为苍南小数人有幸参与观看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单元整体教学。29日上午我观摩了《认识毫米》三节课,三位老师明显注重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活动,在注重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发展量感、推理意识,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结合《数学课程标准(20__版)》里的一个比较大的变化:“量感”从“数感”中划分出来,“量”不再从属于“数”,我对以下几个方面感受深刻。

  一、动手操作,体会量感

  新课标不是强调一个概念的产生而是要体会其必要性。三节课老师都是以不足1厘米怎么测量,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米和厘米时的长度单位细分意识。洞头区大门镇小的李当行老师通过创造尺子动手操作“分一分”引发思考。虽然这时候学生分的份数是不统一的,但学生体会了毫米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建构了计量单位学习的方法。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先从观察尺子发现1厘米等于10毫米,再到学生指一指、说一说你发现的毫米数,任务层层递进,让学生从观察发现到思考,是做中学的体现!同时,对于平均分的份数,一步步从不统一到统一,在整个对比归纳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推理意识和抽象能力,建立计量单位的表象,体会量感。

  二、估测类比,建构量感

  量感的形成和培养,新课标是和很多数学活动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测量的本质是比较,在三位老师的教学活动中都出现了物品厚度比较、互相测量的活动设计。在寻找1mm物品厚度基础上建立“1个单位”的标准,为后续“非标准测量”做铺垫,实现量感的深化。温州市百里路小学的朱昭伟老师课堂上引导学生用卡片、硬币测量小方块的厚度。学生反馈中,发现10张卡片或者5个硬币叠加都能测量出小方块厚度是10毫米。感受通过选择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带来的结果变化,感受标准量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从而体会量的大小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在充分的体验活动中将抽象的长度与自身的感知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量感体验经验,体会测量的本质。学生经历观察估量、调整对比、再次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审辨思维和量感体验,从而发展量感。朱老师进一步追问:一个物体厚度是12毫米有多长?还是不用尺子,请你想象有多长画一画?学生在想象中进行合理的推测,从“一个单位”到“几个单位”,心中的参照物越来越丰富,估计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学生展示汇报时对比画图方法,再动手用尺子比一比,将量感“估测”与“测量”相结合,促进了对量的感知,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结果,建立量感思维的表象。

  三、数形结合,培养量感

  史宁中教授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一致性和整体性,这也是本次新课标重点强调的核心素养具有一致性。这是不变的大方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的主题都是相通的。量感的教学,我们要抓好关键的两件事情:计数单位和个数。三节课都是通过厘米与毫米之间的横向沟通,渗透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引导学生用计数的方法进行单位转化,通过数形结合,在推理计数中抓住数学本质,培养量感。温州市瓯海区南瓯实验小学的单显达老师出示“1厘米6毫米”时,引导学生用16毫米表示,继续动态出示“2厘米”、“3厘米”,进行单位换算,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尺子变成数轴,启发学生思考:“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基于十进制的渗透,学生很容易感觉到这和数数是一样的,满十进一,为后续学习小数、分数和更多的长度单位打下基础,体现了结构化思维让学生回归到了单位产生的最初的时刻,回归到了度量就是计量单位累加的最初的时刻。将抽象的量感与已有的数感相结合,进一步明晰长度单位的连续性,丰富了学生的量感体验,培养学生用定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量感的生长力。

  三节课,基于学生立场,恰到好处的设问与评价,让学生的思维可见。同时,教学设计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渗透了劳动教育、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精确测量的优势,渗透量感的同时,提升了思辨能力。在单元视角的教学理念下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数学课程改革的路上,面对未来的小学数学发展趋势,新课标指引我们不断前进。“量”的学习,除了提供丰富活动体验外,我们教师还应提供更多思辨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参与进来,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

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心得体会 篇4

  20xx年11月12日至14日,我有幸到XX市参加了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这次会议由名师授课和专家点评、讲座组成。

  在没参加工作之前,一直幼稚的认为,教小学数学是很简单很轻松的事,现在想想真的错了。因为太没有工作的经验,参加工作的二个多月以来,磕磕绊绊,诸多困难。参加了这次观摩会,让我受益良多:

  1、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改革,十分注重情境的创设,学情境中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时,我们往往是从情境中提炼数学信息,从而构建数学模型,最后还要在实际中应用。特别是王锐老师执教的《旋转》一课中,王老师创设学生玩“大炮打鱼”的游戏情境,一个学生到讲台上遮住眼睛,王老师把鱼的位置藏好,再找一个学生来指挥上面的学生怎么旋转大炮一定打到鱼。经过老师精心的设计,学生很自然地就知道了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旋转中心。这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

  2、以生为本。

  如今信息社会中不断创新才能让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作为育人工作者,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习基础知识的小学生而言,我们的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作为一名新教师,总认为因为知识“过于”简单,所以认为这对于学生而言也很简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并不成熟,接受新事物复杂程度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我们自认为简单的事情,其实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事。以我走上三尺讲台上的第一节课“秒的认识为例”,很有幸的是,观摩课上,晁老师上了和我相似的课“分的认识”,晁老师处理时和分的关系上时,让男生看分针,转一圈就喊停;让女生看时针,转一大格就喊停。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分和时的关系。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震撼了,设计的很好,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

  3、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多看书,多听课,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让自己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这次的观摩学习是短暂的,留给我的思考却是长久的。名师们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对新理念纯熟运用的能力,都将成为我今后奋斗的目标。

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心得体会 篇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是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提高觉悟的活动。根据不完全统计:一个学生受完普通教育要上完一万余节课,一名小学生有90.48%的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中渡过的,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课堂教学的成败也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客观依据。尤其在当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广大教师在数学教学改革第一线所遇到的:“想改,但不知怎样改,渴求具体改革措施和方法”的实际状况,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任务,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精心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我们必须掌握下述三条主要的课堂教学规律:

  一、高效课堂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活动的个体直接参与下进行的。两者是一个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活动。师生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为主客体的辩证关系。要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能否遵循这条规律,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课堂教学最优化就在于教师能否紧紧地把握住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到充分地发挥。为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实践中始终朝着优化教与学的关系,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目标努力,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取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学会中掌握会学的本领。三、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重点应解决“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重点应解决“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索之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通过学习使我们逐步认识到:目前广大教师之所以极为反感教学观摩活动中存在的“表演课”、“假课”课堂教学所出现的形式主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没能遵循“动态发展”的这条规律造成的。为此,我们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最优化研究必须要遵循这条规律,在具体教学实践上要体现在知识内容方面完成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的转化工作;在情感方面完成由要你学转化为我要学的具体工作;在能力方面完成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工作。由于在最优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坚持了这条规律,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问题,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更为扎实、具体了。

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心得体会 篇6

  4月29日上午,在温州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三位老师执教的《毫米的认识》让我感触颇深。三位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单元整体分析都很深入且到位,对教材的解读和把控能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毫米的认识》是属于度量这一块的内容,针对新课标提出的“量感”这一概念,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三位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对于“量”的体验,需要经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的过程。在一年级上册“比较”这个单元中,学生对“量”就有了定性的感受,知道生活中的各种量是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长有短、有轻有重的。不能直接进行比较的时候,可以借助其他“比较物”来间接比较,对“标准”有了初步的感悟,播下了“量感”的种子。“毫米”则是在此之后,学生对“量”进行定量刻画过程中认识的第二个长度单位,对“量感”的发展意义重大。那么,三位老师如何在执教认识毫米的过程中让学生扎根“标准”,生长“量感”呢?

  一、经历度量标准的意识建立过程,“比”出“量感之根”

  朱老师在活动一中设计让学生找一找1毫米的物体,并让学生通过奖品卡或者硬币叠一叠量出小立方体的高度。在活动一中,从找“一毫米的物品”到“用1毫米的奖品卡或2毫米的硬币来测量立方体的高度”,让学生在感受一毫米有多长和在用单位累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叠一叠”体验的是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标准统一,度量需要一个标准去统一单位,这个单位可以多样。“用尺子测量立方体高度”体验的是统一规定标准长度的必要性——标准有多长统一规定了,才能结合数据确定具体长度。立方体高度的确定依赖于“量”的刻画,“量”由数据和度量标准(单位)共同确定。这两个层次的体验,完善了学生对“量”的理解,让“量感”的生长有根。

  二、经历度量标准的表象形成过程,“调”出“单位量感”

  李老师首先通过“比9厘米长的这部分怎么表示”这个问题引出学习毫米的必要性,然后将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引出1毫米;紧接着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到1毫米。在学生初步形成了1毫米的概念后,让学生去测量找到1毫米的物体;最后在学生脑海形成1毫米的表象后挑战不用尺子画出3毫米、5毫米、13毫米的线段。在“想一想”“分一分”“找一找”“画一画”的活动中,依次从认识、辨析、寻找、创造四个维度逐步建立起1毫米长度的表象。其中,在“认”和“辨”中形成“1毫米”的长度知觉,在“找”和“画”中形成“1毫米”的长度表象。从长度知觉到长度表象,需要反复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在不断估测、对比、调整的`过程中,建立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生长出单位量感。

  三、经历度量标准的现实运用过程,“测”出“累加量感”

  单老师在如何“测量小立方体高度”的思考和探索中,让学生体验测量方法的多样性,理解不同测量方法的本质都是“单位量”的累加。尺子上的几个小格累加起来,这是从“形”的累加来体验。尺子上的数是从刻度0开始对“单位量”的累加进行计数的,这是从“数”的累加来体验。从“形”到“数”,数形结合优化了测量过程,丰富了“单位量”的累加体验,从“单位量”的表象延伸到“累加量”的表象,生长了“累加量感”。

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心得体会 篇7

  最美人间四月天。在这美好的四月里,我们迎来了温州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审活动。有幸线上观摩了4月28日下午的优质课展示,本场的主题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折线统计图》。通过半天的学习,让我对统计知识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素材的选择,让数据贴近于生活

  人教版教材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20__—20__年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数为素材展开教学。教材选择的这两个素材,对现在的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也比较老旧,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情境也无法激发学生产生统计的实际需求。毕竟统计来源于生活,折线统计图同样也要来自实际的需要。

  因此,在素材的选择上,来自苍南县江滨实验小学的蒋春燕老师和来自温州滨海学校的陈霄霄老师,她们都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体温”为素材,通过体温的变化进行数据的解读,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体会折线统计图的“连续性”。例如,蒋春燕老师选择以自身的体温变化为素材展开教学。抛出“蒋老师能不能正常去学校”的问题,让学生紧紧围绕体温变化数据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产生对零散的数据进行统计的实际需求。这样的素材选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陈霄霄老师以疫情防控下的小东同学的体温监测为素材展开教学。此素材结合了当前的疫情防控,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耳熟能详的,学生通过对小东同学体温监测的数据变化进行解读,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来自泰顺县文祥小学的谢逢洗老师,则是选择了以学生投篮成绩为素材展开教学。提出“派谁去参加”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对数据产生需求。

  这三位老师通过教材解读,精心选择了富有现实意义和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不仅让统计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让学生理解数据的变化和体会折线统计图学习的价值。

  二、素养的落实,让数据应用于生活

  20__年版的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课程目标的确定,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其中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折线统计图》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形成数据意识,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例如蒋春燕老师的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为抓手,根据课标要求,淡化单纯画图训练,强化了画图、预测、判断、解决问题相结合,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淡化共性读图方法,强化对折线统计图的整体解读,蒋老师把课堂分成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解读看得见的点与线,第二层次判断估得到的点与线,第三层次,预测看不到的点与线。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读图能力,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从点线分离,过渡到点线关联,最后提升到综合解读。将一个个零散的数据,用一条折线连起来,让学生看到了数据的变化趋势,从而使零散的数据有了连续性。学生从身边事出发,通过教学的推进,逐渐过渡到家,最后扩充到国家这个领域,深刻感受数据分析是无处不在的。在时间延续上,蒋老师依据对折线统计图的分析,让孩子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使孩子感悟到数据分析的意识是无时不再的。

  陈霄霄老师的课堂紧扣数据意识,在画图的环节,让学生经历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把握其特征。在析图环节,培养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并能根据整体去预测未来。在辩图环节,让学生通过辩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根据具体情境做出选择。在拓图环节,让学生去感受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并能理性的读出数据背后的故事。

  谢逢洗老师的课堂侧重于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在环节一中,比较统计表数据,使学生感悟数据的重要性。在第二环节,学生自主尝试绘制单式或复式折线统计图,充分感知数据。在这一环节中,谢老师通过学习任务的设置,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绘制折线统计图,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这一画图活动花了7分钟,学生对数据进行了充分的感知。如果换做是我的话,可能会怕时间不够,而压缩学生的作图时间,从而使作图流于形式,忽略学生对数据的感知。谢老师在这样的大舞台上,肯花这么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操作,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第三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利用数据分析,进行合理的预测。在第四环节,让学生在“大数据”中感悟数据的力量。这个环节的设计给人眼前一亮,学生面对这样一条呈现下降趋势的折线,便会想当然的认为小刚的成绩在下降,但当给出班级平均分这条折线进行对比时,学生便会发现小刚的成绩其实还不错,并不是刚才所认为的那么差,这样的认知冲突,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再加上谢老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明白了当我们单一的看一组数据时,往往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做出错误的预测,导致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我们要对比数据的背景,把数据放在“大数据”中,通过比较和分析,让数据说“真话”,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做出更合理、更客观的预测和决策,从而感悟数据的力量。

  三位老师的课堂都紧紧围绕着“数据意识”这一核心素养展开,让数据开口“说话”,通过数据的解读,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让数据服务于生活,从而使决策有依据。通过这样的课堂,我们欣喜的看到学生开始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发现并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统计问题;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的世界,能够理解数据的意义和价值,会用数据的分析结果解释和预测不确定现象,形成合理的判断或决策。

  让数据开口说话,让素养落实课堂,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进行思考和探索。


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心得体会

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心得体会(通用7篇)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心得体会篇112月2—3日本人和我的同事有幸被学校派往参加由《小学教育研究》杂志社举办的小学数学名师...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

  • 2024幼儿园班务工作心得体会
    2024幼儿园班务工作心得体会

    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与大量的人、事物相互作用,从而获得知识、习得态度;体验情感,形成个性。因此,幼儿园课程必然带有浓厚...

  • 初中老师工作心得体会
    初中老师工作心得体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下面...

  • 幼儿教师工作心得体会博客
    幼儿教师工作心得体会博客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需要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

  • 眼科护士年终工作心得体会
    眼科护士年终工作心得体会

    护士的职业素质是指从事护理专业所需要的特殊性质方面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护理理论及人文科学知识,以及参与护理教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