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间》优秀评课稿
《认识时间》优秀评课稿(精选9篇)
《认识时间》优秀评课稿 篇1
汤老师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立即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开了一个好头。汤老师还制作了色彩鲜艳的课件,直观、形象,这些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都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可以说汤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课堂教学时,汤老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在一个直观、清晰的钟面图上认识时针与分针,用课件的动态形式呈现时针或分针所经过的路程,并用红色线条突出强调,学生清楚地感受到是从哪点到哪点所走的一段时间,对教学起到了很好辅助作用。
教学中,通过安排学生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时间的认识。这短短的、安静的、属于全班的一分钟对学生来讲应该是体会深刻的。这里汤老师可否适当延伸,如,学生在交流自己一分钟能记住从5分到60分的时候,可以让他们估一估自己做更多事需要多长时间,引导学生去体会更长的时间。毕竟时间是个抽象的东西,学生总是要通过做熟识的具体的事情来间接地体会时间,这方面更多的、深刻的体会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时间,理解时间。
课堂中,在引导学生数格子的时候,课件突出演示的是一个个点,而不是一段段路,学生对一个格子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偏差。可以用手势等方法做一下简单的演示,帮助理解。另一处是,学生对时针与分针所表示的时间的联系还不太明确,汤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形象理解:时针是在为分针服务,她是在记录分针走的圈数,她跟从着分针,因此分针未走完一圈,时针也不会到达具体的某个点。这就为后头像4:55这样学生容易看错的时间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堂中,汤老师对学生,有引导,有帮扶,有开放,课件的制作非常精美,有实效,非常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汤。老师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反应与表现,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在发言中增强自信,可以说这是一堂准备充分、扎实的课。
《认识时间》优秀评课稿 篇2
付老师在这次“最满意的一节课”中上的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73-74 《一天的时间》。
在这节课中付老师目标定位准确,复习引入简洁明了,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合理,过渡自然。练习形式多样,有效的突破了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下面就谈一下个人的感受、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一、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小学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
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
复习之后,付老师使用课件演示一天的时间演变,让学生直观形像的看出了一天中有24个小时。感受到了24时记时法的来历。同时渗透了时间的周而复始,并把抽象的时间和真正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本课中付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建立数学模型,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在进行巩固练习设计的:邮箱的取信时间: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阅览时间:9:00-12:00,14:00-16:30,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出发进行学习,体现出了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数学。
三、尊重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进行新课时,付老师是这样提问的:“你最喜欢哪个时刻?”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充分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是在学习自己的数学,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时刻再变成24时记时法。在小结规律之后,付老师也是非常尊重学生的向学生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
四、创造性使用教材
在本课的教学中付老师并没有使用课本提供的的“看一看”这个情境图,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并以此为素材展开教学,效果很好。
这节课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1、比如在进行练习“画一画”这个环节中,付老师学生用
实物投影仪出示了一个学生的答案,但这个学生出现了错误,接着让其他学生纠正错误时,让学生说该怎样画。我想若能直接展示该生画的,会更加直观。由于时间关系等等种种因素,在这里付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教育,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上目标没有完全达成。
2、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有很多,学生与学
生之间的互动有点偏少。
《认识时间》优秀评课稿 篇3
崔老师展示的《卫星运行的时间》一课,让我感受颇多。
这是一节计算课教学,许多年来,计算课很少被当成公开课,这也足以说明上计算课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也说明县教育局领导对计算课,特别是计算算理的重视和对学生对计算算理是否理解的关注程度。传统的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题量的训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而这一节课后,我发现教学中,崔老师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教学时,没有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着重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重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根本途径。
反思这几节课,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一、重组课时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自由探索空间。
重组并不是把几块内容简单的相加或相减,而是要抓住“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作为主线,先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两位数乘一位数24×2”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24×10”,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所要用的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去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此教师在要求学生计算24×12,这时学生就很容易的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在引入阶段通过现实数学情境的创设,采取忆旧引新的方法,从复习到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说明教师充分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复习旧知来为学习新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新课标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道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这正是学生具有的不同个性的体现。在本节课教学24x12时,放手让学生试算,学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又根据口算的方法来计算的;有把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的;有直接列竖式进行计算的;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解法,进行小组内交流,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间的数学交流。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同时在这堂课中也让学生进行了估算的练习,因为这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最有用的方法。在计算教学中,我们教师同样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必要的发展。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
我的思考:
1、能否让探究更具实效性?
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24×12=?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再要求学生进行“口算”,最后再放手让学生进行“笔算”。本着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思路显然也有一定的设计意图,但是在学生出现的几种算法中,真正属于“口算”范畴的只有一种,即“可以先算24 ×10=240元,得出买10本书的钱,再算24 ×2=48元,算出的是买2本书的钱,然后把两部分的钱加起来,240+48=288元,就是一套12本书的钱。”这恰恰就是进行“笔算”的思路。但是由于在课堂上,学生还出现了例如:“可以先算24 ×6=144元,得出买6本书的钱,再算144×2=288元,就是一套12本书的钱。”这会不会造成学生进一步探索“用竖式计算”时的困惑呢?还处于后一种思维的学生是不是都是按照教师的思路依据第一种方法去列竖式呢?是否有学生先列出24乘6的一个竖式,再列出144乘2的一个竖式呢?如何让探究更具实效性?我们想是不是可以先让学生对几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在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同时突出算法的最优化呢?当大多数学生都认可前一种口算方法时,再组织学生利用这种口算思路去探索“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2.计算教学中究竟需要怎么样的教学情境?
现在的计算课有像应用题教学的味道,都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呈现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独立列式——思考算法——交流反馈算法——自主选择算法——优化算法,这样一个流程。因此,有许多的课不是从“逛商场”开始就是从“买东西”结束,新课标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那么我们在计算教学中究竟需要怎么样的教学情境,是否能合理有效的使用教学情境?计算教学怎么样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
《认识时间》优秀评课稿 篇4
陈老师的这堂课闪光点较多,我认为较为突出的是以下两点:
一、把握理念,重教材处理。
陈老师的《用水测量时间》一课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由谈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流水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时性,然后展开探究活动一:让学生经历三次积聚1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从三个数据的分析中深刻认识到流水确实具有等时性,感受到用流水确实可以测量时间!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探究活动二:连续测量积聚50、100、150毫升水各需要多少时间?从而认识到流水的速度会随水位高低不同而发生变化,要准确计时,必须保持水位高低始终一致。最后组织学生欣赏古人设计的水钟,感受古人的智慧的同时,激发学生去思考解决水流速度不恒定的难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钟(课外作业)。整节课的处理紧紧围绕学生来展开,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展开——结论的得出,一气呵成。
二、关注探究,重思维发展。
这节课,陈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整节课以学生亲历的两个探究活动为核心展开,特别是第一个探究活动,老师还让学生连续测量了三次,虽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为第二个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第二个探究活动中,老师问:“测量积聚50、100、150毫升水各需要多少时间?”怎样做?并给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的讨论就蕴涵着一定的思维价值,既可以分步测,也可以一次性测完。然后再让学生在刚才实验的基础上对这个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这里的一个讨论,一个预测,起到的作用远不止是过渡和方法的指导,它对学生思维的迁移和深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最后在活动结束后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陈老师非常注重结合数据对学生思维深度的挖掘。老师不仅引导学生纵向分析数据,发现了积聚第一个50毫升水花的时间最少,第二个50毫升所花的时间明显增多,第三个50毫升更加的多,得到了水位高低与水流速度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横向分析数据,再次验证了前面的探究结论:水位相同条件下,水流的等时性。充分利用实验数据,发展学生思维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认识时间》优秀评课稿 篇5
听了崔老师执教的《卫星运行时间》这节课后,感受颇多。
本节课崔老师通过“有关人造卫星的知识”引入一些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算,并在具体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崔老师创设情境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解答。让学生求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114×21=,因为上学期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所以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试着做。本节课是一节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课,崔老师将重点主要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具体讨论;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适时的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异、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探求新知,最终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催老师这节课注重算法多样化,是一节很朴实的课。
我对本节课的建议是:
1、崔老师组织上有缺失,已经有三个小组展示完了,仍有小组在黑板上写,根本没听其他小组的展示。
2、催老师应要求学生语言的严密,有个学生说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数位对齐就可以了。
3、练习设计没有坡度。
《认识时间》优秀评课稿 篇6
一、教学目标方面
我认为本节课是在一年级认识整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为:
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经历认识时和分的过程。
2.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1小时、1分钟的时间。结合具体事例和实践活动,感受1小时、1分钟的时间。明白1时=60分
3.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必须围绕以上三维目标进行展开。
二、课前导入方面
x老师在课前让孩子们进行了开火车数数游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对集中学生的思想很有意义。但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整5的数数游戏仿佛没有结合,直接借助了5的乘法口诀,就让学生认识了钟面上的分钟数。
三、制作方面
x老师制作了色彩鲜艳的,直观、形象,这些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可以说x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在课下的备课上也花了功夫,特别是相当多的PPT都以运动轨迹呈现,说明x老师在信息技术方面也具备了相当过硬的基本功,值得称赞。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时间”作为数学知识尤为抽象,掌握起来还有一定困难。在课堂教学时,钱老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精美的,让学生在一个直观、清晰的钟面图上认识时针与分针,用的动态形式呈现时针或分针所经过的路程,对教学起到了很好辅助作用。
四、学生合作方面
整节课的教学中,x老师虽给了学生合作的机会,但合作不够深入,合作的问题设计的不多,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安排的相对老师的讲解显得少了一些。
通过安排学生感受一分钟的长短,这里x老师可适当延伸,如学生在交流自己一分钟能做几道口算题的时候,一分钟还能做什么事情,也可以组内交流。让学生们感到时间的珍贵,趁机进行德育的渗透。
五、练习延伸方面
课堂练习形式多样,符合低年级教学的特点,如果练习的题目略微增加点就会更加有实效。
课堂上,x老师对学生引导、启发非常到位,的制作非常精美,有实效,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x老师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反应与表现,实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本节课上老师根据学生地特点递进式的引导学生认识时、分及其写法,达到了预期效果。
《认识时间》优秀评课稿 篇7
今天上午王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节二年级的数学研讨课,听后对本节课有如下思考:
一、教学目标方面
我认为本节课是在一年级认识整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为:
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经历认识时和分的过程。
2.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1小时、1分钟的时间。结合具体事例和实践活动,感受1小时、1分钟的时间。明白1时=60分
3.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必须围绕以上三维目标进行展开。
二、课前导入方面
王老师在课前让孩子们进行了开火车数数游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对集中学生的思想很有意义。但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整5的数数游戏仿佛没有结合,直接借助了5的乘法口诀,就让学生认识了钟面上的分钟数。
三、课件制作方面
王老师制作了色彩鲜艳的课件,直观、形象,这些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可以说王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在课下的备课上也花了功夫,特别是相当多的PPT都以运动轨迹呈现,说明王老师在信息技术方面也具备了相当过硬的基本功,值得称赞。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时间”作为数学知识尤为抽象,掌握起来还有一定困难。在课堂教学时,钱老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在一个直观、清晰的钟面图上认识时针与分针,用课件的动态形式呈现时针或分针所经过的路程,对教学起到了很好辅助作用。
四、学生合作方面
整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虽给了学生合作的机会,但合作不够深入,合作的问题设计的不多,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安排的相对老师的讲解显得少了一些。
通过安排学生感受一分钟的长短,这里王老师可适当延伸,如学生在交流自己一分钟能做几道口算题的时候,一分钟还能做什么事情,也可以组内交流。让学生们感到时间的珍贵,趁机进行德育的渗透。
五、练习延伸方面
课堂练习形式多样,符合低年级教学的特点,如果练习的题目略微增加点就会更加有实效。
课堂上,王老师对学生引导、启发非常到位,课件的制作非常精美,有实效,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王老师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反应与表现,实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本节课上老师根据学生地特点递进式的引导学生认识时、分及其写法,达到了预期效果。
《认识时间》优秀评课稿 篇8
“认识时间”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制作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师在教学时注意了平时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时间。在课题的引入时,教师用了谜语导入的形式,让学生说自己的作息时间是怎样安排的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话题,来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在直观中来呈现知识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挂图,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1时=60分时,让学生自己拨钟,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操作,对时与分的关系一目了然。
三、在体验中理解知识
在学习了新的知识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拨一拨、做一做, 在教学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练习穿插在新授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新知。人民币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所以,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购物为主线,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既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亲近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文具就摆放在教师的堂桌上。买东西要看物品的价格,要认识人民币,会使用人民币,会换算人民币。然后,在购物的情境中通过换币,体会、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最后在购物中学会简单的付币,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
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两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例如,“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人民币”等教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正是这样的课堂,才保证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还有,必要的常规训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节课中许多看似是教师“不经意”的细小环节,实际上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
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会更精彩一些
在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后,让学生同桌说一说,盒子里的人民币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然后指名说一说按1元、1角、1分的顺利逐渐展开认识的教学活动。其实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就只有这些吗?人民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对于10角就是1元,买1元的物品可以付成10个1角的、2个5角的、5个2角的等等的多种方式,是有一定基础的。老师完全可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除了认识1角、1元、1分,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因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之前是有一定生活基础的。老师和其他同学在学生不断的谈话中,对知识进行不断的补充和说明,这样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这样学生会表现的更精彩。
《认识时间》优秀评课稿 篇9
《合理安排时间》这一内容,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从而来感受数学的魅力。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面: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创编教材,巧伏优化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材的主题图是呈现三艘船在码头卸货的情境,但是这一情境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再加上“排队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陈老师大胆创编教材,创设了学生等候批改作业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陈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演绎批改作业的过程,自己理解了什么是“等待时间”,通过学生自主提问题的设计,不仅理解了“等候时间总和”的概念,还为突出本课重点,巧伏优化思想,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陈老师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节省时间入手到探索合理排队的问题、再到为发现最佳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验,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怎样节省时间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哪几件事情可以同时进行的过程,印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合理安排时间的理解。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练习设计方面:精——练习设计精。
陈老师别出心裁,设计两个富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排队论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陈老师通过列举几个特殊例子,加油站和超市的排队现象,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又有所差异,适时进行了情感教育。
学生发言:
学生的发言是数学课的灵魂,一节课的靓点往往取决于学生精彩的发言。学生精彩的发言,往往使本节课生辉不少。同时,学生的发言往往预示着学生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能帮助学生去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调整教学的方案以教学的内容。在本节课中,学生的发言完整规范,精确到位,语言丰富。例如:因为……所以……,另一生说:我要加以补充一点……。特别是陈老师对学生的发言作了及时的评价,特别是那些正确的,优秀的学生回答,都是在陈老师的平淡目光中给予肯定和赞许,以激发学生更上一层楼。
又例如:为什么10×3、30×2,学生的回答都能清楚明了,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这块知识掌握得很透彻。从中可以反映出陈老师在平时对学生的发言下了不少功夫。
整堂课上下来,陈老师和她的学生们经历了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提炼数学要素→建构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数学里的运筹思想在课堂上自然流淌,学生感悟到了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独特价值。
《认识时间》优秀评课稿相关文章:
《认识时间》优秀评课稿
上一篇:《认识小数》评课稿
下一篇:有关装修合同模板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