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档>范文大全>心得体会>学习心得体会

2024版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

2024版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通用30篇)

2024版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如何合理设计、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程序,使之成为一堂学生想学、爱学的好课,应该是每个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堂有效的化学课,就是教师运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筹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我以《钠》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在新课改中,是如何贯彻新课改的思想,进行有效教学的。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自主、探究、合作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归纳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教学策略:

  钠这节课因为有实验和奇妙的现象,说实话老教师新教师都能上的生动,而仅仅停留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新奇上,这还只是停留在新课改的浅层面上。而真正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的去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并切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和严谨态度,却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深入探究的。这节课围绕神秘“钠水雷”惊现珠江一事,展开对钠的性质的研究,探讨,并最终解决“水雷”带来的危险,让学生也过了一把“消防队员”和“科研人员”的瘾,社会责任感大大增强,确实达到了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课堂设计:

  【教师质疑】如果你是消防员,一般物质失火怎样灭火?(学生答:用水,用泡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用沙隔绝空气)现在是同学们都不熟悉的钠,在采取消除危险措施之前首先应该作什么?

  【学生抢答】甲:观察、分析现场具体情况!

  乙:快速调查爆炸物——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根据其性质研究对“水雷”处理对策。

  【教师引导】说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做一次消防员,来研究钠的性质,并试着解决钠“水雷”造成的危险。

  【交代任务】每四人分成一组。每组实验桌面上都有相应的试剂、仪器。

  试剂:钠、蒸馏水、酚酞试液、过氧化钠粉末

  仪器:镊子、滤纸、玻璃片、小刀、烧杯、小试管若干、试管夹、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长玻璃导管、脱脂棉、铝箔、尖嘴导管,塞子、木条

  【教师引导】通过预习教材,我们了解到研究物质的性质有哪些方法?(生答:观察、实验、分类、比较)请大家参照课本第9到第10页的“观察·思考”内容1及关于钠的简介,打开每个实验台上的试剂瓶,探究钠这种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实验小组】立即热烈讨论开来。

  有的在小组内还当起了小老师:以前老师讲过,研究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应该从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导电导热性等方面来考虑。

  有的开始反驳:颜色、状态、气味都好解决,可是熔点、沸点我们怎么能测出来?

  我在旁边笑到:查资料啊。同学们恍然大悟。

  【小组总结】分析讨论与实验观察后,归纳总结钠的物理性质(略)。

  【教师质疑】在观察钠的物理性质,你认为钠和我们初中学过的铁、铜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实验小组】学生甲:密度小、熔点也低、硬度小。

  学生乙:除了物理性质外,我认为钠比铁、铜的化学性质要活泼,因为刚刚切开的钠有光泽,几秒钟后就变暗了;还有钠不象铁、铜可以露置在空气中,而是保存在煤油中的。

  学生丙:还有刚才的录象上我看到钠“水雷”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我推测钠可能会与水反应!

  【教师提示】那大家就用实验来验证验证这个推测。如果能和水反应,要验证产物是什么。注意要切割黄豆粒大小的钠,不可太大。

  【实验小组】每组同学紧张有序的进行实验。有进行实验具体操作的,有专门监督操作是否正确的,还有专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

  【小组汇报】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原因并进行归纳总结(略)。

  【教师引导】在实验现象中小球四处游动,大家解释说是反应生产的气体产生的推动力,那么你认为这种气体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实验小组】学生甲:我觉得生成的是氧气,因为水中含有氧元素,金属钠将氧气置换出来。我们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起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学生乙:不,我认为是氢气。因为在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中能听到嘶嘶的响声,有可能是这种可燃性气体的轻微爆炸。我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并盖上一个带尖嘴管的塞子,点燃观察火焰的颜色、用干燥的小烧杯罩住来检验。

  学生丙:我同意乙的结论。但我想讲收集到的气体直接移近酒精灯检验看是不是发出噗噗的声音来验证是氢气就可以了。

  【教师引导】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我们让事实说话。大家都要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气体,但要考虑一下钠在水里可不是静止不动的,在收集时需要将其固定;还有钠与水反应速率很快,要想收集到得减慢反应速率。大家可以借助实验桌面上已经扎好小空的铝箔。

  【实验小组】进行验证性实验。

  【小组汇报】陆续有小组汇报验证结果:该气体就是氢气。学生乙的推测完全正确!

  【类比过渡】钠与铁都属于金属,在化学性质上有没有类似之处呢?

  【实验小组】铁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难熔物。钠这么活泼,可能在空气中就能和氧气反应。

  【教师引导】大家结合课本第11页的活动·探究来实验钠在空气中能否燃烧。

  【教师巡视】有的同学看到燃烧时产生的黄色火焰,高兴的叫了起来。说和刚才看的录像上的颜色一样!

  【小组汇报】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学习,归纳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并指出产物是氧化钠。

  【实验小组】学生甲:我认为产物不应该是氧化钠,它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没有气体产生。可是刚才我不小心滴了一滴水,淡黄色固体上立即产生了大量气泡,这与氧化钠的性质不符啊。

  【教师引导】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自己的错误操作,也不放过。当年我国化学家黄鸣龙也是因为自己操作错误,但没有立即否定实验结果,从而发现了制备同一物质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引起当时化学界的注意。大家可以回忆,刚切开的钠是银白色的,几秒钟后就变暗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物是什么?

  【讨论结论】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生成过氧化钠,两者中氧的价态不同。

2024版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2

  1、做好高中化学课堂实验演示

  化学实验是需要学生集中精力,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动脑、动手,才能学好化学,而实验本身也具有生动、形象、真实的特点。在课堂上,首先教师要做好实验演示,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谓实验演示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实验演示,以展现物质的性质,并要求同学们认真的观察[2]。做好实验演示,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1.1注重演示方法

  一个成功的实验演示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选择演示的实验时,要注重演示的方法,满足突出重点,符合直观、安全、可靠、简单的要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首先在上课之前,做好备课,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操作方法、过程、结果等;其次要设计好整个实验的演示过程,并对于突发情况做好准备工作。

  1.2引导学生思考

  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也能积极的思考问题,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对实验的步骤、方法、原因进行解释和说明,还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到课堂实验的研究对象上。在实验结束之后,还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内容进行分析,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思路进行思考,从中找到启迪。

  例如:进行“氨的性质”的实验演示时,首先明确实验的内容和目的,即氨的喷泉实验和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之间的反应。在进行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和实验过程当中进行以下问题的思考,一是为什么氨会形成喷泉,说明氨有什么性质?CO2等也能形成喷泉吗?二是氨溶解于水仅是溶解过程吗?为什么喷泉呈现出红色?那么CO2是否能喷出白色的喷泉?三是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为什么会发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浓氨水和浓盐酸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质?那么,浓氨水和浓硫酸之间会发生这种现象吗?通过提出以上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的同时结合教材积极地思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堂实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2、做好高中化学学生的分组实验

  所谓分组实验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独立完成的实验[3]。分组操作实验可以促使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加强动手能力,获得现象、数据、实验结论。待学生分组实验完成之后教师要做出评价,对操作错误的学生进行纠正,避免下次再犯;同时还要表扬并鼓励操作规范的学生。

  2.1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主要包括对实验的内容、方法和仪器等进行预习,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分组实验中,学生往往会对实验的仪器和原理感到陌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印象,也避免了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呆板的操作。

  2.2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践

  化学实验就是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因此其特点也就是要凸显个人活动,强调学生学生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在实验教学中,应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边讲边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等,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

  2.3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课前进行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探索,在实验完成之后,也应让学习对实验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所需的仪器以及原理进行思考和分析,

  鼓励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大胆的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之相关联的问题,结合实验和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探讨,以达到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实验目的。

  3、强化高中化学学生课外的有效性试验

  3.1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高中学生的好奇心、贪玩心较重,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外化学实验能更好的融合知识。例如运用CO2与NaOH做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制粉笔炸弹、在水中生火等化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强化实验的实用性

  让学生学以致能够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加巩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有用的。例如自制灭火装置、酿造米酒、清洗水垢、测量土壤和大气的成分、了解废旧金属材料的回收和利用、自制净水装置等等。

  3.3实验的巩固作用

  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为学生设计部分具有巩固化学知识作用的课外实验活动。例如水与过氧化钠和CO2之间发生的反应既能放热还能生成O2,在设计上可以使用脱脂棉花将过氧化氢包裹住,接着使用玻璃管吹气。可以根据化学教材的内容对实验的仪器和装置进行改造,例如运用电解的方法来制取Fe(OH)2、采用套管的方法来比较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稳定性、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气体的验证等。

  总而言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的一条生命线,提升实验的有效性教学,仍然还需要教师们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的思考、探索、反思、总结。

2024版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3

  一、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初步认识

  1.高中化学新课程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指《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个学分,36学时。

  2.高中化学新课程要求:

  学生在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个学分,学生在学完化学1、化学2模块之后,至少还应学习选修课程中的一个模块,以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我们浙江省是这样统一安排的:高一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必修内容后,从高二年级开始,向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可在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向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则规定必须选修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化学。目前浙江省学业考试制度设想如下:高中化学实验考查时间定为高一第二学期末,考查内容为《化学1》和《化学2》必做实验内容;高中化学学业考试时间定为高二第一学期末,考试内容为前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高考到底怎么考,到现在专家们也没有一个说法,具体未定。

  3. 高中化学新教材特点:

  我们浙江省的高中化学采用的是苏教版的,国内有三种版本,还有人教版和山东版。

  从教材宏观的体系结构看:苏教版《化学必修1》包含四个专题: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物质、专题4 硫 氮和可持续发展。其专题内容的选择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其顺序的编排,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通过专题一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思路,而专题二、三、四则是关注身边的化学:与海水、矿物、空气有关的物质的宏观性质,来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另外,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1》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整理归纳”、“化学史话”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设置的栏目对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帮助。

  再者,从教材的基础化学主干知识来看,教材有新的处理: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新教材以主题覆盖、多元线索、螺旋发展来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知识与观念的建构,理解力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形成;对于元素及化合物这个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之一,不再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出发,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对于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处理教材将有机化学知识和有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主要安排在必修《化学2》中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中。

  4.正确树立高中化学课程理念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4、正确处理ST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

  三、我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1、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编写者将某些知识点内容分散排布,例如在P.6出现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P.45继续出现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把原来完整的一个认识过程生硬的一劈为二,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虽然我们都经过了新课程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课时不足的问题。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同时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得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而觉得化学太难、太繁。

  3、学校实验室的配置是否都能跟上?新教材增添了大量学生探究实验,跟据新教材的意图有很多时候我们的化学课最好是搬到化学实验室去进行。但实际上我们学校化学实验室只有三间,三个年级共享,一般一个年级一次只准备一间,12个班级轮流进行,一个实验要一周左右才可以完成,但有时连着几节课都有学生实验安排,这个矛盾不知道怎么解决。还有实验一多,仅靠两个实验员准备有时人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化学教师的从旁协助,增加了我们化学教师的工作量。

  4、手头的资料很少,其中很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配套的练习很难跟找。还有我们也没拿到后续的教材,有些内容专家说要发展,我们也不知道该发展到什么地步?考试大纲到现在还没确定,不知道高考怎么考?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尝试,我们的学习和摸索,并且通过实践不断调整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的化学新课改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2024版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4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与“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年来,我们在学习、领会“新课标”的基础上,去考量、去实践“新课标”,对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探究式教学认识感悟不少。下面谈谈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一、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探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研究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

  (1)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化学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能源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可联系这些问题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H2S性质时,可以联系开县天然气井喷事件。在该事件中,为了避免人畜中毒,将天然气点燃了。“天然气中的H2S有哪些性质呢?”这个问题随着情境的展现自然生成了。

  (2)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先分别演示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氯气通过湿润的有色布条。通过实验现象的比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氯气对干燥的有色布条无影响,却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呢?并进一步想到:这一定是氯气和水作用的结果。那么氯气和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呢?学生由此问题情境产生了探究氯气化学性质的愿望。

  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例如,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一节中,学生观察了实验之后,教师提出:什么是强电解质?什么是弱电解质?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的比较,进行联想、迁移、推理、综合等思维活动,作出各种解释,如强电解质是由溶液的导电能力决定的,还是由化合物中键的极性决定的,或是由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决定的。当然,这些解释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它们都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是探究过程的产物。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例如,在研究用H2SO4、Al和NaOH溶液为原料制取Al(OH)3,时,先设计出各种实验方案。如:

  方案一:Al和稀H2SO4反应,生成的Al2(SO4)3,再和NaOH反应生成Al(OH)3。

  方案二:Al和NaOH反应,生成的NaAlO2,再和稀H2SO4反应生成Al(OH)3。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实验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两个方案都是用等量的Al制得了等量的Al(OH)3,但方案一消耗的H2SO4和NaOH比方案二多。接着提示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最终设计出优化的方案三:用方案一得到的Al2(SO4)3。和方案二得到的NaAlO2以1:6的剂量反应制得Al(OH)3,这样最节约试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对原先的设计进行比较、取舍和优化,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4、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例如,在教学“铁和铁的化合物”时,学生用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往往是灰绿色的,而不是白色的,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得出原因:Fe(OH)2在空气中被迅速氧化。那么,怎样才能使氧化速度变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各种方法:

  (1)先将所用的NaOH溶液煮沸;

  (2)用氢气把Fe(OH)2溶液中的空气赶走;

  (3)在Fe(OH)2溶液上滴加油膜……

  师生进一步通过分析、比较,最终找到了较好的实验方法:在硫酸亚铁液面上滴加几滴苯,另将滴管伸到液面下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即可看到液面下方有白色沉淀,且保持较长时间。经过这样的探索过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探究性教学的实施建议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决定着课堂学习氛围。如果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敢想、敢问、敢辩、敢说,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就会异常活跃和丰富。因此,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课堂上多走下讲台,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态度亲切和蔼,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减少学生因学习引起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探究知识。

  2、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中寻找问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探究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探究活动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到“已知区”推进。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无须探究就能回答;太难的问题,学生会认为高深莫测,要解决问题简直是望尘莫及,从而丧失探究的信心。正如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所说:“学生必须面对困难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能享受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摘到果子的乐趣。

  3、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教师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要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听取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对在高中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研究,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深入探讨和实践。

2024版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5

  一、困惑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我们的学生却这么说:“一提到音乐课,我就头疼。老师总是把音乐书上的内容一成不变地“传输”给我们,而且有的歌曲与我们的距离太遥远了,而我们想听想学的往往被排斥在课堂之外,只能私下学唱,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的《好汉歌》……我们需要有震撼力的音乐作品。”

  “每堂音乐课都是先基本练习(节奏或练声),接着教唱新歌,老师范唱后,就是学唱歌谱,朗读歌词,最后填唱歌词,这种老套、枯燥的方法使音乐课变得无聊至极、死气沉沉……” “有时候,老师在欣赏一首歌之前,也介绍一些背景材料或作者生平,但经常比较笼统,我们很想深入地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这首歌(乐)曲时的意图……”

  “中国刚刚申奥成功、男子足球还冲出了亚洲、世博会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可老师从来没有把这些信息与音乐课堂联系起来,依然教我们学唱书上的歌曲、欣赏书本上的乐曲……”

  二、思考

  面对这样的感受,任何一位具有爱心与责任感的教师心中都不会平静,我们的好心难道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吗?音乐课堂里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走近了新课程……《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主动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必须要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予以高度重视。”

  反思传统的教学,是把音乐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老师和学生成了被动的使用者和接受者,这种“唯教材而教”的思想观念逐渐形成了封闭、狭隘、孤立的音乐教学格局。大大降低了学生审美的积极性,削弱了美育的功能。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想以“开放型专题课”的教学研究为突破口,希望通过课改来带动教改,通过教改来开创音乐教育的新局面。

  三、设想

  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为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标准中非常详尽地阐述了音乐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本课题是想通过“开放型专题课”教学的研究,寻找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找到一条“老教材,新教法”的最佳途径。

  1.依据

  系统论认为:课堂教学与其他系统一样既是一个特定的系统,又是处于社会这个大系统之中,并与其他系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网络型知识结构实现开放式教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既要侧重本学科,又要兼顾其他相关学科,以网络型的知识结构教育学生。

  信息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学习和实践等途径,无限量、无止境地吸收现代社会中一切与教学有关联和有价值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通过学科特有的方式融进课堂。

  2.概念

  开放型专题课是指:在开放性教学理念指导下,结合学生音乐经验和基础,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动态地设计教学专题,并鼓励师生从校内外音乐资源中收集与本主题相关的音乐素材,经过合理、创新的“基因重组”,从而组织有效的音乐学习活动的新课型。

  3.目标

  通过“开放型专题课”的课堂教学研究,通过动态化的设计教学主题,提高教师重组教材的能力和筛选音乐素材的能力,通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通过教材资源开发、再造,创造性地展开教学,使学生学习更轻松、更主动、更有兴趣,培养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从而实现音乐课堂的生活化、专题化。

  4.思路

  依照以上的理论以及开放型专题课教学的目标,我们将音乐学习划分为以下六个版块,既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音乐与人、音乐与名家名曲、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他艺术。我们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特点,设置相关的教学专题。

  四、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学生在自身的经验、信念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他人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开放型专题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认为:内容的选择应以教材为基础,方法的运用应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这是教学的关键。通过链接学生生活,整合学科资源,挖掘地方素材,让教学回归自然,让音乐融入活动,让音乐走出课堂。教师在确立专题后要考虑把内容与方法这两方面作为实施的依托。

  1.教学内容的开放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音乐传播工具和手段更加多样,面对各种媒体不断冲击学校音乐教学的现实,开放课堂教学内容已成为教学发展的趋势。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指在教材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选取教材之外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来充实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1)链接学生生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应该成为课程内容的范围。《音乐课程标准》曾指出:“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要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的联系。”教师在重组教学内容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精选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来补充教学,在学习音乐中感悟生活、体验音乐的美。

  ①关注音乐动态,紧跟时代步伐

  在快节奏的当今时代,音乐生活丰富多彩、不断更新,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很强烈的兴趣,教学只有更多地关注当前的音乐动态,引入一些动画片中的歌曲或乐曲,以及适合学生欣赏和学习的影视金曲、电脑音乐等内容,才能为学生走入社会、走进健康的音乐生活奠定基础。

  ②关注重大事件,增强人文内涵

  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自然事实、社会事务和人的生活行为事件,将一些重大的事件紧密地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例如当中国申奥成功后,教学中可安排与该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如《相逢在奥运旗帜下》《五环旗下交朋友》《手拉手》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通过这类课的教学,拉近音乐课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增强教学的人文内涵。

  (2)整合学科资源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他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在诠释各种音乐作品时,教师要有一种开放的多学科教学意识,应把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相关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融于一堂,形成一个“大艺术”的概念,然后,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①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贯穿各类艺术的主线,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表演动作表现音乐内容等。通过内容向其他艺术门类拓展延伸,以期开阔视野,加强对音乐内涵的进一步理解与感悟。

  ②音乐与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综合

  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对于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对交叉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开放型专题课的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设计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历史、音乐与社会等综合课例,同样也可以把音乐与数学、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整合起来,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

  例如在课例《黄河的故事》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抗战的历史背景,以及有关冼星海的生平事迹、创作的风格特征。在《贝多芬与华彦均》的专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命运与人生、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关文化的拓展与延伸,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挖掘地方资源

  地方资源是指在本地区范围内的音乐文化资源和人才人力资源。学校音乐教学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把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资源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体现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①音乐文化资源

  在曲艺专题教学中,开辟本地方特色的曲艺“莲花落”的学唱与欣赏,同时,邀请曲艺专家与学生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增强学生对曲艺的进一步了解,加深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如在欣赏民乐作品的同时,适时向学生介绍我区楼塔镇农民乐队,听他们演奏的民乐作品《细十番》,感受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加深学生对民间艺术文化的热爱。

  ②社会文化资源

  教师可以结合地方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利用这些素材让课堂更具魅力。例如在《湘湖的春天》教学中,通过学唱和欣赏以春天为主题的歌(乐)曲后,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湘湖文化创编成歌词,这时的学生异常积极,而成果令教师始料不及。又如在欣赏抗战时期作品时,向学生介绍革命烈士葛云飞、李成虎等事迹,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总之,教师要善于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学校音乐教学之中,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音乐文化熏陶。

  2.教学方法的开放

  系统的动态性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处在一个封闭的坚固象牙塔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不应是封闭的和僵化的体系,课堂教学方法也不是某几种固定的模式,他们都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中。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教学方法强调各方法之间的相互开放,要善于因时、因生、因情地运用各种教法之长,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

  (1)让音乐回归自然

  音乐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它是人们生活的情感体现。而孩子们最自然的学习是从生活中、自然环境中获得的,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东西是从他们所熟悉的环境、生活中获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联系,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如在小学三年级课例《雨》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呈示一组自然界的音响(细雨声、大雨声、雨滴声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界中,通过一段表现小朋友在雨中嬉戏、玩耍音乐的欣赏,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构架起学生音乐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再通过听一段富有雨中情趣的音乐(节奏)片段,让学生听着音乐和着节奏自由表演,通过身体的运动、表现,使得音乐成为看得见的身体活动,同时在即兴创作表演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雨中“玩耍”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地与生活经验建立了联系,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已与音乐融为一体,在主动地探寻、领悟、体验音乐作品的美的同时,也学习了音乐的基本知识与音乐技能。

  (2)让音乐融入活动

  中国台湾儿童音乐教育家陈惠龄说过:要“活”的教学,像中国人说的“行以求知”,西洋人的“做中学”,儿童要亲自参与活动,要在各项活动中去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通过优化音乐活动的设计,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供学生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参与,自主活动。

  如设计让学生根据诗歌《春晓》的意境探索音乐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利用身边的乐器或其他物品探索音响,诠释了诗歌《春晓》的意境,同时,通过分组表现特定的音乐情景再现诗歌内容,理解了音乐与诗词的关系,课堂气氛活跃而充满艺术性。通过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又发展了他们的个性。通过综合性的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全方位感受、整合艺术,体现音乐教学特有的审美愉悦性。

  (3)让音乐走出课堂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学不断地发展,学习音乐不再是学校课堂的“垄断行为”。要把封闭式课堂变成开放式课堂,课内外衔接,校内外互补。课堂内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多渠道地学习音乐,交流每人所摄取的音乐信息。通过互动式的音乐交流学习,大大释放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潜在能量。同时,学校音乐教育要主动地把社会音乐教育环境和家庭音乐教育纳入自己的视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把音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一切可学习资源,提供学生广阔的学习途径。

  如在戏曲的专题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越剧有更深刻地了解,我们与实验学校联系后特意安排了系列活动:越剧常识音乐板报赛;邀请区文化馆老师讲座;越剧名段学唱;越剧特长学生的“专场”演出;观看著名的越剧影片;谈自己对越剧艺术的感受等。通过系列活动使越剧真正深入人心,不仅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音乐活动。

  开放式课堂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有效地调动校园、家庭、社区课程资源,主动地将音乐教学纳入大课堂教学环境。

  五、成果

  经过近两年的课题实践,教师能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一堂堂富有特色的音乐课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构课堂结构,焕发生命活力

  教师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构建音乐教学的新课堂,创建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颖的音乐教学课例,例如:“民族花”、“爱”、“童年的旋律”、“诗词与音乐”、“走进内蒙”等等,通过开放型专题课这样一种有效的载体,不仅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激活了音乐课,同时让师生感受到课堂不仅是享受音乐美的场所,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经历。

  2.重塑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

  经过近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携同全体音乐教师一起学习了许多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音乐教育发展展望》、《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教育走向生本》、《开放性教学模式研究》、《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等,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影响并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广大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认识到“教材只是范本,教学资源要靠师生共同去开发”,“音乐教学是培养生活中使用音乐的人,而不是舞台上使用音乐的人”,教师们在教学中能注重学情,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的激发,注重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探寻音乐奥秘,弘扬音乐中的人文精神等崭新的现代教育理念,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水平。

  3.重开智慧大门,促进个性发展

  《音乐课标》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开放型专题课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重新开启了智慧的大门。

  有学生这样说:“音乐课让我们融入了生活,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让我难忘的是上次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时,大家共同朗诵《乡愁》体会诗的意境,再为这首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在这样的情景中引出了课题……最后老师要求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我们有的朗诵、有的绘画、有的演唱相关的歌曲,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是我们学习最振奋的时候,我喜欢这样的音乐课。”

  六、感想

  本课题的研究只是取得一定的阶段性的成果,在开放型专题课的教学实践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待深化研究:

  1.开放型专题课是一种实践新理念的载体,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音乐,提高音乐素养。在课堂中实施开放性教学,也不可能超越这个出发点。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重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防止出现难度过大、牵强附会的现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是有“度”的,要突出以音乐为本体的教学方法的选用,而不是为形式而形式;

  2.“课标”倡导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课程内容的综合,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养还有许多培训工作要做;

  3.教学评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对这种创新的课型如何制定教学评价细则和评价标准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4.开放型专题课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课型,但教学中也要避免“模式化”的倾向,提倡音乐教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24版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己走过几年的历程。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广大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中扎实实践新课程理念,使音乐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但是,我作为一名一线的基础音乐教师,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重学习评价的外在鼓励,轻评价功能的内在发挥。

  本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不少老师便片面认为,课堂教学上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会越高,因而在音乐课堂上频繁出现了老师“号召”同学们“掌声鼓励”,同学们就一起伸出小手拍着,“棒棒,你最棒!”,同学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评价同学也只是仅限于“你真棒!”,“你真勇敢”……这些表扬方式,使得音乐课堂上掌声不断,“你真棒”的赞扬声不绝于耳。十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这种外在激励,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时,都会视为一种动力,一种鞭策,但是长此以往,鼓励者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被鼓励者也会习以为常,而起不到鼓励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多的外在鼓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 ,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提倡鼓励学生,并不意味着就是要在课堂上说几句简单的赞扬语,做几个赞扬的动作,而是要使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重现代技术的形式,轻师生自身潜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因此许多学校甚至上级业务部门评价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实践了新课程理念,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以至于出现许多音乐教师都喜欢在电脑上做文章的现象,本来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决的问题,却不惜一切代价,请人、聘人,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一个人授课,后面千军万马为其服务。而效果呢?我的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在条件,设备不具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自身潜能,利用自身优势,创作性的开展教学,同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学习过程,轻“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

  一位教师在执教唱歌课《谁唱歌》时,为了最大限度实际效果地体现以听为主的教学手段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便采用了先让学生听范唱两遍,接下来让学生跟琴模唱两遍,接下来便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创编歌词、小组讨论创编动作、小组讨论如何用打击乐器伴奏、小组合作创作绘画作品……一节课表现看来学生是能动起来了,气氛也很活跃,但最后的检测结果却令人失望: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最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结果是只听见老师的琴声、老师的歌声,却不闻学生优美的歌声,更谈不上准确的唱准时值……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不外于老师对如何唱好本歌曲引导少,只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形式表现。《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段话指出了我们过去的课程存在的问题:过分注意知识传授,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课改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可轻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是要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整合,即“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四、重学生主体地位,轻教师作用

  据笔者观察和理解,现在周边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音乐教师平时上音乐课单凭录音机、一本音乐课本执教的现象(公开课除外),上课环节不外于老师操纵录音机学生自己聆听歌曲,学生自己跟唱歌曲,一遍又一遍,最后是学生自己在录音带的伴奏下唱歌曲,表演歌曲,学生唱了整整一节课,至于难点、重点的乐句根本谈不上用琴来听辨、赏析、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新课程实际过程中,师生应互为主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洽的,在和谐中不断共同发展。在新课改中,教师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程在各个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应获得新的提升,而不是下降。作为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实施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找准切入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才能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024版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作为一个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

  由于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具体过程不可预测,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针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对比新旧课程理念,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及因应策略,并将这一切尽量融入实验器材的准备及电脑课件的设计制作中等等。这些方法既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又能提高教师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

  例如:在每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都特别加入了“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分析”及“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等板块。在这些板块中,有的教师写道:

  1、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将本章后面的知识提出来。对于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并告知大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探究的课题,只是本堂课可能时间不够,需留待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并对学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

  2、学生可能得到的有错误的认识和结论。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可建议学生反复实验、收集证据、查找资料以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让学生自己纠正前面的错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3、学生可能提出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赞赏学生的勇气,并建议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弄清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哪些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设计中这些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也都采取给予正面积极评价的方法,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对科学探究的神秘畏惧心理,减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压力,增强了探究学习的信心,从而确保了探究教学的顺畅进行。

  二、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将座位排成若干单元,采用四人学习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等。在教学《运动与静止》时,教师用电脑多媒体播放夜空中的流星,暴雨前的乌云,小溪的流水等画面,让学生深切感受自然

  界的运动。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

  三、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

  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这种探究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我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先预习新课,“简阅课文”“查询资料”“选择实验器具”等,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带至课外,课后布置学生写“探究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

  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其次,教学过程中“运用《学案》”。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我想,《学案》的使用将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四、开发课程资源。

  当前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单就我们使用的物理实验教材上所列的新增随堂实验器材就达百余种。这还不包括延伸至课外的学生自主开发的探究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倡导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学具。

  改变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我们的物理教学功在今天,利在明天。不管教学评价体系怎样,作为教育者务必把握一点,我们必须要用活的思想、活的思维、活的方法、活的语言来面对一个个活的课堂,做到教学相长。

2024版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8

  今日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本事,让学生享受“欢乐数学”,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所以,本人经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教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本事(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研究不够。教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一样的资料确定不一样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一样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研究到观察本事、想象本事、思维本事、推理本事及总结归纳本事的培养。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此刻他对学生学习本事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研究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进取性都充分发挥,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生成性因素,展示自我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立刻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必须大打折扣,

  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必须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


2024版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2024版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24版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通用30篇)2024版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1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

  • 2024幼儿园班务工作心得体会
    2024幼儿园班务工作心得体会

    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与大量的人、事物相互作用,从而获得知识、习得态度;体验情感,形成个性。因此,幼儿园课程必然带有浓厚...

  • 初中老师工作心得体会
    初中老师工作心得体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下面...

  • 幼儿教师工作心得体会博客
    幼儿教师工作心得体会博客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需要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

  • 眼科护士年终工作心得体会
    眼科护士年终工作心得体会

    护士的职业素质是指从事护理专业所需要的特殊性质方面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护理理论及人文科学知识,以及参与护理教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