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通用20篇)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篇1音乐教师,首先就应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构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潜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用心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仅做到此刻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应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1、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透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透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能够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潜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透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潜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篇2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告诉我,现在的音乐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和交流情感,并获得创造、表现、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组合、运用、创新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己也有很大的收获。
1、弃传统的苦学,推行“乐学”
整个教学始终在愉快合作、多彩、友爱、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我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方法上变繁为简,变厌为趣,变深奥为通俗易懂,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富于创造,充分做到既能促进学生智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特别是在情感上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让每个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2、音乐课,多媒体电脑其乐融融。
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音乐教学过程,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课中大有用武之地。利用其色彩鲜艳,图形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像相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深厚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把静态的歌曲内容作动态处理
在处理歌曲《大雨和小雨》的过程中,把知识与实际有机结合,把静态的歌曲内容作动态处理。用声势节奏练习、师生对唱、模唱等活动架起主客体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索、发现,在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素质。
反思这节课,给我留下了一些遗憾:
一、教案设计容量太大,导致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其课堂的精华没能展现,在四把不同颜色伞上旋律戏雨后,我悄悄看了一下时间,呀,只有三分钟了,因此,我就慌慌忙忙让学生听了一遍歌曲踩雨,就结束了此课,给人以没有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
二、如果能把教学环节组织得更周密一些,教学效果会好一点。我认为歌曲处理上所花时间偏长 ,应精减精练。
三、对于学生识谱能力的估计,不能准确到位,也就是说,了解学生的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给老师提了一个小小要求,“老师,你可以不给我弹琴,我相信我会唱好的。”具体说:在戏雨视唱《踩雨》第二乐段的旋律时,因歌谱节奏复杂,高音较少,我担心学生唱不好,总用风琴帮着学生,其实这个环节在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是很好的,应该放手给学生。
四、处理教学时间思维不够灵活,其实,剩下的两分钟,改为看雨听赏《雨打芭蕉》,让学生在美的画面中欣赏雨景,感受大自然的美,给人的感觉也将会是一节完整的课。
总之,通过仔细地研究,全面地分析自己所讲过的课,我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次很有意义的学习。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我的音乐教学在各位同事的帮助下,会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篇3我在网上看到过金彩云老师讲到的“识谱集中教学法”,我觉得很有道理。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学都是把识谱随课文分散教学的,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在小学阶段基本完成简谱识谱任务,在初中阶段基本完成五线谱识谱任务。事实上,这个任务远没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首先,这种过分分散的识谱教学法违反了记忆规律。音乐课不是每天都有的,更不是每堂课都只学识谱内容,很难及时组织复习。学生往往是学了后面忘前面,缺少连续性,形不成系统,效果自然不佳。其次,分散识谱教学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按目前课程的编排体系组织教学,学生不可能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获得初步的识谱能力。小学学了两三年甚至四五年仍然无法独立视唱简谱。
集中识谱教学法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可行性选择。所谓“集中识谱教学法”,即缩短战线,集中一点打歼灭战,把原来需要用整个小学、初中阶段来学习的识谱内容集中安排到小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初中一年级,用二到三个学期学完。这样,一方面学习内容紧凑,可以克服识记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提前掌握简单的独立视唱技能,使他们学得积极主动,进一步激发兴趣,到小学或初中毕业时,他们就基本上具备了应有的识谱技能,能够比较熟练地听唱和视唱简单的曲谱了。
当然,运用“集中识谱教学法”,必须由专职音乐教师或识谱能力较强的老师任教。同时,音乐教材要按“集中识谱法”的要求重新编写,在时间分配上也要适中,不是越集中越好。因为过分集中会使难度增大,学生接受不了。
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一改以前依__灌输,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传承式教学取而带之的是一种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注重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教育理念。在音乐识谱教学中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需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走入音乐中去寻找,探索和创造,在美妙的音乐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篇4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
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
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统一教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篇5在讲音乐课时,我觉得只是我一味地在讲,根本没有留意到学生究竟明白了没有。后来经过反思,我认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此,教师如何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显得尤其重要,这样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提问方式,通过何种有效的途径来使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答案。比如:音乐课本经常出现的创编歌词,这是一个很好锻炼学生自主能力的练习。它要求学生通过本身的歌词,再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再出别的有意思的歌词套到歌曲里面。每当学生们唱起自己编创的歌词,也显得特别兴奋。因此在音乐课上,老师应该不断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发挥,让学生互动,而最终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篇6小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和情操,还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我在教学中一直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所以,凡是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只有课程设置节次的多少之别,并无正副课之分。只要是学校分配的课程,都得无条件的完成任务。
总之,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具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所掌握方法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1、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于是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我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不错。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艺术。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篇7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经过两年的音乐学习,学生对学习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自己的见解。这时对今后学习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阶段的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要巩固学生上学期学习的知识,并做好本学期的学习,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的编写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的创造意识。音乐于相关文化相结合,强调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正确理解民族文化于多元文化相结合的关系。本教材的设计特色是以单元式的教学结构,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传统于现代相结合的教材内容,独特的评价方式,活泼大方的版面设计。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
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本学期课堂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现总结工作情况及经验如下:
一 、以音乐的五大“基本理念”为教学的新理念。
课改实验教学工作展开以来,新的理念使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新审视。在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以不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积极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念,以音乐的五大“基本理念”作为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爱学”与“如何学?”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及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手段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一改以往先练声再拍节奏等沉闷的教学方法,而是先让学生听、感受歌曲及猜谜、讲故事等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小猫钓鱼》这一节研讨课中,我这一课,我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讲,让他们多表演、多参与、多评价。让学生互评。将知识渗透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动力,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特别要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创新,容许学生有许多不同的答案,课堂气份自然活跃。也就是一堂优质课了。我除了让学生听、唱、拍、跳、演外,还用猜迷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讲些故事,在编创节奏和歌词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将知识渗透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动力,学生学得高兴、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开心。我还让学生表演各民族的舞蹈,感受各民族的文化及风土人情,特别要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创新,容许学生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课堂气份自然活跃。教学实验科研化,每月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验记录、每月小结和学期总结等,
总结出好经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里,受到音乐美的熏陶.
三、课堂管理: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 不足之处是对于学生的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批评力度不够。总以为学生不是恶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致使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恃无恐。因此,今后应特别注意赏罚分明、把握尺度。还有,幽默力量运用不够。
四、课外兴趣活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按学校的计划,在学生中挑选唱歌爱好者。兴趣小组的成员基本上是自愿报名参加的。周四的下午第三节课活动。所以相对之下比较难教,这更要求老师更要认真扎实的教学。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篇8儿童歌曲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欢乐的心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努力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学会"听"音乐
二三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给学生多听的机会,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简谱的概念。并利用创编旋律来提高识谱能力。创造性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识谱教学中的各项内容和能力培养,都应该以即兴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机会,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在即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敏锐听觉、迅速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三、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把表演融入教学,增加课堂情趣,无形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达到育人目的。在音乐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如《白雪公主的小马车》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儿童歌曲,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对童话故事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教学中,有个小朋友说:“老师我想把歌词内容改一改,因为快到圣诞节了,我想把白雪公主改成圣诞老人,行吗?我还能画给大家看呢。”听了孩子真诚而幼稚的话语,我欣喜地笑了:“怎么不行,大家都可以画一画、改一改。”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纷纷当起了小小音乐家,画的画、唱的唱、奏的奏、演的演,学生情绪达到了极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敢干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电教渗透直观表达,引起学生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奇性强。对生动、形象的材料感受性强,在感知时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利用电教声、光、图、色俱佳的优点新授,有时可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例如在《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教学时,学生听了两遍录音范唱便会了,但绝大多数是面无表情地唱。我便运用电教启发他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你们骑过马吗?谁说说骑马时的心情?”小朋友一下子来劲了,骑过马的同学纷纷举手回答,我又说:“老师今天带大家去大草原旅行!”于是我扮导游,小朋友扮游客、当小骑兵,在教室里扬起马鞭骑着“大马”,边玩边唱刚学过的歌曲,同学们个个情绪饱满,兴奋异常。歌声中充满了情感,洋溢着美的色彩。
五、打击乐器进课堂
我感觉使用打击乐器很简单,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要想运用的自如并不是很简单的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使学生一步步的提高。
总之,通过这次研修学习,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通过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我们将会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结合实际情况去更好地开展我们的音乐教学,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篇9【编者按】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
前段时间,我们对部分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倾向”的抽样调查,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在他们的答卷反馈里,我们得不到一直期望的“音乐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音乐老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那种感动,相反的却是冷漠与排斥;他们热衷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这里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恁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统一教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及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能出现我国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己的“奥尔夫”、“柯达伊”。
教材内容并非经典,没劲!我们一些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也无法得到音乐老师的认同。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一提到审美教育,便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编写中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那段时间是什么节日该 安排什么内容,这两年在号召学生什么教材就该有所体现德育都成为必须考虑的第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材始终离不开正当附庸的臼巢,在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同时,削弱了音乐本身,音乐的本体失落了。另外,从音乐学习、情感体验的角度说,经典音乐亦并非靠别人去持牌指认就成了,大家去听了、去唱了,觉得好听,好美,好感动,就牢记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调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欢的乐曲”。在三成以上都写的是《梁祝》,那无疑这《梁祝》就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们的教材歌(乐)曲,学生不喜欢去唱、去听,再有伟大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又通过什么去教他们呢?用什么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怎么能使学生学习音乐有劲?
四、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及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第一线的音乐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
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还有一个领不到奖金(甚至工资)的音乐老师。
一边是歌厅、音乐会、MTV尽情享受;而另一边还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认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篇10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篇11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音乐反思性教学则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因为吸取教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才能使课后的反思性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所以每学期对自己的一次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那么,音乐教学应该从那些方面进行反思,反思后又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一、把握学生心理特征,从而对课堂纪律进行调控
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前几分钟,同学们的配合还是相当不错,但是很快课堂就出现难以收拾的“热闹”。
本学期,我主要是从事低年级的教学。记得在第一节音乐课的时候,因为我并没有很好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上课后15分钟还没有进入主题,使课堂出现闹哄哄的情况,当时我只会发脾气,所以最后使得学生和教师也出现比较僵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老师的好感也消失,同时也影响到老师的教学质量。后来我查阅了相关书籍,知道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都是集中力时间比较短,因此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我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我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把握在前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动画视频导入,故事导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导入都是相当感兴趣。因此说,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的效率已经可以提高一半。
二、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强化听觉
在音乐课中,学生们对于唱谱从来不感兴趣,反而感觉到乏味。刚开始我对这情况并没有摸着头脑,还以为是他们偷懒。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因此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却发现,其实很多同学对简谱并没有了解,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学生没有对该曲目起到兴趣,也把课堂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也白白浪费掉。对此我作出以下的改善,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
在讲音乐课时,我觉得只是我一味地在讲,根本没有留意到学生究竟明白了没有。后来经过反思,我认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此,教师如何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显得尤其重要,这样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提问方式,通过何种有效的途径来使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答案。比如:音乐课本经常出现的创编歌词,这是一个很好锻炼学生自主能力的练习。它要求学生通过本身的歌词,再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再出别的有意思的歌词套到歌曲里面。每当学生们唱起自己编创的歌词,也显得特别兴奋。因此在音乐课上,老师应该不断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发挥,让学生互动,而最终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四、让乐器和舞蹈走进课堂
在音乐课中我发现,每逢课上接触到乐器或者舞蹈,学生们都十分感兴趣,但却是老跟不上节奏。
乐器和舞蹈在课堂的恰当运用,是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变得最活跃。而且乐器和舞蹈是很好地培训学生的节奏感。对于刚刚接触接触音乐的同学,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叫他们跟着老师来拍掌,这样枯燥的学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我会尝试多用乐器来在辅导,先让学生跟着我有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作乐器示范,,最后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出来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下面的学生很清晰看到台上哪位学生打的是正确,那些是错误的。反复地练习多几遍,学生便很快把节奏和乐器配合起来。而且这样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起来就变得简单。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我就会简单介绍该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脚位,也上按照乐器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动起来。
所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都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都是旁观者清,所以应该多观摩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学模式、管理班集体的能力等等。并反思自己如果这课是自己上,又将会是如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这是帮助自己在教学道路成长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这学期里,我收获了很多。音乐课上并不是简单的弹、唱、跳。它是艺术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只要你经常反思,必竟会让你的学生和你融在一起,这样既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能使课堂中一些“热闹”现象的不在发生,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责任重大,要善于经常总结经验与不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篇12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1、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篇13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一、根据学校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电子琴钢琴音色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篇14在音乐课中我发现,每逢课上接触到乐器或者舞蹈,学生们都十分感兴趣,但却是老跟不上节奏。
乐器和舞蹈在课堂的恰当运用,是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变得最活跃。而且乐器和舞蹈是很好地培训学生的节奏感。对于刚刚接触接触音乐的同学,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叫他们跟着老师来拍掌,这样枯燥的学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我会尝试多用乐器来在辅导,先让学生跟着我有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作乐器示范,,最后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出来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下面的学生很清晰看到台上哪位学生打的是正确,那些是错误的。反复地练习多几遍,学生便很快把节奏和乐器配合起来。而且这样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起来就变得简单。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我就会简单介绍该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脚位,也上按照乐器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动起来。
所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都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都是旁观者清,所以应该多观摩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学模式、管理班集体的能力等等。并反思自己如果这课是自己上,又将会是如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这是帮助自己在教学道路成长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这学期里,我收获了很多。音乐课上并不是简单的弹、唱、跳。它是艺术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只要你经常反思,必竟会让你的学生和你融在一起,这样既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能使课堂中一些“热闹”现象的不在发生,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责任重大,要善于经常总结经验与不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篇15《快乐的音乐会》这首歌曲是一首让学生喜爱的儿童歌曲,歌曲生动有趣,活泼欢快,耐人回味。旋律收放有度,极尽得意地炫耀了小乐手吹、拉、弹、唱的技巧。风趣的道白加入使歌曲略有停顿,引出第三句转句,旋律干净利落地结束在徽音上。
我将这堂音乐课设置在了一个小动物们开的音乐会中,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充满快乐、童趣的情境里,一下子提高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用小动物们开音乐会,这条线贯穿于整个数学过程之中。
歌词较以往所学歌曲内容繁多,不宜于低年级学生的掌握,由于三段歌词说的是三种不同的乐器,我利用课件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形象的了解了这三种乐器。在这过程中,我让学生模仿乐器发出的声音,以此来引出新歌中模仿乐器声音部分的歌词。同时通过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帮助学生形象的记忆歌词,理解歌词。
由于学生模仿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不是一定和歌词中描述的一致。在学唱歌词时,会有疑问,认为歌词模仿的乐器声音与自己自由模仿、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作适当引导。比如:流水的声音,我们用象声词,哗啦啦来模仿,所以小胡琴(二胡)我们就用滋扭来模仿乐器声音,那么像滋扭、嘀嘀哒哒、咚咚就是一种象声词,用来模仿乐器声音。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歌词用这些词语来模仿。
从这一模仿声音的环节开始,学生会很容易在课上随意发出乐器声音,甚至怪声不断。这时,教师一定要提前将要求讲明,告诉学生不要随便模仿乐器声音,模仿声音就到此为止。由于这首歌曲有几处衬词—得儿喂的地方,读出来会很别扭,也不好听。所以在让学生读歌词时,尽量不读出来。
在教授歌曲重点句时,教师要仔细观察了解学生到底学会没有,不能只停留在形式教学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关注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和情况。歌曲的前两句都是学生不易掌握的乐句,要重点进行练唱,注意音准。将一些小知识点都可以融入到重点乐句的练唱中。例如:一字对双音,两字对一音的地方要唱好,还要注意咬字与吐字,以及八分休止符处要唱准。
为了丰富课堂,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愿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并熟练掌握新授歌曲,可以通过各种演唱形式,如师生接唱,生生接唱,连唱,分组分段表演唱,来达到教学效果。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篇16本学期,我主要是从事中、高年级的教学。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我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我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把握在前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说,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的效率已经可以提高一半。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所掌握方法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1、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于是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我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不错。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篇17【编者按】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
前段时间,我们对部分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倾向”的抽样调查,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在他们的答卷反馈里,我们得不到一直期望的“音乐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音乐老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那种感动,相反的却是冷漠与排斥;他们热衷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这里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恁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统一教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及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能出现我国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己的“奥尔夫”、“柯达伊”。
教材内容并非经典,没劲!我们一些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也无法得到音乐老师的认同。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一提到审美教育,便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编写中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那段时间是什么节日该 安排什么内容,这两年在号召学生什么教材就该有所体现德育都成为必须考虑的第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材始终离不开正当附庸的臼巢,在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同时,削弱了音乐本身,音乐的本体失落了。另外,从音乐学习、情感体验的角度说,经典音乐亦并非靠别人去持牌指认就成了,大家去听了、去唱了,觉得好听,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总结
上一篇:不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下一篇:课文《小树谣》教师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