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精选21篇)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1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录像、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2《爬天都峰》是一篇讲读课文,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教学这课时,从下面两大方面着手:
一、抓住关键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如果能上远程教室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录像,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会更加容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以读感悟,体验情感对话
本篇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时能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在教学中,我还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时,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并且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同时在读后进行讨论交流:文中课题为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于学生在上文已经了解了天都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险,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样爬着前行,所以用“爬山”。反过来,用“爬山”作题,也告诉了我们,天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三、教学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体现人物不怕困难的语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两句时,由于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交流,没有准备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所以在以说促情这一环节时显得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不深不透,以至于在测试中见到这些知识点时,学生不能灵活回答问题。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活动准备过程中,应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学要领,拓宽知识面。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想,以想促说,再向以说促写过渡,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3《爬天都峰》一课教学,有两点我觉得很成功。
一、针对课题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学生很乐意提问,并且一般问题都能在当时解决,这不仅鼓励了爱提问题的同学,更激励其他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重点问题是“他们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梳理出这个问题,作为重点进行学习讨论。以学生问题定教学重点,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二是运用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突出了本单元训练重点。如第二自然段教学,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中体会到什么,有什么感受,再用画一画,评一评,读一读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感悟。对“小妹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终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对他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难以具体。这一环节教学,我采用静心读书、独立想象、自由练说、表演读等方式,借助前面学习的方法和认识基础,启发学生联系天都峰的特点、老爷爷的年纪和话语来合理想象,既扩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具体理解了老爷爷的话的内涵,顺利解答了问题,又较好展现了启发想象这一“放”的教学环节,落实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发展了语言。
但是由于我在课堂上过分投入,没仔细看时间,因此有拖堂现象。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4今天上课分别在两个班讲了《爬天都峰》这一课。开课时以《黄山奇石》一课为导入,本计划让学生把这篇课文回忆着背一下,结果两班学生都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只得引学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学生回忆起当时的金鸡叫天都了。接着以爬的前后为线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理解。在找自然段时,三班学生先讲学生们说前两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过程,我当时觉得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很赞同,然后我们就这样进行了练习朗读及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的对话和动作,说明他俩在比,这一点学生体会得较好,边想象了当时的情况边述说,不少学生都觉得这两个人很有意思大笑起来。到第二节在一班讲课时,学生在找时说一到五是爬山前,六七是爬山过程,并也说了理由,我觉得也算对,也赞许了,当时心里很矛盾:两个班讲的不一样,但两种答案我也不知到底哪个最准,觉得似乎都有理,就两种都同意了吧,反正也不影响学生体会文意。学生在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时我让他们作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都出了汗,接着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有的学生就开玩笑似的说,爷爷也很奋力像老猴子一样……惹得我和其余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几个说一说,但却和学生一样笑得肚子疼,这时候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了,过了一会儿我忍住笑说:“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所以他们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山顶。”然后进行读七八九段,学生就学会了对比。
在一班指导读六七自然段时,有个学生提出来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台阶还有扶的铁链吗?”当时我就鼓励说:“她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她真动脑子!”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一下,通过看天都峰的高等,学生知道因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动,大都是像猴子一样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了解到课堂必须有一个主要目标把这个目标记在心里,让学生每上一节课就有一些收获。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5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去,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我引导学生从读中去悟,去思,去自由表达,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以达到善读善悟,让学生欢乐的沉醉于语文的海洋。
言为心声,抓住两次对话,以角色体验的方式,通过填补内心空白,让学生透过语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质。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以真情告白的方式,强化了感受,引起了共鸣,既丰满了角色形象,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与"情感"同时出现,总目标中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如何透过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就需要充分的感悟,设身处地地发挥想象,受到文中感情的激励,如从片断中老爷爷和我登上山顶的喜悦中受到感染,去联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从内心感受到战胜困难的喜悦,真正体会感悟和朗读紧密地结合,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体验情感的过程。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6《爬天都峰》是一篇哲理意味较强的文章。要体会老爷爷与“我”对话的深义,体会成功需互相鼓励对于还未经历多少人生的三年级孩子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这时此课的一大难点。也将是我下面反思的重点。
首先说说本课的教学安排。本课我安排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是初读文章,读写生字。第二课时主要用于精读课文,第三课时主要是作练习的完成与讲评。
总的来说,课堂上呈现出的总体情况是:发言的点较少,课堂气氛略显生硬,安静,学生对问题主旨的领悟较慢。
对以上几个问题我将借由几个教学环节具体地说说。
首先谈谈课堂气氛这一点,其实它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我个人的感觉是:撇开这个班的学生听课状态比较差这些客观原因。单就我个人的教学来说;首先,我的铺垫工作做得不够足。在第二课时的第二环节上,学生的模拟表演与思考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大家的思维结合图片,学生也谈到天都峰的险了。但在谈判“面对这么险峻的天都峰,作者的情况如何时,”学生只能谈到害怕,没有再深入下去。而我进一步启发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想时,学生的回答依然比较单一。我看“没希望”了,就自己说了出来,学生似乎也没有真正领会。
最明显的要体现对“老爷爷您也爬天都峰?”这两句话的理解上。学生开始“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峰?”
还会错了意,后来,我自己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气,学生才能体会到二人心里的怀疑。但怀疑背后的敬佩学生却未能领会。当时我在学生说出怀疑后,问学生“再想想,还有什么?”又模仿了一次,并且加进了一点敬佩的口气。但学生不得要领,后来我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这样一个老爷爷都来爬山,山这么高,这么陡,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还是把思想停留在怀疑上,我没有办法,只好又一次太心急地将答案以“是不是”的形式直接说了出来。
后来我想,这是因为我在上课伊始对人物心理的铺垫就不够。所以导致学生光注意山陡了,山陡理所应当会害怕。但生就没想到作者本身站在天都峰脚下就是要来战胜自我的。还有我光自己模仿对话的口气,先“启发”了,没有留给学生自己品味的空间,所以学生就根据前面的教学做了推断,所以我想总的问题在于我生硬地进行一个接一个的教学环节,都没有充分注意到环节之间的过渡与铺垫。
其他几个问题与我上课时时不时要严肃起来整顿纪律有关。破坏了原有的较为轻松的上课气氛,当然,我刚接收这个班级,没有考虑这个班的接受情况,只是用于千人一面的教案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也是导致如上问题出现的原因。
另外,本文的主旨谈判战胜困难,我忽略了学生实际生活,没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来谈,因此主题的揭示就显得单薄、苍白。
我也有做得不错的几个环节:包括生字的小组自学及攀峰情景的再现及朗读指导。我以自己的朗读带动起全班的气氛。在理解的基础上赛读、巩固得还不错。
所以我想,如果我前面的铺垫能深入下去的话,在此基础上的理解及朗读会更好。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7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录像、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8《奇谋孔明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 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 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 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 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 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 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 度 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 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 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 品 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 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 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 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9分数连乘本课的教学,学生因为具备了分数乘法前3节课的基础,所以我在教学时主要把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当学生发现错误时,我便适时地加以引导。特别是学生在遇到约分的困难时,我提醒他们约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让学生明确约分要注意做到有序和不遗漏。
关于这方面我重点照顾班级中的学困生,因为这部分学生找公约数的能力比较弱,往往约分的时候能很快找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有的约分比较混乱,造成最后计算的繁琐和错误。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10《晚上的太阳》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完了手术,救了母亲.告诉人们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积极倡导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而整个课堂是生动的,开放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第一,课堂教学体现了开放性。
首先,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如:“结合自己的实验记录,说说爱迪生的办法好不好?”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教学中,教师没有什么机械的所谓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回答的有道理,就充分肯定学生的答案,并积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第二,课堂教学体现了实践性。
首先,课堂上创设了诸多学生言语实践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其次,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布置学生回家做两个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小实验,写一写实验的过程与体验,想一想实验的收获。然后在课堂上巧妙合理地运用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结果,调动学生的体验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情感。
第三,课堂教学体现了体验性。
首先,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悟。例如,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时,皱起了眉头。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细节,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你们为什么皱起眉头?”其次。利用学生做实验的体验来感悟爱迪生的聪明。再者,教师有机地调动学生的体验去感悟,用语言渲染情感,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自己的体验。
第四,课堂教学体现了探究性。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扣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因势利导地和学生一起来探究问题;最后,课的结束部分并没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教师又让学生带着一个个问号走出课堂,到课外继续探究。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11《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课文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课文中有多种爱:金吉娅给予母亲的爱,给予哥哥姐姐的爱,给予陌生女孩的爱。而课文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爱作为重点深入文本。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提出“这棵树除了可以叫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充分联系了课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联系课文想象”,告知学生进行想象的方法。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错。
三、说写延伸,升华情感
说的拓展和延伸,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写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阶梯。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些说与写的环节。当理解“一直盼望”这个词语后,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么时候,她盼望)”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从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我还设计了一个句式“当什么时候,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己说说自己给予了别人什么,然后将不同人写的内容连成一首小诗。学生很喜欢做。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我还想说,一个课堂就是一棵给予树,这树上种满了师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讨的无穷乐趣;这树上也将结满师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累累硕果!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12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年轻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服了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的故事。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始终是中规中矩。课文中几个地方只用轻轻几笔带过了的许多情节,学生读了以后往往会有文虽尽而意未穷的感觉,这就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思维的余地。例如,第三自然段“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历尽了千辛万苦”我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想象他们饿了-------就--------;-渴了--------就--------;还有一次-----------。通过这个句型练习,充分引导学生的想象,体会主人公的不畏艰难、舍生忘死的精神。既加强训练学生的语文组织和表达能力,让学生理解和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又结合道德品质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回到潭边,他俩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这一句话,就将很多情节轻轻带过,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联想,从而体会“战”之“激”。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13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3、4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⑴ 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⑵ 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14今天上《詹天佑》这是一篇难点较多,如何较好地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地探索学习,实现旧教材新教法,确实值得探讨。
上课后,我没有急于介绍时代背景,而是直接问孩子:“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争着发言,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知道詹天佑是个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的人。”我很惊奇(因为孩子一般会说詹天佑是爱国、杰出的工程师),我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他说:“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詹天佑对工程人员要求十分严格,可见他对工作是一丝不苟的。”说得太好了,我因势利导,再请其他同学补充,从课文哪些地方,还可以体会到,詹天佑对工作十分负责?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他这样做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从詹天佑的工作态度,讲到詹天佑为人谦虚、平和(请教当地老农民,与工人同吃同住);从詹天佑的勇气(受命令于危难之中),讲到詹天佑的非凡才智(设计“人”字形线路……)。讨论十分热烈,即使是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也能说上一两句。特别是当谈到设计“人”字形线路时,许多孩子上台充当了讲解员,又是比,又是画,通过他们生动的讲解,形象地演示了火车爬上青龙桥的情景……不时,有同学质疑,马上有同学为他解答,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孩子们交流着彼此的情感和经验,学得不亦乐乎。在这堂课上,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了。
我不敢说,这就是一堂成功的课,但我却十分肯定地知道,这堂课充满了感情的交流,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在这堂课上,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孩子需要这样的课堂,因为,在这里,他们个性飞扬!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15《早发白帝城》这一课,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激趣导入。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刚一上课,我就说:“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作,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告诉学生李白现在流传于世的诗作有3000首,在学生的惊呼声中,我开始介绍《早发白帝城》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早发白帝城》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准备。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先提出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生字,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找出诗中的多音字并组词。
展示生字学习效果时,一个学生说:“人啼哭时要张大嘴巴哭,所以我就明白了‘啼’的部首是口字旁,口加帝就是‘啼’。这样我不但记住了‘啼’和形,还理解了‘啼’的意思。”另一个学生说:“我发现‘舟’和‘丹’非常相似,但是‘舟’字比‘丹’多了两笔:一笔是撇,一笔是点。希望同学们不要出错。”……同学们对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展示,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下课时已能流利背诵全诗并熟记生字。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16《学会和谐相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你我同行》主题活动三,全课以高年级独有的视角出发,重新诠释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尊重”的目标。教材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注重问题的多角度呈现,切实指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和原则,提高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学会和谐相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与人和谐相处的原则和一些技巧,懂得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和顾及他人感受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首要规则。学会与人沟通,并以平和的心态解决分歧。本案例教学以“情境体验——合作学习——实践巩固”为主线,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他们,在讨论中寻找方法,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在实践中提高能力,逐步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懂得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和顾及他人的感觉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首要原则,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
2、认识到与人交往时发生冲突和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初步掌握化解冲突和矛盾的方法。
3、懂得在与长辈发生分歧时,要善于沟通,并学习以平和的态度解决分歧。
教学策略是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掘与文本有关的教学资源,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地利用、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把生活与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与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知、情、意、行,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他人的感受,提升心灵的体验,逐步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让学生充当活动的主客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倡导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获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益,从而达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孩子畅谈在生活学习中曾经经历的一些不愉快的事,引导学生总结出与人交往的规则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接着让学生谈理解、谈感受,并填写书上的表格;然后,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通过再现生活小场景等方法,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充分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交友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反省,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学会包容。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17《大树妈妈》是一首很好听的歌曲,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而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却是温柔抒情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静静地聆听歌曲、轻柔地演唱这首歌曲呢?
我以找春天为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同学们说一说在美丽的春天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们积极地说:“花开了、草绿了、大地上的冰雪融化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我顺势说:“燕子们飞了那么长时间它们很累了,于是大树妈妈张开了它的宽大的手做成了一个摇篮让小燕子们进来休息。”由此引发学生对大树妈妈的无限遐想和眷恋之情。并配上《大树妈妈》的伴奏音乐给小朋友们讲了有关《大树妈妈》的故事,小朋友们听得很认真,都沉浸在这首歌曲的意境里了!
当我让小朋友们说说对大树妈的印象时,他们有的说她是天下最好的妈妈;有的说她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还有的说她太伟大了,用自己的身体为燕子遮风挡雨她自己却浑身湿透了,她一定很冷。我听着孩子们各抒己见,我发现他们真的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并知道关心别人心疼人了,从而使学生能够抒情地演唱这首《大树妈妈》。
这节课,通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明白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觉主动的感受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开拓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教育了学生用语言、表情等等表达歌曲。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18各位老师好,我常常来看2备的帖子,常来学习。今天终于自己首次注册成功。在大家集体备《蜗牛的奖杯》时,我也正好要讲这一课,因为学校聘请了一个我县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很有名望的老教研员来听我的课。我很感激大家有那么好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对这一课做了精心准备,在课堂上可以说游刃有余,自我感觉良好。课下也得到了教研员的好评。但是课堂上也留有遗憾-------一是时间掌握的不好,最后写字仓促收场,点评是不如不讲,到时间进行到那里,就应该下课。二是在指导朗读时,我本来是准备的是男女生比赛读,但上课时看到举手要读的很多,我就说举手的一起读,结果我对不举手的说,你们没机会了,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谁让你们不举手呢,点评是,应该让不举手的来读,不举手说明什么,不会。教学就是要教不会的。我有所感悟!三是我引导学生说你想对蜗牛说什么时,对学生的评价,过早,说的过多,比如一个学生说到骄傲会落后,我马上说,你说的真好,这是毛泽东说的话,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结果限制了学生的思路,都顺我的说去了。这一点是我自己感悟到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教学反思。正好我县要举行论文比赛,我想整理了参加,但是心理想了好久,感觉我从下笔,题目写什么,就写教学反思吗?教学过程还用写吗?请大家给我一帮助。先谢谢了!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19《我的小天地》是三年级上学期的第一节绘画课,整个课堂的设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1、你理解的“小天地”应该是怎样的地方?
2、你拥有这样的小天地吗?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3、你准备怎样改进或设计自己的小天地?
在学生们对这样一个现实的或想象的空间有了一个大致印象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情景,帮助他们选择构图:学校要对各班教室布置进行评比,需要每班上交一张最能显示班级文化的照片,如果你有一部照相机,你觉得站在哪个角度,拍教室里的哪一部分最好?从几个班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们能恰当选择画面内容,画出自己对的生活的感受。
我给学生提出了用油画棒涂色的要求。为此,我还专门利用近二十分钟时间进行油画棒涂色指导——主要是均匀、细致的基本要求,以及颜色渐变的衔接处理。学生们从我的范画对油画棒涂色的效果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20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老麻雀伟大、无私的母爱。我请学生仔细看课件演示,老麻雀在看到猎狗要吃小麻雀的时候是怎样做的,这个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提纲挈领作用。学生看着生动有趣的画面,思维被激活了,积极举手说想法,对课文语句的理解深刻到位。之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最能体现老麻雀对小麻雀无私关爱的句子深入感悟。第一句是写老麻雀从树枝上飞落下来拼死保护小麻雀的,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来体会麻雀飞行速度极快,因为它担心孩子的安危。
第二句是“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样子很难看,绝望的尖叫着。”“扎煞”一词能帮助我们感受到当时老麻雀似乎已经准备和猎狗决一死战了。而“绝望地尖叫”这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出老麻雀当时虽然知道毫无希望,但仍然竭尽全力的尖叫,这种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决不放弃的精神。
第三句是“老麻雀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着小麻雀”让学生用动作来表演什么是“掩护”,这样学生就知道了老麻雀现在是挡 在了猎狗的面前,自己就更危险了。
第四句我引导学生讨论:对于猎狗,老麻雀到底害怕吗?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害怕得很却用身躯牢牢掩护着孩子,这是何等伟大呀!它此时发出了嘶哑的声音。这时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老麻雀你会冲着猎狗喊什么?从中体会到老麻雀当时不顾一切的心情。第五句我引导学生从猎狗和麻雀的对比中感受老麻雀的勇气。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21电功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内容较多,计算较复杂,要安排三节课才能完成.这一节讲电功率的意义、公式及额定功率的意义及其适用条件,后继两节课为实验和计算,三节课的知识内涵和深度是相同的,只是从不同方面来加强和巩固,使学生达到对电功率的理解和掌握。
灯泡的功率随电压变化,而电压变化又将引起灯丝温度变化,从而引起灯丝电阻变化,电阻变化又影响实际功率的大小,属扩展内容,在教学中可视学生情况而定。
这节课的难点是学生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混淆不清,解题中需把电功率公式和欧姆定律公式反复运用,更加造成了困难。解决这一困难,一是要把有标记的灯泡接入不同电压的演示实验做好,二是解题中要分步计算,把每一步的已知什么求什么讲清楚。由于以后有一节课专门讲计算,因此本节课的练习应以直接用公式的简单计算为主。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 教学反思偶得
★ 教学反思规章制度
★ 课改教学反思范文
★ 白鹭课文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上一篇:高中语文阅读反思
下一篇:2023年关于好习惯主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