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践教育心得体会
德育实践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篇)
德育实践教育心得体会 篇1一、德育实践活动的由来: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由此可见,牢牢抓住实践环节,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吸引广大学生普遍参与,是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二、德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德育实践活动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德育实践是德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德育效果的试金石。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因此,强化德育实践活动,能解决“信”和“行”统一的问题,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德育实践的重要意义.采取多种德育实践形式,从而提高德育效果和广大学生的德育水平。学生的品德和个性均形成于实践活动之中,实践活动是人的品德和个性形成的决定因素。德育实践活动是品德发展的基础,是促进人格内外交流的基础。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学校德育转向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从书本转向实践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讲授转向社会活动的开展。
开展德育的实践活动能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因此教育和实践相结合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天地,为他们搭建更多的活动平台,学校的德育就必须要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发挥活动育人之优势,做到寓德育于实践活动之中。开展实际活动应要尽可能使每一个活动都能给学生的心灵以感动和启迪,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亲身体验。让全体学生既是思想教育的参与者,也是德育体验的受益者。
三、德育实践活动的内涵:
所谓“德育实践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在通过开展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社会为课堂,在动手动脑中进行体验和探究的综合学习过程。德育实践活动内容是为了实现德育目标而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确定和安排的教育内容,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的有关德性的规定性要求。德育实践活动的内容结构上应包含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
四、德育实践活动的目的:
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青少年要达到的德性方面的要求。而德育实践活动目标就是学生通过德育活动,预期产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以及行为方面的变化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要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德育实践教育心得体会 篇2如何在教育教学一线深刻领会与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精神,成了当前我们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去进一步学习、领悟、践行。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为教育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人民生活富裕多发一份光多发一份热。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精神,必须从学校的发展做起,从自己做起,只有无愧于职责,无愧于使命,才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要求。
作为党员教师,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紧扣教育发展,坚持与群众合辙,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二是多干平凡实事,坚持与群众合意,为了一切孩子。三是树立平民意识,坚持与群众合群,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中。
书记对党员提出要懂得照镜子是富含哲理的,古人照 “镜”修身,往往是个人的洁身自好。今天我们教师照镜子,则是为了饰面和修心、使教师做到内秀与外修的合一、使教师找到自己工作上的缺点、更可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作为教师党员的我,对自己更应有正确的定位。教师首先是教己,然后才是教人。如何在学生的心灵之中撒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给予学生鼓励、帮助,使他们充满自信、力量,为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导航,这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作为党员教师应该拥有慈母般的爱心,做一名尽心尽责的护花使者。尽一切可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学生,不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不以智力高低定亲疏,不以成绩好坏分优劣,对不同学生以不同的鼓励,只有师爱才能凝聚学生的心,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只有热爱,才能喷涌出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才能使教师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德育实践教育心得体会 篇3于我而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仿佛永远都只是书面用语,永远只在我的作文中出现。一边写着“学会向父母感恩”之类的话题作文,一边对父母颐指气使、大声吆喝。若不是这次的“五个一”德育实践活动,或许我仍然这般任性。
“五个一”中有一点是为父母做一顿饭。当然,它的含义不仅仅只有这一顿饭。应付任务的做法自是只做这一顿饭或者不做。然而,我想学校的用心是在于让我们从这一顿饭中体会到父母天天为我们作出可口饭菜的辛苦。像我,第一次是不情不愿,第二次觉得麻烦,第三次更是觉得厌烦透顶。而父母,却天天,从我们出生到现在的十六个年头里,不停地做着这一件事。诚然,他们自己也要吃饭,可是,当你有目的地为了另一个而去做时,会格外的用心。即使饭菜不比餐馆、饭店的可口,可这些家常菜中包含的爱意是独一无二的,每家人家都有其独特的味道。比如说,我永远吃不惯我表姐家的饭菜,太过清淡,只因为我表姐不爱吃重口味的。
在这次实践活动的这一项目中,我所做的,仅是暑假六十天中的几顿饭而已。这一点点的小事,却仍不让父母省心。第一次做饭,无从下手,除了炒蛋什么都不会。父母不旦要教我如何去做,还要时刻担心我是否又被滚烫的油滴溅到、在我操作失误时来挽救整锅菜。第一次做饭的结果并不乐观,但是看着略焦的、油亮亮的小菜,还是很有满足感的。我的父母并不会像许多中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老套情节“父母一个劲夸做得好吃而实际上却难吃的紧”这样夸我,而是很不给面子的指出“难吃”,并吩咐我改天再做。然后,饭后大大小小的碗也扔给我洗。第一次固然委屈,可有一次深夜看到归来的父亲在水池边洗着我和母亲都不愿去洗的碗的背影时,心里有点刺痛。他胖了,也老了,这些家务不久将不再适合他这样的年纪去做了。我不能总以学习为借口来逃避家务,这是家庭成员的一种责任。
向父母感恩,这是很久以前就有的一项德育功课,明显当时我搪塞过去了。现在才开始深思父母的辛苦和我应该如何去报答。当我作业做完不去复习功课而是打开电脑游戏时的负罪感,正是我开始懂事的标识吧。高二了,如果不再好好学习便是对父母多年为我付出的爱的亵渎。
也许这些话在有些人眼里很假,但我认为,只有有着这样感受的人才能体会到里面的真诚。
德育实践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