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学校周年庆典致辞
校长在学校周年庆典致辞(通用17篇)
校长在学校周年庆典致辞 篇1老师们、同学们:
雪山起舞迎嘉宾,折多欢歌送祝福。适逢伟大祖国六十华诞之际,美丽的康中校园彩旗飘扬、鼓号齐鸣、宾朋满座、学子荣归,全校师生员工激情满怀,欢聚一堂,隆重集会,庆祝康定中学建校七十周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以及近4000名藏汉各族师生员工,向远道来康参加校庆活动的各位嘉宾,向莅临庆典的省、州、县各级领导,向光临庆典的省、州校长联谊会及理事会的各位校长、向离退休的教职工、向关心支持康中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广大校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七十年岁月沧桑,七十年风雨征程。康定中学1939年由著名爱国将领、民国政府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先生创办,是四川及西康藏区开办最早的高级中学。沧海桑田,斗转星移。70年来,康定中学历经新旧社会,省府更名,行政区调整,五十年代地震天灾,六七十年代人祸火灾。校址三度搬迁,师生三地办学。但是,这所学校一直没有停办,一直在坚持办学,文脉一直延续到今天,历史一直演进到今天,文化一直积淀到今天。70年来,学校走过了不平凡的风雨历程,由最少时的8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3600余名学生。1963年列为省重点中学,1980年再次命名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5年通过省级重点中学达标验收并获优秀等级,20xx年评为“四川省省级示范性高中”。20xx年,康定中学与原康定师范学校实现强强联合,组成了甘孜州第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进修培训于一体的全州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 7万平方米 。现有教职工286人,学生3600余人。
七十年辛勤耕耘,七十年春华秋实。凝聚了三十五任校长的教育实践和治校业绩,浸透了千余名教职工的滴滴汗水和累累心血。七十年间,康中校园这座人才摇篮走出了三万多名莘莘学子,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有的越出国门,留学欧美,涌现出了许多专家、学者和部、省、州、县各级领导以及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康中康师毕业生中任省部级领导职务的3人,地、州级领导职务的20余人,有中高级职称和担任县级领导职务的数以千计。更多的康中校友报效家乡,献身康巴,服务祖国,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谱写着壮丽的人生,创造出时代的辉煌。多年来,学校高初中升学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高考上本科线的人数一直稳居全州第一。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四川省德育先进集体、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四川省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一大批德高业精、成绩卓著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脱颖而出。他们中有全国人大代表、省党代表、省百佳校长,全国、省、州、县优秀教师、劳动模范。他们是康中的“脊梁”,是康中不断进步,面貌常新的力量源泉。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甘孜州委书记刘道平同志为学校题词:“创新理念,求实尚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前教育部长陈至立为学校题词:“康巴教育明珠,藏区人才摇篮”。
七十年明道传真,七十年薪火相承。70年来,三十五任校长,历届师生为康中的发展,为康中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康中特色的办学思想。这些办学思想,其核心和精髓是以“实”“和”为内核的康定中学学校文化。康定中学的学校文化是“求实尚和”。实与和的统一,就是做事与做人的统一,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就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倡导实,就是要求师生老实做事;倡导和,就是要求师生和悦做人;倡导实和文化, 就是要求师生在老实做事中和悦做人,在和悦做人中老实做事;实和文化的思想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做中学”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文化是有力量的,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力量,已逐渐成为21世纪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在教育领域,文化的力量也正成为推动教育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康定中学倡导“实和”文化,就是康中人70年的文化传承。70年康中人生生不息,70年康中人薪火相传,靠的就是“实和”二字,靠的就是“求实尚和”的文化精脉。这是一股康定中学历史的元气,这是一股康中人延续至今的“精气神”。这就是康定中学的竞争力之所在,只要康定中学一天不丢掉它,继续发扬它,康定中学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七十年倾力相助,七十年无私关爱。七十年的变迁,七十年的发展凝聚了历届州委、人大、州府、政协和省州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与支持。历届书记、州长、分管领导均亲临学校视察指导,给我校以巨大关怀,给师生以极大鼓舞。在康中“普实”验收,重点中学“达标”,承办民族班,实施“普九”工程,扩大高中规模和争创校风示范校以及“安心工程”建设,运动场征地和“绩效工资”的兑现过程中,国家加大了对康中的教育投入,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的办学条件。康中的沧桑巨变包含了各级领导的几多关怀,多少厚爱。在此,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向多年来一直关怀支持康中的历届州委、人大、州府、政协和省、州教育部门以及各相关部门的领导表示我们最衷心的感谢!康中师生永远铭记你们!
同志们、校友们、同学们,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还有各界人士和历届校友乃至离退休教职工都情系康中,关注教育,为康中的发展添砖加瓦,给予积极的帮助。这些关心学校、泽被后代的仁义之举对康中师生是莫大的鞭策和鼓励。这些功德将永载校史,流芳后世。
辉煌业绩俱往矣,而今迈步从头越。康定中学是全州人民的康定中学,她寄托着康巴父老乡亲的厚望,肩负着各级领导的重托,担当着科教兴州、为国育才的重任。康中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是:全州基础教育窗口,全省中学教育名校,全国藏区教育典范,进而占领全国藏区基础教育制高点。要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和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必须进一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坚持康巴文化的多元一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州民族教育实际,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强化竞争机制,加强学校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把康定中学办成康巴人民子女求学成才的理想天地和名师荟萃、质量优秀的知识殿堂。使康中校园更加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为康巴振兴、国家进步、民族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同志们、同学们,面对未来,新一代康中人将更加豪情满怀、快马扬鞭,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去创造明天的辉煌,谱写康定中学更加绚丽的篇章!
谢谢大家
校长在学校周年庆典致辞 篇2老师、同学们: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之际,桂林市第五中学迎来了建校五十周年庆典。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辛勤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上的五中全体教职员工,向曾经为五中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各位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关心、支持五中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桂林五中建校的五十年,是艰苦创业的五十年,是锐意创新的五十年,更是硕果累累的五十年。五十年来,桂林五中桃李满天下,为桂林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经过五十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的桂林五中已成为桂林教育一张靓丽的名片。
学校之美,美在环境。桂林五中致力于打造“绿色和谐”的育人环境,校园内处处有风景、处处是教育。学校之新,新在文化。桂林五中大力倡导“力求和谐,追求发展”的教育理念,为莘莘学子求知成长增添了精神动力。学校之强,强在质量。五十年来,桂林五中不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奋发图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随着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人民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创办出更多的一流名校,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既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市委、市府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桂林五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中理应更好地担当起重任,善于抢抓机遇,不断开拓进取,为推进桂林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希望桂林五中以五十周年校庆为新的起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流名校,为桂林的社会发展再谱新的诗篇。
校长在学校周年庆典致辞 篇3老师们,同学们:
在这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九月,我们满怀喜悦,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出席庆祝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校友代表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同志们,同学们,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的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水利学校, 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并入我校,同时更名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1969年 ,学校由北京搬迁至河北省岳城水库办学,1977年,从岳城水库迁往河北省邯郸市办学。1978年,学校在原北京校址成立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整建制迁往河南省郑州市办学。在水利部和河南省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河南郑州选址建校,1990年开始在郑州校区招生。20xx年,在国家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我校由水利部划转河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迁至河南办学后,在培养水利水电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还肩负起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使命。学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实力迅速提升。目前,学校在郑州建有花园校区和龙子湖校区,两校区占地2300多亩,校舍面积70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13亿元。学校现有54个本科专业,5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2万多人。20xx年,水利部与河南省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协议,标志着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建校60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铸就了“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的华水毕业生品牌,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普遍赞誉。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行业的知名专家或部门的业务骨干,部分已陆续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成为治国治水良才。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向所有为祖国的繁荣、社会的进步、母校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海内外华水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建校60年来,学校形成了以水利电力为特色、以工科为主干,理、工、农、经、管、文、法相互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重点学科1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院士工作站4个。近5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省部级项目26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15项,各类科研项目立项合同总额近4亿元。
建校60年来,学校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服务行业、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先后参与了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监理、模型试验等工作,为国家的水利电力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学校相继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十余个研究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国家水利电力建设的各个领域开展合作研究与科技服务。
民造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建校60年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艰苦、执着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从严治校、从严执教”的管理思想,“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华水精神,这是学校历经60年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克服重重困难而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倍加骄傲、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力量源泉。回眸来路,我们感慨万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历史,是一部始终与国家水利电力事业紧密相联的发展史,是一部历经坎坷、自强不息的创业史,是一部追求卓越、勇立潮头的奋斗史。华北水院优良的办学传统将永远激励着全校师生员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校长在学校周年庆典致辞 篇4亲爱的校友、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作为一名学生代表站在这里,我感到非常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在校生向与会的各位领导、来宾、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向各位校友、师哥师姐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和最热烈的欢迎!向我们的母校献上最诚挚的祝福。祝二中,六十岁生日快乐!
前行有声,岁月无言。翻开历史长卷,回首二中六十年的拼搏跋涉,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六十年的辉煌成果,我们仿佛听到了学校从历史的长河中一路走来的厚重足音。从1952年到20xx年,延边二中六十年风雨历程与丰盈收获,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在今天,用自己最真诚的方式为母校庆贺。
成就有声,奉献无言。延边二中六十年光阴荏苒,沧桑巨变,当我们回望来时路,难忘那一位位奋战在教育一线的老师孜孜不倦的背影和两鬓的微霜。他们秉持“为师、为范、求真、求实”的教风,辛勤奉献,用智慧和汗水培养出一批批祖国的栋梁。加减乘除,算不尽老师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我们对老师的崇敬!老师们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人生的硕果。
六十年,一个甲子的纪念,二中的每一年都有喜悦变化的新景象。母校高考成绩连年攀升,竞赛成绩位居全省前列。在二中生活的两年多,我亲身感受到二中巨大的变化:教室配备了电子白板;塑胶跑道、人工草坪、标准化体育场不在尘土飞扬;两座食堂,就餐更加便捷;学生公寓取代学生之家,住宿条件大幅度提高。
在这里,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保障和完备的服务设施;在这里,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为延二学子们营造了多元的校园文化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在这里,我们将身影留在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尽情享受在知识的浩瀚海洋遨游,用知识开创未来,用智慧实现理想;在这里,我们有幸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在服务中为二中赢得了更多的荣誉和骄傲。所有这些都不胜枚举。享受着全省一流的师资与管理,我是幸运的,生活在这所省示范高中,我是幸福的。
在二中生活,我们更体味着学校赋予我们学习成绩以外的东西。运动场上,我们挥洒汗水,突破自我,勇创佳绩;篝火晚会,师生同台,展现风采与活力;辩论台前,高谈阔论,诠释文明与责任;社团活动,舞动青春,彰显朝气蓬勃。
今天,我们更是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躬逢,并全力参与到庆祝建校60周年的主题活动中,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尽情地展示我们特有的才华,在参与中提升自我能力,在学校的改革发展潮流中留下我们美好的青春年华。
六十年,传薪播火,风雨兼程,喜继往开来,代有精英登虎榜,
万千次,革旧创新,品学并重,看腾蛟起凤,每凭实力上青云。
回首往昔,我们骄傲;展望未来,我们向往;承前启后,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一位学生都会铭记自己的使命,在高考冲刺的关键时刻,绝不退缩,决不懈怠,用自己的汗水与成绩书写母校新的辉煌!
最后,让我们一同祝福母校,年年桃李。岁岁芬芳!
谢谢大家!
校长在学校周年庆典致辞 篇5尊敬的各位来宾、曾经的、现在的老师和孩子们:
当记忆像河流缓缓穿越60年的光阴流淌到今天,这是一种怎样的百感交集!祝贺生日,情感其实最为复杂,快乐、苦难?还是惆怅或伤感?很难用一个准确的提法来概括。但对于学校有一个词例外,那就是青春。因为每个人的青春基本上都会和一所中学有关,无论是那些已逝的或正在经历的、美好与伤感并存的青春才是生命中最美的风景,是我们每个人时间深处的故乡。在这生命故乡的路上,有温暖的抚慰、清新的爱情、淡雅的纯真还有信仰的光芒。所以,今天的庆典为在场的每一个人而来!无论你和这个校园有着怎样的缘分,此刻我们相聚在一起,进行一次奢侈的青春纪念。
伟大的波兰诗人米沃什在一首《赞歌》的诗中,写过这样一段:
你我之间没有别人,
而赐与我,以力量。
白色山脉吃着地上的草原,
向海,他们走去,他们的海浜胜地,
新而又新,每天太阳倾过
小河阴暗的幽谷,我诞生的地方。
我没有智慧,没有技能,没有信仰,
但我获有力量,它扯破了世界。
我将碎裂:一个大浪,冲向它的海岸……
这段诗歌似乎是描述此刻感受和解读这个庆典背景画面最好的注释。按理说校庆是展示学校成就的光荣时刻,但那些傲人的数字或者超越他人的得意究竟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力量?这么说也许因为我们本就没有什么资本,所以讨巧的自我安慰成了最动听的借口。当然,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请原谅我不叙述我们的灿烂时光,这不是在否定我们的成就,因为我坚信所有具体的业绩和进步都处在一个相对的坐标系中,无论多么强大的成果都会在岁月的苍茫之中,消退它华丽的颜色,但惟有内在清洁的精神力量恒久不变!所以在这60周年的庆典时刻,让我们共同思考:教育,如何养育每个新鲜或蒙上灰尘的生命。
我们为什么必须追问和回答这个问题,那是因为在人生的生态系统里,有一场灾难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生活正在丧失可能性和多样性,因为原本丰富的生活不断被归类、简化然后集结在了一条路上,而这条道路笔直地通向权力、财富、名望已及各种各样的意义。虽然很多人坚定地认为这条道路的终点是安全与幸福,但代价很有可能就是人生被我们自己摧残成一个忙碌奔波甚至到崩溃的状态,也许永远无法到达终点,因为幸福的成本不断增加,简单的快乐则无影无踪。
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显赫的位置和权力,拥有多少无法想象的财富,还是被赋予任何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但他都是从一个并不耀眼的起点开始的,就如同诗中描绘的那小河幽静的山谷,我们都会从中诞生,学习技能,涵养智慧,坚定信仰。学校教育在我看来,不应该属于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和集约化,它是旷野中的乡村、是山谷里的小溪,是田园里的牧歌,教育应该是属于自然的,那炊烟缈缈的悠然,细流涓涓的从容,鸟鸣啾啾的恬淡才是学校应有的气质和风度。这不是逃避时代,是的,当竞争融入我们的血液,狼性基因潜伏在我们生命里,我们似乎无法选择,只能凶狠地活下去,但我们属于平凡的人类,我们需要人性的生活。我常常告诉我自己,如果我们没有教会我们的学生学会生存、去直面生活的艰难,那将是我们的严重失职;但如果我们没有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苦与痛,爱与乐,我们就是一群可耻的从业者。当欺骗与粉饰、借口与搪塞在教育生活里被很多人用得炉火纯青,实力、压力、动力成为战略要素的时候,才会渐渐发现:高远、正直与纯真的思想才是目前教育的稀缺资源。北京十五中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开始,不断思考“惜时、笃学、修诚、尽责”的内涵,到今天我们终于超越世俗的牵绊而向着遥远发出了“守直筑真”的呼喊,作为新的校训我们期待守直筑真的声音成为旷野间通达和蓝天上悠远。这不是脱离人间烟火,因为我们的生命中有太多的快和满,困与乏,所以驻足与观望才成为教育最闪亮的瞬间。换句话说,教育既要让学生体会世俗生活,又要培养他们一种超然的精神能力,依靠自己的思想喂养自己的灵魂。
北京十五中正在按照这个标准成为一所明亮的学校,明亮比名气更有尊严,人心散发出来的光彩既照进各位在现实前行的道路,也似闪耀的星光映在梦想的天边。这光明的能量来自深深的平等与尊重,这是这所学校60年来最宝贵的财富,在这片土地上,依靠权力得以生存的东西日渐衰败,学术的尊严与价值不断得到彰显,请用文明来说服我正逐渐成为这里的行事原则。如同我们坚定地认为:如果只注重绝对分数,那还只是以学校为本的体现,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点亮他们的梦想,让他们勇敢地走向未来之路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每一个灵魂都有质感,所以走过60年,学校的办学理念逐渐清晰:“教师与学生共时、和谐成长。立足差异,努力寻找成就感和幸福体验,守护人性的尊严。”我们坚信每一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价值,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在各自的生命道路上寻找自我,进而超越自我。基于学校理念确定了这样的办学目标:做有品质、饱满的人。所谓有品质、饱满的人就是要拥有宽广的视野;涵养优雅的气质;洋溢青春的精神;坚持批判的思想、保持独立人格;强烈关注生命的品质。这些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不是装点门面的文字摆设而是勇敢的行为,无论是学生和教师成绩的隐私化、招生与财务的制度化还是闪烁民主质询风气的星星之火,都表明平等与尊重的阳光正穿透雾霭洒落在我们的身旁。我需要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来加以证明。如果非要找出最能代表我教育思想的文字或者说成就,那似乎就应该是我在今年2月13日初三、高一、高二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致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们》,我想这是我自己能达到的教育最高境界吧?我为自己能仅仅是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孩子们而感到自豪。世界有时并不公平,其实大家都知道,我的作用根本比不上很多的老师,学校的所谓成果又100%是通过学生体现的,怎么在校庆这么重大的庆典上,只能由我天经地义来代表学校致辞,也许这是很难改变的规则与惯性,但我真心地表达,我代表不了你们任何人,我只能代表自己。就像我不奢望能给大家带来多少的贡献,而常常祈祷不要给他人造成更多的破坏,别打乱他人的生活节奏。在今天这个纪念的时刻,我希望我的讲话能够传达一些你们的心声。如果说这算做一种警惕自我的思考习惯的话,我必须坦诚这不是我的专利,这是这个学校的遗传。警惕自我根植与平等、尊重与包容的环境,我想在这个大家共同见证的时刻,真心地感谢王守愚校长,感谢您当年默许我可以不交教案;感谢何贤景校长,当年在我上课争议颇多的时候,在全校教师集会时不惜溢美之词地鼓励我;感谢孙炳林主任,20xx年前没有当初您幽默随和的接待,就不会有我与十五的情缘;感谢那些和我搭班的老师们,你们没有因为我所教的成绩不理想而采取敌对与歧视;当然还要感谢所有的老师、孩子还有家长们,在我担任校长的几年中,你们没有因为我的偏颇与不足而冷漠观望,而是果断升起信任的旗帜猎猎飘扬。正是这些包容与鼓励,尊重与关爱让一个永远摆脱不了一丝羞涩和腼腆的人勇敢地走向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所以我无法不眷恋和感谢这个校园,至少在我41年的生命历程中,这里让我感受到了尊严的几乎全部意义。上个月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教育,让人生更美好》,在扉页上我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行文字:仅以此书献给不太有名的北京十五中和她内心明亮的人们。后记中我补写到没有老师和孩子们,就不会有这些文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并不是这本书的真正作者。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我今天在这里向所有的孩子们郑重承诺:我捐出这本书的稿费和版税,以及自购1000册书的销售款项,预计5万元作为北京十五中“守直”文学奖的启动资金,我希望未来几年能通过更多的社会力量的汇集,让这个文学奖日益壮大,我希望孩子们勇敢地写出失落的纯真与正直,拒绝生活的平庸与麻木,去触碰还有生机的生命本体,为这个社会种下希望的种子。今天庆典的核心是教师文化讲坛和学生讲坛奖杯的揭幕与颁发,我希望明年是“守直”文学奖的节日。
因为爱与平等,这个校园生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自由的风吹佛在北京南城这个校园的每个角落,轻松与微笑逐渐成为一种标志。有人也许有一些看不惯,认为民主消解了力量,宽松助长了惰性,但这个校园因为种种原因而拥有了一种文学的浪漫似乎不应该是一种错误,而是一种机缘,我们能做的是跟随她的方向。
60年的记忆是一条悠长的河流,有时又像连绵不绝的群山,我们无法凭借一己的力量把这万水千山走遍,幸运的是我们内心不时涌动着自由的风,让这自由的风穿行在记忆的山谷吧,让漫山遍野的繁华富饶那些孤独的灵魂,让每一个颗心信仰真理,自在、轻盈、平安和喜乐!谢谢你们!
校长在学校周年庆典致辞 篇6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在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盛世华诞之际,我们迎来了北大附中45年校庆,首先我谨代表北大附中全体教职员工,向出席今天庆典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以及来自海内外的校友,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未能出席今天大会的海内外校友表示亲切的问候!
1960年,在陆平校长亲自关怀下,北大附中成立了,那是一个虽然十分艰难,但仍未失去信心的年代,以北京大学43名精英才俊和清华附属中学、104中学的教师组成了创业者的队伍,为北大附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
植下了福音后代的参天大树,开创了淡薄名利、宁静致远的朴实校风,他们是北大附中的建校元勋和功臣,是我们永致不忘的恩师。教从话语年年远,恩圣甘泉潺潺来。我们作为后继者,怎敢怠慢?虽然我校最早的建筑那一栋我们称之为“红楼”,我们曾经围桌吃饭的老的食堂,连同他们周围的景观、农田、村落、水塘、挖泥都已经化作历史的尘烟,但是我们创业者为孩子们深造鸿福的办学初衷,一直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北大附中的历史不算太长,但是它在艰苦岁月中诞生,在时代的风雨里成长,创业、磨难、辉煌、憧憬在坎坷和不凡中历练着它的与众不同,正如我们不悔当初选择了北大附中一样,我们也不应讳言,过去的坎坷岁月和错误、挫折,因为我们曾经在风口浪尖上接受过洗礼和考验,所以今天我们才如此稳重、睿智和清醒。
所以我们才更加懂得怎么样热爱自己的母校,怎么样尊敬自己的老师,不禁沧海难为水,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我们更该牢记教训,我们深深懂得艰难困苦。
我们拥有辉煌的过去,我们曾经参加金牌闪烁的国际发奖典礼,我们曾经摘得状元、榜眼、探花、桂冠,我们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母校培养了许许多多以莫晓艳为代表的优秀学生,我们学校拥有以张思宁为代表的杰出的教师队伍,我们的校友遍及大江南北,四海内外,在祖国的各行各业成就斐然,在世界的各地表现卓著,每一个北大附中毕业生都会自豪、骄傲地说我的母校是“北大附中”!
四十五年来,北大附中以百年北大文化为精神根基,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光荣传统,不断陶冶着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博大胸怀,始终追求着常维新的崇高境界。
四十五年来,北大附中坚持发展个性、涵养人文的办学宗旨,不断发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
四十五年来,北大附中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他们或者是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或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诚实劳动,他们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母校赢得了光荣!
四十五年来,北大附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大附中拥有了更加现代化的的教学条件,拥有了更加美丽的校园,北大附中作为一所名校,一直在恪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诺言,保持着自己的传统和特色,追求着高尚和远大的理想,我们的成长、成名不是靠暴发户的哲学,因为我们笃信后击博发。
今天的北大附中,堪称一方沃土,尽显满园桃李春风,我们衷心感谢所有为北大附中建设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老教师、老领导,衷心感谢所有在北大附中工作过的教职员工,衷心感谢始终关心北大附中发展的各界朋友,各级领导。
北大附中是北京大学的财富,是海淀的财富,是北京的财富,是国家的财富。没有你们,就没有北大附中,让我代表全体北大附中人,向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附中永远感谢你们!附中永远铭记你们的高尚师德和杰出贡献!
最后,让我再次对全国各地归来的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来自海外的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于我们同窗、同学的外籍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参加今天校庆与我们一同分享幸福的领导和来宾、记者表示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回家,欢迎你们又回到了母校北大附中,让我们一同祝福北大附中生日快乐!让我们一同祝福北大附中明天更美好!谢谢大家。
校长在学校周年庆典致辞 篇7老师、同学们:
金秋九月,是丰收的季节,今天我们迎来了延边二中60年华诞。在这里,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庆祝延边二中建校60周年,我代表延边二中向莅临庆典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校友、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家长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离退休老教师、全体教职工、同学们致以亲切的慰问!
六十载风雨兼程、半世纪一路高歌。延边二中建校于自治州成立之初,六十年来与自治州同呼吸、共命运。经历了建校之初创业的艰难和辛劳,也享受了新生的喜悦和成就;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的摧残,熬过了不堪回首的岁月;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恢复与发展,确立了吉林省名校的地位,成为吉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高中;特别是普通高中进入快速发展期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延边二中坚持“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科研提升”的发展策略,改革发展的步伐稳中求取,好中求快,注重内涵发展,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回首六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感慨万千。学校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大批中坚力量,像脊梁一样,挺起延边二中名校之躯。在一代代二中人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凝铸了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学校精神----“和衷共济、自强不息”。多年来,延边二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和谐发展”的育人理念,以“努力培养人格和体魄和谐发展,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和谐发展,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和谐发展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创新人才”为育人目标,大力倡导“诚信厚德、睿智善行”的校风,“为师、为范、求真、求实”的教风,“好学、慎思、博采、笃行”的学风,积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形成了以民主治校为基础的校务会议制度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了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多年来学校始终把教师做为第一教育资源来建设,打造一支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教师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70人,其中高级教师55人,特级教师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9人,州级骨干教师68人。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十年来基本建设累计投资达5800多万元,修建了体育馆、综合楼、实验楼、学生公寓、食堂,修建了标准化运动场,教学设施实现了现代化,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明显提高,高考成绩在全省重点高中中名列前茅,连创延边二中历史最好成绩。20xx年我校高考文科平均分位列全省第一,理科位列第三。20xx年高考成绩文理科重点率又双双突破了50%,本科率超过了93%。
建校六十年来,延边二中已培养的毕业生数以万计。这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在各行各业贡献着聪明才智,成就着祖国的伟大复兴事业。校友自身的成功也诠释着延边二中的办学成就,形成了名生与名校相互辉映的效应,正是“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因你而自豪”。
六十年的砥砺,一甲子的求索,证明了延边二中是一所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学校,是一所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学校。现在延边二中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担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扬优良传统,秉承学校精神,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内涵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
最后,祝愿延边二中在今后的征程中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祝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校友、家长、全体师生身体健康,工作进步、学习进步!
校长在学校周年庆典致辞 篇8日月更迭,春秋代序。20xx年10月,山东建筑大学喜迎甲子华诞。六十载薪火相传,砥砺前行;一甲子深耕广耘,春华秋实。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学校总结经验、展示成就、凝聚力量、共谋发展的又一重大契机,盛载着建大人的光荣与梦想。在此,我们谨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友人和广大校友校董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岁月如歌,薪火相承。1956年,原国家城市建设部成立济南城市建设工程学校,作为全国新建的十所土建类学校之一,山东建筑大学鸿基肇始、应运而生,正式开启了筚路蓝缕、筑基建业的奋斗征程。学校各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励精图治、自强不息,抢抓机遇、开拓进取,谱写了一曲曲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1958年,学校划归山东省人民政府管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山东建筑学院。1968年,伴随国家教育事业的调整,学校更名为山东省建筑学校。1977年,学校恢复本科办学。1978年,学校由“山东省建筑学校”改名为“山东建筑工程学院”。1982年学校成为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98年、20xx年,山东省机械工业学校、山东省地质学校、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四校融合,组建新的山东建筑工程学院。20xx年,学校在驻济高校中率先建设新校区,20xx年新校区正式建成并启用,学校办学主体东迁。20xx年,学校更名为山东建筑大学,并举行建校50周年庆典,书写了发展史上新的辉煌篇章。20xx年,学校成为山东省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实现了科学发展的新跨越。
栉风沐雨,弦歌不辍。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建筑类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以培育建筑英才为己任,缘“建筑”而生,依“建筑”而兴,因“建筑”而强,各项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多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家住建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秉承“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依托行业、开放办学”的方针,紧紧围绕“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学科引领、人才建设、管理创新、文化塑校”五大工程,办学规模稳步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以土木建筑为特色,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是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博士人才培养高校、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首批立项建设单位、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建设单位。目前,学校占地25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设有19个学院(部),58个本科专业,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设有全国唯一的“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6万余人。学校铸就了“厚德博学、筑基建业”的校训和“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15余万名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建大校友校董遍及齐鲁、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被评为“全国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学校不断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着力培养“基础实、适应快、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6个土木建筑类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学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近五年来,学生在“挑战杯”、数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100余项。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xx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xx年,顺利通过山东省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科技创新,特色突出。学校始终坚持学科的龙头引领作用,突出土木建筑学科专业优势,形成了多个在国内具有较强优势的特色科研领域和学科方向。拥有“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色建筑”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设有国家乡土文化遗产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有16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绿色建筑、土木工程、建筑节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等领域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4亿余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服务社会,造福桑梓。学校始终坚持发展面向城乡建设行业,颁布实施《服务山东建设事业行动方案》,积极对接“蓝黄”国家战略、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智慧城市、古建筑保护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50余项,有400余项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和产业推广,主持或参与制定了40余部国家与省相关行业规范标准。承担山东省和济南市40余项大型工程的项目管理,参与完成世博会山东馆、全运会自行车馆、中国足球篮球学院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学校荣获“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称号。
博识雅行,名师荟萃。学校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367人,其中教授191人、副教授544人,博士生指导教师30人,在岗硕士生导师510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等高层次人才41人,双聘院士、泰山学者等12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师38人。拥有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一大批专家学者、知名教授躬耕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推动了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对外交流,四海润泽。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台湾、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注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开办9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10余个学生访学项目,开办了留学生英文授课本科项目。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山东省建科院、青建集团等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180余个联合培养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各类奖教学金26项,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党建思政,担道领航。学校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胜利召开了第一次、第二次党代会,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学校荣获“齐鲁先锋基层党组织”称号。
绿色建大,人文日新。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推进“诸子百家进校园”,建设“建筑文化景观带”, 建成了建筑平移技术展馆、地图地契馆、山东民居馆、山东乡情馆、铁路工业及建筑展示基地,形成了40多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设立“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系列文化遗产保护重大课题与项目,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成立“鲁班文化研究院”,建设了校园文化成果资源库,培育形成了“筑基讲坛”“映雪求知”等文化活动品牌,进一步浓郁了校园文化氛围。
盛世新程,砥砺奋进。建大甲子校史,是历届建大人高蹈宏阔、砥砺奋进的历史,是全体师生筑基攀登、忘我拼搏的历史。站在甲子校庆、“十三五”开局、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起点,学校将立足国家建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大工程,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向着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启程再奋进,谱写着属于时代的风华篇章!
校长在学校周年庆典致辞 篇9老师、同学们:
在全州欢庆延边州60华诞之际,我们在此隆重聚会,共同庆祝延边二中建校60周年,这不仅是延边二中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全州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喜事!在此,我代表中共延边州委、州人民政府向参加此次校庆盛典的各位嘉宾、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良好的祝愿,向延边二中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向关心和支持延边二中以及全州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
延边二中是延边州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州属高中,也是与自治州同龄的省级示范性重点普通高中。她的成长见证了延边州教育发展壮大的历史,也见证了延边州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从1952年一纸筹建批文到今天的现代化求知摇篮,从昔日技术装备落后的传统校到今天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从当初人员少、规模小的普通高中到今天拥有3000多学子的省级示范高中,二中不断地实现着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探索与创新、光荣与梦想交织的时代乐章。60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延边二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和谐发展”的育人理念,“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科研提升”的发展思路和“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质量”的办学目标,自强不息,辛勤耕耘,顽强拼搏,为祖国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能力素质强、道德品质好,符合时代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特别是近年来,延边二中坚持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引领,积极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模式;以构建现代学校管理规范为目标,大力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以新的课改精神为指导,着力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以现代学校标准化建设为规范,努力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已经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声名远扬的省级重点高中,成为延边州基础教育的排头兵。
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延边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致力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增加教育投入,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提高人才素质和竞争力的关键来抓。在整合教育资源、统筹发展城乡教育、优化教育结构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延边二中是我州唯一的省级示范高中,对全州高中阶段教育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州委、州政府将一如既往地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延边二中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希望延边二中继续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加强学校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为促进全州教育发展再创佳绩,为国家和延边培育更多更优秀的时代英才。办好延边二中,是加快全州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延边二中的发展,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希望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支持延边二中的发展,切实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帮助解决办学困难,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外部环境。希望广大校友继续关注延边二中的发展,在各自的事业上不断开创新的业绩,为延边二中添光增彩。希望全体老师志存高远,敬业乐教,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崇尚科学,勇于实践,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共同谱写延边二中、延边教育和延边经济社会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在全州上下共同庆祝第28个教师节之际,我衷心祝愿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离退休教职工节日快乐,工作顺利,同时,衷心地祝愿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全体同学学习进步!
谢谢大家!
校长在学校周年庆典致辞 篇10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西财已走过90载岁月长河。回望西财90年来兴学报国的历程,我们不禁心潮澎湃。
西财的90年,是西财人主动担当民族复兴伟大使命,不断探索和实践西财道路的90年。
90年前,由上海“五卅惨案”催生的光华大学,立下兴学报国的宏愿。1937年,光华大学因抗战西迁建立成都分部,开启救亡图存的新篇。1946年,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更名成华大学,光华精神薪火相传。至1953年,由17所院校财经系科合并组建四川财经学院,揭开服务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幕。1978年,踏上复校复兴之路。1979年,划归中国人民银行管理,20xx年铸就鲜明金融特色。1985年学校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7年进入国家 “211工程”,20xx年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xx年入驻柳林校区,20xx年成为“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西财踏上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宏远征程。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学校先后提出建设“高水平大学”、“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并于20xx年明确提出建设 “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的奋斗目标;从开启“入主流、办特色、上水平”、强调四个“坚定不移”到形成“坚持内涵发展、实施核心战略、构建支撑体系、加强党的建设”的完整战略体系;从20xx深化内部管理综合改革、20xx年启动全面深化改革,到20xx年谋划以法治思维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西财逐步探索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
90年来,伴随着民族的觉醒、自强与崛起,历经西迁、合并、复校、更名、划转,西财浓缩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世纪变迁,为社稷安康、苍生福祉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西财的90年,是西财人始终坚守大学之道兴学育才,不断凝聚和传递西财力量的90年。
大学之本,在学生。西财在90年里培养了15万余优秀人才。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协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让更多有志青年从这里出发,去追求更高远的梦想。校友标记了大学所能达到的高度,决定了大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90年来,彼时的学生,此时的校友;此时的学生,未来的校友,西财就这样欣欣向荣、生生不息。
大学之大,在大师。无论是钱钟书父子、章伯钧、潘光旦、王造时、胡适、吕思勉、陈豹隐、谢霖等群星璀璨的光华大学时代,还是彭迪先、汤象龙、刘诗白、王叔云、许廷星、吴世经、刘洪康、曾康霖等名师荟萃的四川财经学院时期,一批批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名家大师曾在西财传道授业、著述立言,他们奠定了西财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坚实的办学基础。我们无法在此一一列举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但我们记住了他们的人生际遇、学术理想和感人至深的生活点滴。近年来,学校面向全球延揽人才,120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220余名海归全职博士、300余名国内一流高校博士、近百名高层次优秀人才,和许多爱岗敬业、默默耕耘、执着追求的优秀教师。我坚信,他们中正在孕育并必将涌现未来的学术大师。
大学之学,在学术。诸多名家大师在各自学术领域孜孜矻矻,留下许多登上时代学术思想顶峰的经典之作,如《资本论》最早的中译本、中国第一部财政学专著《财政学》、中国第一部货币信用论教材《货币信用论大纲》等;一批优秀学者在社会主义产权制度、转轨金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多个学科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西财也逐渐凝练出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金融学为重点、经管文法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老师们依托学科优势和学术平台,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研究等众多领域积极建言献策。西财也因此成为国家经济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前沿阵地和中国西部最重要的财经智库。
西财的90年,是西财人自觉倡导开放包容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弘扬西财精神的90年。
从光华大学“兴学报国”的办学宗旨到“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从“格致诚正”的校训到“修齐治平”的期待,西财从诞生之时起就融入了复兴民族的道义担当和融贯中西的现代精神,形成了光荣的爱国传统和优秀文化传统,这就是“光华之精神”。1935年,张寿镛校长曾对“光华之精神”有过精辟的论述:一在为革命而先导之义勇,二在顺世界潮流之科学,三在具王阳明致良知之心理,四在拥精神毅力之团结。1939年,谢霖先生与师生在光华园种下象征抗战必胜的“V形铁树”,即使经费自顾不暇仍收容300余难童免费读书,博爱精神感人至深。1946年,光华大学部分回迁上海,部分转办成华大学,冀望“东西辉映”、“合力报效国家社会”;即使文革十年,光华园满目荒凉,仍有多人苦苦守候,以至复校当日彼此奔走相告喜极而泣。改革开放以来,驰骋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校友们演绎着西财人勇立时代潮头当仁不让的济民情怀;其孜楼旁的大爱碑记,镌刻着西财人在山崩地裂时的主动担当;“大气为人、大智谋事、大爱行天下”的精神追求已深深融进西财青年品格……90年来,无论是在救亡图存的战争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西财人总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并升华了那个时代的核心价值理念,把兴学报国的家国情怀熔炼成 “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并为之源源不断地注入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抗震救灾的大爱精神等新的时代内涵。“经世济民”,反映了西财“经邦济世、强国富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宏大志向追求;“孜孜以求”,体现了西财人“惟日孜孜、无敢逸豫”的厚德载物情怀和上下求索品质。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西财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坚韧奋起,在顺境中抢抓机遇、开拓超越,跨越90载岁月长河行且益坚;正是这种精神,鼓舞着西财人无论远处江湖还是高居庙堂,始终心系天下苍生,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永不停息的努力!
未来,我们要坚守现代大学崇高理想。大学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关注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此乃现代大学历经900余年始终生机勃勃的根本原因。因而,大学真正的危机不在于外部力量的强大挤压,而在于内在理想的自我放逐。西财将一以贯之地追求“有灵魂的卓越”,体现在对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学、通识教育等现代大学经920xx年而形成的精神传统的传承与弘扬,对勇担使命、人才为本、学术为魂、开放包容、求是创新等西财90年来所积淀的优秀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对整个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兼收并蓄并深深融进大学组织每位成员的人格理想中。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永葆大学理想信念,继武日新、从善如流,造就一个大气优雅、风骨俊朗的西财。
未来,我们要坚定内涵发展根本道路。西财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以真正解决了多少国家、民族和人类自身发展以及未知世界的问题作为办学质量的最终评价标准;就是要聚焦决定大学发展类型、水平、层次和潜力并具有自我驱动发展能力的内涵指标创新体制机制;就是要统筹实施四大核心战略、完善四大支撑体系,构建更高水平、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体系。未来,我们必须坚定内涵发展根本道路,依靠大学组织内部变革的动力提升办学质量,打造西财品牌,守正笃实、久久为功,造就一个创意无限、活力奔涌的西财。
未来,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西财兴学育才,必须要由为已知社会培养人才主动转向为未知社会培养人才,增强学生对未知世界的适应力和创造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摒弃可能存在的浮躁情绪与功利思想,让每位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着力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大写的 “人”;要防范拔苗助长式的育人思维,着力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让时代渴求的“杰出人才”自然生长,奔涌不息。未来,我们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构建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忘初心、聚沙成塔,造就一个气韵生动、英才辈出的西财。
90年弦歌不辍,西财一路走来,波澜壮阔,虽经风雨,但坚定执着、勇敢前行。未来,我们将坚守大学之道,弘扬西财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创造一个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西财,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校长在学校周年庆典致辞 篇11同学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当记忆穿越80年时光向光阴深处漫溯,这是一种怎样的百感交集!当坚定的脚步丈量80年岁月长河,猛然回头怎不令人心潮起伏! 80年栉风沐雨,80年奋进拼搏。多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无悔挥洒青春,多少学子在葱茏校园激情演绎青春。所以,今天的庆典为在场的每一个人而来!无论您和这个校园有着怎样的缘分,此刻我们相聚在一起,只为一场隆重的青春纪念。
八十年岁月悠悠,八十年青春不老!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创建时名为“重庆市私立树人学校”,由爱国实业家杨若愚先生于1938年创办,先后经历更名,从“重庆市树人中学” “四川省重庆第八中学校”“重庆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到今天的“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八十年间,从最初的完全小学,到现今万余名学子济济一堂的完全中学,从私立树人学校,到如今的公办、民办一校五点,一路泥泞一路坡,一路跋涉勇开拓。
八十年岁月沧桑,八十年青春永恒!因为八中人“乐育天下”的理想未变,“育人为本,追求卓越”的信念未变,“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未变!从建校伊始的“求知”“修身”到解放后的“求真务实”,再到新时代的“立德树人”,八中从“教育救国”到 “为国育才”,让青春闪光的情怀未变,让教育充满温情的责任未变,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未变!
教育是青春的盛宴,学校是青春的原乡。今天学子青春蓬勃在校园,明天学子青春将灿烂在世界。邰亚臣先生说,学校教育不应该属于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和集约化,它是旷野中的乡村、山谷里的小溪、田园里的牧歌。的确,教育应该是属于自然的,我们在炊烟缈缈中体会悠然,从细流涓涓处感受从容。我们坚信,学习是辛苦的,但青春应该是幸福的;成长是漫长的,但青春应该是永恒的。为培养“合格公民,优雅学生,卓越人才”,我们秉承八十年来的办学积淀,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们开设选修课程、专家讲座,社团活动、研学旅行,只为给稚嫩的青春提供营养丰富的大餐,只为让活泼的青春能美丽绽放,只为让冲动的青春多一份智慧的理性,只为今天的青春明天依旧色彩斑斓。
八十年,在我们的学校里,长者致其慈、幼者致其敬、师者致其严、弟子致其恭,有序、谨严的校园文化氛围滋养出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感召下,曾经的青春学子成长为敢担当、有作为的国家栋梁。他们中有:肖秧、黄启璪、张其锟等一大批政治家,他们施政一方,造福人民;江育林、江朝余
校长在学校周年庆典致辞相关文章:
校长在学校周年庆典致辞
上一篇:感恩母校的信
下一篇:领导在感恩节上的讲话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