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通用20篇)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1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内容关注学生的兴趣又富有时代特点,反映了美术教材内容体现传统与时代的关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更将实现科学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这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种类、功能、造型等相关知识,学习表现机器人的多种方法。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本课设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绘画表现.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觉得能够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了解机器人,并且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思考,展开想象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用绘画形式表现的机器人造型与功能.
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用不同几何图形拼贴机器人的游戏,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 为解决学生在造型时作好铺垫。在介绍什么是机器人的时候给学生们播放了 一段录象片,使学生更加了解机器人,为设计做好知识准备.
为了突出重点,,我分析并将收集得大量关于机器人的图片和资料进行归类,充分课本中贴近学生生活中的机器人重点欣赏将种类归为:助人、娱乐、奇幻的.并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接着从外形上启发学生的造型表现.让学生们了解机器人的造型不仅有人的形象,还有车型,动物型,几何体型等等。在这一环节中,我始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发现.学生在思考、回答中学习得非常认真而且感兴趣,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解决学生创作的难点时,采用的几何框架起稿,定好结构,再与学生互动中进行个性的添加.重点是师范动作及服装等的设计.这个环节中,学生大多有自己的想法了,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如何来组织画面,从动作,外形等方面实现设想.示范不必完成,却可以展示课前准备的完整稿范画,让学生提升画面整体的把握能力.
反思本节课也有几点不足,第一,我在教授与欣赏图片和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占用的时间有时会过长,遇到学生过分的积极就不会把控好,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好地规范和要求,做到静问精答,争取留足时间给学生创想的天地.第二要在示范前就讲明黑板示范只有一边,画过就会擦去.并明确要求创作时不许临摹.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动脑,展现自己的创意.最后在评价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评价能力,可以多评几个奖,如:最佳造型奖、最新创意奖.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2机器人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充满了神奇的诱惑,孩子们随口就能讲出好几种机器人,孩子上课的积极性很高。备课时,把本课分成2个课时来学习,先是用绘画加想象的方式来表现机器人,然后是利用废旧材料动手制作立体的机器人造型。可在实际上课时,孩子带的材料不是非常充足,有的甚至会忘记,因此我让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画机器人,另一组用废旧材料制作机器人。在课前导入部分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录象片,使学生更加了解机器人;在介绍机器人的种类与功能时利用大量的图片进行说明;结合生活中的机器人和绘画作品中的机器人的造型来启发学生的造型表现让学生们了解机器人的造型不仅有人的形象,还有车型,动物型,几何体型等等。在这一环节学生学习的非常认真而且感兴趣,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对于用绘画来表现机器人,小朋友都能说出自己的创作意向,他们赋予了机器人超乎想象的本领,有时让我们这些成人也颇感新鲜。这充分说明了孩子想象创造能力的可贵。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机器人的认知来源大部分都来自电视或漫画书,真正看过机器人的学生几乎没有,这也反映了我们学生课余生活的相对单调和社会公共设施的相对落后,所以学生画中的机器人大都是方方的脑袋,方方的身体,外加一双圆圆的眼睛……形象好象比较单一,制作的机器人相对来讲完成还是很出色的。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3《机器人伙伴》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种类、功能、造型等相关知识,学习表现机器人的多种方法。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觉得能够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了解机器人,并且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用绘画形式表现的机器人造型与功能。
为了突出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关于机器人的图片和资料。在课前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用不同几何图形拼贴机器人的游戏,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为解决学生在造型时作好铺垫。在介绍什么是机器人的时候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录象片,使学生更加了解机器人;在介绍机器人的种类与功能时利用大量的图片进行说明;结合生活中的机器人和绘画作品中的机器人的造型来启发学生的造型表现让学生们了解机器人的造型不仅有人的形象,还有车型,动物型,几何体型等等。在这一环节学生学习的非常认真而且感兴趣,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反思本节课也有几点不足,第一,教师在教授与欣赏图片和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占用的时间过长,学生造型表现的时间稍短些,如果在这个环节能够更加合理的分配时间那么学生在造型表现和展览讲评环节会更合理.第二要在评价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评价能力,如评最佳造型奖时有很多学生符合条件结果老师只准备了一个奖杯,会让很多学生失望的.今后要注意这一点.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4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应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 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其次,应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应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计算结果帮卖方开发票写金额)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钱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要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针对性强,且具较强的开放性。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在例5教学后,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加深理解:其一,举出老师生活中购买东西的例子,有的钱保留一位小数(商场不收分了),有的钱保留整数(自由市场讨价还价,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其二,通过一道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其三,安排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明确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结合生活实际,根据3个商场的价目表,让学生设计购买3样东西的方案,由于学生要考虑到价格、质量、路程、时间、信誉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多种方案,是一道开放题。学生既得到了技能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5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在于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
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6历史故事《孙中山破陋习》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活泼能干与缠足时和缠足后的肉体与心灵上的痛苦,揭示了缠足对中国妇女身心的残害,讴歌了孙中山从小敢于同封建势力做斗争的精神。
听了薛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我有以下收获:
一. 紧扣文本,精心设计问题
在体会姐姐缠足时的痛苦环节,薛老师用了三个问题“用的布条是什么样的?怎样缠?姐姐的表现是?”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体会缠足之苦;在体会孙中山生气与心疼交织的心情时,相机追问:孙中山在生气什么?又心疼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孙中山的内心,深入解读文本。
二. 补充资料,注重拓展
本文所写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年龄阅历关系很难体会到缠足之苦。薛老师精心设计了以下环节:利用多媒体出示正常脚部骨骼和被缠小脚的骨骼对比图,并且配上缠足过程文字说明;通过补充资料古代审美“三寸金莲”与学生动手量一下自己脚部的历史与现实的.鲜明对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缠足这一习俗之陋。
三. 说话训练,加深体悟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后的省略号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白,薛老师巧抓训练点:妈妈进了房门,继续( );姐姐越来越( );孙中山站在门外。让学生在说话中加深缠足陋习对人的残害的体会。在学习最后一段时,通过拓展“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会说什么?”创设了几个情境,让学生在说话训练中体会缠足陋习破除的大快人心。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7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这两种教学法,在只有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农村小学特别适用。观察法。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面说说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范读法。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8本课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张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想*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全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其中蕴含的道理比较深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感悟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彼得说的话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讨论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 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 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出来。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整个课堂是轻松民主的,我对孩子们充满了信心, 在孩子们一次次地突破难点的时候,我的内是愉悦的,然后我想到我平时对孩子们的能力和认知水平都小瞧了。我惊叹他们可以轻松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彼 得.弗雷特种的是花,为什么他说自己找到了真金?他为什么要无比骄傲地说?他为什么说他是唯一的?等等。他们一针见血的切中了文章的要害。当然,他们在解 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语言不是组织的特别恰当和到位,这和他们的语言积累和表达水平是相关的,这时候我及时地帮助他们归纳和总结这个深刻而有哲理的道 理,我觉得这不是代替学生说话,而是有效地帮助孩子更好地认知。
在一步一步孩子们突破难点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些心急了,有的地方处 理的不是太到位,比如:我让学生找彼得和大多数淘金者表现不一样的地方的时候,没有耐心地让孩子们找准那些词语,比较不同,有些泛泛而谈了。在对“真金” 的讨论展开的时候,我有些高估了孩子的语言水平,怎么用浅显的语言表达,这成了我要探讨的方向。
这节课,我定的第一个目标,是要引导学生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我觉得正确流利可能做到了,但是有感情远远不够。因为读的太少了,没有对全文的整体朗读,对关键句段,没有细致地指 导。这可能和时间不太够有关,但是主观原因还是存在的,教学环节的缺失和朗读训练安排的度不足,这都是造成学生没有能够有感情朗读的原因。以后在备课和教 学中在这方面要加以改进。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有很多惊喜,我希望的是我给予学生更多可以发挥个性的空间,能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能给予学生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另外,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课堂不呆板,课堂上有惊喜,课堂上有创新,我会朝着自己预想的目标努力!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9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会用自己独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在阅读过程中,同样会有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的这种的感悟。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桂林山水在作者的眼中,在作者的笔下真得很美。学生从阅读中能很快地体会到这一点。在教学片断中,我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美,学生很快就从文中找出优美的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我更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桂林山水的美,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学生说能看见小鱼在水中眨眼睛,要知道鱼的眼睑是一层透明的薄膜,那么水有多清啊!而螺蛳的蠕动又能感受到水的清洌。这样的回答引起孩子的共鸣。虽然没有文本描绘得那样优美,可我认为这更符合学生的特点,闪烁着童趣的灵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用心感悟。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10《麋鹿》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层次清晰地介绍了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叙述了它们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坎坷命运,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
对于这样的说明文,《语文课程标准》也在阶段目标中提到,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篇课文内容简单,条理清楚,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师引导学习,学生很有可能会索然无味。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学生才会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实现三维目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麋鹿》的课堂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正好语文《补充习题》上有两份表格,非常适合孩子通过阅读课文后进行自主填写。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先默读课文,自主填写表格,然后再集体交流。这样,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有了很多的静思默想的时间,所以在交流的时候就比较有条理,说得比较充分。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踊跃发言,一改平日里寥寥无几的举手。可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是相当重要的。在学生交流的时候随机进行朗读指导,探讨说明方法的运用,谈谈自己的感受,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11一、是从现实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做数学,教学中多次营造现实情景,用“‘分’后面小钱怎样处理”,“操场面积保留到哪位”等具体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思考体会近似值的产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突出“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在学生掌握近似值有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是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教学中提供了很多让学生表达,倾听,提出自己想法的情景后体会,如讨论“分”后面的“千”怎样处理,讨论操场面积用近似值还是用精确值表示,截取到哪一位,这些交流后讨论都深化了学生对近似值的理解,丰富了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是创造性使用器材,如把例子情景化,把练习二第三题进行改造后作拓展数学内容,这样创造性使用器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能体现生活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12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于如何点亮小灯泡,学生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在这节课中主要是使学生学会使用新的装置——小灯座和电池盒,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并在使用这些装置建立电路和探索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地建立电路的经验。
根据这样的理念,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采取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设计组装点亮一个小灯泡的电路,掌握电池盒、小灯座和导线的安装和连接方法,画出简单的线路图,形成一个简单电路的概念。但是由于学具袋中的学具质量不是很好,导致很多学生在安装小灯座和电池盒时,时间用去了一大半,而且个别小组没有成功安装好,因为有些材料被折断了。后来让学生点亮一个小灯泡,并画出简单电路图时,大部分学生显得很是困难,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玩上面,根本没有按着教师的要求去做。个别画出来的电路图也是不准确的,导线没有画直,小灯泡画得不准确,电池盒也画出来。没有真正形成简单电路的概念,所以我只好临时改变教学流程,将下面的内容安排在下节课。
今天我承接上节课留下来的内容又上了一堂课,指导老师也来听我的课。总感觉整个教学流程不是很好,学生方应慢、交流部积极;而且对于上节课的知识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到位。存在的主要问题:1、指导组装用电器时,注意点强调未到位,使个别实验组在安装电路时小灯泡没有亮,未找出原因。2、学生在用不同的方法使多个小灯泡发亮的实验操作后,才展示其中一组连接的实物图,这并不能代表全班学生的做法,太过局限。学生的电路图画的不规范,没能及时的纠正。
所以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不同的方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时,他们实验的很慢,显得交流的时间很紧迫。后来指导老师给了我一些意见:1、不要让一个小组中的一个学生来画电路图,让他们先都画着实是看,在让他们动手做实验;或者是让完成好的小组立刻上黑板画出电路图,接着跟大家一起交流画出来的那些连接方法是相同的,哪些方法是不同的,并指出不同在哪里,让学生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使学生意识到使两只小灯泡亮起来可以有两种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去试试第二种方法。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13《蒲公英的种子》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同,从而告诉人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
新课标“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尊重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为立足点,围绕“读好书”这一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依据阅读教学特点和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以读代讲,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文本读正确,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创设朗读情境,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也许要到天涯海角。如果你们现在都是蒲公英种子,一阵阵风吹过,你们飞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从你们身旁飘过,你感觉怎么样?教学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进去――理解课文,读出来――表达情感)。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14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角的大小的比较、画相等的角。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让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验,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体验类比和转化的思想。
一、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我在上课时认真把握了以下几点:
1.首先在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导入问题的设置,达到对旧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复习的同时引入角 的比较,引人与新知识的讲解融会贯通,一气呵成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迁移的能力,用类比的思想引出角的大小的比较。
2.在角的形象比较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灵活地学习知识。
3.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随着问题的步步深人,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突出了本课时的重点,也分散了难点,最后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4.作图的折纸操作应作为一个补充知识,不必强求知识的记忆。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等活动,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在画时,画相等的角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究,如何画应是老师必须给予提示与讲解的,特别是如何放角的顶点与边。
6.角平分线的知识是一个几何中的重要知识点,虽然在此不是重点,但在教学中,老师不能放松,而是要加强讲解。
上课时采用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以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公园导游路线图引入角的大小比较。
(2)利用课件,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展示叠合法的操作。
(3)回忆用度量法,使学生掌握角的大小的比较的一般方法。
(4)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和与差的运算。
(5)问题引申,引导学生发现角平分线,并归纳角平分线定义
(6)典型例题,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本课,自始至终渗透着实验、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反映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新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思考,善交流的良好学习惯。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是教师成长的至理名言,许多教师有较深刻的体会。
如果一个教师或许工作了20年,没有反思,也只是一个经验的20次重复。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原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是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
为什么只有经验不能成长?为什么经验加上反思就成长了呢?
1.反思使经验(含教训)变成教学智慧,从发生的事件中得到启发
叶澜先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教师越能反思,就越是好的教师,越能使自己的经验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一位数学老师教的学生成绩总比别人好,别人问他是什么原因,答不出,后来通过反思,发现原因是每个学生只用一个作业本。学生要隔天才能看到先一天自己做的作业情况,经过认真总结,他的经验就提升为及时反馈原理,讨论时,老师们也认为,只有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与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反思能帮助自己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反思能帮助教师从每天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反思的目的不只是回顾过去,而是为了指导未来的行动,反思帮助探究和解决问题,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有的教师在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佳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分好小组,选好组长,做好培训,用好评价,加强引导,如果将这五个环节的工作做好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就会好起来。
我们认为,教学中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不认真反思,不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反思使自己学会教学
教师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入手,对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的体验进行回顾,从而使自己变得成熟。
反思是自己帮助自己学会教学的好途径,某个内容教学失败了,反思为什么,下次就可以改变教学方法,逐步就学会教学了。
无论是教学的失败,还是教学的成功,教师只要认真反思,分析失败的原因,提炼成功的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也是任何教育理论所不能替代的精华。
4.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反思可以由教师自发行为变成自觉行为,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使教师全面发展。
按照教师职业特征,一般认为,5年以内是新手型教师,关注的是具体的教学技能;5年—10年是适应型教师,关注的是教学策略,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综合应用技能;10年—20年是成熟型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理念;20年以上是专家型教师。但自己不把握进步的机会,是不会自动越级的,可能到退休还不成熟。
通过反思,不只关注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成绩;还应关心教师本人如何在教学中得到提高,不是年复一年机械重复自己的工作,教师需要做自己成长的有心人,才能缩短成熟的时间。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16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本节课是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课时。
在新课讲解方面,我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何用好基本不等式,需要学生理解六字方针:一正二定三等。这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尤其是“定”的相关变化比较灵活,不可能在一节课解决。因为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第二节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正”“等”的意义。
我设计从例一入手,第一小题就能说明“积定和最小”,第二小题说明“和定积最大”。通过这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一正二定三等”。然后再利用这六字方针就最值。这是再讲解例二,让学生熟悉用基本不等式解题的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解题。
巩固练习中设计了判断题,让学生理解六字方针的内涵。还从“和定”、“积定”两方面设计了相关练习,让学生逐步熟悉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包括课前预习,例题放手让学生做,还有练习让学生上台板书等环节,都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典型错误,及时纠错,达到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复习引入的例子过难,有点不太符合文科学生的实际。且复习时花的时间太多,重复问题过多,讲解琐碎;例题分析时不够深入,由于担心时间不够,有些问题总是欲言又止。练习题讲解时间匆促,没有解释透彻。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17《花的勇气》这节课结束了。从这节课当中,我也悟到了许多东西。
这节课我本身按照“三环节自主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出来的。可是最后上出来的效果,并没有达到完全自主课堂的要求,经深入思考和探究,我总结出两方面的原因。
1、我上的是自主课堂当中的展示环节,可是第一环节的自学部分没有走实,学生并没有完全按照导学稿的要求认真地将第20课“花的勇气”预习到位,而我也没能将学生自学的结果及时进行检验,就盲目地进行了第二环节的教学。因为学生们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导致许多人在课上无话可说,无题可问,课堂气氛稍有些沉闷。
2、面对这种孩子们无话可说的尴尬的情况,教师的课堂机智还很不够。当时我心里很着急,于是,就开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追着去问,去讲解引入,这样就回到了“老路”----我们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当中,完成了这一堂课。现在回想起来,如果面对着当时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能够多给孩子几分钟思考,或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静静地“等待花开的声音”,然后再抛出一个新颖的有争议的问题,课堂效果可能会比现在的结果要更好些。
课堂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我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在教师自身。这就要求我平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自学的有效引导,谨慎走好每一步,这样学生们才会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情可诉。但是,从这节课当中,我也发现了很多具有亮点的东西,比如我班学生的思维普遍很活跃,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个别学生的语言也很优美,如果引导到位,学生们在写作、讲话方面很具有发展潜力。
课堂上需要严格规范地管理,学习步骤上需要扎实稳健地实施,这是我和我的学生们下一步需共同努力的方向。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18诗歌教学是我比较得心应手的部分,但昨天上柳永的《蝶恋花》并不能使自己满意,因此耿耿于怀,仿佛吃了一个苍蝇。于是今天继续上这首词,带着同学把这首词往深处挖掘。在今天的课上,引导一个词一个词的想象、联想、品味,一个词一个词的夯实对这首词的理解,带着学生去想象作者留白的地方,留白的地方往往可能是情感最深处。在课上讲到了悲剧命运,讲到了个体和传统之间的矛盾,讲到了孤独和苦难注定是时代先行者的宿命,等等。从课后学生朗读的效果来看,学生的认识的确经历了较大的飞跃。这节课能够说是上出了深度来的。
教训主要是两点:
一、朗读教学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抓手,从停顿、语气、语调、音响等方面提出确切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明白从哪些方面琢磨朗读的方法,如何着力提高朗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以期通过逐渐的悟入而提高对某一首诗歌作品的朗读能力,是很不保险的。对于语感较弱的学生,有时一句一句的教朗读方法,都是有必要的。
二、诗歌作品的教学要紧扣诗歌中所写的景物,因为景物,也就是意象,往往是打开诗人心灵大门的钥匙,从感受景物特点的角度能够很好的切入诗人的情感。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诗人情感复杂幽晦的诗歌作品,就更需要带领学生一点一点的品味意象,品读语言。
总之,这次第一课时之所以不成功,是吃了备课时操作方法考虑不细致充分的亏,第二课时之所以能令自己满意,也得之于对症下药,抓住了具体的操作步骤,搭建了明确可靠的脚手架。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19本节课内容是《分数乘分数》,它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难点。教学设计中主要是突出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首先在情境中,先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然后通过直观演示,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二分之一,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猜想,由于学生已有了分数乘整数的基础,所以不难猜出结果,接着就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分数乘分数为什么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再借助教材中“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算式与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类似几道题的“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小结分数乘分数的方法。在计算法则的发现上,因为在前面花费了许多的笔墨,到法则的形成时,就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五个算式让学生观察“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由于本节课只是初步让学生通过折纸活动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整节课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的直观感受上,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于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的流程是非常清晰的,由复习到新授再到练习老师都对教材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并且非常熟练自己的教学程序。
反思本课的教学,在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时,有点重结论轻过程之嫌。如果加上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的环节,可能更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另外,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如果在原来的题目上直接约分,学生往往错误率相对高一点,于是一律要求重新抄题再约分,因此在练习中要求先约分再计算时,学生基本都是先抄好题目,然后在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的,其实这一个环节可以放在第二课时中进行,放在这里让学生倒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 篇20《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我该“教什么”。我先是把课文读了两遍,以希望内心里能涌现出一些构思的激情。可是好几天里,我一直是停留在以“导游的身份”去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层面,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他们存有兴趣去读这篇文字。然而我始终没有设计好中间的程序,因为我遇到了一个难题:那样一来,我的训练点应该放在指导学生转换句式上,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而不可能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进行引导了,这样是有点偏离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了。再说,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究竟不只是告诉他们一些知识,而是应该引导他们对一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去思考和探究这些事物或现象。当然,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如果把这一课的目标定位在对语言的复述训练上,也是可以的。
我执教的班级学生,是属于基础不太好的那类,对学习的兴趣尤其不够,一般的常规模式的教学,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致。课堂学习中,常常会有很多学生自顾自的做自己的事情。针对这样一篇不是很生动的说明文,我应该怎么定位呢?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这是我困惑最多的。
这一课是一篇说明文,应该有一些新知识点,比如:说明文的一些说明方法,是必须要让学生要知晓的,并要尝试一些说明的方法;课后的问题:借助具体的文字描写,让学生弄清楚“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是本篇课文学习的重点;想象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办法和艰辛过程,这是基于文字表达上的头脑再现,需要指导学生有效达成。可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好像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致。该怎么实施教学才能完成以上的几个目标呢?
我又读了这篇课文,而且反复查阅资料,期求再寻找到新的视点。我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我是一位导游,带着一群游客到金字塔参观游览。导游针对金字塔的特点和建造分别进行介绍。如果能转换好句式,效果应该也是很好的。但是我打算突破这种常规思维,因为在10年前,我就这样执教过这一课。
机器人伙伴教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