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通用15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帮助学生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齐读题,理解:“辩”——争辩、辩论,“日”——太阳。
学生质疑: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
【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通过对“辩”和“日”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提出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便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2、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老师帮助解决难读的语句。
3、读课文,对照课后注释、查字典,自己尝试弄懂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4、学生复述故事,老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5、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古文的学习,先要读通、读顺、读熟,再求理解、翻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由于有注释的帮助,本篇古文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读懂,当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不到位时,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此环节的教学,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
“辩斗”的观点: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辩斗”的理由: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由于两小儿观点不同,看太阳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不同,两小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我们分组来读一读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弄清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在反复的品读中感受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
3、开展“辩斗”。
(1)理解“辩斗”的意思。(争辩、辩论、辩驳)
(2)学生反复诵读两小儿“辩斗”的内容。(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小组合作展开“辩斗”。
激烈的“辩斗”就要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请你与小组的辩友合作,好好练习。
(4)请两学生上台当两小儿进行“辩斗”,老师友情出演孔子,师生一起上演一出《两小儿辩日》。
4、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两小儿的观点,孔子赞成谁?反对谁?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介绍孔子,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3)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感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辩斗”这一环节巧妙地再现故事的情境,使平面的、静止的文本变得可感、可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仅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语言,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悟。】
四、评价人物,抒写感受
1、读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你喜欢这两小儿吗?为什么?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
2、结合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评价的目的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能力。因此,让学生谈谈两小儿和孔子,写一写自己感受,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表达欲望。当学生理解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后,就可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学以致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尝试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早晨中午
近大车盖盘盂小远
远凉沧沧凉凉探汤热近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2【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设计特色】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课激疑
在上课之前老师迫切想了解一个问题:咱们班是女生聪明还是男生聪明……(板书:辩)
大家辩论的非常激烈,老师发现我国的汉字非常有趣,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个什么部首,两边像是什么?是谁聪明,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在下面学习课文时一见高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有关辩论的故事,看到这个“辩”字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由“辩”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定向研法
看老师写课题。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那么,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还应该做几件事?(引导学生来定向:朗读背诵译文)
这几件事如何去完成?
三、自学释疑
1、范读
好,让我们先来把课文试着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生读)感觉如何,有什么收获?
读不通顺就是收获,因为你已经感觉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生谈)想听老师读读吗?好,老师读时请你认真听听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笔画一画。(师范读)听懂些什么吗?
(必要的范读和领读放在学生“悱”“愤”状态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2、领读试读
来,先跟着老师读一遍(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领读)。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摇头晃脑地读,前俯后仰地读,都行,开始吧。(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
3、讨论读法→练读→评读
读,已经通顺了,我们先来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懂了吗?(鼓励生畅所欲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收获真不小,看来多读确实是个好办法。
(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4、合作译文
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把原文翻译一下吗?大胆地告诉老师译文中有什么困难?
(刚才大家纠出了一群小坏蛋,这是我们译文中的拦路虎,害怕吗?好,下面我们就封杀拦路虎!)老师已把文章和注解搬到了屏幕上(课件)。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谁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试着嘀咕嘀咕,自己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和同桌商量解决。
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
(一遍遍不同形式地翻译,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四、合作汇报
好,老师还有一个难题,(发表)生看看难不难,但老师的要求可有点难,请注意看要求(课件):
四人一小组合作填写,共同汇报。但四个人必须用四种方式填写表格:1 用一个字填写;2用现代语言填写;3用原文填写;4 口头叙述。
日始出时日中时
人物观点理由观点理由
小儿甲
小儿乙
(小组合作一表四填,一举多得,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合作创新的体现。)
五、诵读表演
师生分角色→分组分角色
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女生扮“一小儿”,男生扮“另一小儿”,老师读旁白,咱们看看哪“一小儿”读得好。男女生不分上下,我们再分级分角色比赛比赛。
(此环节是朗读的基础,重点指导语气)
读得不错,下面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其它同学呢,任务就更重了——做导演。既然是导演,就要认真看演员表演得怎么样,并及时给予指导。好,老师演孔子(孔子本身就是老师吗),下面我再代表《两小儿辩日》电视剧剧组在你们中间招聘两名优秀演员和一名解说员,有意者速来报名。(指名并征求分工完毕)
第一次排练我们先用现代话演,这叫《新两小儿辩日》,其它同学别忘了你是导演。当演员语言、动作等表演不到位时你可以随时叫停,给予指导。注意,排练开始!
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先小组试一试。
(表演时揭示写作特点与顺序,为学生背诵做铺垫。)
现在,谁能把这篇课文背一背呢?不要急着说自己不行,先试着嘀咕一遍,试试再说吗。
好,谁敢站起来跟老师一起背一遍。
(使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背诵相得益彰。)
如果你是孔子,你会如何回答?(到底一日内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有无变化?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有何办法?谁能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对两种现象做出科学解释,或者用老师这儿的“太阳”(篮球)和“地球”(乒乓球)来做以解释。
六、自评自结
学了这篇文言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其中孔子是一位什么人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使学生从故事和人物身上受到启发,由所查资料初步了解孔圣人,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回忆这堂课,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忘情地七嘴八舌地说一说:
1、本课学习重点是什么?
2、这节课学习过程有几个环节?
3、本节课的重点你掌握得如何?
(有总结才会有发展,及时的反馈强化有助于知识的形成与方法的掌握。)
七、探究作业:
1、把《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听,并考考他们。(必做)
2、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努力做)
(1) 三人行,必有我师。
(2)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 温故而知新。
(4) 学而时习之。
(5) (简单古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3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 于革 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 教育 。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 故事 。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一、预习探究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畅谈初读后的感受,学生会谈到会被班长为革命,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这样能及时释放学生心中的感动,又能根据学情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品读体验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 为什么 让你感动。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 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 证明 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② 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⑴ 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 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 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 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 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 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 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懂得把“?”拉直变成“!”的含义,并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好处。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具体事实证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具体事实证明一个观点。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
老师:多媒体课件、分析三个事例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 形象导入,点明观点
1、 黑板上画出“?”,让学生认。
2、把上部分拉直会变成(“!”),板书“!”从而导入课题
3、读课题。
二、质疑题目,解释观点
1、读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2、了解“司空见惯”的意思以及来历。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明白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的意思以及这句话所表达的好处。(指名回答)
三、学习事例,证明观点
1快速默读3、4、5自然段,圈画出3个事例的发现者,发现的问题,研究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并做上相关的批注。
2用简短的语言完成表格。
发现者
发现的问题(?)
研究过程
得出结论(!)
3、交流表格的填写,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表格的填写。(指名回答)
4、交流三个事例的相同点。并从中明白3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但侧重于介绍发现问题和得出结论,在于证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
5、运用这种方法去介绍“功夫不负有心人”,侧重于介绍事例的过程部分才能显出“功夫”深。
6、相同的事例为什么要用3个,1个或两个不行吗?(一个是偶然,两个是去无独有偶,三个就是真的了)(指名回答)
7、作者说完了三个事例觉得还不够,又作了一个总结,请同学读第6自然段,说说“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8、说说文中3个事例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再说说它们的区别。(指名回答)
四、感悟精神,总结观点。
1、经过事例论证,得出一个什么结论?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从这一段中告诉我们真理难不难,为什么?(指名回答)
2、都说发现真理不难,请同学们继续读第8自然段,这一段告诉我们发现真理容易吗?为什么?(指名回答)
五、体会写法,仿写练习。
1、课文学完了,我们来看一看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本文先点明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例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2、课件出示议论文的三要素
3、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如“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课堂上写,口头交流短文的选材和提纲)
六、作业。
1、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搜集你感兴趣的成语的出处,回来和同学交流。
七、语言激励,总结下课。
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真理,理解了“?→ !”这一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一文章体裁,相信每个同学收获都很大。老师希望你们作好充分的准备,学习科学家们那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的本领,学习他们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将来也能把一个个“?”拉直变成“!”,也能自豪地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名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6学习目标
1. 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感知课文内容。
2. 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3.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4. 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预习查评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3. 作者简介
预习查评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3.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__),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尿毒症,靠着每周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20__年12月25日下午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31日凌晨去世。
正字正音
吓唬(xià hu) 挨(āi)绊(bà) 耽搁(dān ge)揉(róu)
绽开(zhà) 沉郁(yù) 缥缈(piāo miǎo) 急遽(jù) 惆怅(chóu chàng)
惊惶(huáng) 依偎(wēi) 消逝(shì)
解词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空空落落:空旷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的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惆怅:伤感,失意。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着。
消逝:消失。
初读感知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讲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序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2. 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思考探究
1. 默读课文,说说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为什么对这一天记忆如此之深?
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里经历了由盼望到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理变化。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盼望,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令“我”记忆如此深刻。
2. 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你的看法。
探究一: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惶并且道歉的表现,又体现了她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探究二: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对吸纳对孩子的承诺。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是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思考探究
3. 文章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式描
述“我”的心理。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
(我蹲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思考探究
3. 文章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式描
述“我”的心理。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写“我”看到希望越来越渺茫时的伤心与失望
积累拓展
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 那是一个礼拜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昏
暗下去”在这里有几层含义?)
有两层含义:表现了天色的变化,表明了傍晚的来临,天色越来越暗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
2. 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句中的观察点发生了转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这样写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其实也表现了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景。
3.
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抚摸着我的头,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
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因而“惊惶”,连声的对“我”说对不起。
归纳总结
1. 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表现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
2. 试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
运用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文章首尾呼应,行文自然。
达标检测作业: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7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喜欢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8人,其中男生5人。学生多为外地生,来源广,素质不一,基础参差不齐。总体上看,学生上学期期末成绩有所上升。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末期,面临升学压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一个积极端正的心态来面对。
三、教材分析
1、内容和编排: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2、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3、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改革中要求重视课堂教学环节,要求教师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中,围绕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设学生全身心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奉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四、教学目标
1、在语言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和学会生存的启蒙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10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8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多音字“转”的读音及 “锲”、“诞”等字的写法。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本语言及标点符号生动,准确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情感与态度
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科学规律,增强自己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相关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课前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少写一个“诞”字。
1、学习“诞”字。
2、初步理解课题。
3、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指导写字。初步了解课题的意思,为解决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作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从课题入手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作者简介则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二、检测生字词
1、(课件出示)。
2、哪些词是你以前很少见或没有见过的,请大声读一读。
3、哪些词容易读错?重点掌握“转“的读音。
4、哪个词最容易写错?锲而不舍的“锲”字。
5、联系刚才的情境理解“无独有偶”。
设计意图:本课出现了不少的四字词语和专业术语,专业术语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但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词语也应该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点。本环节学生会的不教,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理解和运用词语,屏幕上的词语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深入研究三个事例
1、总结事例。
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
2、学生研读讨论并汇报,完成研读表的填写。
(课件:研读表)
抓住“敏锐”、“立即”、“百思”等词语体会事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总结共同点。
找生汇报。用上“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因为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
(这一环节老师尽可能以尊重学生的理解表达为主,多鼓励表扬,同时要相机进行指导理解。)
4、总结真理。
设计意图:对课文深入地探究、总结,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新课标中新增了“非连续性阅读”的要求,而本环节学生结合图表中的内容,总结三个人物的共同点,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非连续性阅读的能力。
四、再次理解课题
1、读句子,找生写发现真理的三个关键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生默读,思考提问。
预设1、用“?”和“!”的好处。
预设2、为什么不是把“?”扯圆变成了“。”号呢?
设计意图:抓住“标点”的借喻用法,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用法的好处,通过换符号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二段是对课题的解释,第七段是对观点的总结,对这两段的学习,更进一步理解了文章课题的含义。
五、联系生活进行科学教育
1、利用句式说说其他事例。(课件展示)
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还知道的其他事例。
( )因为( ),通过反复研究,最终( )。
2、联系学生生活探讨为什么没有发现真理。(课件展示)
生谈,老师相机指导。
3、理解最后一句。
①理解“有准备的人”
②理解“善于独立思考”。
③理解“锲而不舍精神”。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通过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发现真理的易与难,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激发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兴趣,增强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六、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再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进行了事例论证;最后又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
设计意图:既有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又为初中的学习作了铺垫。
七、老师寄语
同学们,只要你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见微知著,具有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善于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你就能发现真理。
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发现真理的路上!
设计意图: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进一步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探求真理的渴望。
八、休闲小作业 (课件展示)
1、心动不如行动。选择一个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尝试做一做研究,看能不能最终解决你的疑问。
2、经常看看中央10套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更突出与文本的联系性、体现了趣味性、生活性。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
2.品析课文,关注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3.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存在的鸿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注文章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2、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事或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学生分享并展示导学案上用微信表情画的心情)。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期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看到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对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在那个星期天他有着怎样的期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用用一句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明确: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2)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
(“我”的心情)
(3)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黑板出示生字词)
P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P2-p6作者细致描写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却终于彻底失望的过程。
P7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4)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追问: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梳理文章
P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P2-p6作者细致描写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却终于彻底失望的过程。
P7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二、品读感悟、理解情感
(一)1、读课文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P2-p5)
要求:用中括号划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小括号划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满怀期待的心情。)
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明确: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
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3)“这段时光不好挨。”
我耐心地等待。
思考:作者怎么来体现时光不好挨?
(4)“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我坐在草丛里……。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院子很大,空落落”
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关注句子“我……”)
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空落落”的不仅仅是空无一人的院子,还有“我”孤寂的内心。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得等待着。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脚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急切的心情。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10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李贺的《马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诗的前两句的后三个字“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后两句借骏马喻怀。边塞为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作者通过写马来表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表达对自由豪放生活的爱慕向往。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马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2、体会诗中的情感。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学习古诗的方法,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提供的注释读懂诗意,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融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比较难。
五、教法、教具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同学们,在上节课里,你们学习了杜甫的《房兵曹胡马》,谁能够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背诵才华,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
教师板书课题《马诗》。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
2、自读诗文,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三、感知
1、默读这首诗理解诗词大意。
2、赏析前两句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一说燕山。古代一直是边疆征战之地。
钩:战场上用的武器。
3、老师总结: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4、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5、师生再共同想象感受环境的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是随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6、赏析后两句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安得,希翼之意。
络脑:马络头。金络脑: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7、老师总结: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8、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想到这些他能不焦急、不忧虑、不愤慨吗?
9、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10、品读升华:这首诗与《兵曹胡马》都写了马比较一下二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1、拓展延伸:搜集其他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11教材分析:这首古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和”近体诗”两种诗歌体裁的基础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是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学生分析: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
设计理念: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欣赏这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流程:
一、 课前演讲与名言积累
二、 复习引入
(一)复习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我们前面已经学了三首古诗了,大家一起来背诵一下。
第一首,名字是——
背诵——
体裁——
学习《观沧海》能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怀,那么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句子是————
星汉的汉字是哪个汉字?
这首诗还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愿望是——
乐府诗我们都接触过两首了,哪两首?哪两句相同?与内容有关吗?
第二首,名字是——
背诵——
体裁——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最能表现诗人对家乡思念的句子是——
你能提醒大家这句哪个字容易写错?
这首诗为什么能流传至今?是因为有两句写得太好啦,全班一齐读这两句。至于为什么好,不说啦,“地球人都知道”!
第三首,名字是——
背诵——
体裁——
诗中哪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就是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中描写得特别优美的写景的句子是————
这些句子中哪些字用得是非常好的呢?——早、争、暖、新、春、渐、浅”
(二)引入
前面我们说了,每个朝代都有一种文学体裁比较鼎盛。大家回忆一下,先秦——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
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下面我接触的是元曲,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我们今天就来研讨一下,作者在面对不同的景色的时候都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三、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简介元曲和作者
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样式。《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代表作有《窦娥冤》、《西厢记》《梧桐雨》《倩女离魂》等。
马致远,(1250?-1324?)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在大都生活,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经历漂泊生涯二十多年,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以后,才做过江浙行省务官,五十岁左右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他生活在北京时的元贞、大德年间,正是杂剧创作兴盛时期。他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状元”之称,后世把他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接受道教思想,剧作以神仙道化内容为多。散曲以愤世、恋情与自然风光的内容为多,语言清俊遒劲。散曲以《天净沙 秋思》最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是“小令之最佳者”,是“天籁之音”。
(二)朗读,整体把握
师范读,
大家来读一读,看能不能体会“秋思”的味儿来。
生朗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注意“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特别是“小桥流水”在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都会用它来冠名是吧,它代表的是一种秀美的景色。那么在这一首诗里面,是不是也像上一首一样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莺歌燕舞的美丽的画面喃?
那大家再读读,看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你的词来表达。
生朗读。
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 这是一幅凄凉的画面。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断肠人在天涯
2、 这是一幅羡慕的画面。——乌鸦有家他无家,人家有家他没家
乌鸦的家在哪儿?树上
对,乌鸦有家他无家,所以他很孤独很羡慕很凄凉
他读得非常好,能读出了这些感情。
看来同学们都能读出这种情感。这是一种凄凉的情感,一种羡慕别人的情感,一种孤独的情感。那么所有这些情感我们都可以把它概括出来,它就是是首写什么样的主题的诗?
思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一种情感。
我们在这四首诗里面学过一首思乡主题的诗没有?——次北固山下
你看,这四首诗我们就学了两首这样的诗。在古代,交通不像现在这么便利,通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在外地做官的我包括流落他乡的人很容易产生一种思念故乡的情绪,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所以这一类思念家乡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特别的多。不过你们看,在《次北固山下》中,它是不是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不是,它是对家乡的思念中又含有一种希望的感情,它的感情基调是一种明亮的感觉。
四、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意境
今天这一首诗呢?如果你作画的话,你会选取一种什么样的色彩?
——灰黑色、灰褐色
适合中国画里面哪种技法来表达?
——写意的水墨画来表达它的意境。
师:这些意境是通过少量的形象来传达的。下面我们再朗读一遍,看哪些地方读出了那种凄凉清幽的感觉的
古道——点明当地的荒凉萧瑟
瘦马——那马呀,一路长途跋涉,变得瘦弱疲惫,马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夕阳西下——很凄凉
枯藤老树昏鸦——枯掉的树枝,乌鸦的叫声觉得特别的凄凉 ,而且树是老树
西风——古道上走,有西风刮过来,西风冷,更能想到家的温暖,用西风来衬托凄凉(若改为清风,就给人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吻合。)
(枯藤老树昏鸦——如果是心情好的话,还会认为它们很有生命力,还有昏鸦筑巢,树老了还能作贡献,但他这里没有愉悦的心情,所以看不到这些)
师:他说的这一些,说明作者在选取意象的时候确实适合了自己的情感。
断肠人在天涯——肝肠寸断,在很远的地方,不能回家,流落在外
人家——是人家不是我家
小桥流水——一种温馨的感觉,更衬托了孤独的情感,你看,有家屋顶炊烟袅袅,在做饭,在团圆,而我喃,古道西风瘦马
师:对,这是一幅非常温馨非常美丽的一幅画面,这个画面是不是属于我的?——不是。这是眼见之景,眼见别人家的美景,眼见别人家的温馨,更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乐景来衬悲。
生:小桥一句和古道一句是对应的,人家不像我,还在古道上,迎着西风,骑着瘦马路踽踽独行,很可怜,衬托了他的凄凉。
师:非常好,你看呀,作者行的道是古道,骑的马是瘦马,迎面而来的是凄凉的西风,当一个人孤独的行走在吹着西风的古道上的时候,眼前所见的有路边的枯藤老树昏鸦,也有路边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都能勾起诗人最孤独最寂寞的情感。而恰好又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夕阳西下说明什么?——没有希望,黑夜就要到啦,所以,在这个时候,所有的人,所有的动物,他们该怎么啦?——回家啦。也许,人家屋顶上还有袅袅炊烟,该回家了,连昏鸦也知道该飞回它老树上的家啦,而铁家在哪儿呢?——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写景和抒情的关系来得出全诗主旨:
所以你看,在这一首诗中,前三句写景,一共选了几个景物来写?——九个。一共用了九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图画,人在图中走,瘦马、古道、西风一样也会让人产生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对于这种人,在他的笔下,诗人就把他称为了——断肠人。是因思念家乡而肝肠寸断。他一样可以民也“乡书何处达”的感受,但是,他却无法去体味“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希望,因思念家乡早已令他肝肠寸断了。
这是写景,
后两句就是——抒情。读一遍。
生读。(你们的凄凉,你们的悲伤我没感觉到)
在抒情里面,有一句诗揭示了全诗主题,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这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既然这一句就是主旨,那我把前三句删了,是不是多简洁呀?)
写景,写了孤独的景,写了在孤独情境下游子的惨状。
抒情则抒发的是什么情?——思乡之情。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之下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写景渲染了悲凉惆怅之情,抒情表达游子之悲。
(指板书)这是我们刚才在读的过程中所品出来的东西。
四、 分析写法
这首诗有没有采用以动写静的手法?——没有,但有动静结合。有没有色彩明丽的词语?——没有。那么他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构筑这么一种悲凉惆怅的意境呢?——写景。
古人宋玉曾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的身量恰到好处,《天净沙 秋思》文字之精练,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他写景,又是采用非常简洁的方式来写景,他把他要写的对象堆叠在一起把它组合在一块,不加任何的(修饰)。呵,有同学说加了修饰,对,他是很简洁一修饰,就把这九个对象九个名词堆叠在一起构筑起了一种悲凉惆怅的意境,这就是首诗最有特色的一种写法叫用名词来构筑意境。把人放特定的环境之中,表达游子之归。(哦,我明白了,我以后写诗呀全把名词堆起来,你看我今天作一首:老师学生黑板,粉笔课桌教鞭,语言数学英语,下课铃响,想耍的快点跑!————没有诗的意境)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让我们感受的是一幅一幅的画面。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这首诗大家下来多读读,从读中来体味,逐渐地我们就能融入这个氛围当中。好,我们就再读读。
特别是最后一句,什么时候你能把你的眼泪读出来你就能体会马致远的秋思了。
五、拓展迁移比较阅读
请大家比较将遇阅读下面两首与课文
元人盛如梓《老学从谈》记载马致远的《天净沙》有三首:
其一、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
其二、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第二首,虽然也写的是秋景,也用较少的文字,写出了七八种的景物,但没有《秋思》里夕阳西下夜幕将临的气氛,而且有景无人。
第一首,只在一些字上有一些不同,仅就一些字词的意义来说,远不如现在所见的《秋思》精当。如“枯”更富有苍老衰败的特征,“瘦”字多用以形容人和动物,很少见于描述草木,而且此处用“瘦”与下文“瘦马”重复。显然不妥。“远山”与“小桥”相比,结合上句来看,枯藤、老树、昏鸦,是一组紧密相连的景物,小桥、流水人家,也是一组相互依存的景物,而且既然可见小溪流水,则应是近景,“小桥”比“远山”更为恰当。“斜阳”与“夕阳”相比,“斜阳”又叫“日斜”,“夕阳”是傍晚的太阳,用夕阳更为准确。“去天涯”与“在天涯”相比,“天涯”在这里作异乡讲,游客所处的环境本已是异乡,“在异乡”自然比“去异乡”更为真切。古人称千锤百炼的诗文为“一字不易”。我们更能体会到马致远表情达意的艺术匠心。
六、总结四首诗,
我们已经学了四首诗,从诗歌描写内容来看,都是描写景色的,比如《观沧海》描写了大海雄奇壮丽的景色,《钱塘湖春行》描写了美丽的初春景色。
写景都是为了——抒情。《观沧海》抒发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次北固山下》抒发了思乡之情,《钱塘湖春行》抒发了喜悦之情,抒情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些诗歌直接抒情,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