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档>范文大全>讲话稿>思想宣传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宣传

更新时间: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宣传(精选4篇)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宣传 篇1

  内容提要

  做好复杂严峻形势下的经济工作,需要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从事业全局和长期大势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总量性和需求侧的矛盾和问题终归处于次要位置;通过强化逆周期调节来稳定总需求,并未改变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战略意图,依然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我们要抓住工作重点,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政策协同,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出一条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契合的经济工作之路。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认清我国长期向好发展前景。深入把握这一做好复杂严峻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上来,认清经济形势,抓住工作重点,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和把握复杂的经济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年少有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新老矛盾交织、两难多难问题增多,做好经济工作的难度远超以往。做好复杂严峻形势下的经济工作,前提当然是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就形势研判而言,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短期与长期、外部与内部、周期性与结构性问题相互交织,是我们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的集中概括。当诸多矛盾和问题混杂在一起并交互作用的时候,便有了对其加以辨识的必要。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无主次之分?如果有,究竟哪一方面是主要的,哪一方面是次要的?

  就经济政策布局而论,面对来自两个方面而非一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一手强化逆周期调节,一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正确的抉择。逆周期调节属于需求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对需求管理的改变。这两种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无主次之分?如果有,究竟哪一种是主要线索,哪一种是次要线索?

  倘若对上述问题认识不清、对中央精神理解不透,在实际经济工作中便极易出现如下两个方面的结果:

  其一,抓不住当前经济工作面对的主要矛盾,或者找不准主要矛盾,甚至误将次要矛盾当作主要矛盾,从而难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其二,抓不住宏观经济政策主线,或者找不准宏观经济政策主线,甚至误将非主线当作主线,从而难以全面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精准有效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

  对做好经济工作面对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线索的把握,既直接关系到经济工作的重点,也直接关系到经济工作的成效,可谓是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的关键。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更多是结构性的

  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我们选择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往往不是单一的。在由多种或多个方面政策所构成的相互协调、互为依托的政策体系中,必有一种或一个方面的政策是主要线索,它的实施和运行决定或影响着其他政策的实施和运行。

  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线索和次要线索也罢,均要从事业全局和长期大势中去把握和区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又是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且方方面面主动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开端的进程中发生的。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事业全局和长期大势看,外部环境的变化犹如“半路上杀出的程咬金”,不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插曲,充其量是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这意味着,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固然不容小觑,但相对于结构性和供给侧的矛盾和问题,总量性和需求侧的矛盾和问题终归属于次要矛盾。前者是主流,后者系支流。换言之,前者才是我们本来想做、真正要聚焦的主攻方向,后者则属于不得不做、为攻克主要阵地而需要扫清的外围障碍。正如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指出的,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从根本上说,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结构性的而非总量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

  追溯一下我国20xx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运行轨迹也会看到,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背景下,强化逆周期调节提法的出现,直接诱因也在于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在此之前,已经有诸如适度扩大社会总需求、持续扩大内需之类的表述,都是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由适度扩大社会总需求、持续扩大内需转为强化逆周期调节,固然反映了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政策调整压力,但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事业全局和长期大势看,以加强需求刺激来稳定总需求,并未改变将宏观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的战略意图,服务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仍是其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这意味着,相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逆周期调节仍系配套举措或政策。前者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线索的定位和性质没有变,后者作为宏观经济政策次要线索的定位和性质也没有变。从根本上说,当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从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多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中抓住主要线索,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实现政策协同,既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也是我们在长期的经济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化的规律性认识。

  党中央之所以一再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固然会对经济产生一些影响,但不会改变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因此,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做好全年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中求进、突出主线、守住底线、把握好度;提出细化“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落实举措,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要求宏观政策要立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更加注重激发市场活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面对来自短期与长期、外部与内部、周期性与结构性等不同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当然不能顾此失彼,但也不能主次不分。坚持以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为主攻方向,统筹好总量与结构、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加强政策协同,是当前经济工作的焦点和难点。

  面对强化逆周期调节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种政策取向,既要保持目标兼容,也要有所侧重。为了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必须针对短期冲击出台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总需求的举措,但这种政策调整不宜过大。说到底,逆周期调节终归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来推进。决不能一遇经济下行压力就改弦易辙,以速度目标替代质量追求,从供给侧跳回需求侧,丢下结构问题而专注总量问题。因此,如何将稳定总需求举措纳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同结构调整巧妙对接,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

  无论是针对需求侧的总量调控,还是着眼于供给侧的结构调整,都需立足于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高质量发展并非标签,亦非口号,而是有着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内容。不能再以高速增长阶段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经济形势,更不能用高速增长阶段的习惯做法从事今天的经济工作。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都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做好复杂严峻形势下的经济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保持战略定力,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走出一条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契合的经济工作之路。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宣传 篇2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最鲜亮的底色。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在新时代,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夯实学科发展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前进。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要达到这一要求和目标,需要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发展。

  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根基。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把马克思主义学精悟透用好,就必须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说,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可能真正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根基。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发展。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育培养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使命。在深化改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需要比以往更加迫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渴求比以往更为强烈。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环节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和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塑造的一个重要因素。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增设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本科专业中,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专业,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逻辑,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已难满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明确提出,要“逐步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本科专业,完善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人才培养体系”。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部署,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根基,20xx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首批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完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人才。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应从为国家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人才的高度出发,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的重要任务。这里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整体设计贯通本硕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连续性的培养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阶段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打牢知识基础。一方面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跨专业课程纳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增加原典、原理、通史性课程的比重,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筑牢专业基础、培养专业研究能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培养形成良好衔接。

  支撑和服务教学,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支撑好、服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真正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深厚学理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抓手。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依然是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大学生有理论思考的需要,有理论分析的兴趣,也初步具备了理论探究的能力。当面临各种似是而非的思潮或者个别观点的冲击和影响时,学生渴望老师能够解疑释惑。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找到自己所承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建设任务的结合点,用教学促科研,用科研支撑教学,逐步培育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明确的学科意识,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才能真正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强、人格要正。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宣传 篇3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形势进行科学研判,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重要部署。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是一块净土。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当前应重点抓好“五个新突破”。

  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上取得新突破。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抓住了政治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纲”和“魂”。高校党组织作为党的一级基层组织,其政治建设事关高校的发展方向,事关能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要结合高校实际,抓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贯彻落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始终。加强高校师生的理论学习,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切实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从严治教、依法治教。

  在纠“四风”、树新风上取得新突破。校风问题关乎高校事业的兴衰成败。要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畅通举报途径,紧盯重要节点,开展舆情监控与专项监督检查,密切关注隐形变异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从讲政治的高度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加强师德宣传教育,讲好高校育人故事,弘扬崇高师德师风典型。严把师德关,在评比、评审、表彰等活动中,坚持师德问题一票否决。狠抓制度落实,对师德失范行为依规依纪严肃查处,坚持师德问题零容忍。改进学风教风,加强对学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严格考试纪律,严把出口关;严格落实教师教学规范,严明教学工作纪律,以“教学标兵”“优秀教学奖”评选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让良好的教风、学风与工作作风交相呼应,相互促进。

  在加强日常监督、严格执纪上取得新突破。强化党内监督,重在日常,贵在有恒。要做实做细监督,聚焦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综合运用听取汇报、约谈、谈话函询等形式,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日常监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着眼标本兼治,及时总结日常监督、巡视巡察、查信办案过程中发现的体制机制问题和制度漏洞,提出整改建议,举一反三,推动改革和制度建设。持续开展高校党风廉政教育,组织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持续加强纪律教育、警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规制度,让广大党员干部明规矩、存戒惧。严格规范执纪问责,纪检监察机关要严格执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厘清职责边界,找准职责定位,依规依纪依法处置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构建纪律处分执行联动机制,确保纪律处分执行到位,维护纪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精准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监督执纪全过程,做到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

  在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党内监督上取得新突破。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主体责任是关键。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强化政治担当,履行主体责任,把每个领域和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层层传导压力,把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人。巡视巡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剑,必须坚持发现问题和整改落实相结合,既要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党委巡视整改任务,又要深入推进高校党委的内部巡察工作,指导被巡察党组织切实抓好整改落实,认真总结工作经验,进一步改进方法、完善制度、细化流程、充实队伍,加强部门协同,确保巡察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构建高校党委全面监督、纪委专责监督、职能部门职能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相互协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在担当作为上取得新突破。今年是教育系统深入实施“奋进之笔”、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的重要一年。攻坚克难,人人都要敢担当、善作为。要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履职尽责,争做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排头兵。要狠抓工作落实,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引领,加强督查督办,把重点工作落实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落实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健全完善干部选育用管工作体系,强化政治把关,鼓励担当作为,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高校干部队伍。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对待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干事创业在高校蔚然成风。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宣传 篇4

  选人用人关乎国之根基,质量意识须臾不可松懈。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是我们党总结实践经验、顺应时代要求提出的重大课题,为进一步做好选人用人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紧紧围绕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进一步突出公正用人、精准科学、全面从严等要求,为提高选人用人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

  用人以公,方得贤才。公道正派是组织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做好选人用人工作的生命线。坚持公道正派,才能有识人之明、举贤之胆、容才之量,才能做到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在选人用人上只要坚持公道正派,其他都会变得简单起来。现实工作中,一些地方和单位在选人用人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究其根源,很多时候并不是对干部不了解,而是受到各种不正之风的侵扰,没有真正做到公道正派选人用人。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将“公道正派”作为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突出强调要“坚持出以公心、公正用人”。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各项规定和要求,在选人用人上始终出以公心,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敢于负责、公正无私,坚持“一碗水端平”,做到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

  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精准科学选人用人,是对干部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精准,就是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考察干部,全面了解人选的德能勤绩廉表现,切实把干部考准考实;科学,就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人事相宜,真正把干部用对用好。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充实了分析研判和动议环节,调整了民主推荐程序,改进了干部考察内容和方式,进一步优化选拔任用程序,有利于提升干部选拔任用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坚持知事识人,深化对干部的日常了解,加强综合分析研判,真正把功夫下在平时。要坚持知情度、关联度和代表性原则,合理确定民主推荐参加范围,切实提高民意表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要按照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有针对性地改进干部考察工作,切实解决知人不深、识人不准等问题。要坚持从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出发,把事业需要、岗位要求与促进干部成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更多地考虑“该用谁”而不是“谁该用”,做到依事择人、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使事业在干部推动下兴旺发达,让干部在推动事业发展中健康成长。

  世间事,成于严。只有坚持严字当头,才能有效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中的种种偏向和不正之风,确保选人用人的质量。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适应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要求,充分吸收和有效衔接有关制度成果,将“凡提四必”“双签字”等要求纳入考察程序,明确了不得提交会议讨论的八种情形,强化了纪律监督的相关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坚持把从严要求贯穿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各方面,严格按条例规定的原则、标准、程序、方法选人用人,从严审核把关、从严加强监督、从严追究责任,不断净化选人用人风气,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准确把握严格规范与提高效能的关系,坚决防止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重程序轻质量等问题,真正做到在众多可能的人选中把最优秀、最适合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要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为契机,严把德才标准,恪守公道正派,坚持精准科学,落实从严要求,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宣传相关文章: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宣传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宣传(精选4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宣传篇1内容提要做好复杂严峻形势下的经济工作,需要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从事业全局和长期大势看,当...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

  •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国旗下讲话稿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国旗下讲话稿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国旗下讲话稿范文5篇让我们扬起努力的帆,吹出努力的号角,奏出努力的乐章,勇往直前!那就是逆天改命,创造...

  • 尊老爱老敬老国旗下讲话稿
    尊老爱老敬老国旗下讲话稿

    尊老爱老敬老国旗下讲话稿优秀5篇人生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而这一切只有在活着的时候才能够做到,因此,一旦对死亡有了清...

  • 做孝亲好少年国旗下讲话稿
    做孝亲好少年国旗下讲话稿

    做孝亲好少年国旗下讲话稿范文5篇人生处处有磨难,活着就是一种修行。人生中有多少灿烂的凋零,世界上有多少辉煌的逝去,都昭示...

  • 中学生法制教育国旗下讲话稿
    中学生法制教育国旗下讲话稿

    最新中学生法制教育国旗下讲话稿5篇最确定的期望,最后往往以失望告终;哪怕是最小的希望,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里给大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