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 篇1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感悟、体味诗歌情感,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艺术和人生的理想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品味诗人情感,学习诗人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理解诗歌主旨及李白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01
颂声载道入新课
1. 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的剑: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2.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这是贺知章心中的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是余光中心中的李白;李荣浩凭借“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这是歌手李荣浩对李白的倾慕。李白是国人心中的“诗仙”,从古到今,无人质疑。他因何被称为“诗仙”?今天,我们以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一起来探究“诗仙”的内涵。
3. 解题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4.“梦游天姥”,通过这四个字,我们可以获知哪些信息?
诗人是在梦中游历天姥山,诗人驰骋自己的想象,写的是虚景……
5.“留别”
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在天宝三年(744年)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诗歌还有一个标题《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
02
因声求气入诗境
1. 播放多媒体视频诵读,勾画字词,理解诗歌主要意思。
2.读音检测:
天姥 天台 瀛州 脚著 剡溪 渌水
谢公屐 暝 殷岩泉 栗深林 訇然 鸾回车
3.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背诵最佳),特别注意最后一句的感情表达。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来把握好内容,并要求学生边听边勾划出四个句子:诗眼句;文脉句;梦境的起止句;醒后人生规划的句子。
4.标出要求勾画的四类句子:
诗眼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文脉句: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我欲因此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梦境起止句:我欲因此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醒后人生规划的句子: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5.清理文章思路结构:
梦游之由(起)——叙述;
梦游之景(见)——描写;
梦游之感(叹)——议论、抒情。
03
缘景明情觅仙踪
1.学生诵读(鼓励自告奋勇),师生共同点评。
1.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世界,这就是我们缘景明情的依据。现在请同学们齐读梦前、梦中两段,读时请找找在这两段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又构成了哪些画面?
小组合作探究,找出喜欢的几幅画面,从下面三个方面说说你们的品读收获:运用了 的手法(或词语)描绘了 的画面融入了 的情感。⑴鉴赏文学作品的三个角度: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
⑵探究“入梦之因”部分。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 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霞明灭
连天横 ——五岳
与别山作比 ——赤城——天台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马上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
⑶探讨梦境部分
①概括这一部分的三幅画面
月夜渡湖(剡溪)
著屐登山(山中)
仙人盛会(洞内)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
“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 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④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
3.从画面看,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神奇万变,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彰显了浪漫艺术。从流露出的起伏跌宕的情感看,我们如何来理解这梦的深意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和相关资料,小组讨论,表达你对这个梦境的理解。
梦境是现实的反面。——伟格利
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弗洛伊德
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唐宫),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陈沅《诗比兴笺》
交流小结,点评提升。
对于本诗的“梦境”,评论界说法不一,让我们齐读北大教授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一文的片段,看看专家的解读吧!
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在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
小结:总而言之,诗人是托梦言志、借梦抒怀,借这样一个神奇浪漫的梦,表达他对永恒光明世界的向往,这才是他的“理想人生”啊!
04
知人论世品诗仙
1. 留别和送别相对,李白在梦后写了三句心里话留给来送别的朋友,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从这三句话中读出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人生无常、求仙访道;蔑视权贵。结尾段属于点睛之笔,照亮全诗,李白对名山仙境的追求,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对名山大川的追寻可以看出李白不屈的灵魂和铮铮傲骨,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本质:人格的自由和不屈的追求。
2. 既要避世远游,又何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语呢?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知人论世不可少。
“诗仙”生平: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明确:李白兼济天下的壮志一生未变。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所有的人才都摆脱不了依附封建王朝的地位,而李白粪土权门、蔑视富贵,以布衣的骄傲和王侯相抗衡,甚至传说他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不论穷达,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李白的伟大之处,也是李白诗歌最具魅力的地方。龚自珍说:“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事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得文化性格在他身上聚在了一起。”这正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诗仙”内涵:用浪漫艺术追求理想人生,以不屈傲骨维护独立人格。
3.小结: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自己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05
励志明理求提升
1. 面对政治理想破灭却能坚守独立人格、同时具有蔑视权贵思想和傲岸不屈性格的诗人李白,你肯定想说的太多。请以“李白,我想对你说”这个句式写几句话来表达你的心声!
2. 总结: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达,我能兼济天下,穷,我只能独善其身。傲岸的李白,潇洒出尘,仰天高唱:“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生命不能有苟且,只能有心性和远方!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背几首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老师随之导入: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洒脱,雄奇奔放,超脱于俗世,但是李白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有和我们普遍人一样的遭遇、苦恼和追求,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个梦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1.找一位学生朗读全诗
老师明确:作为诗歌的学习,准确的朗读是第一步。
2.老师配乐范读
明确:读音准确是第一步,作为赏析,还要读出诗歌的感情。
(三)深入研读
1.学生读第一段后思考天姥山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体会“连”、“横”、“拔”、“掩”、“倾”等字的妙用,再齐读,读出语势变化。
2.由老师设问哪几句是描写梦中天姥山的句子将第2段切分成三部分。
(1)赏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烟”):引导学生自读,然后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这种心情。
(2)赏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师明确:诗人游兴正浓,这时天色暗下来,转瞬间在诗人面前出现了一个神仙世界。学生自读后闭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找学生读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神仙们聚集到金银台上做什么?
再找学生读这几句,读出向往与喜悦之情,然后齐读体会,最后要求当堂背诵这几句。
(3)赏析第三部分(到“失向来之烟霞”)
老师设问:诗人在梦到最美好的时候突然醒来,此时心中是什么感受?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惆怅与失意。
3.学生齐读末段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内容(梦境)
老师设问:“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读最后两句后老师明确:这种感慨不是无缘无故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想当年,李白被诏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认为可以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自己备受排挤,不到三年便被赐金放还。诗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现实的一种顿悟。
学生再齐读全段体会。
(四)拓展延伸
1.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2.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
(1)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2)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五)小结作业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鉴赏文章,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见ppt)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 篇4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落实我校高一高二语文备课组读书活动要求,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书,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写作素材,提高思想境界,提升高雅品位,增添理性内涵,进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要求。特制定x学年度高一语文读书计划。
一、基本要求
1.本计划在高一实施,各位语文教师要做好发动工作。积极支持学校读书活动作,为创建“书香校园”做出贡献。
2.学生要建立“阅读摘抄笔记”,随时摘抄所阅读书籍中的精彩语句、精彩语段,每周至少抄写两段,特别优秀语段要倡导诵读赏析,提高语感能力。同时可以对文章的观点、材料,进行议论分析,并写出读后札记与读后感,进行个性化解读。教师每两周要检查一次,并及时对优秀者进行表扬。阅读书籍实行学生购买与借阅相结合的方法,倡导学生爱书读书钟情于书,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阅读两部推荐作品。
3. 在老师的动员下,每位同学为班级捐赠1~5本图书,这样全班大约有上百本图书,小型图书角就可以建成了。捐赠的图书可以是经典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社会科学类的著作,还可以是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之,要选择有益于成长的书籍。班级图书角设专人负责,并建立图书管理制度。
4.我们要适时举行读书报告会、座谈会、阅读笔记展览、读后感评选等活动,适时进行表彰奖励。通过开展相应评选活动,对优秀的读后感、优秀学生作品进行全校展览。
5.推荐书目,教师可以随时进行增添,并把推荐书目印发给每一个学生。
二、推荐书目
1.《论语通释》(徐志刚译注)
2.《孟子选注》(〈战国〉孟轲撰)、
3.《庄子选译》(庄周著)
4.《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5.《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著)
6.《雷雨》(曹禺著)
7.《呐喊》(鲁迅著)
8.《谈美书简》(朱光潜著)
9.《朱自清散文精选》(朱自清著)
10.《老人与海》(〈美)海明威著)
11.《哈姆莱特》(〈英〉莎士比亚著)
12.《唐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著)
13.《围城》(钱钟书著)
14.《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著)
15.《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著)
16.《匹克威克》(〈英〉狄更斯著)
17.《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18.《普希金诗选》(〈俄〉 普希金著)
19.《女神》(郭沫若著)
20.《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法〉莫泊桑著)
21.《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俄〉契诃夫著)
22.《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美〉欧.亨利著)
23.《子夜》(茅盾著)
24.《家》(巴金著)
25.《茶馆》(老舍著)
26.《边城》(沈从文著)
27.《高中必背古诗文40篇》
三、具体活动
1.高一上学期每位学生完成你一到两本书的阅读,撰写一篇此书对自己高中生活及人生的影响的文章。
2.高一下学期每位学生完成“手抄报,剪贴报”的手工作品,通过动手实践,体会读书的乐趣。
四、活动意义
1.大力弘扬国学:广泛读书,吸取国学营养,形成国学根底;
2.建设书香校园:校园不应该充斥着题目,她还应该弥漫着书香,学生生 活在书香校园,才能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才能与书本为友,从而获得全面的营养;
3.提升精神境界:读书铸造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读书的过程原本是 人成人的过程;读书丰富人的文明涵养,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读书的过程原本就是人文化的过程;
4.提高学习层次:大课堂教学观是将课内与课外紧密地联系起来,读书活 动将整个校园乃至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大的课堂,使课内课外的学习得到整合,使各门学科知识相互渗透,构建学生个人新的知识认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获得发展的能力:学生读书,增长知识,养成读书习惯,终身与书为伴,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与时俱进,自强不息;书是纽带,连接人心,形成文化,滋养学生校友,形成纵横向心力的合力,推动学校始终发展。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 篇5教学过程建议:
1.《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学生对此剧的了解一般仅限于俗语“比窦娥还冤”,而且古代戏曲离我们的时代较远,因此,创设情境,课堂激趣就很重要,可采取多种方法导入,如由选择流行歌曲中有古代戏曲元素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然后顺势引入相关戏曲知识及作者介绍,读讲结合,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知识。
2.对本课的大量生僻用字和典故,教学时不要局限于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可让学生课前通过预习自主学习,参看鉴赏提示、注释,认真阅读课文,掌握其中的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3.戏剧是语言的艺术,本文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抒情色彩,因而教学中把诵读作为首要环节。在弄清字词,了解剧情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如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重点选读或自由朗读,形式可活泼多样,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切实感受人物心理。同时读背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仔细体会剧作的情味,为深层探究做好铺垫。
4.本课关键是从“冤”字切入,在品味戏剧语言的基础上,紧扣“冤”字展开教学。教师在引导阅读的过程中要把握住矛盾冲突,把枯燥的对白和唱词设计成生动紧张的场景,让学生成为剧中的主人公或剧场的观众。
5.对【滚绣球】及三桩誓愿要仔细体味,认真研究,学会辩证分析,全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人物性格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性,从而深刻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法制的腐朽性。把重点放在高潮部分第三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另外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6.如有条件,可阅读《窦娥冤》全剧剧本,观看戏曲《窦娥冤》的影片或音像资料。
示例:
一、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全剧剧情的相关材料。
2.学生熟悉课文,理清全剧的情节结构。
二、导入
由《刀马旦》、《唱脸谱》等流行歌曲导入。
三、检查预习
1.关于元杂剧。
2.生字生词。
四、作者介绍
重点介绍关汉卿性格及艺术成就,创作《窦娥冤》的过程。
五、概括情节
(一)了解全剧剧情,概括情节(先读后议)
1.绑赴刑场──指天斥地。
绕过后街怕见婆婆。
2.婆媳告别。
婆媳见面补叙原委;婆媳离别悲声动地。
3.刑场受戮,指天发誓。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4.誓愿应验。
六、赏析悲剧形象
从剧中可看出,窦娥是一个苦命人,是一个遇事能忍则忍的弱女子。这样一个人,一步步被逼上绝路,面临死亡的时候,她的性格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1.诵读
⑴朗读第一场。指导诵读:感情基调(怨)。
⑵齐读第二场。指导诵读:临刑时,见到唯一的亲人,窦娥的感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悲)
⑶分角色朗读第三场。指导诵读:临死前她不是哀叹求饶,而是发誓愿,该用什么语调朗读?(怒)
2.讨论
请学生谈一谈:在窦娥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时候。你感受到她的性格有什么发展?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⑴反抗性突出表现在哪里?
⑵老百姓遇到冤屈也会呼天喊地。窦娥的不同是什么?
内容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表现
应验时间
瞬间
一段时间
三年
时间越来越长
应验地点
法场
荒野
山阳
范围越来越广
监斩官态度
答应
呵斥
怒喝
态度越来越强烈
⑶三桩誓愿看似临死前随兴而发。有内在联系吗?
⑷封建社会孝顺媳妇很多,窦娥行为的动人之处是什么?
明确:蔡婆的糊涂是导致窦娥陷于悲剧的一个因素,因此,不得不说窦娥的惨剧蔡婆有责任。窦娥孝顺的特殊性,在于她非但不埋怨,不记恨,生命行将终结时,想得最多的却还是婆婆。直到第四折。化作鬼魂的窦娥还央求父亲收留无依无靠的蔡婆,这种以德报怨的孝顺凸现了窦娥的善良无辜。
七、挖掘悲剧根源,探讨主题
窦娥为什么会陷于比海深的冤屈之中?窦娥的悲剧能不能避免?我们为她做一点假设。“假如她……不会死”,请同学们设想。
从具体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状况分析,窦娥的冤在于她太善良而社会环境太恶劣太黑暗(太守昏庸,流氓横行)所以悲剧无法避免。
八、作业
《窦娥冤》之所以深受喜爱,就在于它具有恒久的社会意义。今天,人们依然排演它,如果《窦娥冤》即将上演,请为它写个广告词。
™ 建议二采用点拨法、演出课本剧和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建议:
1.《窦娥冤》作为自读课文,放在了话剧《雷雨》的后面。自读课文,首先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时既读课文,还要读“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和“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课文章法和语言特色,同时记下尚未理解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戏剧知识观照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感悟人物形象的悲剧美。但前提是学生要感兴趣,因此本课可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理解剧情的基础上,通过角色饰演,利用课本剧等形式实现情感体验。
2.课堂上,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提问质疑。学生首先谈对课文基本精神的理解;其次,广泛地提问题。尽可能让学生都发言,质疑问难,问题摆出后,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归纳大类再找出问题的主要方面,抓住有代表意义的问题各抒己见,从不同视点,不同角度去深入思考,展开讨论,以便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最后不断求同弃异,总结提高,这个过程,既是对自读课文的总结过程,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3.职高学生学习基础不太好,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性格开朗,表现欲较强。因此,对于难以把握的人物情感,可利用课本剧形式调动学生主动研究课文,自由组合,截取课本中的片段,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绎作品中人物的悲喜人生。还可利用图片、电影、录音直观展示,获得真切感受。对于本剧独特的语言,通过对不同类型语言的比较,获得对戏曲语言的认识。
4.作为元杂剧的扛鼎之作,教学之前需要让学生先了解杂剧的相关知识,因为杂剧知识内容较多较杂,除了重视课前预习外,还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知识利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此外,我们还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脉络通过幻灯片播放给学生看,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示例:
一、导语
中国古代作家灿若星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为数不多,关汉卿是其中之一;中国古典戏剧作品浩如烟海,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的只有一部——《窦娥冤》;直到今天,人们遇到难以诉说的冤屈时,还常说一句话“简直比窦娥还冤”。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就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二、关汉卿其人
可将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比较:作品数量要多于莎士比亚,并且他使中国的戏剧文学历史比西方提前了二三百年。
结合课后补充读物《一枝花·不伏老》了解关汉卿:多才多艺,活得潇洒,性格倔强,自称是“普天下 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趜、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白朴《梧桐雨》。
三、元杂剧常识
四、结合注释,讨论交流,整体把握课文剧情和结构
五、欣赏精彩剧照,认识作品影响
六、问题探究,研读文本
(一)整体把握
1.三个场面。(找学生概括内容)
2.本折线索及感情变化。(冤,怨→悲→恨)
3.矛盾冲突(基本主题)把握。
(二)具体赏析
1.讨论:在剧本中这位受了冤屈的窦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体现在哪些场面,哪些唱词中?(从人物语言入手把握人物性格。)
2.品味语言,范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分析第一场面(让学生体会语言所体现出窦娥的感情及反抗精神)
①在[端正好]中,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窦娥的冤情?这支曲子集中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感情?
②在[滚绣球]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3.点拨第二场面,为什么要突出窦娥冤善良美好的一面?
4.三桩誓愿的目的何在?
(三)探讨主题
比较阅读以下三种结局,就表现主题而言,你觉得哪一种最好或最不好。有人说,原作结尾既对官员绝望,又借官员平反,削弱了批判力度,你觉得呢?
1.原作结局: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最后洗雪了冤情。
明确:作家主观上虽有局限性。但客观上作品处理得很好。原作并非出现了一个清官,主动查清了案子。窦娥最终依靠鬼魂显灵,使她的冤情在父亲的手里获得了洗雪。这恰恰是对官吏、对社会的绝望,更揭示出社会的黑暗。至于作家说“与天子分忧”、“王家法不使民冤”的颂词,是其时代局限性。从以上分析可见,鬼魂显灵洗冤,既不影响主题的深刻,又符合民族审美心理。
2.为了更好地表现主旨。有导演做了改编。他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结束。
明确:浪漫主义的手法凸现了人物的反抗性,加强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震撼力强,主题深刻,但不符合民族善恶果报的审美习惯,不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
3.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亡。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父女重相会”。
明确: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待,但削弱了主题。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落入了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七、学习关汉卿“躬践排场,面敷粉墨”,演出课本剧。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自己截取课本中的片段,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绎作品中人物的悲喜人生。教室是舞台,同学是观众和评论家,现演现评。
八、作业
1.背诵《滚绣球》。
2.课后阅读田汉的剧作《关汉卿》。
附:板书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
上一篇:一年级语文教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下一篇:初二的语文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