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档>范文大全>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

更新时间: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精选15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漫画,能从漫画中找出其特点,含义。

  2.掌握漫画的特点,能把漫画的含义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漫画的特点,能把漫画的含义用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

  1.老师出示几幅漫画,学生看后谈自己的发现。

  2.看了这几幅漫画,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小结:是呀,漫画非常有趣,可是在笑过之后,往往又发人深省。那么漫画的含义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通过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批评、讽刺或揭露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二)引导看图,明白图意

  1.咱们书上这幅漫画也很有意思,同学们自己看看,仔细观察:图上主要有哪些人和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交流所看到的画面。

  2.作者画这幅漫画的意图是什么呢?他要揭露什么?讥讽什么?学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咱们来关注这句话:“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到底“虫”是在木头里还是在这个人的脑子里?这虫到底是什么?

  4.由这幅漫画你联想到了什么?四人小组交流,推荐一名同学全班交流。

  (三)审题,明确写作要求

  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本次习作可以根据漫画的内容,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借助漫画写一个故事;也可以写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其他漫画。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漫画,交流图意。

  (四)试写初稿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课点评一、两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同步作文

  保护环境

  我的家乡在运城,美丽的盐湖湖畔。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变得很自私,光想着自己的生活方便,把许多垃圾都倒入了盐湖,把环境破坏了。 有许多人还乱砍树木。甚至有些人还把一些有毒的东西埋到土里,使花草树木无法生长。 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多植树造林,减少工厂废气和污水的排放,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 我们要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保护盐湖,人人有责,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爱护花草树木,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交流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2.阅读名著中的经典情节,感受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故事情节,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回忆小说人物。

  过渡:同学们,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小说,里面有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请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吧!(学生回忆,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呢?

  3.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和其他同学相机给予肯定和补充。

  4.小组合作探究:这个人物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出示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物,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物也给其他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5.全班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说与之相关的精彩语段,教师做好记录。

  预设:

  生1: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桥》中的老汉。他像一座山,坚不可摧,誓死保卫着村民的安全;他又那么大公无私,不准自己的儿子破坏规则。我觉得这段话写得很精彩: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里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教师可板书:老汉——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生2:《穷人》中的桑娜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特别是她那种从犹豫、担忧到下定决心的心理过程,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她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我觉得文中对她的心理活动描写得非常精彩,比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教师可板书:桑娜——心理描写。)

  生3:我注意到的不是这几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却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人物形象,那就是《穷人》里的西蒙。她在临死前仍细心地照料着自己的孩子,她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母亲,可是她却有着这么悲惨的命运,真是可怜极了。她的故事让我非常难过。文中直接描写西蒙的语句不多,但通过对她的孩子的描写可以感受她的人物形象。她虽然死得那么凄惨,孩子们却睡得那么香甜:“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教师可板书:西蒙——侧面描写、对比描写。)

  生4: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柏林》一课中的老兵。这篇小说的篇幅很短,情节描写非常精彩,虽然对老兵的描写不多,但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体会到了老兵的痛苦、坚定。如两个小姑娘嘲笑老妇人的举动时,老兵没有说什么,此时的老兵是坚忍的;当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的时候,老兵平静地告诉了她们事实的真相。谜底揭开了,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兵一家在战争中遭受的无比深重的苦难。(教师可板书:情节的展开;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6.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总结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提示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课件出示小资料。

  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细节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指以他人的言行或环境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2)结合具体的例子总结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①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表现出来的。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如《桥》《穷人》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背景和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穷人》第1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

  ③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如《桥》中村民的慌乱与老汉的镇定间的对比,《穷人》中西蒙的孩子睡得香甜与她死得凄惨的对比。)

  7.结合本单元习作,说说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展现其个性特点的。

  (1)小组学习,要求组员读读自己的习作,找出自己最满意的描写人物的语句,读给同学听,说说自己想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互提建议。

  (2)指名朗读自己的习作片段,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有没有表达出人物的特点来,是如何做到的?

  预设:之前的习作课因时间限制,选取的例文有限,此处将习作片段的读、评与小说中的人物描写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审视自己的作文,同时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词句段运用(1)

  1.学生朗读《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片段,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

  (1)疏通难字和字音:酾(shī,斟酒) 斟(zhēn)

  鸾(luán) 云长(chánɡ) 华(huà)雄

  (2)简单了解文字的出处及相关情节。

  “温酒斩华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描述的是:董卓废黜少帝刘辩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此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

  (3)教师播放此片段名家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倾听,留意重读、停顿及朗读的情感、气势。

  2.小组交流此片段是如何体现人物的形象特点的。

  (1)结合“交流平台”中掌握的知识,初步感知片段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展示人物形象,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分条列举式汇报。

  ?语言描写:“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其语言斩钉截铁,显出其自信满满。

  ?动作描写:“出帐提刀,飞身上马。”“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动作干净利落,显出其神勇无比。

  ?侧面描写:“众皆失惊。”通过写他人的反应衬托出关云长本领高强,超出众人意料之外。

  ?场面描写:“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场面之热烈,烘托出关云长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勇擒贼首的英勇无敌。

  3.学生再读片段,边读边想象画面。教师播放《三国演义》此片段视频,引导学生再次感受关公的神勇。

  4.拓展阅读,感知人物形象。

  (1)课件出示《红楼梦》片段,感知其中的人物形象。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注:这其中描写的人物是王熙凤,她在贾府中极有地位和权利。

  (2)学生自读自学,再自由发言,结合文本中的语句说说其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词来思考,参考“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赏读方法。

  示例:

  生1:我通过对黛玉的心理描写可以感知这个人的身份不一般。因为其他人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而这人还没见人就闻其声,十分“放诞无礼”,可见她地位不一般。这里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语言描写是正面描写,黛玉的想法是侧面描写,暗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

  生2:文段中对王熙凤的穿着打扮描写得非常详细,这是外貌描写,体现了她身份的尊贵,但在珠光宝气中也露出了一股俗气。

  生3:文中还对人物进行了神态描写,如“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我感觉到她虽然外表很美很亲切,却有厉害、威严的一面,而且给我一种“笑面虎”的感觉。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读完一篇小说,总有些人物令我们难忘,如果再想想难忘的具体是什么,大都是这些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以及他们经历的种.种事件。比如大家在这堂课上交流了本单元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大家描述的也大都是上面提及的这些。但同学们一定不要忘记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人物形象,那就是要关注小说中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今天的交流中,对这一点大家少有提及。我们还欣赏了四大名著中的两个经典片段,同学们读得很仔细,交流得也不错。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关云长的神勇和王熙凤的身份之特殊。中国古典名著语言精练,能通过非常短小的篇幅塑造出非常生动的人物形象,大家课后可以多读一读这些类似的经典片段,感受我国传统名著的魅力。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再找一些描写人物形象的经典片段,读一读,互相交流。

  (2)在以后的写作中要灵活运用描写人物的种.种方法。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 篇3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于写人记事文章虽说已不陌生,但是要把人物特点写鲜明,把人物形象写具体并不容易。现在的孩子都是在亲人们的细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对于他们来说,接受关爱似乎已成为习以为常的事,但他们却很少细心关注身边的人,发现人的真善美,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去关爱他人。在这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养成自己修改习作的习惯。

  2. 学习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引发学生倾吐欲望,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发现人的真善美,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

  一、 图片导入,引出习作主题。

  课件出示图片《地狱和天堂的长勺子 》,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感受。

  师小结: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咱们就来写写有关关爱的习作。(板书:关爱)

  二、读题审题,明确要求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习作要求: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帮助。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换意见。

  2、学生读一读,想想这次习作为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生读)

  生:写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

  生:作文中要用上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3、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要点

  师:在这些习作要求中的关键是什么?

  生:写人与人之间关爱的事。

  师:写事的习作要把握好两点,一是真实,二是在此基础上要把事写具体。怎样才能把事情写具体呢?

  第一,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才能有切身的体会,写起来才有话可说,也更可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二,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第三,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三、联系生活,拓宽思路,指导习作

  〈一〉选择好事例

  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引发学生大脑中的有关记忆。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内容并交流。

  师小结:真情无处不在,关爱充满人间。最自己感动的事就是本次习作的好材料。有了题材,怎样去表现人物的特点塑造人物的形象呢?

  〈二〉用上描写人物的方法,叙述好细节

  1、在叙事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运用我们所学到的一些描写方法,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刻画,以此来抒发真情实感。

  (出示本组课文相关片段)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些片断,交流:用到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好处?

  2、出示《穷人》第一自然段,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

  师:这一片断中对环境一冷一暖的对比,抒发了情感,表达了桑娜的勤劳。

  3、课件出示图片及范文

  (1)原文阅读

  小丽和小欣高高兴兴地走在放学的路上,她们边走边聊天,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十字路口。

  她们看见一位老奶奶想过马路,但车子太多,老奶奶吓得不敢过马路了。小丽和小欣连忙跑过去,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是不是要过马路呀?” 老奶奶说:“是的,已经等好久了。”“奶奶,别担心,来,我们扶您过马路吧!” 小丽说。接着,她俩扶着老奶奶慢慢地走到人行横道线旁,慢慢地向对面走去。

  当她们成功地走到马路对面时。奶奶高兴地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好孩子呀!老奶奶就回家了,她们也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2)对比阅读

  小丽和小欣高高兴兴地走在放学的路上,她们边走边聊天,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十字路口。

  此时正是下班的高峰期,来来往往的汽车川流不息,有的自行车,摩托车还在七拐八拐地玩起“绝技”,引得汽笛喇叭声此起彼伏。道路更加拥挤了。这时,一位老奶奶站在路边,几次想走过去,但刺耳的喇叭声吓得她又退了回来。小丽拉拉身旁的小欣说:“看,前面的这位老奶奶肯定是想到马路对面去,我们去帮她吧。”小欣立即说好。两人连忙跑过去,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是不是要过马路呀?” 老奶奶点点头,流露出焦急地神色,叹气说:“是的,我要到对面去买菜。可现在车太多了。我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腿脚又不方便,已经等好久了。”“奶奶,别担心,来,我们扶您过马路吧!” 小丽说。

  她俩搀着老奶奶,一左一右,慢慢地走到人行横道线旁,说:“老奶奶,这儿是人行横道线,我们从这里走!”说着,她们小心翼翼地扶老人,瞧准这边车道没车过来的空档,紧挨着老人把她搀扶着走到中线上,等对面的车流行驶过去了,又瞧准一个空档,才慢慢地向对面走去。

  当她们成功地走到马路对面时。奶奶高兴地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好孩子呀!今天多亏你们了呀。”她们说:“不用谢,老奶奶,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老奶奶说:“再见!”小丽和小欣她们也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3)学生体会文中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妙处。

  〈三〉拟定一个点睛的题目

  题目一定要紧扣中心,简洁新颖,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学习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交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

  3.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分号。

  4.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5.背诵古诗《过故人庄》,感受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

  重点难点

  1.掌握阅读的方法,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掌握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3.想象《过故人庄》一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学写排比句。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能从文章的内容联想到更多,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了解排比这一修辞手法,赏析相关例句。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提示阅读方法,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放松我们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不仅要乐读,还要善读。怎样做到善读呢?那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2.以课文《草原》和《丁香结》为例,教导方法。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明确: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首先要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比如阅读宗璞的《丁香结》,读懂这篇课文后,我们了解到课文写了丁香花的颜色、形貌、气味和姿态,就可以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其他植物,如桂花、梅花、栀子花,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有哪些颜色,有什么气味等。

  (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明确: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的是多方面的,可以结合文章的体裁、抒发的情感、运用的写法来联想,也可以进行移情分析,来拓展联想的广度和深度。比如,阅读老舍的《草原》,我们可以想到老舍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写草原的作品;读懂了课文中主客聚会的欢乐场景,可以想想如果自己置身于这个场景中会怎样;理解了写景时融入感受的方法,可以想到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

  3.学生分组自主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成果。

  交流示例:比如我在读《丁香结》这篇文章时,我就想到了我挺喜欢的一种花——桂花。我喜欢桂花最主要的原因是桂花香甜了我们的生活。每当桂花盛开的时候,家乡的空气中处处都弥漫着一阵阵芳香,让人沉浸其中,久久回味无穷。我喜欢桂花的另一个原因是桂花朴实无华。这主要表现在桂花很小,总是隐藏在树叶当中,从不招摇,却默默地散发出馥郁的清香。我还从作者描写丁香的方法中受到启示。假如我要写桂花,我也会写几处不同地方的桂花,如家乡的桂花、学校的桂花和马路边的桂花。它们不管是外形,还是给人的感受都会有一些差别。写桂花时,我会从花的形貌、色彩、姿态、气味等多个方面去展现桂花的魅力。

  4.教师小结。『』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汇报,我真是十分佩服,大家竟然有这么多独到的发现,可见大家仔细阅读了,认真思考了,积极交流了。当然,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充分运用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收获更多的知识。

  二、词句段运用(一)。

  1.自然过渡,引出排比句。

  过渡:经过“交流平台”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阅读时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并掌握了“想开去”的方法,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种句式——排比句。我先给大家读读我喜欢的几个排比句吧!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我是爱情的向导,是精神的美酒,是心灵的佳肴。

  ?我给诗人以灵感,我为画家指南,我是音乐家的教员。

  2.学生讨论排比句的作用、特点。

  预设:由刚才教师读出的例句自然过渡到对排比句的作用和特点的学习,引导学生说说他们听完上面两个句子的感受。如:

  生1:我觉得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而且几个分句的句式、结构几乎一样。

  生2:我感觉排比句听起来更优美、更有气势一些。

  生3:排比句更能表现作者对花和美的赞美。

  教师小结: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运用排比可以使语言结构整齐匀称,韵律铿锵有力,增加语言的形式美和音律美。

  3.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例句,具体体会排比句的特点。

  4.教师拓展一些例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排比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课件出示例句)

  A.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深沉和宽广。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C.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D.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妈妈。

  思考:这四个排比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句是写人,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感人。第二句是写景,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第三句是说理,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第四句是抒情,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5.仿写排比句。

  过渡:原来排比句有这么多作用啊!如果我们能写出精彩的排比句,那么对我们写作文肯定很有帮助。下面,就请同学们也试着写几个排比句吧!写的时候要注意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

  6.指名朗读所写的排比句,写得好的句子,教师可抄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一下。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交流了一种提升阅读水平的好方法——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还欣赏了许多精彩的排比句,感受到了文字与修辞的魅力。大家的表现非常好,尤其是小组交流的环节,同学们展示了积极的合作意识,每个小组都归纳得很丰富、很精彩。这同时也说明大家在平时的阅读和学习中真正用了心,这个习惯还请大家一直保持下去,好吗?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运用本课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一篇课文,将自己所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2)学生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排比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运用分号。

  2.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3.学习古诗《过故人庄》,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4.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什么时候该用分号,什么时候不用分号,避免滥用。

  2.学会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3.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二)。

  1.承接上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分号的学习。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排比句,还进行了仿写。大家写的句子还在吗?请大家再拿出来读一读。我来问问大家,有人在句中使用分号了吗?(如果有学生举手,请他说一说为什么用分号。)大家再看看课本上的三组例句,会发现在第二组句子中,描述漓江的水时,使用了分号,而在其他两个句子中没有使用。它们都是排比句,为什么有的用分号,有的不用呢?我们今天就来学学分号的用法。

  2.引导学生结合例句体会分号的作用。

  (1)了解停顿,学会朗读。

  过渡:分号和顿号、逗号一样,是句内停顿符号,但又不太一样,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大于号来表示它们在标明句子内部停顿的层次关系:分号>逗号>顿号。现在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句子,读好顿号、逗号、分号不一样的停顿。(出示课件)

  ①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②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引来了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小结:同学们刚才读得非常正确,分号是句内最长的停顿,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什么是并列分句呢?简单点说,如果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小句子组合而成,这些小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就叫并列分句。如上面的第一个例句,在第一句话中,有两个分句,而这两个分句分别是由两个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的小句子组成的,它们就是并列分句。分析第二句话也是如此。

  (2)走近分号,了解分号的作用。

  过渡:那么,在哪些情况下用分号呢?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句,大家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出示课件)

  ①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②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③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明确:当我们进行不同事物间同类状况的类比时,可以用分号;当我们描写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时,也可以用分号。可见,一般用逗号无法表达清楚句中并列分句关系的,都可以用分号。

  3.结合实例,懂得不能滥用分号。

  (出示课件)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明确:这句话中冒号后的五个小分句是并列关系,但很简单,所以不用分号而用逗号。可见,分号是比逗号稍大的句中停顿的标志,一般分句中没有使用过逗号的,分句之间不必用分号,用逗号就可以了。

  4.用法小结,巩固积累。

  (1)让学生小结分号的用法。

  (2)出示《分号歌》,巧记分号的用法。

  并列句子肩并肩,不分主次紧相连。如用逗号隔不开,可用分号站中间。

  二、词句段运用(三)。

  1.谈话引入。

  过渡:同学们,在等公共汽车的时候,你们是否注意过马路边的路牌?那些路牌上的地名你们是否认识呢?不认识也没关系,因为路牌上都标注了拼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怎样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2.教师课件出示课本上的路牌图片,学生观察后交流地名的拼音特点。

  预设:路牌在生活中较常见,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要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是地名中的拼音标注。学生交流示例:

  生1:这些路牌中有些汉字我不认识,但是借助拼音我知道它怎么读。

  生2:我发现这些地名的拼音都是大写,并且都没有标注声调。

  生3:这些地名中有的拼音是连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写的,也有的是分两部分来写的。

  3.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掌握给地名和人名标注拼音的方法,学生交流学习。

  过渡: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地名在标注拼音时有一些特别之处,其实《汉语拼音方案》中对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标注做了明确的规定。大家读一读下面的资料,然后自主交流体会。

  《汉语拼音方案》中对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标注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具体如下:

  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节选):(1)地名拼写按普通话语音标调,特殊情况可不标调。(2)地名中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分段写的,每段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特殊情况可全部大写。(3)凡以ɑ、o、e开头的非第一音节,在ɑ、o、e前用隔音符号“’”隔开。如:西安(Xī’ ān)。(4)由专名和通名构成的地名,原则上专名与通名要分写。如:舟山/群岛(Zhōushān Qúndǎo),松花/江(Sōnɡhuā

  Jiānɡ)。(5)专名或通名中的修饰、限定成分,单音节的与其相关部分连写,双音节和多音节的与其相关部分分写。如:西辽/河(Xīliáo Hé),潮白/新河(Cháobái Xīnhé),北雁荡/山(Běiyàndànɡ Shān)。(6)自然村镇名称不区分专名和通名,各音节连写。如:龙王集(Lónɡwánɡjí),南王家荡(Nánwánɡjiādànɡ)。(7)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人名中的姓和名连写。如:张之洞/路(Zhānɡzhīdònɡ Lù)。(8)地名中的数字一般用拼音书写。如:五指山(Wǔzhǐ Shān)。(9)地名中的代码和街巷名称中的序数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1718峰(1718 Fēng),二马路(2 Mǎlù)。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节选):(1)正式的汉语人名由姓和名两个部分组成。姓和名分写,姓在前,名在后,姓名之间用空格分开。复姓连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如:王芳(Wánɡ Fānɡ),欧阳文(ōuyánɡ Wén)。(2)由双姓组合(并列姓氏)作为姓氏部分,双姓中间加连接号,每个姓氏开头字母大写。如:刘杨帆(Liú?Yánɡ Fān)。(3)笔名、字(或号)、艺名、法名、代称、技名、帝王名号等,按正式人名写法拼写。如:鲁迅(笔名)(Lǔ Xùn),盖叫天(艺名)(Gài Jiàotiān)。(4)国际体育比赛等场合,人名可以缩写。汉语人名的缩写,姓全写,首字母大写或每个字母大写,名取每个汉字拼音的首字母,大写,后面加小圆点,声调符号可以省略。如:李小龙(Lǐ Xiǎolónɡ,缩写为Li X.L.或LI X.L.)。(5)公民护照上的人名,可以把姓和名的所有字母全部大写,双姓之间可以不加连接号,声调符号、隔音符号可以省略。如:刘畅(Liú Chànɡ,拼写为LIU CHANG)。

  4.教师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小结:用拼音拼写人名和地名,除了掌握相关的拼写规则外,还要注意多留心观察周围的相关事物,这样便于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加深理解。

  三、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导语: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虽然诗里作者在诉说“愁”,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日暮图景。孟浩然是有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在他的笔下,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显得格外可亲。“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作,首先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图画。

  (1)欣赏图片。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隐隐约约的群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2)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宁悠闲。

  2.研读诗句,感悟诗情。『』

  (1)学生自读《过故人庄》,借助字典扫除障碍,读通诗句。教师出示课件,讲解难理解的字。

  [过]拜访。[具]准备,置办。[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轩]窗户。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2)朗读理解,相互交流。

  ①自读感悟,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②小组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质疑问难。

  ③班级交流,质疑解难。(课件出示思考题,师生互动)

  A.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吗?(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B.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主人准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我们”约好明年再来喝酒、赏菊。)

  C.乡村的风景如何?给你怎样的感觉?(风景优美,有绿树、青山、庄稼地。给人幽静、淳朴的感觉。)

  D.看看课本上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如:今年的农事如何,家人的身体情况,平时的趣事,等等。)

  E.从最后一句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不忍离去。)

  预设:因为在本单元《古诗词三首》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赏析古诗的方法,所以在讲解这首诗时可简单处理,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3)想象画面,带着作者的感受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师生合作等形式朗读。)

  (4)背诵古诗。

  3.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搜集孟浩然的其他名句、名篇。(2)搜集其他田园诗。田园诗积累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晚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四、课堂回顾。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号的作用,了解了路牌的拼音特点,还学习了一首田园诗。关于标点符号,大家一定不要小瞧它们,在平时的写作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很重要,而分号又是特别容易用错的一种。相信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不会再用错了。这节课学习古诗,老师讲解得少,同学们交流得多,通过自己交流得来的知识一定印象更深刻。现在我们算是完成了第一单元课程的学习,大家课后还是要多积累、多思考,把这个单元的重点知识都牢牢掌握。

  本次“语文园地”有三个板块。“交流平台”重在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本次教学设计就着重教学生习惯交流、爱上交流,通过分组学习、共同探讨的方式,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体会排比句的作用以及分号的作用,关于排比句和分号,学生早已熟悉,所以对其基础知识不再细讲,而重在结合例句,通过朗读来体会它们的作用。此外,还学习了用拼音拼写地名和人名的方法,这对学生来说很实用,也很有必要。在“日积月累”中,由于这首诗是五言律诗,比较长,所以当堂背诵的效果不太好,以后我应在引导背诵上多花点气力。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轴、曝”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4.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5.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和已掌握的文言基础,读懂文章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背诵《伯牙鼓琴》。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伯牙鼓琴》,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

  2.导入新课。

  过渡:《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音乐能将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澎湃化为音符,震荡人的心灵。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着这幅画,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3.板书课题,结合相关知识指导朗读课题。

  明确:“书”在这里表示“书写、记录”。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画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有一种说法是,《书戴嵩画牛》原为苏轼所做的一则跋(bá)。题跋是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上面的文字。写在前面的文字叫作题,写在后面的叫作跋,总称题跋。“书戴嵩画牛”则可理解为写在画家戴嵩的画作《斗牛图》上的一则文字。总之,这篇文章与戴嵩所做的画《斗牛图》有关。

  预设:本课的课题要着重讲解,否则很容易读错、理解错。“画牛”不是一个动词加名词的结构,而是指画作《斗牛图》。

  二、多样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过渡:(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下面这几个字词大家能读对吗?

  蜀 锦 囊 轴 拊 搐 谬 奴 婢

  需注意的多音字:杜处(chǔ)士 好(hào)书画 所宝以百数(shǔ) 曝(pù)书画 斗(dòu)牛

  3.教师范读全文。

  4.师生合作读课文。

  过渡:现在我们再来合作读课文,我来读课文中的叙述部分,同学们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我们再交换朗读内容。

  预设: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朗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讨论后将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预设一: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好”“数”的意思。)

  交流:“好”在这里读四声,是“喜爱”的意思;“数”在这里是“计数”的意思,“以百数”是说“要用百来计算”,即上百件宝贝。

  预设二: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交流:“尤所爱”表示“尤其珍爱”;“锦囊玉轴”要结合注释来理解,文言文用语与当今现代汉语的用法有许多不同之处,这里指“以锦为囊,以玉为轴”;“常以自随”,“自随”指随身携带。

  预设三:曝书画

  交流:“曝”是“在太阳下晒”的意思。

  预设四: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交流:“奴”特指男奴,“婢”是女奴的通称。在古代,男奴多做苦力,田间劳作是他们的工作;女奴多做家务,纺织是她们的工作,所以这里是说“耕田应当问男奴,纺织应当问女奴”,也就是说术业有专攻。

  3.师生互动做小游戏:游戏对答。

  游戏规则: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教师说出现代文翻译,由学生说出对应着文中哪句文言文,回答最快且准确、回答最多的小组获胜。

  示例:(师)拍手大笑。——(生)拊掌大笑。

  (师)这是不能更改的。——(生)不可改也。

  (师)处士笑了,认为他说得对。——(生)处士笑而然之。

  预设: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既让学生了解了这篇文言文中句子的含义,也再次检查了学生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小组合作,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5.小组内成员汇报,教师适时出示文字。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欢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上百件。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画轴,用锦缎做画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的《斗牛图》这幅画,拍手大笑着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牛角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之间,而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角斗,错了。”杜处士笑了,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男奴,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预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来说说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四、精读课文,领悟主题

  1.默读第2自然段,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受人物形象。

  (1)提出问题,可自己思考,也可与同桌交流。

  思考问题:①牧童是怎样评价戴嵩的《斗牛图》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②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反应?由此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交流后指名学生发言。

  ①牧童的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

  ②杜处士的反应:处士笑而然之。

  点评: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学生齐读牧童的话,抓住牧童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2.再读课文,思索故事所呈现的道理。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2)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呈现: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交流预设:

  生1:我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迷信权威。虽然戴嵩是唐代有名的画家,但不代表他画的画就没有问题。

  生2:我的收获是,当我们遇到难题和困惑时,不应闭门造车,而应该去问有相关知识的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以请教有相关特长的人。

  生3:我感受到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的,要想画好画,就得仔细观察,要尊重事实。就像我们写作,有时候为了情节的需要会编一些故事,想象是可以的,但有时候写的东西违背了常识就不行了。

  生4:我觉得杜处士虚心接受牧童指出的画作中的错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牧童只是个小孩子,但他却不因他说的话而恼怒,而是“笑而然之”,可见他的修养。

  3.提出问题,激发质疑精神。

  (1)请学生读一读课下注释。

  思考:这个注释告诉了我们什么?对课文你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2)教师结合注释,解释牛角斗时的真实情况。

  教师:刚才同学们读了注释,会发现真实情况是,牛在角斗时,尾巴不一定都是夹入两腿之间的。牧童的观察也没有错,只是画家画的只是牛相斗的一瞬间,而无法顾及所有情况。所以戴嵩画的斗牛其实并没有错。那么是苏轼错了吗?苏轼记载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告诫人们凡事要仔细观察,要向亲历者了解情况,要请教有经验的人。毕竟古代信息的传播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我们可以通过斗牛的图片、视频去仔细观察,得出确切的答案。所以,大家要时刻记住这一点: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大家只凭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就得出牛相斗时绝对会把尾巴夹在两腿之间的结论的话,这也是不仔细思考、不细心观察呀!

  (3)教师可播放牛相斗时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感受。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

  (1)“我”是杜处士: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书画……

  (2)“我”是牧童:我是牧童,今天放牛回来,发现村里的杜处士正在晒他的书画宝贝……

  (3)“我”是苏轼:我是苏轼,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四川有个杜处士,特别喜爱书画……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

  一、 教学引入,初读课文

  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

  △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 归宿、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

  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 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三、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用“【 】”找句子,并用“△”打出重点词语。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四、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用“~”划出重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预设:△“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二课时:领悟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一、写作特色领悟

  1、与《詹天佑》一课作比较,领悟本课的叙述风格

  你如果是作者,从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想象:作者此时此刻走在归去的山路上,看着这满山的绿树,想起“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你心潮腾涌,你有一种冲动,很想也给这位老人在这青山之际留下像詹天佑一样的铜像。

  说起詹天佑,我们我们不由得想到,作者的这篇文章如果变换一下写作风格,比如学习《詹天佑》作者的叙述风格,再写为铜像写一篇文章呢? 你还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头上有吗?你现在手头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弃了学习《詹天佑》一课作者叙述风格,改用自己的风格。什么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附两课对比提纲

  詹天佑

  概括介绍

  按事情发展顺序具体描述 受命于危难之际(造京张铁路的背景)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开线路

  铁路提前竣工 詹天佑的塑像

  青山不老

  绿树浓浓的山林景观

  晋西北山沟险恶的大环境

  院子里艰苦的小环境

  干部介绍、老家陪同参观

  作者的心灵感触

  总结本课的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2、巩固小练笔: 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作者塑的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老弱的身躯

  险恶的大环境 创造绿洲,创造奇迹

  艰苦的小环境 另一种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我针对以上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精选15篇)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漫画,能从漫画中找出其特点,含义。2.掌握漫...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

  • 小学生禁毒教学计划
    小学生禁毒教学计划

    小学生禁毒教学计划5篇加强禁毒宣传教育,或者说是预防为主的理念必须贯穿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禁毒...

  • 禁毒廉洁法制教学计划
    禁毒廉洁法制教学计划

    禁毒廉洁法制教学计划5篇需要家长们积极承担起禁毒的责任,密切与孩子的沟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禁毒廉洁法制教学计划,如...

  • 禁毒教育小学教学计划
    禁毒教育小学教学计划

    禁毒教育小学教学计划6篇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毒品和不良信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 高中禁毒教育教学计划
    高中禁毒教育教学计划

    高中禁毒教育教学计划5篇禁毒工作一定会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也能够远离毒品,学会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