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档>范文大全>条据书信>检讨书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更新时间: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通用16篇)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1

  《第八次》是一篇外国历史故事,课文讲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外国侵略军,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从蜘蛛结网终获成功的事情中,深受启发,重新振作起来,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外国侵略军,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如果我们无法创设一种情景让他尽情“散发”,那么无疑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来思考、来动作。从而让学生来领悟体会当时布鲁斯的军队七战七败,他自己也负伤后,几乎失去了信心。

  本节课,我采用谈话导入,首先问孩子们在家预习了没有?都预习了些什么,在这轻松的谈话气氛中,我出示了贯穿课文的一些主要词语,找孩子们读,这时,孩子们挣着举手发言。紧接着,我又让孩子们大声读课文,并根据这些词语试着复述课文,让孩子复述课文,其实是对孩子的语言组织能了,概括能力的锻炼,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此方面的锻炼。

  当学到王子看到蜘蛛结网受启发时,我先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们听,然后问他们都听出了什么?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倾听,孩子们陆陆续续的说出,蜘蛛结网反复失败,结了断,断了结,但它没有灰心,而是在第八次终于成功,紧着这我又问,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蜘蛛?学生立刻就明白了,这是一只顽强的蜘蛛,不灰心的蜘蛛,由此体会布鲁斯王子此刻心情,王子看到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时,“布鲁斯感动极了。”我为了能让学生再次感受布鲁斯的心情,就出示书上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此时王子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的说:“他想:蜘蛛结网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它却不放弃,坚持不懈,最后结成了网。我如果也干第八次,说不定也能成功呢!”有的说:“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蜘蛛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为什么做不到呢?”还有的说:“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我终于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一定要干第八次!”从他们与布鲁斯王子一样的动作——手握紧拳头,从他们脸上坚毅的表情,从那高亢的声音,我想学生体会到当时王子的那种必胜的决心了,让学生感觉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王子形象就站在我们面前。

  最后,我有让学生以布鲁斯王子的身份给苏格兰的同胞们写一份动员书,充分体会王子当时的心情,最后读给大家听,看看谁的动员书最具有号召力。

  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小语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也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必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插上创造的翅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另外,还要要平时的课堂上训练孩子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本节课唯一遗憾的是读书的练习有点少了。我想这是我以后需要努力!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2

  1、在语文课堂上,我始终强调朗读,课前朗读,课上范读,练读,指读,选段读,男女分读,而且读得好坏不算,首要条件就要声音响亮,用自己的声音激发自己的信心,我行,我敢读,我要读。小学生大多喜欢朗读,在喜欢别人声情并茂的朗读的同时,又害怕自己没有机会读,或没有别人读得好。为此,我认为,初次尝试的机会应交给中等朗读水平的学生,让那些有些忧豫的学生感受到自己跳一跳,完全可以够的着,从而激发了他们读得欲望。有了自信心去读,读一遍长进一点,当他读得越来越流利,正确,有感情时,他也就能通过读去理解课文的内容,因为有了读得自信心,也就一定有读好的愿望,也就一定要去斟词酌句,该如何去读好。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如果我们无法创设一种情景让他尽情“散发”,那么无疑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来思考、来动作。从而让学生来领悟体会当时布鲁斯的军队七战七败,他自己也负伤后,几乎失去了信心。

  3、合作学习对激发思维有益。

  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先通过学习小组的讨论交流,再在课堂上发表意见,比较活跃大胆。从学生认知能力来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都相对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离开了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有些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手足无措。此时,合作学习就尤为重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看。但相对而言,学生在小组内、在同伴间,在合作学习的形式过程中,紧张情绪将大为缓解,害羞心理将更容易克服。从课堂教学的效率来看。自主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扩大参与面,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集体荣誉感的激励,来自同伴需要你高质量合作的压力)和主体意识的形成(在小组中,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就能尝到成功的乐趣)。

  4、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应该重视。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的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的创新状态。由于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对情境的不断丰富,这就使得情境成为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凭借。在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布鲁斯的所见所感,我就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体会该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的不同表现。这样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在教学中,我们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3

  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深深感受蜘蛛、布鲁斯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失败的态度,从而对他今后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上完这堂课,总体来说板块比较清晰,教学过程比较顺畅,基本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

  但是教学并不是完美的,特此反思如下:

  反思:

  1、在本次教学中,我重视以语言文字为本,培养学生抓词语来理解文章的能力。

  在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蜘蛛结网过程的部分。我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蜘蛛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然后抓住文本语言精炼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自读,

  找出重点词语,来体会蜘蛛结网时艰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时用学生自己的感悟来指导他们朗读。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想象力,我通过创设多个语言情境,促使学生进行语言与想象力的训练。

  如:七战七败后的布鲁斯在磨坊里唉声叹气,他在想些什么?我给学生出示了相应的的插图,并且加上教师的语言情境作为先导,学生较能展开想象,进行充分想象,语言表达也较不错。又如:面对着这些身上负了伤,几乎失去了信心的士兵们,布鲁斯会怎样动员他们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呢?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布鲁斯自己先练说,给了学生人物角色来体验,给了学生语言环境来想象。这样学生就有了角色定位和想象的环境,能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贴近文章的想象与阐述,同时在无意之中,把课文主要内容复述了出来。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

  3、在最后的拓展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思考:假如蜘蛛第七次就成功了,布鲁斯还会干第八次吗?从而让学生明白布鲁斯是被蜘蛛的精神所打动,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重要的不是第几次,从而达到感情的升华。

  4、整个课堂教学,我注重了听、说、读、理解的能力训练,但是在写的方面,似乎没有考虑到,因此,课堂感觉好像少了那么一点。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实践、学习、改进、再实践,我对于这篇课文的把握会更到位。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更加踏实地钻研教材,研读文本,组织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4

  《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课文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使我们体会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追求。

  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那里的电脑有什么功能?是怎样工作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如,填写表格,将电脑住宅的具体设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或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画出电子住宅的示意图,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5

  如果你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那么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你先爱上你所教授的学科,发现她的美,然后再用你浓烈的爱意感染感动感化学生,从而与你有同样发自心底的情感的共鸣。课堂不是教师自己一个人的舞台,就像我告诉五里初中八年级六班的同学们,你们能从《云南的歌会》中学得东西,还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是成功!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十六课,一篇有关民风民俗的文章,它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所以我觉得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可以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领略民间文化的巨大魅力。所以我在讲授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时,始终把握这样一条主线: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美传承下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

  “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于此,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开头我这样设计:先欣赏一段由云南民歌改编的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并配以优美图片。让学生在听觉以及视觉的美的冲击下,完成预习任务:了解作者,扫清文字障碍。

  在整体感知部分,在朗读中感受云南歌会的美,对此,我设计了二个问题:一、感受歌会:请先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二、赛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这样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信息,初步让学生领略了文章的美,为下一步重点赏析景物、人物描写打很好的一个基础。

  在重点研讨环节,我设计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我希望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拓展阅读知识面。

  而在剩下的两个环节能力提升以及当堂反馈中,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积极用笔书写美的诗篇,用声音歌唱美的生活。与我的目标设置和谐的融合。而作业的布置,我同样花费不少心思,让学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土家傩舞》,一是与语文主题学习活动积极响应,二是意在让学生一舞一歌,相辅相成,比较全面了解云南的民俗民情。最后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中,以一首云南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结束。以歌曲开始,以歌曲结束,前后呼应。

  纵观整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朗读,二是通过细节的揣摩,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激励学生关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体会云南人民“活”的生活状态、自由性情,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三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

  首先说朗读。这篇文章语言清丽优美,洋溢着那种纯朴、宁静、远离城市喧嚣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又体现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热情。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朗读的训练,课堂上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地读,如对课文中几幅画面的通读,全班读,分组读,个人浏览,跳读等,在朗读中感悟云南歌会的美,感受人物美,环境美,服饰美,民歌美,风俗美。

  再说说通过细节的揣摩,感受云南人民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和活力。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会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同时是借此勾起学生课外阅读沈从文著作《边城》的兴趣,以便更全面了解云南风情。。

  语文新课程还指出:应探究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渗透和整会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课,我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创造了声乐浑然一体的绝妙之境。让学生在美声中赏析美文,在美文中聆听美声。

  课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课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

  第二、教师的课堂语言虽幽默但还不够精美,有时显得较为啰嗦。

  第三、因为时间的限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分。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不够完美。今后要大胆放手给学生。

  第四、学生放声朗读的不够,过于拘谨,以后要多培养学生的放声朗读。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从评委那里听到赞赏和中肯的建议,在同行那里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智慧的言语去体会诗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义,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整体文化修养,塑造高尚的人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路漫漫其修远兮,语文同仁将上下而求索。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6

  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聆听去充分体会音乐情感。在音乐教学中我很看重“听”,我认为“听”是音乐中最重要的了。在教学《大雨和小雨》这一课时,当学生进教室时我播放音乐就是本首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垫,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刚才你们在进音乐教学时听到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

  这也是许多老师提出的先唱歌词再唱简谱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在给学生美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他们听的感觉。我把学生分组:一组唱歌词,一组唱歌谱;男生唱歌词,女生唱歌谱……最后的效果是:全班学生都能美满的完成曲谱任务,而且把力度表现的很到位。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7

  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那么,新课程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觉得首先应该给学生的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课。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在整堂课中我一直以充满激情的状态进行教学,除了让文本中的情来感染学生,更易我的激情来渲染、熏陶学生。

  其次,应该是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时,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小熊的可爱之处了!我提出:“你们读读课文,觉得文中的小熊是一只怎样的玩具,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我竟然要拿曾经给过我快乐的小熊来练拳时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就创设了一个语境,学生真正领悟了作者的自责、内疚、惭愧,那种情很自然的溢于言表。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8

  我认为所谓的“单元导读课”实际上就是每一组课文学习之前的“入门课”或者“铺垫课”。用电影中的行话说:单元导读好似电影首映式,精彩镜头给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场见见面,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我们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老师以引领的方式带领孩子到“本单元”里走一趟。大致浏览一下本单元的所有内容,明确其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建立单元整组的学习意识。带着这种意识学习,对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本单元大有好处,还可以满足孩子们先睹为快的心理,引发阅读期待,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本单元的学习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单元导读课对我及学校的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这课到底具体怎么实施,环节如何设置,教材处理到什么地步,都是单元导读课所要关注的问题。本单元的主题是 “以诚待人”。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教他们以诚待人,并对孩子们的成长有所启示,所以这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充满期待的、是非常有趣的。那么“导学、激趣”就是本单元导读课的重中之重。其次,单元导读课要注重整合性。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着“以诚待人”进行的:由讲导读引入本单元;让学生统揽教材看一看本单元都有哪些好故事;找到一篇最喜欢的故事读一读,对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哪些语句让你感受最深?这些都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专题来进行的。所以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还是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任何事情都无完美,所以这节导读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商榷。首先在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到“ 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思考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可是我在引领学生完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的时候,却忽略了“重点词句”这一重要的目标,只提到了“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

  通过这节课,我对单元导读课有以下几点认识:1、单元导读课要区别于讲课,单元导读课要在于导,让学生全方面的把握本组课文,对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浅尝辄止,区别于讲课。2、单元导读课和单独课文一样,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每组课文都各有特点,单元导读课就要根据课文特点来进行设计,导出特点,导出味道,这样才能达到导读课应有的效果。

  “单元导读课”,是阅读教学的前奏,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也是我们必须一直探讨下去的。“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反复做;反复的事情创造性地去做。”也许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9

  《假如没有灰尘》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说明有序,浅显易懂。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清晰而又生动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响应学校提倡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新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活动,从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点拨引导。为此,在导入课题时,先板书灰尘二字,让学生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然后让学生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是怎样?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将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相印证,看看有哪些异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撼。检查字词,重点理解:“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这一谚语,让体会到原来灰尘在人们心中的危害是那么的大。再接着,让学生默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请学生用一段话回答课文第2自然段的设问:“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最后,还引导学生想: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这让学生懂得: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事物。

  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学生理清线索、理解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围绕“作者是怎样说明灰尘的特点和作用的”这一问题熟读精思、讨论交流。并启发学生注意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认真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在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两面性,学生举了好多例子,如人类生活离不开水,但洪水泛滥,会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废品一方面可以回收利用,节约资源,但如果利用不恰当又污染了环境等等。

  学习了这篇课文,练笔也很有必要。为此,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我让学生以“假如没有……”为题,写一次小练笔,让学生深刻理解使用假如句子的应用并搜集有关灰尘好处的资料,让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施展的同时了解到灰尘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本课总体教学感觉还可以,作为一名新手能得到前辈们的表扬和指导,深受感激和安慰。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教案处理不够到位,深知领悟本文的说明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方向把握有失偏颇。有些教学完全可以在学生预习之时完成的,却在课堂上重复,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等。这些都是在今后教学上应该多加注意和改进的。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10

  对于集体备课的理解,我目前的定位是个人对整个单元课文的把握加上同教材的老师的看法互相补充,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一个单元的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会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而这需要教师提前用心地去研读课文,去思考。在此,我把自己对于第二组课文粗浅的思考记录在下。

  本组教材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想想等。整组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4篇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好材料。

  集体备课反思5篇教学反思《中彩那天》这篇文章我认为以下几个点是要抓的。1、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难题?从这个难中去体会父亲的挣扎以及伟大;2、体会开头与结尾之间的呼应关系;3、为什么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理解这个“富有”的特殊意义;4、展开想象,把车子还了之后家里各人的想法、语言、神态等几方面写成一段话,用上多种对话形式。

  《万年牢》是一篇略读课文,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提示的基础上自己去学习课文,重点是理解三个万年牢的不同含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另外中心词反复出现也是写文章的一个方法,这点也应该让学生明白。

  在学了这两篇课文之后,可以布置写一篇读后感,谈一谈人如何抵制住各种诱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尊严》和《将心比心》这两篇课文除了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外,重点是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让学生明白言语文字皆是有情之物,表达怎样的情感,塑造怎样的形象,用怎样的语言表述才合适。

  而本次习作内容为说说心里话,我想把它作为一篇日记来做个简单的指导,而因为我对单元作文的定位(在本单元的阅读课中就要引导学生领会相应的写作方法,在习作时回顾并学习运用,提高学生在作文思维拓展及结构行文上的能力),我把本单元的作文内容改为: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窃以为这个内容比较符合本组课文的人文主题,而且此类写事作文正好结合本组课文中关于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阅读体悟来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此类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另外积累一些富含人生哲理的名句,并学会运用。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11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透过观察活动,初步感知角的特征;二是透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三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透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有待改善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能够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能够帮忙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决定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务必是直直的。在动手操作环节中,学生领悟的不够,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之后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还是让孩子感悟太少,就应把这个环节吃透,再后面进行的话就很顺利了。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12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小摄影师》阅读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如果忽视这一点,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学时,我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还不能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小男孩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进而进行续写的习作训练,让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13

  本课内容第一次让学生开始接触到西方殖民者侵略的相关史实,其中重点是对中国台湾问题的处理,利用学生在地理课上对中国台湾的各方面了解,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能很好的激活学生已储备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我及时的把郑成功收复台湾与当前我国统一大业相联系,是学生很好的意识到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肩负起那些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思想教育,达到了健康情感的提升。同时关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签定的第一个条约《尼不楚条约》要加以重点提出来,它是我国与西方国家签定的最早的也是一个平等的条约,避免学生误解。

  但是整个设计感觉还是学生活动过少,教师有点放不开手脚,应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讨论与分析的时间,防止一言堂的出现,坚持师生共享历史课堂;另外多媒体、影像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过少,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效果。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14

  本节课为华东师大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开始是利用了多媒体介绍了在北京召开的20__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其图案为“弦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这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展示这一有意义的图案,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在讲解勾股定理的结论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然后同学进行讨论,最后上台演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参与,也让师生间、生生间有了互动。然后老师再利用电脑演示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勾股定理的结论。通过动画演示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各显神通,都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教学应用勾股定理时,老是运用公式计算,学生感觉比较厌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道“智慧爷爷”出的思考题:即折竹抵地问题。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就这样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解决了该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最后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历史,并且推荐了一些网站,让学生下课之后进行查阅、了解。只是为了方便学生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知识宝藏,利用网络检索相关信息,充实、丰富、拓展课堂学习资源,提供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选择、整理、重组、再用这些更广泛的资源。这种对网络资源的重新组织,使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由窄到宽,有力的促进了自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习到知识,还让他们有了怎样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就达到了新课标新理念的预定目标。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15

  《梅花魂》这篇课文以梅花为线索,重点段一大段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话,是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既有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当我们谈到梅花的精神时,学生能说出"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进而从"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中,体会到梅花的坚韧不拔,遇到困难不屈服。

  我顺势提出:"外祖父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他的一番话还赞美了什么 "他们立刻认识到:外祖父不仅仅是在赞美梅花,也在赞美我们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然后让学生回忆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时,将梅花和民族精神联系起来认真体会,对于理解老人的爱国心是水到渠成。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篇16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是最贴近自己的,本册的《古诗词三首》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虽然年代久远,但童真童趣依然,极易引起孩子兴趣,产生共鸣。

  诗词的意境大多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于是在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用了直观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普通的农家小院图,学生感受到一种平凡、美好,从词中读出“村居”的美好画面进行描述,进入词中要表达的意境;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出示一个天真孩童卧在溪边剥莲蓬图画,看图描叙小儿“卧剥莲蓬”的动作、神态,品味“无赖”,体会孩童的天真可爱。联系生活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理解到这是一种喜爱。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给孩子出示了一对白发夫妇面带醉意的画面,让学生说他们会用乡音亲热的说些什么呢?孩子们有猜测是谈论丰收的、谈论他们可爱的小儿子的、谈论大儿子能干、谈论二儿子懂事…. 之后再品味了“醉”字,难道仅仅是因为酒而醉吗?我让学生看着画面去体会,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他们看着三个儿子都那么可爱,生活那么平静,是为这种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乡村生活虽简朴但却不失优美,夫妻恩爱,孩子勤劳可爱,温馨的生活令人陶醉。最后我让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的朗读。

  用画意解诗情,以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诗人精心营造的意境,体会字里行间传达的情意,更好的理解了诗词。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相关文章: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

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通用16篇)第八次的教学反思案例篇1《第八次》是一篇外国历史故事,课文讲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外国侵略军,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

  • 教师申请竞聘岗位理由15篇
    教师申请竞聘岗位理由15篇

    教师岗位竞聘申报理由(15篇)教师竞聘上岗是一种选拔优秀教师的方式,通常由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竞聘上...

  • 初中教师岗位竞聘申请书15篇
    初中教师岗位竞聘申请书15篇

    初中教师岗位竞聘申请书(15篇)教师竞聘上岗是一种选拔优秀教师的方式,通常由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竞聘...

  • 高级教师岗位竞聘申请15篇
    高级教师岗位竞聘申请15篇

    2023高级教师竞聘岗位的申请书15篇教师竞聘上岗是一种选拔优秀教师的方式,通常由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

  • 初级教师岗位竞聘申请15篇
    初级教师岗位竞聘申请15篇

    初级教师岗位竞聘申请15篇怎么写教师竞聘上岗是一种选拔优秀教师的方式,通常由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竞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