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通用17篇)
《风筝》教学反思 篇1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本文叙述层次清晰。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 ”。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自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投沙包、干编号。”等20多种说法,真让我眼花缭乱,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
然后我紧紧抓住做风筝时的快乐来教学。首先用“你放过风筝吗?放风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来导入教学,学生个个都说心情快乐。接着我又用“你做过风筝吗?”带孩子们进入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通过自由朗读、比赛读、默读的方式,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和词语表现出了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孩子们找的很多,尤其找到了憧憬、希望、依然快乐、幸福鸟、还把名字写在上面。结合词语手册让孩子们着重理解憧憬、希望、依然这些词语的意思,并用依然造句。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虽然什么也不像了,但孩子们依然快乐。
在一声高过一声的朗读声中,学生体会到了快乐,似乎自己就在做风筝一样了。学习情绪再次被调动。
《风筝》教学反思 篇2《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依托文本,不断交往对话的过程。文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对象,作为交往的载体,对课堂交往能否很好地进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从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点,变成了不得不研究的问题。文本的深度、高度、广度,亦即文本的丰富内涵,往往蕴含在空白之中。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城县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会生动活泼,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空白蕴含与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现,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老师的适时引导。空白,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下面就《风筝》一课谈谈课堂教学活动中空白点的发掘:
一、与看是矛盾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写第二段放风筝时,“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还把它叫做幸福鸟。”“不是什么也不像吗?为什么快活?而且将他叫做幸福鸟呢?”不解决这个问题,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学该段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指名学生读该段,其他学生说说作风筝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说说读了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就根据自己情况说了把风筝叫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原因也不一样。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再等着我们去发现。
二于情境凸现中发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的是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放风筝的就是自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凸现情境,把某个情节做适度的夸张,从而让学生的感受更强烈。教学时,让课件展示孩子们去放风筝时的欢乐场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放风筝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样放风筝的?当读到“......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这个字时,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更体会到放时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其是全体快速而又响亮地朗读“放”的时候,将“放”的情景进行放大处理,情境一下子凸现在学生们的心中,此刻,放风筝的就是我。不仅让学生的情感有了切入点,更在读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于言有未尽间挖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放风筝,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让学生多读几遍,看村里人是带着什么语气和神态说的?学生比赛读出村里人带着惊奇和羡慕来夸赞他们。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啊,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拥有着快乐,怎能不令人羡慕呢?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的幸福......这样一来,放风筝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于重点词句中发掘空白点
风筝飞上了天,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上了天,突然,当自己正在高高飞着的风筝线断了,飞了,你的心情怎样呢?抓住关键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来体会孩子们当风筝找不见时着急、伤心难过的心情,适时提问:你着急什么?你在呼唤什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支怎样的风筝?引导孩子们去体会、说话,将感情推向高潮。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若创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境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五、于意味深长处挖掘空白点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结尾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借此让孩子们拓展说话:幸福鸟究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充满希望吗?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老师总结,不管幸福鸟找没找到,孩子们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
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
这篇课文上完后虽然被学校评为优质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亮点,如学生能依托教材的空白点能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感情也得到了释放。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电脑操作还不是运用自如,导致后边时间还有点紧张,感情朗读还不够到位,最后放歌曲时还没有完全将孩子们的情感宣泄出来。我今后还要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语言艺术,深钻细研教材,以使课堂达到更加满意理想的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风筝》教学反思 篇3《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依托文本,不断交往对话的过程。文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对象,作为交往的载体,对课堂交往能否很好地进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从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点,变成了不得不研究的问题。文本的深度、高度、广度,亦即文本的丰富内涵,往往蕴含在空白之中。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城县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会生动活泼,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空白蕴含与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现,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老师的适时引导。空白,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下面就《风筝》一课谈谈课堂教学活动中空白点的发掘:
一、与看是矛盾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写第二段放风筝时,“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还把它叫做幸福鸟。”“不是什么也不像吗?为什么快活?而且将他叫做幸福鸟呢?”不解决这个问题,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学该段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指名学生读该段,其他学生说说作风筝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说说读了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就根据自己情况说了把风筝叫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原因也不一样。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再等着我们去发现。
二于情境凸现中发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的是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放风筝的就是自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凸现情境,把某个情节做适度的夸张,从而让学生的感受更强烈。教学时,让课件展示孩子们去放风筝时的欢乐场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放风筝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样放风筝的?当读到“......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这个字时,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更体会到放时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其是全体快速而又响亮地朗读“放”的时候,将“放”的情景进行放大处理,情境一下子凸现在学生们的心中,此刻,放风筝的就是我。不仅让学生的情感有了切入点,更在读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于言有未尽间挖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放风筝,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让学生多读几遍,看村里人是带着什么语气和神态说的?学生比赛读出村里人带着惊奇和羡慕来夸赞他们。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啊,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拥有着快乐,怎能不令人羡慕呢?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的幸福......这样一来,放风筝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于重点词句中发掘空白点
风筝飞上了天,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上了天,突然,当自己正在高高飞着的风筝线断了,飞了,你的心情怎样呢?抓住关键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来体会孩子们当风筝找不见时着急、伤心难过的心情,适时提问:你着急什么?你在呼唤什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支怎样的风筝?引导孩子们去体会、说话,将感情推向高潮。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若创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境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五、于意味深长处挖掘空白点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结尾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借此让孩子们拓展说话:幸福鸟究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充满希望吗?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老师总结,不管幸福鸟找没找到,孩子们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
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
这篇课文上完后虽然被学校评为优质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亮点,如学生能依托教材的空白点能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感情也得到了释放。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电脑操作还不是运用自如,导致后边时间还有点紧张,感情朗读还不够到位,最后放歌曲时还没有完全将孩子们的情感宣泄出来。我今后还要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语言艺术,深钻细研教材,以使课堂达到更加满意理想的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风筝》教学反思 篇4《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这篇课文,我反复琢磨了许多遍。如何设计教学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自己感觉对这篇课文,还是吃得比较透的。
主要设计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让学生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纸船和风筝对他们情感的变化所起的作用?这些问题引导孩子们细读课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很好,这可能得益于趣味性设计(如摘苹果放进纸船、苹果给老师、同学们说悄悄话),让孩子们以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语言文字,问题的设计等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读的。我的情感投入深深的影响了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和小熊、松鼠一起同欢乐共痛苦。尤其是学习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的部分,孩子们都读哭了。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真正走进了文本。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啊!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教师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孩子们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这种课堂策略当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
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读得多,但还是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
2、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学生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合作读读、演演的环节没能充分展开。读的高潮掀起处的不是很多。教学中如果一节语文课能时不时掀起朗读高潮,那才叫精彩!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力争做到。
3、课堂上我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多。要知道孩子们是特别喜欢老师给予他成绩的肯定。激励性的语言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风筝》教学反思 篇5本周三上午在县实验中学上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课《风筝》,《风筝》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学生上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学习难度较大,课文难点较多,且本文思想内容可从多方面理解,这恰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研究性的教材。现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清晰。一开始,让学生谈自己放飞风筝的自由与快乐,引出课文兄弟俩对风筝的不同态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场“精神虐杀事件”。最后讨论体会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导致这场“精神虐杀”真正的罪魁祸首。
二、教学方法得当。我紧紧抓住“精神虐杀”,重点研读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过圈点、朗读,突出“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让学生体会弟弟对风筝的酷爱以及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动作、神态等描写著称。教学时采用的表演“我”毁风筝的片断,学生很是受启发。评点时,大多学生都能指出表演学生的不到位之处,甚至后来连“我”的“傲然”神态都能表现出来。朗读、表演,学生充分领略了“我”的毫不顾忌、无情践踏风筝的粗暴行径。
《风筝》教学反思 篇6在课文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中对于中年段语文教学的要求,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教学中我努力向新课标的要求靠近,让我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趣导入,诱发活力。
在上课伊始,播放孩子们放风筝的画面带给他们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学生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得到提升。
(2)注重孩子们朗读水平的提高。
教 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在课文朗读中,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包括自由的,齐读,男女生合作读,生个 读等等,每种形式的读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初次接触课文时我选择自由的,那么孩子就不能齐读,那样会影响学生自己的理解。在读书的过程中及时指导孩子在 发音,吐词上的不足,传授读书方法,使学生的朗读能够不断进步,喜欢朗读,乐于朗读。其中一种读书方法的叫做情境法,通过语言引导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体会放风筝的快乐,轻快,想象羽毛在空中飞时的快乐和轻巧。
(3)品词品句,积累语言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
如 本文中有很多词是很优美的“翩翩起舞”“凌空飞起”等等,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优美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定氛围,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 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 “蝴蝶在花园里飞舞”、“花瓣里开花托时”、“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 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这样孩子们既理解了翩翩起舞,又理解了文中隐藏的感情。这样的感情下,我让孩子们再次读课文。孩子么们欢乐 轻松的感情溢于言表。
但是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些词语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在词语“托”字教学中我的教学意图是让孩子们通过动作模 仿,理解“托“是怎样的,领悟作者用词的谨慎,可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我应在讲解了”托“和”拿“的区别后让孩子们模仿,然后再让全班 带动作读,这样效果才会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将字词的教学落到实处,为课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 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依托文本, 不断交往对话的过程。文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对象,作为交往的载体,对课堂交往能否很好地进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从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点, 变成了不得不研究的问题。文本的深度、高度、广度,亦即文本的丰富内涵,往往蕴含在空白之中。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 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城县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会生动活泼,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空白 蕴含与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现,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老师的适时引导。空白,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下面就《风筝》一课谈谈课堂教学活 动中空白点的发掘:
一、与看是矛盾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写第二段放风筝时,“风筝做好 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还把它叫做幸福鸟。”“不是什么也不像吗?为什么快活?而且将他叫做幸福鸟呢?”不解决这个问题,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 能深刻。在教学该段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指名学生读该段,其他学生说说作风筝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说说读了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内 容?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就根据自己情况说了把风筝叫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原因也不一样。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 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再等着我们去发现。
二于情境凸现中发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的是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放风筝的就是自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凸现情境,把某个情节做适度的夸张,从而让学生的感受更强 烈。教学时,让课件展示孩子们去放风筝时的欢乐场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放风筝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样放风筝的?当读到“......站在远远的地 方,说声“放”,这个字时,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 更体会到放时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其是全体快速而又响亮地朗读“放”的时候,将“放”的情景进行放大处理,情境一下子凸现在 学生们的心中,此刻,放风筝的就是我。不仅让学生的情感有了切入点,更在读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于言有未尽间挖掘空白点
课 文第三段写放风筝,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让学生多读几遍,看村里人是带着什么语气和神态说的?学生比赛读出村里人带着惊 奇和羡慕来夸赞他们。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啊,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拥有着快乐,怎能不令人羡慕呢?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 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的幸福......这样一来,放风筝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于重点词句中发掘空白点
风 筝飞上了天,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上了天,突然,当自己正在高高飞着的风筝线断了,飞了,你的心情怎样呢?抓住关键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来 体会孩子们当风筝找不见时着急、伤心难过的心情,适时提问:你着急什么?你在呼唤什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支怎样的风筝?引导孩子们去体会、说话,将感情 推向高潮。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我们 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若创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境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五、于意味深长处挖掘空白点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结尾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借此让孩子们拓展说话:幸 福鸟究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充满希望吗?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老师总结,不管幸 福鸟找没找到,孩子们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
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
这 篇课文上完后虽然被学校评为优质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亮点,如学生能依托教材的空白点能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感情也得到了释放。但是也存在一些问 题:如对电脑操作还不是运用自如,导致后边时间还有点紧张,感情朗读还不够到位,最后放歌曲时还没有完全将孩子们的情感宣泄出来。我今后还要多学习,努力 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语言艺术,深钻细研教材,以使课堂达到更加满意理想的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风筝》教学反思 篇7《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成功之处在以下几点:
1.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扎实地落实新课标。
新课标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
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教者采用多种形式,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如:借助拼音读词语——开火车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认识多音字巩固认字——揭示(提手旁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引导书写,互相评价等,这些活动环环相扣,整个教学活动充满了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2.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本节课堂教学充分地体现了由读通到读出感情的训练过程,并把读通课文与读好长句子和重点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到位,重点突出。教学中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句,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运用自读、引读、指名读、加动作读等方法,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
3.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语言文字训练。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我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同时在教学的最后环节,通过设计让学生说说“你想对小熊和松鼠说什么?”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得到巩固。
4.互送祝福,升华情感
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让孩子们给自己的好朋友写祝福,孩子们随着音乐把祝福的话和小伙伴们分享,每个孩子都品尝到了得到祝福的喜悦心情,获得了幸福。他们乐于展示自己,他们更懂得关爱别人,他们的个性健康地发展。在互送祝福卡的时候,还有不少学生把祝福送了我,我也很感动于他们能把我当成他们的好朋友。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
1.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学生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不影响完整的故事情境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写字环节没能充分落实。也因此时间分配不合理,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前松后紧。
2.对于学生的回答,倾听的不够仔细,遗漏了一些精彩的课堂生成,如在识记“句”,学生说到“词”时,没有引导学生发现识记的特点。
《风筝》教学反思 篇8《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成功之处在以下几点:
1.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扎实地落实新课标。
新课标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
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教者采用多种形式,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如:借助拼音读词语——开火车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认识多音字巩固认字——揭示(提手旁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引导书写,互相评价等,这些活动环环相扣,整个教学活动充满了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2.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本节课堂教学充分地体现了由读通到读出感情的训练过程,并把读通课文与读好长句子和重点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到位,重点突出。教学中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句,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运用自读、引读、指名读、加动作读等方法,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
3.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语言文字训练。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我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同时在教学的最后环节,通过设计让学生说说“你想对小熊和松鼠说什么?”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得到巩固。
4.互送祝福,升华情感
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让孩子们给自己的好朋友写祝福,孩子们随着音乐把祝福的话和小伙伴们分享,每个孩子都品尝到了得到祝福的喜悦心情,获得了幸福。他们乐于展示自己,他们更懂得关爱别人,他们的个性健康地发展。在互送祝福卡的时候,还有不少学生把祝福送了我,我也很感动于他们能把我当成他们的好朋友。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
1.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学生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不影响完整的故事情境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写字环节没能充分落实。也因此时间分配不合理,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前松后紧。
2.对于学生的回答,倾听的不够仔细,遗漏了一些精彩的课堂生成,如在识记“句”,学生说到“词”时,没有引导学生发现识记的特点。
《风筝》教学反思 篇9教材反思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了“我”和哥哥到体育馆放风筝的故事。全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将“我”和哥哥拿着风筝来到体育馆。第二自然段讲到体育馆放风筝的人很多。第三自然段:“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了天空。第四自然段: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越来越多,非常美丽。插图描述了天真活泼孩子的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一起兴高采烈的放风筝,以及放风筝时所看到的热闹的情景和各式各样的风筝再天空争奇斗艳的情景。
学生反思
对中年级的“整体感知“定位在段中读,把握年级标准。中年级的学生要能读懂一段话,会说一段话,会写一段话。这是中年级的教学任务之一。中年级的学生对段有了整体感知能力,才能为高年级感知全篇做好铺垫。中年级应做到读写结合,把握在读中悟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感知。
课前准备:放风筝是学生喜欢并且熟悉的活动。于是我提前一节课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放风筝的乐趣。学生显得有极大的兴趣。
教学过程反思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开始新授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学生能很快地回答问题并理解第一自然段。在讲读时课文时,我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放风筝的过程。再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二段,主要是人多`风筝多,学会按顺序看图。让学生读后找出能体现风筝多人多的词。如人可真不少,三个一群,俩个一伙有的有的等说明人多。各式各样、有……有等说明风筝多。按顺序观察图,排列出“蜻蜓“没飞上天空之前空中已有的风筝。然后让学生默读第三段。标出句序。画一画我和哥哥放风筝时,动作的词语。在找出词语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进行。在这个环节,学生不会寻找动词。哪些属于动词,生不理解。于是我让学生找一找“我”和哥哥在动的词语。在我的帮助下,学生能找出个别。再让学生进行演示,由于之前有放风筝的经验,学生在演示的时候,其他学生读句子,演示的学生根据句式演示,比较到位。我再提问:那我们把放风筝的句子顺序换一下可以吗?我出示打乱顺序的第三自然段,请生读一读,演一演。学生就能明白:这不能换,换了顺序句子就读不通了。在理解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再提问:图上画的和文中那句话相一致?全段围绕那句话写的?按句序读。可以用多种方式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表达顺序看图读第一句。想象读第二句。重点读第三句。有语气读第四句。学习四至六段主要是让学生积累词语。在第七段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围绕中心说一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当然还要借助各种图片,帮助学生进行想象。“蔚蓝色天空”“鲜艳”“随风飘荡”等词语比较抽象,通过 PPT帮助学生建立起表象和美感!
《风筝》教学反思 篇10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难题顷刻瓦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以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但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透,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风筝》教学反思 篇11在课文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中对于中年段语文教学的要求,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教学中我努力向新课标的要求靠近,让我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趣导入,诱发活力。
在上课伊始,播放孩子们放风筝的画面带给他们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学生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得到提升。
(2)注重孩子们朗读水平的提高。
教 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在课文朗读中,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包括自由的,齐读,男女生合作读,生个 读等等,每种形式的读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初次接触课文时我选择自由的,那么孩子就不能齐读,那样会影响学生自己的理解。在读书的过程中及时指导孩子在 发音,吐词上的不足,传授读书方法,使学生的朗读能够不断进步,喜欢朗读,乐于朗读。其中一种读书方法的叫做情境法,通过语言引导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体会放风筝的快乐,轻快,想象羽毛在空中飞时的快乐和轻巧。
(3)品词品句,积累语言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
如 本文中有很多词是很优美的“翩翩起舞”“凌空飞起”等等,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优美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定氛围,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 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 “蝴蝶在花园里飞舞”、“花瓣里开花托时”、“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 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这样孩子们既理解了翩翩起舞,又理解了文中隐藏的感情。这样的感情下,我让孩子们再次读课文。孩子么们欢乐 轻松的感情溢于言表。
但是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些词语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在词语“托”字教学中我的教学意图是让孩子们通过动作模 仿,理解“托“是怎样的,领悟作者用词的谨慎,可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我应在讲解了”托“和”拿“的区别后让孩子们模仿,然后再让全班 带动作读,这样效果才会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将字词的教学落到实处,为课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 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依托文本, 不断交往对话的过程。文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对象,作为交往的载体,对课堂交往能否很好地进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从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点, 变成了不得不研究的问题。文本的深度、高度、广度,亦即文本的丰富内涵,往往蕴含在空白之中。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 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城县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会生动活泼,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空白 蕴含与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现,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老师的适时引导。空白,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下面就《风筝》一课谈谈课堂教学活 动中空白点的发掘:
一、与看是矛盾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写第二段放风筝时,“风筝做好 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还把它叫做幸福鸟。”“不是什么也不像吗?为什么快活?而且将他叫做幸福鸟呢?”不解决这个问题,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 能深刻。在教学该段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指名学生读该段,其他学生说说作风筝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说说读了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内 容?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就根据自己情况说了把风筝叫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原因也不一样。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 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再等着我们去发现。
二于情境凸现中发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的是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放风筝的就是自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凸现情境,把某个情节做适度的夸张,从而让学生的感受更强 烈。教学时,让课件展示孩子们去放风筝时的欢乐场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放风筝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样放风筝的?当读到“......站在远远的地 方,说声“放”,这个字时,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 更体会到放时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其是全体快速而又响亮地朗读“放”的时候,将“放”的情景进行放大处理,情境一下子凸现在 学生们的心中,此刻,放风筝的就是我。不仅让学生的情感有了切入点,更在读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于言有未尽间挖掘空白点
课 文第三段写放风筝,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让学生多读几遍,看村里人是带着什么语气和神态说的?学生比赛读出村里人带着惊 奇和羡慕来夸赞他们。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啊,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拥有着快乐,怎能不令人羡慕呢?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 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的幸福......这样一来,放风筝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于重点词句中发掘空白点
风 筝飞上了天,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上了天,突然,当自己正在高高飞着的风筝线断了,飞了,你的心情怎样呢?抓住关键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来 体会孩子们当风筝找不见时着急、伤心难过的心情,适时提问:你着急什么?你在呼唤什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支怎样的风筝?引导孩子们去体会、说话,将感情 推向高潮。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我们 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若创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境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五、于意味深长处挖掘空白点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结尾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借此让孩子们拓展说话:幸 福鸟究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充满希望吗?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老师总结,不管幸 福鸟找没找到,孩子们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
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
这 篇课文上完后虽然被学校评为优质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亮点,如学生能依托教材的空白点能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感情也得到了释放。但是也存在一些问 题:如对电脑操作还不是运用自如,导致后边时间还有点紧张,感情朗读还不够到位,最后放歌曲时还没有完全将孩子们的情感宣泄出来。我今后还要多学习,努力 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语言艺术,深钻细研教材,以使课堂达到更加满意理想的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风筝》教学反思 篇12教材反思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了“我”和哥哥到体育馆放风筝的故事。全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将“我”和哥哥拿着风筝来到体育馆。第二自然段讲到体育馆放风筝的人很多。第三自然段:“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了天空。第四自然段: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越来越多,非常美丽。插图描述了天真活泼孩子的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一起兴高采烈的放风筝,以及放风筝时所看到的热闹的情景和各式各样的风筝再天空争奇斗艳的情景。
学生反思
对中年级的“整体感知“定位在段中读,把握年级标准。中年级的学生要能读懂一段话,会说一段话,会写一段话。这是中年级的教学任务之一。中年级的学生对段有了整体感知能力,才能为高年级感知全篇做好铺垫。中年级应做到读写结合,把握在读中悟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感知。
课前准备:放风筝是学生喜欢并且熟悉的活动。于是我提前一节课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放风筝的乐趣。学生显得有极大的兴趣。
教学过程反思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开始新授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学生能很快地回答问题并理解第一自然段。在讲读时课文时,我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放风筝的过程。再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二段,主要是人多`风筝多,学会按顺序看图。让学生读后找出能体现风筝多人多的词。如人可真不少,三个一群,俩个一伙有的有的等说明人多。各式各样、有……有等说明风筝多。按顺序观察图,排列出“蜻蜓“没飞上天空之前空中已有的风筝。然后让学生默读第三段。标出句序。画一画我和哥哥放风筝时,动作的词语。在找出词语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进行。在这个环节,学生不会寻找动词。哪些属于动词,生不理解。于是我让学生找一找“我”和哥哥在动的词语。在我的帮助下,学生能找出个别。再让学生进行演示,由于之前有放风筝的经验,学生在演示的时候,其他学生读句子,演示的学生根据句式演示,比较到位。我再提问:那我们把放风筝的句子顺序换一下可以吗?我出示打乱顺序的第三自然段,请生读一读,演一演。学生就能明白:这不能换,换了顺序句子就读不通了。在理解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再提问:图上画的和文中那句话相一致?全段围绕那句话写的?按句序读。可以用多种方式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表达顺序看图读第一句。想象读第二句。重点读第三句。有语气读第四句。学习四至六段主要是让学生积累词语。在第七段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围绕中心说一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当然还要借助各种图片,帮助学生进行想象。“蔚蓝色天空”“鲜艳”“随风飘荡”等词语比较抽象,通过 PPT帮助学生建立起表象和美感!
《风筝》教学反思 篇13《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我在教学中紧抓小熊和松鼠“友谊带来快乐”这条线,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设置感人情境,给学生情感熏陶
教学一开始我就通过板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第三和第五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教学中抓住情境体验。如抓住“乐坏了……”等语句,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
三、入“情”想象,深入探求文本内涵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较详细,而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约含蓄,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延伸的空间,我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想象,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人文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个较好的体现。
四、识字教学情意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在教“幸福”二个字时,把他们放在词中理解,让学生找出这二个字中蕴藏的两个词语“幸福”,字书写完后,把它们放置在语境中,富生字以人文内涵,使生字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丰满!
《风筝》教学反思 篇14一节课下来,总体感觉还不错。
好的地方:
导入的问题设计的比较巧妙,“你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你玩过风筝吗?你们放风筝时心情怎样?你们放的风筝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 这些问题正好与课文中的内容相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注重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学生大都能说出来课文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紧接着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情,还把文中的相关语句找了出来。
注重课堂小练笔。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自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投沙包、干编号。”等20多种说法,真让我眼花缭乱,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
大家也给我提了一些建议:学生读书的时候,老师最好同他们一起读;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的不够,指导朗读太少;重点地方,还是应该精讲;仿写的指导上,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如:从季节、从方位、从一天的时间段等,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方法。
老师们的建议都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寻找方法,多请教他人,争取把课上好。
《风筝》教学反思 篇15《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我在教学中紧抓小熊和松鼠“友谊带来快乐”这条线,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设置感人情境,给学生情感熏陶
教学一开始我就通过板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第三和第五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教学中抓住情境体验。如抓住“乐坏了……”等语句,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
三、入“情”想象,深入探求文本内涵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较详细,而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约含蓄,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延伸的空间,我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想象,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人文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个较好的体现。
四、识字教学情意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在教“幸福”二个字时,把他们放在词中理解,让学生找出这二个字中蕴藏的两个词语“幸福”,字书写完后,把它们放置在语境中,富生字以人文内涵,使生字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丰满!
《风筝》教学反思 篇16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难题顷刻瓦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以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但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透,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风筝》教学反思 篇17《只有一个地球》此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深入文本,联系实际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这样一个事实,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基于我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农村孩子知识面比较狭窄,他们对宇宙与地球的感性认识很浅显。学习此课如果没有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很深地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习体会也不会深刻。因此我决定把本课的教学分为第一课时重点讲地球的可爱,让学生通过说、看、写来体会地球的可爱。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易破碎。因为只有学生在心里真正认识到地球的可爱才能激发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资源的情感。
我先用课件出示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使学生初步感受地球的可爱。紧接着我让学生谈谈对地球的了解,然后我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后再谈谈对地球的了解又增加了哪些。其次我引用宇航员的话引出可爱,让学生围绕可爱一词从文中找出描写地球可爱的语句或段落,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谈体会等。最后我用地球四季图片激发学生保护地球情感。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现就反思。
1、教学中我利用课文题目中的“地球”一词组织教学,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地球的理解,感受地球的可爱,并且让学生自主读书、联系课文深入思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与文本对话的空间。2、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为了使学生感受地球的可爱及与人类的关系,我出示宇宙中看见的地球图片,使学生对地球的感情油然而生。
这一节课的教学,也还有很多不足。1.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理解课文第二段时,学生的理解面较窄,没有联系生活来理解。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不到位。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由于学生对地球了解不够,朗读课文不能融入
《风筝》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