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通用18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则运算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关0的运算)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解决问题
三、编排特点
1.增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突出对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三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会解答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道理。 2.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仅供参考,老师们可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建议
1.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由于本单元是将解决问题和四则混合运算有机结合起来编排的,因此,在教学中每节课都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要注意加强审题和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分别表示什么?
● 哪两个数量之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根据问题选择分析方法:
● 从条件入手● 从问题入手● 从关键句入手
(3)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外化形式。
●示意图 ● 线段图 ● 枝形图
(4)在训练课中要注意补充相应的习题进行训练。因为关于整数的三步的实际问题在本册中已达到最难的程度,进入了收尾。
2.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握好要求,即在解决问题时可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然后在综合算式中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与运算顺序结合起来。但老师要明确,在解决问题中并不要求学生一定列综合算式解答。
3.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针对每个例题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或现实生活创设现实情境,(知识点要保留)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研讨。在每层的教学中要注意遵循研讨的六环节。
4.关于计算方面的训练。
(1)加强口算的训练。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一审运算符号。
二审数据特点。
三定计算方法。
(3)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教给学生抄题、抄数的方法。
(5)做题时速度适中,一步一回头。
(6)关于作业的批改问题。
(7)练习要经常化。
(8)坚持弃九验算法。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例1)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
(4)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三、练习
1.“做一做” 2.练习一 1题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圃
板书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和 - 加数 = 加数 减数 被减数 - 差
被减数 = 减数 + 差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一2、3、4、5 B层:练习一2、4、5 C层:练习一2、4
第二课时(例2、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理解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理解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括: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练习:做一做
三、0的运算
1.计算:6+0、6-0、6×0、6÷0
2.引发学生讨论:6÷0=?为什么?
讨论:0不能作除数。6÷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
讨论: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练习二7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0不能作除数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二2、4、9、11、12
B层:练习二2、4、9、11
C层:练习二2、4、9
第三课时(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750-25)×(20+13) B、(20+13)×(750-25)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四则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先。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三1、2、3、6、7 B层:练习三1、2、3、6 C层:练习三1、2、3
第四课时(例5)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三4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租般问题(无浪费,则)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三5、自己出一道“租船问题”
B层:练习三5、自己出一道“租船问题”
C层:练习三5
第五课时(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本单元知识形成体系。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体系。
谁来说说在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能不能用图来表示出来。
加减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乘除混合运算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两级运算
四则运算 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
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先算小括号
有关0的运算 0不能做除数
二、本单元知识重难点
你认为本单元中,比较重要的知识是什么?
掌握起来比较难的知识是什么?
在知识运用中,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那些容易错?
四则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三、四则运算
什么是四则运算?
有哪几种四则运算?
加减混合、乘除混合、加减乘除混合、含小括号
每种运算都要注意什么?
在脱式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四、小组合作,查漏补缺。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预习例1和例2,总结同级运算的顺序
2、试做做一做1、2题
二、主题图
谈话导入:冬天你们最想参加的户外活动项目是什么?你都去过什么地方,参与过哪些活动?说给大家听。
老师随着学生讲话,出示主题图。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1)小组交流。
(2)老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3)集体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归纳出相应的板书内容。
(4)小结。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三、汇报交流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注意事项:从思路上对比分步列式和综合版式,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 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观察:这两道题中,有什么共同点?先说说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结合题意理解。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点拨: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并组织交流.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三、归纳概括:
在例1例2的对比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做一做
四、小结,检测反馈
1、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基础练习
1、运算顺序一样的画“●”,不一样的画“○”
(1)12×4÷3 12+4-3 ( ) (2)16×3÷8 16+3+8( )
(3)40-2÷2 40÷2×5 ( ) (4)35-7+2 35-7×2( )
2、计算。
82-36+25 56÷7×8 25×3÷25×3
65×4×9 15+6-3 15×6÷3 80÷8×5
变式练习(判断)
1、28×4÷28×4=1( )
2、492-198=492-200-2( )
3、a台织布机b小时织布c米,则每台布机每小时织布c÷a÷b米( )
拓展练习
1、小明家订4个月的《快乐星球》用了48元,他家订一年的《快乐星球》要多少钱?
2、四班左边站了四行,每行13名同学,右边站了9名同学,一共有( )人。表示( )个十,( )个一。
3、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反思:在新课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解决问题的策略入手,让学生真正理解同级运算的顺序。在练习中,强调情境的一贯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注重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预习例3和例4,总结含两级运算的顺序
2、试做7页做一做,11页做一做
二、主题图引入
(课件)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混合运算的知识,谁还记得,混合运算都有哪些运算规则?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大家最喜欢干什么?堆雪人、打雪仗、滑雪一定非常有趣。今天,爸爸妈妈就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出示出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汇报交流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引导学生讨论:这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迁移,学会新知。)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让学生重点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说清要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根据什么?)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从思路上、方法上和解题步数上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些实际问题用三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四、巩固练习
做一做
五、检测反馈
基础练习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 )。
2、计算32-16+22,先算( )。
3、计算24×(27-19)÷16,应先算( ),再算( ),最后算( ),计算结果是( )。
4、计算比赛120×3-720÷72 240-24×5+54
407-126×3 142+350×6
变式练习
把下面几个分步式改写成综合算式.
(1)960÷15=64 28=36-64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5×24=1800 1800=7200-9000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10-19=791 791×2=1582 1582+216=1798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
(4)96×5=480 480+20=500 500÷4=125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1、明珠小区去年年底全部改用了节水龙头,,王奶奶家上半年节约水费42元,李奶奶家上半年节约水费54元,平均每月李奶奶家比王奶奶家多节约水费多少元?2、一位老爷爷说:“把我的年龄加上12,再除以4,然后减去12,再乘10。恰好是100岁。”这位老爷爷现在多少岁?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 (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
课后反思: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混合运算,为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创造了条件. 将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了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从而增强了学习计算的内在需求.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生自主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后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以小数形式记录的20__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成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 20__年奥运会上,我们中国一共取得多少枚金牌?
呈现20__年奥运会上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
师:你认识画面中的人物吗?今天,小明和他的爸爸将带着我们一起回顾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准备好了吗?出发!
继续呈现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画面并伴随着小明的声音:10米跳台双人跳水决赛开始了,第一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是由53个一和4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们知道是几分吗?(53.4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是由49个一和8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
第二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整数部分是58,小数部分十分位2,百分位是0,你知道是几分吗?(58.2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在49—50之间且百分位是0的两位小数,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
随着学生的回答,呈现P96中间的表格。
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成绩
国家 运动员 各论动作得分 总成绩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第四轮 第五轮
中国 劳丽诗
李婷 53.40 58.20
哈特利
海曼斯 49.80 49.20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到表格中的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计学生会有以下这些答案: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第二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两轮比赛中国队共得几分?
前两轮中国队领先几分?
┅┅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的有价值的问题,真是了不起,老师就从你们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咱们一起来解决,好吗?
出示选择的问题: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2、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口答出算式:53.40-49.80
谈一谈:这是一道小数减法算式,会做吗?该怎样计算?把你的想法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
试一试:学生独立列出竖式计算。
说一说:如何列竖式?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数位对齐)
如何计算?(从百分位减起,突出十分位上的4减8不够减,从个位退1位的过程)
竖式中的结果3.60与3.6有区别吗?(根据小数点的基本性质可将结果简化)
3、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小明在看到第二轮比赛的成绩时,不禁大叫起来:中国队两轮比赛的总成绩是111.6分,爸爸也脱口而出:现在领先12.6分了。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111.6分是怎么得来的吗?12.6分呢?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口答出算式:53.40+58.20
试一试:独立列出竖式计算
说一说:怎样列出竖式求出中国队两轮比赛的总成绩?计算中需注意什么? 继续讨论第二个问题:小明的爸爸是怎么算出12.6分的?(四人小组议一议、算一算)
交流:(生1:)先算出两轮比赛中国队得几分,53.40+58.20=111.60 ,再算出两轮比赛中国队得几分,49.80+49.20=99 最后把这两个结果相减111.60-99=12.60。
( 生2:)先算出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53.40-49.80=3.6 , 再算出第二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58.20-49.20=9 , 最后把两次领先的分数加起来3.6+9=12.6。
师:两种结果12.60和12.6一样吗?为什么?(突出小数性质的应用)
4、概括计算法则:
师:小明看到大家计算的干劲挺足的,特别佩服你们。他想现在大家一定都很清楚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回想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自由谈一谈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生:小数点要对齐,
生: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生: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生: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再减,
生: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巩固深化:
1、继续用小数的加减法计算跳水比赛的第三轮比赛的成绩:
师:跳水比赛第三轮的成绩出来了,根据这些成绩,小明写下了一些算式,算一算这一些算式的结果,并动脑筋想一想从这些算式你知道有关跳水比赛的哪些信息?出示算式:82.80-76.50 12.6+6.3 82.80+111.6 76.50+99 学生任选两道算式计算后再交流:从第一道算式我知道中国队第三轮比赛领先了6.3分。
从第二道算式我知道中国队前三轮比赛共领先18.9分。┅┅
2、用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一些用小数形式记录的成绩:
交流各自收集到的20__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一些用小数形式记录的成绩,
学生之间根据这些数据提出加减计算的问题,并口答出算式。
全班一起列竖式计算。
3、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师:用小数加减法既可解决比赛中的一些计算问题,还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各小组四人交流后再汇报:
生:计算生活中的用水、用电、用煤气的价钱;
生:计算购买有关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的价钱;
生:计算家里的电话费和上网费一共多少钱?
┅┅
师:小明在购买生活用品中碰到了问题,你能帮小明出出主意吗?原来,小明看上了几样喜欢的东西,可是,他的零用钱只有50元,买什么好呢?出示:
一双运动鞋38.5元 一根跳绳4.8元
一本课外读物7.65元 一瓶饮料3元
(独立计算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从今天这一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外作业:课本练习十六:1、2。作业本P4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学习小数加、减法。
2.情境设置:同学们交过电话费吧,小兰家一月份的电话费是37.35元,二月份的电话费是40.75元,两个月一共交电话费多少元?
1)学生自主列去式计算,有问题可以同桌讨论(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子上做)
2)教师提问:得数是78.10末尾的0怎么处理?
3)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4)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提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12.03+0.875
试算,二个人在黑板上板书,老师也板书:
12.03
+ 0.875
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么计算小数加法?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再由迁移法对小数减法进行推导)
出示例一的后一问:二月份经一月份多交多少元电话费?
同桌讨论(二人板演,其他人在本子上做)
得数3.40后现的0怎么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40.75-37.3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练一练:7.81-4.075
1)教师提问:这道小数减法式题被减数的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
大家讨论,发表意见。
2)学生尝试:二人板演,其他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最后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做“0”来计算,以后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
3)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减法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
4)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3.观察,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干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样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
三、课堂练习
1.练习课本P97的“做一做”题目
小数加、减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自己做对了吗?
2.生活实践题
老师身高1.59米,凳子高0.64米,老师申在凳子上能摸到2.4米处的奖状吗?
四、作业布置:作业本P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要示:
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小数加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 4.7-0.5 0.56-0.46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5.7+0.2 0.6-1.6 7+2.3
3、板演下面各题并验算
8.02+15.28 108.5-35.05 25-16.07
提问:小数加减法是如何计算呢?
二、笔算练习
1、完成下表,并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单位:元)
根据信息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2、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计算时,应作如下提示:①想清楚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②计算时,可先将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然后再计算;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2、班里要买一个球和一个排球。
3、一些女子田径项目的中国记录和世界记录(截至20__年1月)如下表。
它们各相差多少?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作业本P44
第四课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2. 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获得新知之间的联系.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口算
0.78+0.06 5.2+0.48 0.8+0.4
1-0.27 3.8+6.4 1.25+0.75
10.5-6.5 9.8+0.2 1+2.7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4834-(395+988) 165+807+994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主题图
2.自读题意 (小组交流)
3.观图后 提出问题
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4.集体交流解法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5.师生互动:
师板书: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483.4-(39.3+98.8) 483.4-39.5-98.8 165+80.7+99.4
=483.4-138.3 =443.9-98.8 =245.7+99.4
=345.1(千米) =345.1(千米 ) =345.1(千米)
6.验证:
叙述各自的检验方法,可用逆运算的方法,也可用计算器对自己列的算式算一遍.
(三)巩固新知
1.判断下列计算题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39.9+(20.1-1054) (2)(3.74+12.6)+268-43.2
=3.99+18.56 =16.34+224.8
=22.55 =241.14
(四)课堂小结
小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是否相同?(学生答)
师强调: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对齐数位,养成做完后检验的好习惯.
(五)作业布置
作业本P45
(六)板书设计:
例3: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483.4-(39.3+98.8) 483.4-39.5-98.8 165+80.7+99.4
=483.4-138.3 =443.9-98.8 =245.7+99.4
=345.1(千米) =345.1(千米 ) =345.1(千米)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显示小学春季运动会的场景,伴随声音响起,下一个项目是四年级组男子4×50未接力赛,请四年级各班做好准备。画面分别出示四年级4个班运动员50未成绩的情况表。
20__年校春季运动会径四年级组男子4×50未接力赛选手情况:
班级 各位选手的50未成绩/秒 可能的总成绩
第1棒 第2棒 第3棒 第4棒
四(1)班 8.48 8.54 8.52 8.46
四(2)班 8.40 8.56 8.61 8.39
四(3)班 8.32 8.68 8.70 8.36
四(4)班 8.42 8.67 8.58 8.50
提问:根据这张表提供的信息,请你猜一猜,哪个班可能是冠军?四(1)班可能得第几呢?
二、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1、在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先算一算四(1)班的总成绩,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几种方法?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来。在黑板上演算出来。
方法1:8.48+8.54+8.82+8.46 方法2: 8.48+8.54+8.52+8.46
=17.02+8.52+8.46 =(8.48+8.52)+(8.54+8.46)
=25.54+8.46 =17+17
=34(秒) =34(秒)
方法3:8.48+8.54+8.52+8.46
=8×4+(0.48+0.52)+(0.54+0.46)
=32+1+1
=34(秒)
2、在对比中感知较优的算法
师:上述三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一种较优?为什么?
引导学生先自己思考,说出较优算法的理由,然后在班上交流,集体回答是第二种,选出几个代表都说应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推出加法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算出四(2)班、四(3)、四(4)班总成绩吗?要求每一位学生用较优的方法,写出简算过程,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反馈。
四(2)班、四(3)班、四(4)班成绩分别33.96秒、34.06秒、34.17秒(过程略)
师:通过上面4次简便计算,你认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吗?各举3—4例说明。
请1、2名同学将所举例子写在黑板上,全班交流评判。通过多个有限的简算实例,帮助学生合情推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交代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
(1)6.7+4.95+3.3=6.7+口+4.95 (3)6.38+1.72+3.62=6.38+口+1.72
(2)(1.38+1.75)+0.25=口(口+口) (4)(2.55+7.7)+(2.3+7.45)=(口+口)+(口+口)
小结: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现在来谈谈你的感受,你有什么收获?
(找几名学生回答后,老师作一下小结)
作业布置:作业本P46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第105页练习十八
课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
0.4+0.6+5 7.5+3.1+2.5 10-2.5-2.5
21-7.7-2.3 8-2.5 9+3.6 10-2.4
二、简算练习
1、在下面的 里真上适当的数,在〇里填上“+”或“-”。
3.5+10.06= +3.85
10.24+8.2+1.8=10.24+(〇 〇 )
18.76-(3.76+0.53)=18.76- 〇
32.17-0.46-4.54=32.17-( 〇 )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讲算.(比赛完成)
1.25+3.7+0.75 5.6-0.18-1.2
7.08+16+8.2 10+0.009+0.191
3.75-0.75-1.25 80-19.4-8.09-3.51
5.6+0.5-5.6+0.5 7.2+5.6-2.8
三、解决问题
1、P105 4
提问[1]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3]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4]独立完成
[5]怎么算比较快?
2、P106 5
提问[1]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3]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4]独立完成
[5]怎么算比较快?
3、P106 7(同上)
4、P106 8、9
四、作业:作业本P47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篇4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95~ 97页例1、2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答案 20__-493=答案
2、 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 教授新课
1、 创设情景:20__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 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 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
(2) 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 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3、 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
(1) 小数点对齐
(2) 数位对齐
(3) 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 复习巩固
1、 口算下面各题
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1.7-0.3=
2、 算一算
10.52+3.48= 15.24-3.84= 9.9+10.11= 100-0.27=
3、 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 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四、 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略)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篇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联想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感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底和高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图形,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
懂得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过程:
一、联想揭题
师:如果说大家脑海中有一个家,你会想到什么?
生:房子
师:(课前在黑板上画好一幅房子示意图)
下面请同学看黑板,板上有一幅房子图,从图中你可以想到我们学过的什么 图形?
生1-2-3:三角形、长方形--
师:根据我们已学的知识,你能在推理的基础上,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 ?
生:三角形
师:真棒!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板书 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三角形
1、想一想(联想)
师:看到“三角形”,你想到了什么?
生:
2、说一说(举例)
师:从房子 图上,我们找到了三角形,想想生活中的场景、结合平时观察,你能从什么地方的图上找出三角形?
生:自行车上、电线杆上----
师:(出示图片)我也在课前找了一些图片,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3、做一做(操作)
师:数学来源于生活。平时观察中,我们能发现三角形,你能创造出三角形吗?
生:能
师:(课前准备:3根小棒、方格纸、一副三角尺)
学生活动:
请你们拿出课前自己准备好的小棒,每人做一个三角形。
(请一个学生上前面摆)
师:你们是这样摆的吗?
生:是的
4、画一画
师:好,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同时思考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学生画三角形,请一生上黑板画一个三角形)
师:表扬,画好的同学有
师:请同学生们观察我们摆出和画出的三角形,联系生活的图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叫三角形?
生1-2-3-4-
师:这就是三角形的定义:板书
师:我们知道有三条线段首尾连接的 叫三角形。让你给它各部分起个名称分别叫什么呢?
生:
师:(显示PPT三角形名称)(板书3个顶点、3条边、三个角)
教师:板书 )如果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分别写上三个不同的大写字母,如: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三角形ABC”,也可以称为“三角形ACB”或“三角形BAC”等。
教师:再说说,三角形ABC的3条边、3个角、3个顶点分别是什么? 3条边:AB、AC、BC; 3个顶点:A、B、C; 3个角:∠ A、∠ B、∠ C。
三、判断三角形
师:同学们对三角形认识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图形哪个是三角形?
(出示黑板或者相关课件)
四、画图
师:大家对三角形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导学案方格上任连三个点画出三角形。
学生操作
师:(讲解)你是如何画的?
生1-2-3--
提问: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师:有没有同学连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点? 你们为什么不连?
过渡: 请大家用笔将这四个点都连起来,想象一下,现在这连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上一篇: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表
下一篇:九年级语文教学计划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