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赏心得体会_书法鉴赏师心得
书法鉴赏心得体会_书法鉴赏师心得(通用5篇)
书法鉴赏心得体会_书法鉴赏师心得 篇1“饰文字以观美”,这是鲁迅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诠释。古人也有“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和“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一说。文字的发展是从图形到汉字的,因此书法的历史也很悠远,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那时的甲骨文和金文(青铜器铭文)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的汉字,也是中国最古的书法“作品”。金文书法带有美化装饰的倾向,体现了整肃端庄的标准美。后来的秦朝的小篆、汉朝的隶书、唐朝的楷书,还有那些装饰性的瓦当文、美术化的花样字,都接续了殷商金文书法的这一传统。所以书法的发展经历了很多不同的时代。
中国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产生阶段,中华民族是最早使用线条表达文字意思的民族。而文字一开始的形态图画文字而不是图画,汉字也是这样。汉字的形成是基于绘画,经过线条的改变、刻画符号的发展一步步进化而来,出现在陶瓷上的线条符号具有了美得艺术价值,这就是书法的雏形。
中国书法史上一次大的改革出现在三国时期,楷书的点画线条运动更加丰富多彩,在空间造型上也趋于稳定。楷书出现后,中国书法在字体上的改变也基本结束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书法发展的一个快速时期,因为当时极大地强调人格的自由和独立,推崇的才情、品貌、风度、言谈、智慧、个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以形写神”为命题的艺术创作。并且在当时出现了书法的第一个高峰,使书法由古拙向妍美转变了。行、草书也出现在当时,这两种文体以连贯的线条运动为主,并使书法用笔的速度、节奏、笔墨等几方面得到了统一。
唐朝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难以磨灭的贡献,如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使楷书向定型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等等。唐朝把楷书推向了后人难以再现的高峰,同时也把草书推向了绝顶。中国书法在唐朝走向了成熟并奏响了历史最强音。
宋代的书法领袖以卓越的艺术实践,奠定了中国书法新的审美理想—“文气”、“书卷气”。他们在汉字字体、书体创新新的技法,在理论上阐述新的观点,。宋代书法成熟的标志是“苏黄迷蔡”的出现,他们以轻快活泼,恣肆放达的手法,以“意”为书的意境使人耳目一新,掀起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高潮。
元代时中国书法史上力主复古,又别具艺术境界的特定时期。元代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书与画的关系更为紧密。他们把诗、书、画、印连为一轴,这对以后的明、清的画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明代时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书法是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的。这一时期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条以“三宋”,“二沈”为代表,第二条是狂草书风为线索,总之,都对清代的书法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清代的书法风格在当时的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的影响下具有时代风貌。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书道中兴”的重要发展时期,碑学的提倡,兴盛为书法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天地。
现在我想说一说学习书法的心得,特别是在写书法时的体会。我认为书法是一种可以陶冶情操,静心凝弦的好方法。它特别能锻炼一个人的耐心,在心情烦躁时,在心事重重时,在怒火中烧时写一幅贴会有很好的效果,它能使你安静下来,细细思考,感觉就像与外界断了关系,他们影响不到你,你是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人打扰。书法是一件高雅的事,所以我们在对待他时也要有佛家所说的一种境界,来世得菩提时,心似琉璃!所以,在闲暇时我们不妨写上一写,在烦躁时不妨写上一写,在快乐时也不妨写上一写。不求多精,但求明义。
书法鉴赏心得体会_书法鉴赏师心得 篇2前些日子逛书店时,买了本《楷书技法与指导》的书,粗粗的浏览了一遍,对里面谈到的关于书法欣赏的内容有了兴趣。
书法家沈尹默说过“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书法论从》)。确实,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能令人百看不厌,心旷神怡,爱不释手。像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的喜爱一样,甚至都到了自私的陪葬的地步。
书法欣赏它本身有一定的规律:
首先书法是属于视觉艺术,它主要是通过作品对视觉的冲击而产生的。因此在欣赏上要注意反复不断的观赏玩味。
第二,书法欣赏的能动性。书法欣赏是积极的、能动的,怎么理解呢?书法的欣赏也要像美术、音乐作品的欣赏一样,离不联想和想象。如果欣赏者仅仅像认字一样看待书法作品的话,我想他只要把作品年成是一些刻板抽象的符号,而没有任何美感而言。因此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和想象,充分的体验作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用笔铺毫,体会每一个急慢快缓的动作,这样才能充分体验书法的节奏、美感。
第三,书法欣赏的主观色彩。书法作品的欣赏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因此欣赏者不同的文化程度,性情气质,审美经验等都会对作品产生不同的看法,正所谓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同时书法的审美标准也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点画的线条美
书法家运用提按、顿挫、轻重、粗细、强弱、徐疾等用笔的技巧,结全用黑的枯、湿、浓、淡等丰富的变化,使书法线条产生了极强折力感和情感之美。因此在审美的过程中,要注意书法线条的变化,体验作者的情感和动作变化。
二、结构的造型美
对于书法作品的欣赏,首先人们往往会从作品上的文字内容入手,以字为单位进行一逐个的往下看,因此有了丰富的线条表现力后,也要注意整个字的结构变化。如《兰亭序》中的二十个“之”字一样,尽管字的点画简单,但个个姿态各不相同,极尽变化,就充分表现了字体结构的造型美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字极强的处理能力。
三、章法的整体美
这一点主要是体现在作品的整体效果上,除了点画、单字的欣赏上,整体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章法也称为“布白”,其实质是指作者对作品中空间虚实的艺术处理。“实处之妙,皆由虚处而生”,“虚”与“实”,“白”与“黑”,相依相生,体现出虚实结合的美原理。因此要注意作品中章法的欣赏。
四、全幅作品的风格美
风格,用马克思的话来讲:“风格就是人”,说具体一点,“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现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黑格尔《美学》)。因此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上,要注意对作者的风格化的认识与欣赏。
书法鉴赏心得体会_书法鉴赏师心得 篇3学习“书法艺术鉴赏”这门课程的时间不长,本来就只有半学期的课,由于自己的骨折拉了两节课,是十分可惜的。但在我所上过的几堂课中,我依然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独特魅力——中国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和精神内蕴。我就像翻开了一本弥漫着浓郁油墨香气的书,欲罢不能的沉浸在书法艺术的世界里。
和书法还是有点交情的,所以当初看到这门课程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外公的书法有一定的功底,朋友和同事们都爱看他写毛笔字。作为最被疼爱的外孙女,从小,我就接受外公的指导练习书法。刚开始,帮外公磨砚,看着他“写大字”,渐渐的,外公给我看各种字帖,年幼的我就算写不来字,也知道了“篆书,隶书,楷书,行草,草书”,就在这种墨香宣纸环境的耳濡目染下,我对书法艺术有了亲近感。随后学习执笔姿势,描红,临摹字帖变的顺理成章。就这样,直至高中学业的繁忙和最疼爱我的外公的去世,我的书法荒废了,甚至连宣纸毛笔砚台墨汁的文房四宝都找不到,更别提能静下心来写我的大字了。
所以,当我看到“书法艺术鉴赏”这门课程时,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促使我重头开始了解书法——这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果不其然,当我上了几节课后,我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书法世界。
曾经只懂得“篆书,隶书,楷书,行草,草书”,“柳体,颜体”的我并不了解整个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书法艺术的赏析。从前的我觉得书法就是写大字,但上了课之后,我明白,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它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它利用了最平淡无奇的生活实用工具——文字,负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能透露出写字人的性格和气质,也是大千世界的抽象和浓缩。
其实,我觉得,书法和绘画一样,是一门跨民族,跨时代,跨文化,跨国界的艺术。绘画是以色彩为媒介,以画面为形式;书法是以线条为媒介,以笔墨为形式。它们都是抽象的,有细腻精微的外在形式和深沉丰厚的精神内蕴。当摩尔的雕塑在美术馆展出人头攒动的景象出现,当人们争相去博物馆看凡高的《向日葵》,我们想到什么了吗?每年有许多学子留洋学画,但又多少高中生会在家练书法呢?既然绘画艺术能向全世界覆盖,书法艺术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有可能的,那需要我们炎黄子孙共同努力,先从我们自己做起,重视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书法艺术,向世界诠释其精髓,将其发扬光大。
书法鉴赏心得体会_书法鉴赏师心得 篇4前些日子逛书店时,买了本《楷书技法与指导》的书,粗粗的浏览了一遍,对里面谈到的关于书法欣赏的内容有了兴趣。
书法家沈尹默说过“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书法论从》)。确实,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能令人百看不厌,心旷神怡,爱不释手。像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的喜爱一样,甚至都到了自私的陪葬的地步。
书法欣赏它本身有一定的规律:
首先书法是属于视觉艺术,它主要是通过作品对视觉的冲击而产生的。因此在欣赏上要注意反复不断的观赏玩味。
第二,书法欣赏的能动性。书法欣赏是积极的、能动的,怎么理解呢?书法的欣赏也要像美术、音乐作品的欣赏一样,离不联想和想象。如果欣赏者仅仅像认字一样看待书法作品的话,我想他只要把作品年成是一些刻板抽象的符号,而没有任何美感而言。因此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和想象,充分的体验作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用笔铺毫,体会每一个急慢快缓的动作,这样才能充分体验书法的节奏、美感。
第三,书法欣赏的主观色彩。书法作品的欣赏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因此欣赏者不同的文化程度,性情气质,审美经验等都会对作品产生不同的看法,正所谓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同时书法的审美标准也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点画的线条美
书法家运用提按、顿挫、轻重、粗细、强弱、徐疾等用笔的技巧,结全用黑的枯、湿、浓、淡等丰富的变化,使书法线条产生了极强折力感和情感之美。因此在审美的过程中,要注意书法线条的变化,体验作者的情感和动作变化。
二、结构的造型美
对于书法作品的欣赏,首先人们往往会从作品上的文字内容入手,以字为单位进行一逐个的往下看,因此有了丰富的线条表现力后,也要注意整个字的结构变化。如《兰亭序》中的二十个“之”字一样,尽管字的点画简单,但个个姿态各不相同,极尽变化,就充分表现了字体结构的造型美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字极强的处理能力。
三、章法的整体美
这一点主要是体现在作品的整体效果上,除了点画、单字的欣赏上,整体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章法也称为“布白”,其实质是指作者对作品中空间虚实的艺术处理。“实处之妙,皆由虚处而生”,“虚”与“实”,“白”与“黑”,相依相生,体现出虚实结合的美原理。因此要注意作品中章法的欣赏。
四、全幅作品的风格美
风格,用马克思的话来讲:“风格就是人”,说具体一点,“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现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黑格尔《美学》)。因此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上,要注意对作者的风格化的认识与欣赏。
书法鉴赏心得体会_书法鉴赏师心得 篇5“饰文字以观美”,这是鲁迅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诠释。古人也有“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和“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一说。文字的发展是从图形到汉字的,因此书法的历史也很悠远,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那时的甲骨文和金文(青铜器铭文)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的汉字,也是中国最古的书法“作品”。金文书法带有美化装饰的倾向,体现了整肃端庄的标准美。后来的秦朝的小篆、汉朝的隶书、唐朝的楷书,还有那些装饰性的瓦当文、美术化的花样字,都接续了殷商金文书法的这一传统。所以书法的发展经历了很多不同的时代。
中国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产生阶段,中华民族是最早使用线条表达文字意思的民族。而文字一开始的形态图画文字而不是图画,汉字也是这样。汉字的形成是基于绘画,经过线条的改变、刻画符号的发展一步步进化而来,出现在陶瓷上的线条符号具有了美得艺术价值,这就是书法的雏形。
中国书法史上一次大的改革出现在三国时期,楷书的点画线条运动更加丰富多彩,在空间造型上也趋于稳定。楷书出现后,中国书法在字体上的改变也基本结束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书法发展的一个快速时期,因为当时极大地强调人格的自由和独立,推崇的才情、品貌、风度、言谈、智慧、个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以形写神”为命题的艺术创作。并且在当时出现了书法的第一个高峰,使书法由古拙向妍美转变了。行、草书也出现在当时,这两种文体以连贯的线条运动为主,并使书法用笔的速度、节奏、笔墨等几方面得到了统一。
唐朝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难以磨灭的贡献,如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使楷书向定型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等等。唐朝把楷书推向了后人难以再现的高峰,同时也把草书推向了绝顶。中国书法在唐朝走向了成熟并奏响了历史最强音。
宋代的书法领袖以卓越的艺术实践,奠定了中国书法新的审美理想—“文气”、“书卷气”。他们在汉字字体、书体创新新的技法,在理论上阐述新的观点,。宋代书法成熟的标志是“苏黄迷蔡”的出现,他们以轻快活泼,恣肆放达的手法,以“意”为书的意境使人耳目一新,掀起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高潮。
元代时中国书法史上力主复古,又别具艺术境界的特定时期。元代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书与画的关系更为紧密。他们把诗、书、画、印连为一轴,这对以后的明、清的画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明代时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书法是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的。这一时期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条以“三宋”,“二沈”为代表,第二条是狂草书风为线索,总之,都对清代的书法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清代的书法风格在当时的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的影响下具有时代风貌。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书道中兴”的重要发展时期,碑学的提倡,兴盛为书法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天地。
现在我想说一说学习书法的心得,特别是在写书法时的体会。我认为书法是一种可以陶冶情操,静心凝弦的好方法。它特别能锻炼一个人的耐心,在心情烦躁时,在心事重重时,在怒火中烧时写一幅贴会有很好的效果,它能使你安静下来,细细思考,感觉就像与外界断了关系,他们影响不到你,你是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人打扰。书法是一件高雅的事,所以我们在对待他时也要有佛家所说的一种境界,来世得菩提时,心似琉璃!所以,在闲暇时我们不妨写上一写,在烦躁时不妨写上一写,在快乐时也不妨写上一写。不求多精,但求明义。
书法鉴赏心得体会_书法鉴赏师心得相关文章:
书法鉴赏心得体会_书法鉴赏师心得
上一篇:语文优质课心得体会
下一篇:单位组织旅游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