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力的十二项修炼》读书心得
假期里,我读了《教育力的十二项修炼》这本书,让我收益匪浅。让我懂得了作为教师不仅要勤奋、敬业。还有有一颗爱心去关爱学生。身为班主任的我还知道教师还要学会如何冷静沉着的去处理突发时间,为什么要及时跟家长沟通及怎样沟通。在教育教学上,我们还有更高的追求,要不断的追求卓越。今天,我仅就其中的两点展开谈谈我的读书体会。
第一、谈谈教师的亲和力
某天,打开电视,正播放着某电视台收视率极高的综艺节目。只见舞台上主持人和嘉宾正侃侃而谈,主持人风趣、幽默,嘉宾也无拘无束,偶尔玩个游戏,观众也能参与进来。主持人的言谈举止让观众易接近,感觉不是明星,而是朋友。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亲和力”吧。主持人需要“亲和力”,当教师更需要“亲和力”。
长期以来,宣扬“师道尊严”,教师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尽管受到新课程的冲击,但教师的主体地位还有一定的“市场”,教师的“神圣”地位,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枷锁,是新课程的绊脚石。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教育,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有“亲和力”。
教师的“亲和力”的一个核心就是突出一个“爱”字,说白了,教育就是爱心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教育的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心灵,无法引起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惰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
海岛教师杨爱军的感人事迹,可以归纳为一个字,那就是“爱”。当他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他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你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和的语言教育学生,用父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杨老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当他因病不能上课而住院,他还坚持给学生发短信督促作业。当他刚做完手术还没有痊愈,就着急要登上了他留恋的讲台。套用一句话说,就是“他心里装着学生,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用伟大的爱塑造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
常言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全部奥秘”。只有“把自己的心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冰心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教师“亲和力”的特点是“宽容”。在安徽桐城市至今还有一条“七尺巷”,它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两家为建房,都想把房子建在对方的“领土”上,其中有一家写信求助于在朝中做宰相的亲戚。不久,亲戚来信写的是一首诗: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看到信,他们就把“地基”向后退几尺,对方也向后退几尺,这样“七尺巷”的故事就流传到现在。这个故事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宽容”。无数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宽容是种很大的教育力量。新世纪,教师面对的已不是上个世纪“很听话”的学生,他们追求个性解放,有时表现的的很“另类”,这就要求教师在接受学生的同时,也要接受他们的缺点,这就需要教师有“宽容“的胸怀。
有材料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教师被一名学生无理顶撞了,而这位教师没有发火,课后给该学生写了一首小诗:大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彩云,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这位学生看了这首诗,沉思反久,终于悟出了自已的错误……
列宁说过,青年人犯错误,连上帝也会原谅的。
宽容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宽容,是一种崇高的教育艺术;宽容,体现了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精神生活的关怀。
教师的“亲和力”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美国实用主义家杜威说过: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是站在学生的后面。细细想来,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一副不可冒犯的样子,学生唯恐躲都躲不及,怎能亲近呢?教师应是学生的助手,应把课堂的地位“降”下来。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如果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融在一起,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知识。“欢乐着他们的欢乐,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其乐融融,学生就会把你当成“贴心人”,有什么话也愿意跟你讲,有什么问题都愿意向你问。教师放下架子,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学生成绩有很大的作用。
教师的“亲和力”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粘合剂,是师生之间感情的润滑油,它像春风一样可以融化学生心里的“冰”,它可以使后进学生产生奋进的动力,它可以使迷途的学生找到前进的灯塔。同时,也能使教师在人生道路上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
有了热爱,就有了爱,有了爱,便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这是做好一个小学教师的前提。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下面我在就书中其中的几章内容谈谈关于组织力的修炼的一些心得。
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读完这本数,我知道了教师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设计能力、施教能力、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
一、设计能力,是指制订课时授课计划(即编写教案)的能力在教案中,教师要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做出详细的具体的安排:一节课如何开头,如何导入新课;教材重点如何突出,教材难点如何突破;什么时候演示,什么时候出示板书板图;哪些问题在课上练习巩固,哪些问题留作课后思考解答;采用什么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运用什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怎样完美地结束一节课,等等。
二、施教能力,是指把拟定的教学计划付诸实施的能力教师的施教能力首先应表现在教师要具备讲课基本功上,即具备口头表达基本功、板书板图基本功、教态动作基本功和演示操作基本功
第三,教师的施教能力还表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上。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着很大差异,因而,教师应该实施不同的教学对策。三、控制能力,是指驾驭课堂形势的能力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容易长久保持,因而,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善于运用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将两种“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保持最佳的“注意”状态。有的教师采取严厉手段,迫使学生服从课堂纪律,这不迫达不到教育效果,而且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处于思维呆滞的被动状态。有的教师热衷于课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应变能力,是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时,未必能百分之百地执行,这是因为课堂上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例如,有的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表现令人吃惊的无知。或是有严重违犯课堂纪律的行为,等等。这种时候,教师绝不能焦躁,更不能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否则,将不仅导致教育的失败,而且会在学生心灵上造成难以挽回的极坏影响。
这本书中所传授给我们的东西还很多,还需要我反复研读,细细体会。
《教育力的十二项修炼》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教育力的十二项修炼》读书心得
上一篇:在宗教座谈会上的发言
下一篇:学校安全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