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八境台导游词
(车上讲解)八境台位于赣州城东北角的古城墙上,是赣州古城的象征。 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也就是1056—1063年。因为楼台是建在砖石城墙上,所以古称“石楼”。又因为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遗,所以取名八境台。
主持建造八境台的是当时任赣州知军的孔宗瀚,他是山东曲阜人,是孔夫子第四十六代孙。在他之前,赣州的城墙都是土城墙,是他把当时的土城墙改建为砖城墙,并建城楼在上面,这在当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受到了朝廷的表彰。
参观八境台,先要经过一段古城墙,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古城墙。
说起古城墙,或许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北京万里长城或者是南京和西安的明城墙,而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座历史悠久、至今还在为防洪起着重要作用的砖城墙,那就是我们赣州的宋城墙。这也是现在全国唯一保留至今的宋代砖城墙。
赣州古城墙是唐末造反起家的客家人---曾任虔州刺史的卢光稠(他对赣州影响深远,有机会说说他,有传说郁孤台都是他建的)扩城后奠定的基础,当时是土城,后来因江水年年冲坏土城,到了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孔宗瀚任赣州知州,开始用砖修筑城墙。现在全国还有不少保存较好的城墙,如西安、南京、荆州、安徽寿县等,但是这些地方的砖城墙都是明代洪武年间以后的,包括北京万里长城。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在谋士的建议下,他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下令各州、县广筑城墙,现在全国各地保留下来的城墙都是那时兴建的,唯独赣州的城墙是北宋的,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后来经过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的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而又雄伟的城墙。而且护城河、墙垛、城楼、警铺、马面、炮城等设施齐全,整个城池开有西津门、镇南门、 百胜门、建春门、湧金门5座城门,其中前3座城门还有二重或三重瓮城(指的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防止太平军攻城,又在赣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兴建了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境台5座炮城。赣州因城池非常坚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难攻,有“铁城赣州”之称。太平军两次攻城、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六次攻城,都没能攻破坚固的赣州城。而到现在保留下来的城门还有北门、西津门、建春门、湧金门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台和西津门炮城;古城墙有3600米。这些城墙、城门不仅成为今天的游览景点,而且至今还在为赣州防洪发挥重要作用,赣州市政府每年还拨出一定经费维护古城墙。
尤为珍贵的是,在古城墙上保留有数以万计的带有文字的城砖,这种砖被称为铭文砖,上面载有不同时代的不同内容, 主要的是xx年、xx督造、xx窑烧造等,这也就相当于工程记录,出了问题就可以找到当事人。最早的一种铭文砖记有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这块砖就在进入八境台园门后,快到八境台下面的一组台阶处),我们只所以说这是宋代城墙,也是基于这些铭文砖。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1996年,国务院将赣州古城墙列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大家看的这些砖,大都是清朝和民国年间填补的,所以在城墙上参观的时候,大家不妨仔细注意下。
(八境台下)
宋代的八境台是木结构的,不知怎么回事,跟“火”特别有“缘”,曾三次被火烧毁:第一次是清康熙二年也就是1663年, 第二次是1929年,第三次是1976年。1980年胡耀邦同志登上八境台遗址,建议修复八境台,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八境台是1984年重建,1987年落成的,共三层,高28.5米,占地面积 574平方米,台基为高7米的城墙。另外还有一组楼群,为附属设施,主要为办公场所,还有一个根雕展厅。现在的楼台是钢筋混泥土仿古建筑。内部装修有天花、藻井、彩绘,整个建筑流金溢采、雄伟壮丽。楼台上悬挂的“八境台”三个字题额,是我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书写的。
请大家随我进人第一层参观。这层展示的是一些诗画。孔宗翰建起八境台后将自己在台上看到的赣州八景命画师绘成《虔州八境图》。孔宗瀚在接替苏轼任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知府时,把《虔州八境图》给大文豪苏轼看,并请他题诗。苏轼看画作后欣然题诗八首,并作序一篇。当时的八景就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和崆峒山。绍圣元年也就是1094年,苏轼被贬到广东惠州,途经赣州,游览了赣州旖旎的风光后,他亲自登上八境台,觉得原来的诗“未能道其万一”,于是就补作了一篇后序,以表达自己对虔州八景的赞美之情。从此以后,许多文人墨客仿效苏轼对赣州八景唱和不绝。八境台因此扬名海内外。到了清朝,由于历史的变迁,景观发生了变化,赣州八景演变为现在悬挂在这两旁的八幅画所描述的八个景点,那就是: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马崖禅影、雁塔文峰、储潭晓镜、天竺晴岚。值得一提的是:孔宗瀚的《虔州八境图》和苏轼当年所写的虔州八境并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八景,它比后来的潇湘八景 (湖南省境八图)更集中、更具魅力,而被后人模仿,成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里程碑,赣州也就成了中国八景文化的一个发祥地。以后的燕山(北京)八景、泸城八景、香港八景、台湾八景都是虔州八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有趣的是,后来还发展到十景、十二景、二十四景、三十六景,最多的是南京金陵四十八景。八景文化在建筑园林、美术绘画和饮食文化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而且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传到国外,明代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地。凡是有华裔的地方就有八景文化,八景文化已成了一种国际现象。
现在大家随我上三楼,一起去欣赏一下赣州美丽的“八景”。
大家朝北看到的这个壮观的景点就是“二水环流”,左边是发源于南岭山脉的章江,右边是发源于武夷山脉的贡江,这是我们赣江的正源,这两条江在八境台下汇合成赣江,“赣”字也就由“文章”的 “章”和贡献的“贡”字合成。赣江由南向北流入长江,全程758公里。它纵贯江西南北,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也是我们江西的母亲河,所以江西也简称为“赣”。贡江作为赣江的正源,以前称为虔化水,隋唐以后赣州称为虔州,“虔”字是“虎”字头,又称虎头州、虎头城。南宋绍兴年间,因虔州经常发生农民起义,官府认为是因虔州的“虔”为“虎”字头,有杀气而引起的,因此把虔州改为赣州。
再往北看,远处赣江西岸矗立的那座塔,是明朝万历年间建造的,取苏东坡诗中一名句“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而叫做玉虹塔。又因为塔身颜色为白色,俗称为白塔。明朝的塔跟宋朝是不同的,象玉虹塔这种楼阁式塔为道家所用,成为镇邪造景的建筑物,而且主要建在河边的山巅上,变成通常所说的风水塔。白塔就是这样一座典型的风水塔,建塔目的是为了留住赣州的风水,另外就是为了镇住赣江水,保佑赣州城免遭水患,而对于现代城市来说,玉虹塔美化了空间环境,还在航运中起到赣江航道上的标志作用。
由白塔再往前,眼睛所能看到的水的尽头就是储潭晓镜。这也是八景之一。因为那里有一座高山叫储山,因江水平如镜面,光可照人而得名。赣江过了储山后,河流湍急,礁石密布,是著名的赣江十八滩,过去是一段非常危险的行船险段,经常发生翻船事故。文天祥著名的诗句“慌恐滩头说慌恐,零汀洋里叹零汀”里的慌恐滩就是十八滩中的一滩。
八景之一的“玉岩夜月”是指章江以西,水西乡境内的号称“江南第一石窟”的通天岩。
我们看到城西掩映在现代城市建筑当中的飞檐斗拱的楼阁,它就是“三台鼎峙”当中的郁孤台。三台中的“拜将台”在现在的儿童公园,而“章贡台”则被毁,后人便用八境台取代。
“雁塔文峰”是指市区东南部耸立在高楼大厦之间的舍利塔和塔下的文庙。舍利塔位于宋城赣州的宗教文化区,是慈云寺的附属建筑,所以又称慈云塔。因大雁经常在塔顶栖息,俗称雁塔。这座塔的功能与前面讲的明代白塔是不同的,我国宋代以前的这种楼阁式塔是作为寺院的附属建筑而出现的,主要功能是用以收藏舍利子或经卷、佛像等。舍利塔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是有确切纪年可考的珍贵宝塔,也是江西省唯一的一座斜塔。
我们看到赣州城南部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叫峰山,又名崆峒山。那里山势险峻,是赣州市最高山峰,现已开辟为风景游览区,其中宝盖峰海拔1016米,风景秀丽。赣州八景中的“宝盖朝云”指的就是这里。
大家的视线往东移,在水东镇境内的马祖岩,是八景之一的“马崖禅影”,因为唐朝高僧马祖道,曾经居住在这里而得名。马祖岩高246米。现建有寺庙。苏轼、赵卞、文天祥曾游览过并留下诗句。
八景中最后一景是天竺晴岚,是指水东的天竺寺,早已被毁。我们不妨用前面那座古浮桥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八景之一。
有关八景的具体内容,留待我们亲临游览时再作一一介绍。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八境台北面脚下的这个半园型建筑,是一座炮城,为古城墙的一个附属建筑。建于清咸丰年间,是为抵御太平军所建的。当时共有五座炮城,现仅存西门和眼前这座了。这个炮城有上下两层,各层有藏兵洞18个,炮城开有枪眼、炮眼、了望孔,高7米,面积815平方米,中间的平地可供军士休息和进行军事训练。这座炮城从功能上看,是控制章、贡、赣三江江面的要塞。太平军石达开部队曾三次攻城没有攻破。 可见其作用非同小可。沿着左边这段城墙,可以通往蒋经国旧居和郁孤台,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走走,别有一番风味的,愿你们收获多多,快快乐乐!
赣州八境台导游词相关文章:
赣州八境台导游词
上一篇:2022年母亲节是几月几号
下一篇:闭幕词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