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探索与实践课题工作报告
更新时间:
各位老师、各位同行:
这里我要做的不是规范的学术报告,主要是向大家汇报思想品德课题组两年来所做的工作。另外,探讨本课题组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还不是很成熟,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题研究所做的工作
本课题自开展以来,我们以课题研究的“目标”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具体如下:
(一)学习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信念。我们组织教师有目的地学习教学理论,学习新课标,使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及时更新和提高。同时,我们还开展一些经验交流会,围绕某个专题,进行讨论、交流。为了及时了解教改动向,获取最新教育信息,我们还组织适当的外出学习。另外,课题组还坚持组织教师进行每月一次的新课标学习,使课题组教师的教学理念能紧跟时代潮流。学习的书籍有《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课堂教学论》----
(二)理论结合实践,追求有效课堂。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成长学生、成就教师。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还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另外,因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艺术的基础,而创新教学方法更是教育的生命线,如果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学期都开展一次课堂教学及说课大赛,以此来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演讲新教法,努力增强教研课改能力。通过上述活动,教师们达成了共识:①好的思想品德课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但又不能让生活替代思想品德课;②教师的语言要科学、规范,要有美感并富有激励性,教师平时要善于博览群书,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③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并研究“评价”,要让学生学会合理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
课题组积极把研究的成果向外推广。2月份,吉留祥、杨义平老师的全市公开课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高度评价。3月份,刘美珍老师送课下乡。另外,课题组把九年级思想品德所有科目制作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放在二中网上,与全省思想品德老师共享交流。
(三)开展沙龙活动,争辩中明方向。
教科研“沙龙”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课题组利用暑假时间,在学校开展中考试题赏析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预设与生成”教学月活动。除了开展校内沙龙活动外,课题组成员还发挥网络优势,参加人教版思想品德qq群、鲁教版思想品德qq群,自己建立苏教版思想品德qq群。在网络上与各地思想品德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研讨活动。
(四)教科研一体化,提高研究实效。
要求课题组成员制订详实有效的研究计划,扎实研究过程,进行开拓性研究工作。课题研究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可搞专题研究、学术沙龙、课题研究课等。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教育论文竞赛活动,如吉留祥老师的《回归生活,让课堂更精彩》获得常州市2022年思想品德年会论文二等奖。
(五)让教学回归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为使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活动紧密联系,每学期,课题组都举办一次思想品德课活动周。内容丰富多彩,如:手抄报设计比赛,演讲比赛,表演比赛,故事征文比赛,社会调查报告等,促使学生在竞争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在实践中探索、在训练中拓展、在开放中提升,从不同的角度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促进自身个性发展--这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又一表现。
我校潘国庆老师见义勇为,获得金坛、常州政府表彰,课题组利用这一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居委会自行车失窃情况调查活动”。还开展了“塑料瓶回收研究”活动;“盲道行走体验”活动-----
(六)让生活化作教材,营造文化氛围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确实如此,为了营造思想品德课文化氛围,学校的教育作用不仅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更是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文化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校园过道里的板报和书画,宣传栏和各班的黑板报,是我校的一大特色。这些墙报、宣传画、黑板报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品德教育,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课题研究的成效
1、促进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原先那种视课堂为“生命”,认为只要掌握了课堂上传授的理论,学生便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旧观念得到了彻底的转变。课题组每位成员都能有意识地驾驭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效地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同时,学校已逐渐形成了以课研促教学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它使教师们提高了思想认识,更新了教学观念,使教研成为了自觉行动,教师们实现了“要我研究”变成“我要研究”,在教学和课研上的自觉性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们养成了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每一位成员均能结合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多次的研究中,教师们的教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有多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发表或获奖。
3、培养了学生学政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立足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课堂中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平时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具体成果有:
活动课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个案; 教师论文选编;
学生小论文选编;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光盘);
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获奖证书。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问题还未很好思考和解决。例如:九年级进入毕业升学阶段,积极性不高;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有待加强;开展课堂活动时学生声音有时过大,课堂纪律不好控制,活动内容有时偏离主题;组织学生课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还有,活动课教学中的评价问题,如何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机制等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解决。这些存在问题是我们今后实践中必须进一步探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伴随新一轮课改实验的深化发展,政治活动课会日益显现出其特有的生命力,为全面实现课程的多元目标、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要做的不是规范的学术报告,主要是向大家汇报思想品德课题组两年来所做的工作。另外,探讨本课题组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还不是很成熟,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题研究所做的工作
本课题自开展以来,我们以课题研究的“目标”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具体如下:
(一)学习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信念。我们组织教师有目的地学习教学理论,学习新课标,使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及时更新和提高。同时,我们还开展一些经验交流会,围绕某个专题,进行讨论、交流。为了及时了解教改动向,获取最新教育信息,我们还组织适当的外出学习。另外,课题组还坚持组织教师进行每月一次的新课标学习,使课题组教师的教学理念能紧跟时代潮流。学习的书籍有《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课堂教学论》----
(二)理论结合实践,追求有效课堂。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成长学生、成就教师。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还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另外,因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艺术的基础,而创新教学方法更是教育的生命线,如果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学期都开展一次课堂教学及说课大赛,以此来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演讲新教法,努力增强教研课改能力。通过上述活动,教师们达成了共识:①好的思想品德课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但又不能让生活替代思想品德课;②教师的语言要科学、规范,要有美感并富有激励性,教师平时要善于博览群书,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③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并研究“评价”,要让学生学会合理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
课题组积极把研究的成果向外推广。2月份,吉留祥、杨义平老师的全市公开课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高度评价。3月份,刘美珍老师送课下乡。另外,课题组把九年级思想品德所有科目制作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放在二中网上,与全省思想品德老师共享交流。
(三)开展沙龙活动,争辩中明方向。
教科研“沙龙”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课题组利用暑假时间,在学校开展中考试题赏析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预设与生成”教学月活动。除了开展校内沙龙活动外,课题组成员还发挥网络优势,参加人教版思想品德qq群、鲁教版思想品德qq群,自己建立苏教版思想品德qq群。在网络上与各地思想品德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研讨活动。
(四)教科研一体化,提高研究实效。
要求课题组成员制订详实有效的研究计划,扎实研究过程,进行开拓性研究工作。课题研究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可搞专题研究、学术沙龙、课题研究课等。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教育论文竞赛活动,如吉留祥老师的《回归生活,让课堂更精彩》获得常州市2022年思想品德年会论文二等奖。
(五)让教学回归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为使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活动紧密联系,每学期,课题组都举办一次思想品德课活动周。内容丰富多彩,如:手抄报设计比赛,演讲比赛,表演比赛,故事征文比赛,社会调查报告等,促使学生在竞争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在实践中探索、在训练中拓展、在开放中提升,从不同的角度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促进自身个性发展--这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又一表现。
我校潘国庆老师见义勇为,获得金坛、常州政府表彰,课题组利用这一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居委会自行车失窃情况调查活动”。还开展了“塑料瓶回收研究”活动;“盲道行走体验”活动-----
(六)让生活化作教材,营造文化氛围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确实如此,为了营造思想品德课文化氛围,学校的教育作用不仅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更是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文化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校园过道里的板报和书画,宣传栏和各班的黑板报,是我校的一大特色。这些墙报、宣传画、黑板报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品德教育,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课题研究的成效
1、促进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原先那种视课堂为“生命”,认为只要掌握了课堂上传授的理论,学生便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旧观念得到了彻底的转变。课题组每位成员都能有意识地驾驭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效地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同时,学校已逐渐形成了以课研促教学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它使教师们提高了思想认识,更新了教学观念,使教研成为了自觉行动,教师们实现了“要我研究”变成“我要研究”,在教学和课研上的自觉性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们养成了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每一位成员均能结合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多次的研究中,教师们的教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有多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发表或获奖。
3、培养了学生学政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立足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课堂中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平时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具体成果有:
活动课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个案; 教师论文选编;
学生小论文选编;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光盘);
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获奖证书。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问题还未很好思考和解决。例如:九年级进入毕业升学阶段,积极性不高;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有待加强;开展课堂活动时学生声音有时过大,课堂纪律不好控制,活动内容有时偏离主题;组织学生课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还有,活动课教学中的评价问题,如何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机制等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解决。这些存在问题是我们今后实践中必须进一步探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伴随新一轮课改实验的深化发展,政治活动课会日益显现出其特有的生命力,为全面实现课程的多元目标、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探索与实践课题工作报告相关文章:
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探索与实践课题工作报告
各位老师、各位同行:这里我要做的不是规范的学术报告,主要是向大家汇报思想品德课题组两年来所做的工作。另外,探讨本课题组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还不是很成熟,提出来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下一篇:职场礼仪:在洗手间有哪些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