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卡耐基音乐厅的听众礼仪守则
纽约的卡耐基音乐厅是有百年历史的音乐殿堂,一度传来要改建的消息,是小提琴家伊萨·斯坦因为挽狂澜把它保存下来。你若去过这座音乐厅,就会在走廊上看到挂满曾经在此献艺的无数大师的照片。一个新人只要登上卡耐基音乐厅,就意味着他的地位已被确立。但卡耐基音乐厅是很古老的建筑,纽约一条地铁横穿地下,如果细听会有极细微的轰隆声。近年音响经过改进,这方面应无问题了。XX年前我在那里听过多场交响音乐会,其中一场是伯恩斯坦指挥演出的。
纽约三大演奏中心卡耐基音乐厅、林肯中心,还有大都会歌剧院,差不多每一音乐厅的节目单(其实是小册子)都附有听众礼仪这样的内容。我想我是会自觉保持演奏厅内的秩序的。出于好奇曾读了这些大同小异的对于听众礼仪要求的守则。礼仪守则文字极其细致委婉,因为这是对于听众的一种要求。下面是朋友寄来的卡耐基音乐厅守则的梗概(附我个人所见)
关于鼓掌。对于初听古典音乐的听众,什么时候该鼓掌,什么时候不该是个难题。手册提出几点识别的方法:一个是看节目单,大部分的曲子都标明乐章,每一乐章一般都标明不同的速度标志;同时在一个乐章终结时,指挥和乐队都会稍许停顿一下,你可以由此察觉到最后乐章结束的时刻;此外协奏曲、奏鸣曲、交响曲最后乐章多半是快速的速度;最后最保险的办法是听大家都鼓掌时再加入鼓掌。这是手册所提出的。据我的经验有些听众曲未终就鼓掌,是出于一种超前的不适当的过分热情的心理造成的。另外还应注意的是有时指挥家在乐声落下,他还沉浸于乐曲中,有时有数秒时间身体不动,小泽征乐就是这样;因此当指挥转身面向听众席时,此时报以热烈掌声无疑是最适当的了。除此外还有一些例外,即听众误会曲子已经结束,其实还有回复。改编成管弦乐的韦伯的《邀舞》,在最后由于剧烈的音响听众会误以为全曲已结束,实际上此时最早出现的《邀舞》主题旋律(极舒缓的)又再出现,这才是此曲的完满结束。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例子。所以说适时无误地鼓掌其实并没有绝对规则可循,重要的在你听音乐的经验增长和自己多加注意。
咳嗽这是生理现象不可避免。外国音乐厅多免费供应润喉糖,你也可以自带咳嗽糖。应当在意的是不要让包装袋发出声音。咳嗽厉害要用手巾捂住嘴、若是哮喘发作无法停止,此时退场并不失礼。
各种数码、通讯产品。所有这一类随身小电器包括手机以及会发声的挂表等都应关上。卡耐基音乐厅改建后音响极为灵敏,不容半点杂音出现。
幕间休息应注意事项。手册列出在幕间休息,卡耐基音乐厅可供观赏的地方,这里略去。需注意的是下半场开始铃声响时要及时回到原座位。一般说铃声响两次、而你必须在第二次铃响前就座。
迟来者。迟来者听从招待员带你在适当时入场。但在西方有些音乐会根本就拒绝迟来者入场。
以上就是卡耐基音乐厅听众礼仪守则的大概内容。在所谓高雅艺术日益繁荣的今天;上音乐厅的人也越来越多,卡耐基音乐厅守则有供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艺术的价值并不体现在价格高昂的入场券上,听古典音乐是一个起步,你或许从这个起步上成为真正爱音乐的人。所以共同遵守音乐厅的礼仪——它的核心就是保持绝对的安静——是所有听音乐的人的共同责任。在国外有为青少年特别安排的音乐演出专场,带有启发的性质。在我所去过的音乐演奏会上从没有看到有带儿童进场的事,而我们这里不少父母怀着良好的愿望让只有几岁的儿童进人音乐厅。过小的年龄和平时的教育无可避免地会引起不安、躁动,从而破坏了会场的秩序。在西方由于他们的传统与我们不同,儿童不带进音乐厅是不需用文字约束的。当然事情不可一概而论,但正式的交响音乐会的确不适宜带儿童入场。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正因为我们有着与西方不同的传统,所以我们欣赏古典音乐这本身就包含有从文化上理解这一种潮流的必要。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话一点不错,但它也附带听音乐需要遵守的礼仪,正如中国的茶今天已为全世界人所喜,而中国饮茶又有茶道,这也决不是形式,是属于茶的文化。所以欣赏古典音乐同样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纽约卡耐基音乐厅的听众礼仪守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