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作决定
更新时间: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的持久动力。按照提速落实"314"总体部署、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专题研究了民生工作,决定本届市委任期内,用两年半时间,在解决全市群众最关心的10大民生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1.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50多万户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住房是当前头等民生大事。建立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体系,实现城镇住房"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三年建成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加上近几年旧城区改造中的危旧房、"城中村"、棚户区等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安置房,力争解决占城镇人口30%的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难问题。所有公租房必须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功能配套,房屋环境和质量不低于普通商品房。城镇住房困难家庭、进城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地来渝工作人员,只要有稳定收入,都可申请租住;租金一律控制在同类地段、同等品质商品房租金的60%以内。促进商品房市场健康发展,从政策上鼓励和引导群众自住性购房,抑制投机性炒房和豪宅,综合运用规划约束、土地供给、信贷税收等手段,控制房价过快上涨。
2.实施万元增收工程,使"两翼"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三年增收万元以上。以深化林权改革为动力,念好"山"字经,支持"两翼"农户发展林果、林下养殖、林业种植、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政府筹资100亿元投入万元增收工程,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引导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种苗,派1万名农技人员下乡从事技术服务,建成100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和1000个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点,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力争"两翼"农林总产值达1000亿元,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收入由1.5万元增加到2.5万元以上。"两翼"以外区县要结合自身特点推进农户增收。大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建成1500个集中、宽敞、舒适、方便的"农民新村",改造农村危旧房30万户,新建巴渝新居15万户。打造100个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城镇。新建和改造集镇自来水厂300座,解决600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给予31个远郊区县城每年3000万元专项支持,加快配齐学校、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商业街等"几大件",全部具备区域性小中心功能。率先实行相对扶贫标准,对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30%的农村人口进行动态扶贫开发。完成1000个村整村脱贫,易地搬迁38万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人口。
3.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区绿化率达到35%,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定位,打造西部最优的人居环境。大搞荒山绿化,推进城市增绿,营造良好生态,新增造林1200万亩;新增城市绿地632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平方米;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1天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5%、70%以上,让市民呼吸清新空气,喝上干净水。全面完成主城区1200万平方米危旧房、"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今明两年综合整治老旧居住区1.2亿平方米,改造主城干道31条,打造一批群众喜爱的特色风貌街区。严格控制城市建筑密度、高度,新建一批大中型广场、公园和文化体育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娱乐场所。着力解决如厕难、过街难、停车难问题。新增轨道交通营运里程120公里,完善换乘系统和公交线网,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市民出行便捷性。
4.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配备校警,建成500个交巡警平台。平安是民生之要、百姓之福。建立校园安保支(大)队、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人员、护校队" 五位一体"的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制。全市70%以上中小学、幼儿园至少"一校一警",规模小、人数少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多校一警"全覆盖;每校配备1名保卫干部、2名以上专职保安。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成500个交巡警平台,配备1.3万名交巡警;安装50万个公共视频,监控治安重点部位;在全市社区和公共场所设立5000个阳光警务查询监督终端,方便群众报警和监督办案。继续开展"打黑除恶",依法保持对各类犯罪的高压打击态势。加快建设雷锋式警察队伍,推动警风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使全市公安民警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5.提前实现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使300多万农村老人老有所养。构建全覆盖、保基本、能转移、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xx年底前,农村养老保险扩展到全市40个区县,农民参保率达到80%以上,确保全市农村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到不少于80元的养老保险金。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建立临时救助专项资金,完善救灾体系。加快区县社会福利中心、区域性儿童福利院、乡镇社区托老机构和残疾人托养所建设,确保老有所养、灾有所济、孤有所靠、残有所助。
6.培养照顾好130万农村留守儿童,解除外出务工群众后顾之忧。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切实解决好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新增农村寄宿制学校400所,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的培养模式,采取代理家长、亲情室、托管中心等措施,让全市留守儿童健康茁壮成长。新建115所中小学,基本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逐步推广学生饮用奶(鸡蛋)计划,为非寄宿贫困生提供"爱心午餐",不断改善青少年营养状况。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行中职免费教育。保持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全市中小学标准化达到60%,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7.以解决农民工户口为突破,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200多万农民工及其家属、40万失地农民和70万农村籍大中专学生的户口问题,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力争到2022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建立转户居民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弹性退出机制,以合理的过渡期保障合法权益。建立农村土地权益置换城镇公共服务的有效机制,确保农民进城落户后同等享有城镇居民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
8.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让群众看病方便、治病便宜。改扩建150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实现"一镇一院"、"一社区一中心"。建设13所区县三甲医院,改造升级23所区县医院,全面提升县级医疗服务水平,让农村疑难杂症能够就近医治。对5.5万名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医务人员实行绩效工资,鼓励医疗卫生人才扎根基层。办好药品交易所,抑制药价虚高,在乡镇社区公立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零利润销售;加快实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分别逐步提高到70%、50%以上,降低群众医疗费用负担。以妇女儿童和农村卫生为重点,实施孕产妇保健、儿童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等20项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使群众少生病。
9.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新增30万就业岗位。创业是发展之源、富民之要。在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鼓励支持微型企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重点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三峡库区移民、残疾人、城乡退役士兵、文化创意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群体自主创业,力争新增微型企业6万户。市财政每年出资3亿元,按企业注册资本的30%—50%给予补助,并通过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措施扶持创业,让群众有活干、有钱赚。
10.深入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深化"三项制度",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困难。推动"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常态化,并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区县党政领导干部每人每年下访12次以上,及时化解本地区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解决信访问题,确保群众诉求有人听、难题有人解、利益有人维护,两年内基本消化现有信访积案;建立重大事项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减少新的矛盾产生。各级机关干部每年至少7天、新招录公务员和新提任领导干部至少30天"三进三同"。"结穷亲"实现机关全覆盖、干部全部参与,与农村50万贫困户全都结对,结对干部每年深入"穷亲"家不少于2次。村和社区党组织要把落实"三项制度"作为刚性职责和看家本领,严格督促考核,做到接待服务全天候、入户走访全覆盖、办理反馈全落实。
在办好以上重大民生事项的同时,要深入推进"五个重庆"建设,切实加强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文化体育、物价稳定等工作,努力实现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位置,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做顺民意、贴民心的好事实事,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幸福水平。
民生工作决定相关文章:
民生工作决定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卫生院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