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市场调查报告格式
服装市场调查报告格式(精选5篇)
服装市场调查报告格式 篇1
相城区作为苏州市区的北大门,自20xx年建区以来,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水城、花城、商城和最佳生态休闲人居城 的城市建设理念已深入人心,相城区正实现从偏僻农村向现代都市的华丽转变。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农贸市场也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市场建设基本情况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相城区目前有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只,总面积85800平方米,摊位600只,门面300间,另有棚顶和室内农贸市场42只,其中棚顶市场9只,占农贸市场总数的21.4%,室内农贸市场33只,占农贸市场总数的78.6%。这些市场中县城以上零售农贸市场1只,镇级零售农贸市场10只,村级(社区农贸市场31只。这42只农贸市场共计经营面积为91280平方米,共设计摊位数为2422只,共有各类门面房477间。
随着城市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区、镇二级政府加大了对农贸市场建设投入,特别是自20xx年以来,相城区加大了对城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力度。20xx年以前完成了对镇级农贸市场的第一轮升级改造,基本解决了镇级农贸市场从棚顶敞开式市场到室内市场的巨大转变,而且各个市场的场内经营面积和摊位布局得到了较大提升和优化。20xx年起相城区率先对村级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计划用三年时间通过新建和改建的方法升级改造村级农贸市场34只,截止20xx年8月相城区已完成了32只村级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任务。这些村级农贸市场通过升级改造,硬件条件得到了优化,超过50%的棚顶式市场升级为室内市场,场内摊位布局更趋合理,同时明确了市场主办方的责任,调整了市场管理员队伍,使市场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着实方便了城乡群众日常生活需求。
农贸市场管理情况
由于农贸市场建设资金投入较大,且投入产出回报率低,加上农贸市场作为公众聚集场所,对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导致社会力量不愿意参与到农贸市场的建设中来,因此相城区的农贸市场主办者主要以镇村二级集体为主,相城区43家市场中,只有1家是私人投资建设。
通过几年来对城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镇一级农贸市场的消防、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市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各项管理制度得到了完善,尤其是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得到了较好落实。每个镇级农贸市场都在建造或改造过程中按照要求配备了消防栓和灭火器等消防器材,都有专门的食品检测室,配备了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落实了专门的责任人。目前相城区11家镇级农贸市场都是星级文明诚信市场,陆慕农贸市场还获得了五星级农贸市场的荣誉称号。
市场运行基本情况
从业人员
批发市场共有从业人员1200名,其中农民1180名,占总数的98.3%。农贸市场内经营户从业人员共有2295名,其中农民1767名,下岗工人228名,其他300名,占比分别为77%、10%和13%。农民是农贸市场内从业人员的主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在没有更好生存技能的情况下,在农贸市场内寻找就业谋生机会。乡村农贸市场在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更为一部分失地农民提供了生活保障,起到了为政府解决就业难题,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经营规模
通过多年的不断升级改造,相城区亦出现了一批规模型的农贸市场。从市场成交额看,20xx年相城区年成交额超过亿元的市场有4只,占总数的9.3%,分别是生态园批发市场,陆慕市场、渭塘市场和黄埭市场;年成交额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的市场有5只,占总数的11.6%。从农贸市场经营面积大小看,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含以上的有5只,占总数的12%;经营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5000平方米以下的市场有5只,占总数的12%。从市场经营从业人员看,生态园批发市场有1200名经营从业人员,农贸市场内从业人员超过100人的市场有6只,占总数的14.2%。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人口集聚增长效益,还将培育出一批规模型的农贸市场,从而进一步带动市场周边的商业发展。
肉、菜、鱼重点商品销售情况
XX年猪肉、蔬菜、水产三类重点农产品年成交量情况。20xx年生态园批发市场猪肉销售总量为20700吨,其中产自本省外市的为2700吨,占总量的13%,产自外省的为18000吨,占总量的87%;蔬菜年成交量为12700吨,其中本省外市的为37000吨,占总量的29%,产自外省的为9000吨,占总量的71%;鱼年成交量为1200吨,其中产自本市的为100吨,占总量的8.3%,本省外市的为200吨,占总量的16.7%,外省的为900吨,占总量的75%。
XX年相城区农贸市场共销售猪肉15829吨,其中从批发市场进货总量为13407吨,占销售总量的84.7%,通过屠宰场途径进货量为1387吨,占销售总量的8.8%,其他途径进货为1035吨,占销售总量的6.5%;20xx年农贸市场蔬菜进货总量为23639吨,其中从批发市场进货量为18086吨,占销售总量的76.5%,场地挂钩为1693吨,占销售总量的7.2%,其他途径进货量为3880吨,占销售总量的16.4%;鱼进货总量为9564吨,其中批发市场进货量为6850吨,占销售总量的71.6%,场地挂钩为1686吨,占销售总量的24.6%,其他途径进货量为928吨,占销售总量的9.7%。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批发市场是农贸市场肉、菜、鱼等重点农产品的主要货源,农贸市场与生产基地直接挂钩的量比重不高,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自产自销的情况将更加萎缩。
当前市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不足
尽管相城区建区以来农贸市场的数量和规模得到了较大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们应当看到当前农贸市场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政府重视。
缺少农贸市场专项规划
农贸市场建设应当城市建设规划同步,坚持规划先行。没有经过规划,必然导致建设的无序。相城区目前还没有关于农贸市场建设布局的专题规划方案,一些地方出现了农贸市场总量过剩,发展过快,有些是重复建设的情况。就目前场内摊位和门店的经营情况看,居住人口没有多大变化,但市场在成倍增长,加上各类超市、大卖场的急速开设扩张,必然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表面上是方便了消费者,但对开设市场的主办方造成了土地资源和经费浪费等诸多不利因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协调发展。随着摊位和门店的空闲数量增多,管理成本也随之增大,目前有一部分农贸市场存在大而空、中看不中用的情况,市场内摊位空置率达到50%以上,不仅造成极大浪费,群众有意见,而且还为市场后序运作带来一系列难题。
现有市场布局与城市发展不相协调
农贸市场与居民生活区不配套。在相城区许多居住区离现有农贸市场距离较远,群众买菜不方便。这一情况导致在一些小区内出现了不少无照经营农副产品的车库店和马路流动摊,不仅影响城市形象,而且还带来了食品安全隐患。
盲目追求建设规模。近年来建设的一些农贸市场越造越大,市场使用率低,华而不实。农贸市场建设不应过分追求规模,而应充分考虑便民性,坚持规模适中,布局合理,经营项目齐全,倡导市场内适度竞争。
农贸市场企业化登记率不高
相城区42只农贸市场进行企业化登记的农贸市场共有17家,占总数的40.47%。其中镇级农贸市场都是经过合法审批的,权证手续齐全,因此11家镇级以上农贸市场都有营业执照,但不少村级农贸市场因为历史形成,事前没有取得合法用地审批手续,不具备办理营业执照所必须的产权证明手续,无法办理营业执照,给今后市场管理带来了难题。
村级农贸市场管理不到位
大部分村级农贸市场由于规模较小,无法给市场主办方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甚至是只有投入不见回报,导致一些市场主办方对市场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部分村级农贸市场都没有配备专职市场管理人员,存在物业管理、食品安全检测议器等方面的空白,整个市场处于脏、差、乱的状况,极易产生食品安全等事故。通过调查发现,相城区各类农贸市场的管理力量不强,42只农贸市场共有管理人员137名,平均每个市场只有3.2名,管理人员存在 一高 和 二低 的情况,即表现在年龄偏高,文化素质和工资待遇偏低的情况,导致这支管理队伍有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
服装市场调查报告格式 篇2
一、机遇分析
《20xx-20xx年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监测报告》中表示,服装产业集群未来将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机遇:
(一)政府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近年来,各产业集群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环境”,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信息化、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培训等服务,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水平,使平台真正成为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实践基地,进而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构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是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保障措施,也是政府推动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着力点。
(二)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日益完善
在产业集群地,工业园区建设是一大特色,是政府扶持当地服装产业发展的一大举措。在产业集群完成企业量的集聚后,为了让广大服装企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过渡,大部分产业集群都建立起相应的服装商贸、品牌设计和研发中心,与服装、服饰业相关的展览业、面辅料业、服务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如今,打造服装制造企业聚集地、设计师聚集地、品牌聚集地、时装信息集散地、流行发布聚集地已经成为服装产业集群新的目标。
(三)后危机时代企业转型意识增强
在服装产业集群中,服装企业大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实力弱、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生产型企业占较大比重,企业亟待转型提升。
经历金融危机洗礼之后,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长期的OEM生产方式,使企业丧失了开发新技术、建立新品牌的动力和能力,企业的持续性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部分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开始主动谋变,通过在品牌、质量、设计等诸多方面下功夫,寻求突破之路。
(四)集群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显著
中国服装行业经过十余年的品牌发展,目前已有一些品牌服装企业脱颖而出,这些企业的示范作用非常明显。不管是在品牌运作,营销模式,产品设计还是企业管理上,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一直被中小企业所关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更多的规模企业开始做大、做强。
如今,大部分服装产业集群都开始紧抓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通过“以大带小”的方式促进整个集群发展、壮大。
(五)行业协会组织自律和引领作用凸显
目前,在产业集群地,几乎都完成了行业协(商)会的组织建设。这些行业组织的重要作用已开始显现。作为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行业协会组织在价格自律、竞争规范、市场准入、规模发展、市场培育、贸易促进、标准检验.品质认证、创新保护等方面发挥协调规划、监督和促进作用,使行业形成创新的市场氛围和健康的竞争环境。
二、挑战分析
《20xx-20xx年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监测报告》中表示,在面对大量发展机遇的同时,中国服装产业集群也面临着大量的挑战。
虽然国内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前些年获得了高速发展,但在集聚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越来越受制于资源、环境、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压力。
土地资源方面,由于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日益匮乏,加上国家严控用地指标,土地价格快速上涨,使纺织产业发展受到限制。有的集群企业建设用地以租代征,没有土地使用证,企业不敢再做进一步的投入,直接影响了贷款融资和招商引资,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些集群因此出现大量骨干企业外迁,产业集聚度下降等问题。如今在杭州本地做企业用地都比较紧张,再加上现在土地成本很高,所以,有人建议把生产加工部分往外转移到东西部地区,或者临近的中部省份,在当地保留设计营销部分。
资金方面,尽管一些集群企业建立起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机构,但是“融资难”仍是集群存在的普遍问题,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提升。因为国内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里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如果中小企业得不到发展,势必制约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有的企业虽然产品有市场,但是缺乏流动资金,无法扩大生产。有的企业希望进行技术改造,但苦于无法获得贷款,技改资金难以落实。
劳动力方面,“招工难”是纺织服装行业近几年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沿海部分集群表现得尤为突出,熟练技术工人匮乏、企业用工缺口较大等是普遍表现,招工东部企业比中西部企业难,中小企业比大企业难。温州索玛服饰有限公司工人人均工资已经超过了3000元,即使这样的工资,还是感觉招工不易,现在有的企业陷入有钱也招不到工人的境地。
如今,环保对于集群地区纺织业,特别是印染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地方基于对环境的保护,制定非常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且明显高于国家标准。不少地方对重点用能企业签订节能降耗责任状、能耗降低率、COD及SO2排放量作为约束性的一票否决指标进行考核。
另外,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虽然不少集群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加上优势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加大研发投入,使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但是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总体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集群企业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还处于贴牌加工、模仿加工的生产模式,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低,研发设计专业人才不足,造成产品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自由知识产权。比如,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在20xx年底,百万人口研发人员数量分别只有广东的78%、江苏的58%,辽宁的56%,人才总量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仅占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有的产业集群在实际操作中的做法可圈可点。比如,中国面料名镇西樵在上世纪末建立了广东省纺织面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方技术创新中心,为镇内纺织企业提供素织物开发、分色印花、大提花设计、数码印花、流行趋势研究、产品检测认证等多项服务,开启了“科技兴纺”的纺织强镇之路。
目前,西樵纺织产业持续发展,形成“创新平台、交易市场、产业基地、产业链条、区域品牌五位一体、相互支撑”的格局,成为国内重要的高端纺织面料生产基地。
在西樵纺织产业集群内部,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向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转化;资源消耗形态、生产制造形态,正在向绿色低碳形态、生活方式引领形态进行有效提升。
《20xx-20xx年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监测报告》中表示,随着国内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进行,会有越来越多的集群地逐步突破自发生长、资源驱动型的发展模式,步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新型发展轨道。
服装市场调查报告格式 篇3
当前,纺织服装行业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正在逐步完成优胜劣汰。许多企业加大了对尖端设备的投入和升级改造,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改变增长模式,从以往注重数量的粗放型增长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型增长转变。“我们现在日子过得不太好啊。”在第119届广交会上,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张新民开门见山地说,“企业普遍反映,纺织服装出口面临多重压力,形势不容乐观。”
20xx年,我国外贸再次遭遇“寒流”,出现自20xx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6年来的首次进、出口双降。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代表,纺织品服装首当其冲,全年出口下降4.9%,进口下降3.5%。张新民表示,与20xx年不同,20xx年出口下降更多缘于我国传统出口优势消失与内外部不利环境叠加导致的结构性下跌,进口下降则主要应归因于国内经济增长放缓、需求不足。
根据服装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各大市场出口全面下降。对三个传统市场欧盟、美国和日本出口分别下降9.2%、0.3%和4.5%,对新兴市场东盟、中东、非洲、拉美也分别下降8.6%、1.3%、7.5%和25.9%。“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过去10年增长了三倍多,目前沿海地区纺织业用工成本已超过每月4000元人民币。”张新民说。
此外,自20xx年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已连续三年以每年二三百万的速度下降,劳动人口数量进入下行轨道,劳动密集型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与此同时,纺织服装制造业对年轻一代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缺乏吸引力,招工难、招熟练工难成为大多数生产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服装市场调查报告格式 篇4
一、目前发展概况:
(一)服装行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近三年来,服装企业每年都在30%速度递增,不断扩充总量,提高质量,成为我市支柱产业。20xx年,我市服装企业还不到20家,如今已注册登记78家,家庭小作访也有30多家,从业人员达9000余人。注册资金也由6000多万元增至1.5亿元(注: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由50多万元增至170多万元)。其中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有30多家,500万元以上有10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3家,除“鸭鸭”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产品外,回圆、大嘴鸭、康和、深傲均获得省商标。经济效益上有明显增长,据测算,20xx年服装企业总产值2.1亿元,营业收入1.58亿元,工人人均收入8000余元,纳税861.7万元。
(二)服装行业在我市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中起到了中坚作用。
特别是私营服装企业已从当初的“拾遗补缺”,发展成为我市经济建设和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去年服装行业纳税就达861.7万元,占我市财政收入的33.15%,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共青城市化建设。一是解决了就业,富裕了群众。前几年,因国有企业效益不景气,许多企业倒闭,致使大量劳动力失业,居民生活非常洁据,工人经常因就业问题到开发区上访。现在个私经济发展起来了,特别是服装行业的兴起,拓宽了就业渠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共青现有劳动力已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因就业问题上访的事情也少了。二是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生产、流通和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加快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看到,我市在发展服装行业上,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出路,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二、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服装行业发展迅速,但是许多企业都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我市经济短缺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加入世贸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对共青这种传统产业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我市服装企业固有的问题和缺陷越来越暴露出来。
(一)布局分散,档次不高,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我市服装企业多数为租赁企业,主要是租赁厂房、车间等,企业规模较小,且为分散。企业分布情况为:闵家山至鸭鸭大厦一线18家,新村路至金纺路14家,长青路至加油站6家,仿古楼(原老窑场)6家,发展大道4家,共青路至南湖饭店一带17家,另外,北峰区4家,西湖区2家,甘露镇4家,江益镇3家。虽说便于发挥企业灵活机动的优势,但也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是形不成经济规模,服装款式不新颖;再者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利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难以扩大再生产。其次是企业生产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很难同大企业进行产品竞争,往往在大企业的竞争实力面前败下阵来,不少服装企业面临倒闭困境。再是受实力所限,我市大部分企业是从事加工业的,从事贸易的少,经营管理粗放型偏多,与同类企业争原料、抢订单、拼市场等问题较为严重。
(二)大多实行家庭式管理,经营者素质较低,难以参与市场竞争。
共青服装企业80%以上属于家族式管理模式,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其家庭式管理模式和有限地管理能力明显滞后于企业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管理上的欠科学,实质是管理人才的匮乏。全区78户服装企业,经营老板多为羽绒厂一线工人和销售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懂一些服装技能但缺乏管理知识。经调查,全区服装企业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员占就业总人数不到5%,中高级职称管理人员廖廖无几。应说“鸭鸭”集团公司是拥有驰名商标的企业,产品为国家产品,其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与应达到国家品牌产品企业的水准还有一定的差距。问卷调查表明:我市民营企业主要的决策也都是由老板或他的家人做的,拿到正规董事会或股东会上讨论的不到10%。这样的治理结构,管理上容易出漏洞,决策上容易出偏差,不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
(三)劳动力资源不足,用工不规范,造成劳动力市场混乱。
问卷调查显示,我市现注册登记服装企业78家,车位数11000多台,现有从业人数9000多人,其中熟练工人只有7500多人,欠缺3000多人。工人的欠缺,导致了企业难以正常生产,也形成不了规模。不仅如此,企业与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劳动力,相互抬扛,致使工人进出自由散慢,不顾企业利益。再加上有个别企业失信于工人,所以劳资纠纷也时有发生。调查中,有这么几件事情足以反映出我市劳动力竞争的恶性循环。去年,我市服装企业对于工人在厂上班每人发120元/年的生活补贴,今年年初,生活补贴一下涨到了300元,这意味着企业无形之中要增加一倍以上的经费开支。
这还不算,企业在生产当中,如果一个组走了几个工人,那这个企业老板得花费800-1000元/个暗中招补熟练工人。如我市某服装企业刚发完工资,第二天却无故走了4个组,一大批订单等着完工,由此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再如共青祥海服饰有限公司,12位工人在未征得老板的同意下擅自离厂,造成该企业订单不能如期完工,做的订单在质量上也严重存在问题,尔后他们竟向厂家索要工资,并向市劳动监察大队起诉,而厂家却因未与工人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败诉。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劳动法》落实得不够,《劳动法》规定的基本劳动标准、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尚未建立,工时标准和工资支付标准、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没有统一措施,因此劳动者与经营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相互拆台,恶性竞争在抬头。
由于受历史、社会、资历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市服装企业经营者总体素质不高,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质、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创业初期靠胆大闯打天下,用的是一股子蛮劲,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明显的表现出个人素质上的不适应。一个很明显的事情,也是我市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厂家多了,订单来源自然会是个问题,可是共青的某些老板,不顾别人的利益,也不顾整体大局,为了抢人家的订单,竟相降低价格。在调查中反映这么一件事情,我们有一位老板以14元/件的加工费接下了几万件单子,可不到半天,我们的另一位老板得知此事后,晚上找到发单老板住处,竟以9元/件拿走此单,真是笑死了外人,气死了自己人,白白丢掉几十万元。由于自己人的这种不正当竞争,导致了我市服装企业利润甚微,甚至亏损。而致使这一问题产生的另一原因是一部分家庭小作坊,逃避各种税费,低价接单,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调查表明:1-5月份,我市78家服装企业中有60%在明显亏损或潜在亏损。
三、今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由分散性向集中型转移,一般型向重点型转移,来料加工型向自产品牌型转移。
针对我市企业布局的分散,开发区在城市规划中应统一企业发展格局,特别是在征地、出售土地中,政府合理规划,经营者要明确用地目的,建议今后发展布局为:生产型—外贸型—批零型三线格局。在经营规模上,要引导企业上台阶、上档次,向重点型转移,对具备一定规模的服装企业,鼓励通过向社会募股、向企业员工转让部分股权以及企业兼并、联合、互相参股等形式,引导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再是对于一般加工型企业,引导向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大生产方向发展,增强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有一定产品优势和科技优势、实力较强的企业,应该以产品、资本为纽带,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逐步实现由来料加工型向自产品牌型转移,加速我市服装企业的壮大进程。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高经营者素质,引进人才,打破家长制管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目前,我市企业家族式管理已成为民营经济跃上新台阶的障碍。经调查,全区服装企业中有80%是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管理层中有40%左右的人员属于家族成员或亲属,而企业财务管理权90%左右控制在家族成员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日趋明显。对于目前正处于由创业型向规范型转变的服装企业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了解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市场运行规则,打破“一人包打天下”的家庭式管理的樊篱,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决策层、经营层和管理层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其次,要强化人才观念,市场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江苏康博集团公司生产的“波司登”羽绒服品牌形象之所以超之“鸭鸭”,主要一点是他们非常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培养,他们老总对人才的观点是:“欲创产品必须先塑造员工,产品是企业综合优势的集中体现,而塑造员工,是当今企业放眼未来、超越品牌竞争时空的资源工程。人才是之魂,人才聚,而生。”我市要发展,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只有大量引进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技含量。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要打破家族的狭隘眼界,必须面向社会招聘和选用人才,充实管理和技术岗位;建立有效地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报酬和他们的能力水平与实际贡献相适应,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加大劳动用工管理力度,尽快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并大量引进人力资源。
当前,解决我市劳动力市场无序竞争状态,关键在于统一规范。一是结合《劳动法》,实施劳动合同制,政府要形成统一的劳动合同文本;要明确统一的工时标准和工资支付标准;要在劳动监管人员监制下由用人单位与工人签订合同,然后由劳动监管部门颁发《劳务证》,记入电脑实施日常监管。在双方履行合同期间,对无故离岗人员且未经用人单位同意擅自离岗的人员,其他用人单位不得接收,否则接受劳动监管部门处罚。用人单位要及时向服装协会报告用工情况,如实做好用工月报表。从而达到劳务人员持证上岗,合同上岗。二是统一生活补贴标准。对此,可参照省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或协会会员大会讨论确定标准,统一标准后,用人单位不得自行更改发放标准,否则按规定处罚。三是大量引进外来劳务人员。行业协会要发挥协调作用,主动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及时向企业输送急需人员。同时加强经常性与外界的联系,按需招纳和培训外来劳务人员。
(四)规范服装加工市场,遏制不正当竞争。
我市服装企业,大部分为加工企业,互相抢接订单问题比较严重。要遏制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制订有效地监督制约机制,形成互相监督、相互制约,违背规则必应受罚的有序竞争环境。再是在企业中开展诚信教育和诚信评比活动,教育企业要以诚经商、以诚待客,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互通信息、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对社会反映好的企业颁发“诚信证书”,并在电视台或网站上公开予以表扬,对破坏市场经营秩序,造成不良影响的企业要予以曝光或实施行政处罚。
另外,开发区要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联络员制度,做好企业的跟踪服务,随时帮助企业处理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当中遇到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积极主动、协调配合,办事热情周到,手续简便,不推倭、不扯皮、廉洁高效。服装行业协会要发挥“引导、协调、管理、服务”及自律的职能,协调企业之间出现的各种矛盾,达到为服装企业在对国家法律的遵循、产品质量的监督、社会交易纠纷的处理、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改进和劳动力市场的调节等方面起到沟通、协调、自律、自我服务的作用。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服装节或展销会的形式,或者是利用服装行业网站全方位包装和推销企业,把我们的企业推向市场,提高知名度,从而达到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服装市场调查报告格式 篇5
一、目前发展概况:
(一)服装行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近三年来,服装企业每年都在30%速度递增,不断扩充总量,提高质量,成为我市支柱产业。20xx年,我市服装企业还不到20家,如今已注册登记78家,家庭小作访也有30多家,从业人员达9000余人。注册资金也由6000多万元增至1.5亿元(注: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由50多万元增至170多万元)。其中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有30多家,500万元以上有10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3家,除“鸭鸭”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外,回圆、大嘴鸭、康和、深傲均获得省著名商标。经济效益上有明显增长,据测算,2019年服装企业总产值2.1亿元,营业收入1.58亿元,工人人均收入8000余元,纳税861.7万元。
(二)服装行业在我市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中起到了中坚作用。
特别是私营服装企业已从当初的“拾遗补缺”,发展成为我市经济建设和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去年服装行业纳税就达861.7万元,占我市财政收入的33.15%,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共青城市化建设。一是解决了就业,富裕了群众。前几年,因国有企业效益不景气,许多企业倒闭,致使大量劳动力失业,居民生活非常洁据,工人经常因就业问题到开发区上访。现在个私经济发展起来了,特别是服装行业的兴起,拓宽了就业渠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共青现有劳动力已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因就业问题上访的事情也少了。二是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生产、流通和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加快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看到,我市在发展服装行业上,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出路,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二、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服装行业发展迅速,但是许多企业都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我市经济短缺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加入世贸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对共青这种传统产业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我市服装企业固有的问题和缺陷越来越暴露出来。
(一)布局分散,档次不高,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我市服装企业多数为租赁企业,主要是租赁厂房、车间等,企业规模较小,且为分散。企业分布情况为:闵家山至鸭鸭大厦一线18家,新村路至金纺路14家,长青路至加油站6家,仿古楼(原老窑场)6家,发展大道4家,共青路至南湖饭店一带17家,另外,北峰区4家,西湖区2家,甘露镇4家,江益镇3家。虽说便于发挥企业灵活机动的优势,但也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是形不成经济规模,服装款式不新颖;再者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利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难以扩大再生产。其次是企业生产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很难同大企业进行产品竞争,往往在大企业的竞争实力面前败下阵来,不少服装企业面临倒闭困境。再是受实力所限,我市大部分企业是从事加工业的,从事贸易的少,经营管理粗放型偏多,与同类 企业争原料、抢订单、拼市场等问题较为严重。
(二)大多实行家庭式管理,经营者素质较低,难以参与市场竞争。
共青服装企业80%以上属于家族式管理模式,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其家庭式管理模式和有限地管理能力明显滞后于企业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管理上的欠科学,实质是管理人才的匮乏。全区78户服装企业,经营老板多为羽绒厂一线工人和销售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懂一些服装技能但缺乏管理知识。经调查,全区服装企业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员占就业总人数不到5%,中高级职称管理人员廖廖无几。应说“鸭鸭”集团公司是拥有驰名商标的企业,产品为国家名牌产品,其技术 人才、管理人才与应达到国家品牌产品企业的水准还有一定的差距。问卷调查表明:我市民营企业主要的决策也都是由老板或他的家人做的,拿到正规董事会或股东会上讨论的不到10%。这样的治理结构,管理上容易出漏洞,决策上容易出偏差,不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
(三)劳动力资源不足,用工不规范,造成劳动力市场混乱。
问卷调查显示,我市现注册登记服装企业78家,车位数11000多台,现有从业人数9000多人,其中熟练工人只有7500多人,欠缺3000多人。工人的欠缺,导致了企业难以正常生产,也形成不了规模。不仅如此,企业与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劳动力,相互抬扛,致使工人进出自由散慢,不顾企业利益。再加上有个别企业失信于工人,所以劳资纠纷也时有发生。调查中,有这么几件事情足以反映出我市劳动力竞争的恶性循环。去年,我市服装企业对于工人在厂上班每人发120元/年的生活补贴,今年年初,生活补贴一下涨到了300元,这意味着企业无形之中要增加一倍以上的经费开支。
这还不算,企业在生产当中,如果一个组走了几个工人,那这个企业老板得花费800-1000元/个暗中招补熟练工人。如我市某服装企业刚发完工资,第二天却无故走了4个组,一大批订单等着完工,由此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再如共青祥海服饰有限公司,12位工人在未征得老板的同意下擅自离厂,造成该企业订单不能如期完工,做的订单在质量上也严重存在问题,尔后他们竟向厂家索要工资,并向市劳动监察大队起诉,而厂家却因未与工人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败诉。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劳动法》落实得不够,《劳动法》规定的基本劳动标准、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尚未建立,工时标准和工资支付标准、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没有统一措施,因此劳动者与经营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相互拆台,恶性竞争在抬头。
由于受历史、社会、资历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市服装企业经营者总体素质不高,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质、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创业 初期靠胆大闯打天下,用的是一股子蛮劲,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明显的表现出个人素质上的不适应。一个很明显的事情,也是我市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厂家多了,订单来源自然会是个问题,可是共青的某些老板,不顾别人的利益,也不顾整体大局,为了抢人家的订单,竟相降低价格。在调查中反映这么一件事情,我们有一位老板以14元/件的加工费接下了几万件单子,可不到半天,我们的另一位老板得知此事后,晚上找到发单老板住处,竟以9元/件拿走此单,真是笑死了外人,气死了自己人,白白丢掉几十万元。由于自己人的这种不正当竞争,导致了我市服装企业利润甚微,甚至亏损。而致使这一问题产生的另一原因是一部分家庭小作坊,逃避各种税费,低价接单,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调查表明:1-5月份,我市78家服装企业中有60%在明显亏损或潜在亏损。
三、今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由分散性向集中型转移,一般型向重点型转移,来料加工型向自产品牌型转移。
针对我市企业布局的分散,开发区在城市规划中应统一企业发展格局,特别是在征地、出售土地中,政府合理规划,经营者要明确用地目的,建议今后发展布局为:生产型—外贸型—批零型三线格局。在经营规模上,要引导企业上台阶、上档次,向重点型转移,对具备一定规模的服装企业,鼓励通过向社会募股、向企业员工转让部分股权以及企业兼并、联合、互相参股等形式,引导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再是对于一般加工型企业,引导向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大生产方向发展,增强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有一定产品优势和科技优势、实力较强的企业,应该以产品、资本为纽带,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逐步实现由来料加工型向自产品牌型转移,加速我市服装企业的壮大进程。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高经营者素质,引进人才,打破家长制管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目前,我市企业家 族式管理已成为民营经济跃上新台阶的障碍。经调查,全区服装企业中有80%是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管理层中有40%左右的人员属于家族成员或亲属,而企业财务管理权90%左右控制在家族成员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日趋明显。 对于目前正处于由创业 型向规范型转变的服装企业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了解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市场运行规则,打破“一人包打天下”的家庭式管理的樊篱,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决策层、经营层和管理层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其次,要强化人才观念,市场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江苏康博集团公司生产的“波司登”羽绒服品牌形象之所以超之“鸭鸭”,主要一点是他们非常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培养,他们老总对人才的观点是:“欲创名牌产品必须先塑造名牌员工,名牌产品是企业综合优势的集中体现,而塑造名牌员工,是当今企业放眼未来、超越品牌竞争时空的资源工程。人才是名牌之魂,人才聚,而名牌生。” 我市要发展,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只有大量引进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技含量。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要打破家族的狭隘眼界,必须面向社会招聘和选用人才,充实管理和技术 岗位;建立有效地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 人员的报酬和他们的能力水平与实际贡献相适应,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加大劳动用工管理力度,尽快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并大量引进人力资源。
当前,解决我市劳动力市场无序竞争状态,关键在于统一规范。一是结合《劳动法》,实施劳动合同制,政府要形成统一的劳动合同文本;要明确统一的工时标准和工资支付标准;要在劳动监管人员监制下由用人单位与工人签订合同,然后由劳动监管部门颁发《劳务证》,记入电脑实施日常监管。在双方履行合同期间,对无故离岗人员且未经用人单位同意擅自离岗的人员,其他用人单位不得接收,否则接受劳动监管部门处罚。用人单位要及时向服装协会报告用工情况,如实做好用工月报表。从而达到劳务人员持证上岗,合同上岗。二是统一生活补贴标准。对此,可参照省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或协会会员大会讨论确定标准,统一标准后,用人单位不得自行更改发放标准,否则按规定处罚。三是大量引进外来劳务人员。行业协会要发挥协调作用,主动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及时向企业输送急需人员。同时加强经常性与外界的联系,按需招纳和培训外来劳务人员。
(四)规范服装加工市场,遏制不正当竞争。
我市服装企业,大部分为加工企业,互相抢接订单问题比较严重。要遏制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制订有效地监督制约机制,形成互相监督、相互制约,违背规则必应受罚的有序竞争环境。再是在企业中开展诚信教育和诚信评比活动,教育企业要以诚经商、以诚待客,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互通信息、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对社会反映好的企业颁发“诚信证书”,并在电视台或网站上公开予以表扬,对破坏市场经营秩序,造成不良影响的企业要予以曝光或实施行政处罚。
另外,开发区要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联络员制度,做好企业的跟踪服务,随时帮助企业处理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当中遇到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积极主动、协调配合,办事热情周到,手续简便,不推倭、不扯皮、廉洁高效。服装行业协会要发挥“引导、协调、管理、服务”及自律的职能,协调企业之间出现的各种矛盾,达到为服装企业在对国家法律的遵循、产品质量的监督、社会交易纠纷的处理、企业管理和技术 水平的改进和劳动力市场的调节等方面起到沟通、协调、自律、自我服务的作用。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服装节或展销会的形式,或者是利用服装行业网站全方位包装和推销企业,把我们的企业推向市场,提高知名度,从而达到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服装市场调查报告格式相关文章:
服装市场调查报告格式
上一篇:秋学期班主任学期工作总结
下一篇: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