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政协提案
关于加快新型城市社区建设、推进社区管理水平创新的提案
一、背景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和基本单元,是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与保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社区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充
分发挥社区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是提升城市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区已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已成为构建现代化和谐社区的迫切需要。“xx”期间,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社区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表现在:社区管理体制不断健全、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服务队伍不断壮大。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徐汇区现辖xx,近年来,xx区社区班子建设得到加强,办公条件有所改善,自治水平逐步提高,纽带作用不断显现,服务功能逐渐拓展。
二、社区管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尽管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社区管理体制还适应不了社会管理形势与任务的需要,社区服务功还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社区建设还存在很多困难,主要表现为:
1、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个别社区在发展取向上仍然对社区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社区居民自治意识薄弱,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2、社区建设投入有待加大
长期以来,城市社区建设经费,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投入渠道单一,总量尚显不足。部分社区基础设施落后,为居民服务的平台缺乏。有的街道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不足,社区办公经费的紧张,影响了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
3、社区干部素质和待遇有待提高
一些社区存在工作人员少、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社区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较低,使得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影响队伍稳定。
4、管理体系不完善。政府部门习惯把社区居委会当作自己的下属机构,社区成了政府的“派出机构”。许多职能部门强调“工作进社区”,简单地把工作任务推给社区,行政事务下移多,由此导致社区检查考核多,创建达标多,服务活动少。对社区给予的少,要求的多,致使社区管理陷于“什么都要管,什么都难管好”的境地,社区工作以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为主,服务功能不足,服务内容不多,社区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5、整体服务功能不凸显。虽然现在不少社区建立了计生、再就业、卫生方面的社区服务站,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社区服务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主要表现为服务领域不宽、服务设施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投入不多等方面。目前社区提供的大多数服务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带有很强的政府主导色彩,基本上停留在政府组织、安排的状态,作为社区主体的广大居民参与意识较淡薄,而且社区服务多是有牌子少内容,有项目没服务,有需求缺人才,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推进社区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为加强我区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建议如下:
1、切实转变观念,加大扶持力度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和落脚点,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社区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社区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功能,使之成为构建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和承载平台,以社会管理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1)完善政策法规,为社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明确社区管理的职责,通过制定政策培育社会组织,完善社区服务的市场机制,激发公民的社区精神,促进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依法构建社区管理体系,用法律规范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家庭、个体的行为,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为居民依法参与社区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2)加大社区建设投入,确保社区工作的正常、高效开展。建议将社区办公经费按比例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逐年按一定比例增长;政府各部门在工作任务进社区的同时,实行“费随事转”的原则,确保工作经费进社区。
2、创新社区管理体系,提高社区治理能力
(1)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管理格局,实现从政府单一治理,向全社会多元合作的“一主多元”复合治理模式转变。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工作平台,制定实施规划和具体方案,将社会公益性工作尽量交由社区,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同时,强化工作考核考评,落实部门共建责任。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工作格局,以增强社区的实际工作能力。
(2)构建自治化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建议根据经济的发展状况,构建
自治化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在确保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尊重社区的自治权利,帮助社区加强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每个社区要建立居民代表会议,作为决策机构,负责决策本社区重大事项,并对社区居委会进行监督。由居民代表会议制定《社区管理委员会章程》,根据章程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成员由社区干部、驻社区单位代表、居民代表组成,作为社区事务的执行机构。
(3)科学设置和划分社区管辖范围,有效发挥其自治、服务、管理、监督作用,严格按标准配置社区工作用房和社区公益性设施,并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业规划。
(4)大力培育居民自治和民间服务组织。政府要在明晰职责的基础上,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变直接服务为间接服务,减少政府服务机构,通过政策工具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用资金、物业、人才来培育居民自治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让其承担过去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
3、创新社区管理机制,提高社区管理实效
在社区管理方面,实现体制创新转型,扩大社区居委会的服务功能,构建“社区——业委会(居民小组)——楼长——居民代表”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执政党基层组织的作用,使得群众遇到疑问或者困难时能够及时找到不推诿、负责任的组织,让他们的各项诉求有正常上传的通道,更好地促进城乡基层群众与政府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减少或避免矛盾尖锐化现象。要研究政府的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之间的衔接问题。当前特别要强调发挥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两者的能动性,牢固确立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和意识,倡导并支持社区内部逐步实现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
一要建立和完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着力解决社区居民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心、关注和解决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和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
二要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以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的方式,通过教育、疏导、说理等方法化解矛盾纠纷,把矛盾纠纷的萌芽状态在社区内解决。
三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预防机制。通过经常性的摸排,掌握社区内不稳定因素,防止问题蔓延,势态扩大,创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
4、创新社区服务机制,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1)不断拓宽社区服务内容。要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开发服务资源,拓宽服务空间,实现由事务性服务向生活服务和福利保障的转变。针对居民的卫生保健需求,开发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龙头的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养生指导服务;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应以社区为依托,积极探索社区养老服务。
(2)创新社区服务机制。按照民办公助、公办民营、股份制等办法,使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实体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覆盖社区全体成员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体系。
(3)强化服务内涵,提升社区服务职能。
一是加强社区就业服务。建立社区内失业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申报认定等动态管理制度,提供就业法规政策、就业信息等方面咨询。
二是加大社区救助服务。对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加大动态管理,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积极开展慈善救助活动。
三是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全面落实。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适宜老年人需求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四是加强社区卫生和人口计生服务。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鼓励企业以连锁经营、品牌加盟等形式,大力推进社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社区发展物质基础
(1)科学规划,确保社区办公和服务基本条件。建议规划部门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要将社区的办公、活动用房纳入规划。按“五室(会议室、党建活动室、警务室、图书阅览室、文体娱乐室)、四站(社区服务站、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站、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一校(市民学校)、一场所(室外健身活动场所)”的标准配套好社区。对目前尚无条件建设的社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在国有房产中进行统筹调剂,通过借用的方式解决办公和活动用房,为开展社区服务提供最基本物质条件。对于新建小区,开发商必须按规定建设配套的公共设施,否则不予以审批和验收。
(2)完善投入机制,确保社区建设工作的正常、高效运作。建议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社区建设。加大驻社区单位对社区的支持与配合,实现以财政为主、民资参与、辖区共建单位资助的多渠道投入机制。
(3)远期规划应加大政府对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建设“五个中心”。
社区公共服务可分为行政管理、文体活动、医疗保健、宣传教育、社会福利、商业消费、垃圾处理和治安保障等。我们建议,远期规划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依靠社区居民,借助非政府组织的社工力量,重点建设五大中心,即: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垃圾分捡处理中心。
每个社区都要设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除了方便办理市民各类与政府相关的日常事务外,还应该具有倾听诉求、下情上达、上情下传的功能。根据需要,定期不定期举行部委办局和其他政府部门进社区现场办公活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因地制宜设置社区文体活动中心。要优先解决开放型文体活动的用地需求,建设小型多样方便实用的体育锻炼场所,配备健身器材并定期维护。建设社区公共体育健身场所设施,应当全面考虑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和特殊群体的不同需求,倡导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满足各类人群的体育锻炼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因地制宜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借鉴发达国家的家庭医生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多设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并与地理位置相近的市区两级医院形成快速抢救通道。
因地制宜设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充实完善为老年人、残障人服务的内容。随着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严峻。一方面养老院的床位和档次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多老人心理上无法接受养老院养老方式,因此居家养老是不错的选择。独身子女时代的居家养老是子女不能完全承担的,必须依靠社会和政府的力量。
每个社区至少设置一个垃圾分捡处理中心。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有利于节约资源。有的社区明明已经建成了分类收集的垃圾箱,不少市民也知道垃圾应该分类投放,但却不清楚具体该放到哪里。环卫工人在收拾分类垃圾箱里的垃圾时也没有按照科学标准分类放置,而是一股脑儿装运,垃圾填埋和焚烧场的分类收集处理仍处于摸索阶段。我们建议政府部门向市民大力宣传解释垃圾分类处理的功效,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在社区层面建设垃圾分捡处理中心,同时从严管控垃圾中转站和末端处理场。
6、加强社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
(1)切实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以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参加社区建设。通过岗前培训、专业培训和鼓励学历进修等抓好社区“两委”干部的理论和业务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定期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创新社区工作上挂下派、横向交流、脱产学习深造等培训机制,提高社区人员政治、经济待遇,在评先、评优、公务员招考等方面向其适当倾斜。
(2)完善工作模式。推行“社工+义工”社会工作模式,建立社工、义工联动机制,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常态化、制度化。
(3)加大培养力度。充分利用本区教育资源优势,探索建立社工培训基地,加快专业社工培养培训步伐。同时,积极借助社会尤其是企业力量,拓宽培养渠道,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购买社工服务。
7、加强重点人群监管,破解社区管理难点。
(1)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面掌握社区户籍人口,以社区为依托,以派出所为主管,建立外来人口备案制度,促进人口规范有序流动。
(2)加强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开展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加强对社区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服务管理。重点解决辍学生、流失生返校学习问题,加强对孤儿和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管理。
(3)加强刑释解教人员服务管理。妥善安置帮教刑释解教人员,为其顺利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4)加强精神病残疾人服务管理。在社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吸毒人员排查和管控,促进社区平安、和谐。
8、不断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要坚持开发商与物业管理脱钩,物业管理市场化。设立物业管理监管部门,促进物业管理的规范化。物业管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按照市场机制运作,与社区居委会密切配合,并接受业主委员会的监督。
社区建设政协提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