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演讲稿
今收短信一则:向生活说一声感谢,感谢你告诉我什么叫精彩;向坎坷说一声感谢,感谢你告诉我什么是人生……
原来今天是感恩节,昨天才写些感恩的文字,那是无意识的,没想到这么巧合,不过今天又想还要多写几段,尽管还要修改重要文件,但还得把心中的话儿说完。
我是教育工作者,自然还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记得在今年暑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上,我曾提出要加强感恩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当时还专作了一个专题讲话,也曾在这里写过一篇《关于感恩教育》,现再次旧话重提,老调重弹。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它教诲世人,当我们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然而,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所遗忘。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这种现象折射出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西方有个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是感谢上帝给予人类的一切。基督徒饭前会做祈祷,感谢上帝给予他们食物。其实我们也应该像虔诚的基督徒一样心存感恩。我们要提的感恩就是在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真情回报,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在我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也特别注重知恩图报、礼尚往来,对于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之人都是深恶痛绝。所以,感恩也是人的职责和使命,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人性善的反映。每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作为一个接受教育而又仍处于消费者角色的学生学会感恩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感。这是感恩教育的基本意义。可以说,在宏观上看,感恩意识是维系我们传统人情社会的一种纽带,而对于个人而言,感恩教育又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心灵健康的人。当然,感恩并非人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在物质利益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在物质财富也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在凡事都讲求一个“利”字的今天,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个人利益的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似乎越来越大了。很多人开始变得冷漠和健忘,不惜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包括感恩心在内的很多珍贵之物。因而,人们的心灵便在许多时候得不到足够的慰藉。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感恩教育有助于人们摆脱对金钱的一味追求,有助于人们人格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唤起人的感恩心和感恩情。由此可见,实施感恩教育是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学校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首先,我们要教育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应怀有感恩之心。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的爱。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爱最多的便是父母。因此,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对父母的养育,我们应心存无尽的感恩与报答之情。如果连父母养育之恩也漠然置之,又如何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来自社会的体恤、来自自然的赏赐。
其次,我们要教育学生对师长的教诲应有感恩之意。随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尊重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然而,在校园里,无故旷课,课间不擦黑板、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对老师的辅导答疑,连句“谢谢老师”都不会说的学生并不鲜见;更有甚者还对老师的教育管理不满不服而与老师大吵大闹。总之,感恩教育的缺乏,感恩意识的缺失,带来教师的付出得不到认可和尊重等不和谐现象比目皆是。在学生的成长中,无不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今天的学生更应该像毛泽东当年尊重、感激徐特立那样,尊重、感激自己的老师,学会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及尊重老师的创造。
再次,我们要教育学生对社会的救助应存有感恩之情。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学生更应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的真正涵义。XX年,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一则“月月领取救助款,从不写信给恩人,这些大学生要补道德课”的消息报道说,自1996年夏开始,经《福州晚报》牵线搭桥,得以圆了大学梦的逾千名学子,已有近400人完成学业,但这中间只有不到一成的学生与资助者有过信件往来,表达过感激之情,写过两封信的不足lo人。我们部份学生只知道受恩,并没有知恩感恩,反而还有不满情绪,既不认真学习,积极工作,还经常给学校和社会的管理添乱捣乱。
在现实中,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谁个不曾施恩,谁个不曾受恩。“施恩勿念,受恩勿忘”,永远是我们的处世情怀。二战期间。上海市民曾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千多名犹太难民免遭法西斯杀害,为了教育一代又一代以色列人不忘中国人民的大恩大德,以色列政府把这个历史事实写进了他们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还有,韩国小学生胸前都挂着一个“孝行牌”。牌的正面有父母像,背面有孝敬父母的格言与规定,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对照“孝行牌”默想自己做得怎么样。以色列和韩国的这种感恩教育让人钦佩,更促人深思。其实,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恩惠,国家有恩于我们,社会有恩于我们,大自然有恩于我们,周围的人也有恩于我们。每个学生都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努力塑造完美人生,努力把孝心留给父母,把关心留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留给祖国,把信心留给自己。不难想象,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对教导自己的老师都不在意、对自己的恩人都不感激,何谈今后关心民生、贡献社会?一名合格的学生,无疑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这其中既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一颗感恩的心及完善的人格。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懂得珍惜老师的启蒙、教育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体会国家、社会与他人的资助之恩。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认真地学习,积极地工作,愉快地生活。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中学教育教学范围。学生在考入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学术理论的研究上,关心最多的是就业问题。一些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学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小学、中学、大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既然小、中学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德育理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
我们还要教会学生施恩不图报。施恩不图报是感恩教育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不仅应当知恩图报,还应当抱着慈悲的心理去帮助自己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施恩是人的高级情感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的表现。施恩的前提是不图报的,否则,施恩者就不会心情愉快地去帮助别人了。只有达到了施恩不图报的境界,才能真正地拥有高尚的的信念和品格。
感恩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超越。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而社会价值则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依赖思想和寄生心理,让其树立自立意识和责任观念。给学生创造自立的机会,通过自立的实践,他才会体验生活的艰难,懂得珍惜;才会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才会明白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才会由衷地感激自己的父母、老师和周围关心他的人。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培养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他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首先就怎样对待别人。只有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他才会理解、同情和尊重别人。有了对他人的理解、同情和尊重,才会懂得为什么要学会感恩以及如何感激和回报他人,才会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盲目攀比,才会懂得为什么我们不能选择家庭出身,只能选择回报。
在学校,在家庭,在很多合适场合,我们可以更多的讲述与感恩有关传统故事。故事可以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也可以是传统的故事,如《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竹” 、王详“卧冰” 、庾黔“尝秽” 的故事,还有“割股疗亲”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陈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等;我们可以引导学习与感恩有关经典文学作品,如:汉代李密的《陈情表》、朱自清的《背影》、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等等,虽然有些作品是大家在中学时已学过的课文,但完全有必要去重温作者的思想意景;我们还可以开展专题感恩教育文娱活动。学校和学生团体可以组织编排一些相声、小品、话剧等,当然,还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学唱一首歌,如彭丽媛的《报答》、郁钧剑的《母亲》、戴玉强的《儿行千里母担忧》、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等等,开展专题感恩教育文艺演出。
在感恩的校园环境和教育氛围中,我们一定可以对许多事情都平心静气,一定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一定可以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一定可以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一定可以大力推进和加快和谐校园的建设。
感恩节演讲稿相关文章:
感恩节演讲稿
下一篇:食品公司精神文明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