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
更新时间:
各位团友,大家好!大家来到内蒙古,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一睹草原风采。大家对于内蒙古大草原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一首北朝民歌。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敕勒歌》。诗中描述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古老的歌谣,它穿越千年的时空,今天依旧鲜活。想必每一个人都对这首古老的歌谣很熟悉吧,那是我们在小学课本里都必修的一课呀!想必每一个来到草原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首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吟诵大草原壮美风光的《敕勒歌》,我们身为导游也莫能例外。 但是我们现在能游览的呼包二市周边的草原,无论是希拉穆仁草原、辉腾锡勒草原还是格根塔拉草原,都已经远非昔日的敕勒川了,因为它们都位于内蒙古高原的阴山以北或“阴山上”,绝无“阴山下”的地理概念。大家可能要问了,历史上的天堂草原敕勒川到底在哪里呢?其实古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大家可以分析一下我们的《敕勒歌》: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又称高车族(是大轮勒勒车的发明者),原居漠北,降附北魏后迁居阴山南北,活动在今内蒙古、甘肃一带。 ②阴山——诗中主要指的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敕勒川,阴山下”,就说出了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上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茫茫一片。 综合分析起来,敕勒川岂不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吗?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特别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歌中描绘了奇丽的草原风光和兴旺的畜牧景象。其实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土默川,北朝时这里因为有敕勒人驻牧而得名敕勒川,明清时又因为蒙古土默特部驻牧而改称土默川。而今天呼和浩特的这片土默川,即呼和浩特平原,便是古代敕勒川的中心地带。 士默川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西起包头昆都仑河,东至蛮汉山,北靠大青山,南濒黄河及和林格尔黄土丘陵,东西长200余公里,西部平均宽19公里,东部宽达100多公里,呈三角形总面积约8千至1万平方公里,系由黄河和大黑河冲积而成。整个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在古代,广阔无垠的敕勒川因为紧傍“草木繁茂,多禽兽”的阴山,所以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有许多民族先后在这里生息繁衍。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经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市金河镇一带建立马苑,放牧军马,推行胡服骑射,准备与强大的秦国决一雌雄;端庄俏丽的王昭君出塞经此西缘北上漠北草原,与呼韩邪单于结为夫妻,汉匈人民和睦相处近60年,长城内外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祥和景象;鲜卑拓跋部在盛乐建立代国和北魏前期政权时,“自东山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有余里,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这里的川,指的就是敕勒川。 敕勒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这里的敕勒人生活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敕勒人的祖先是汉时生活在漠北的丁零族人,他们擅长于制造高大车轮的车子,这样可以顺利地走过蒙古高原上的茂草厚雪、沼泽河流,因此,当时的人把其又称为高车族。那时,敕勒人的高车曾常常翻越阴山山脉碾进北魏的疆域,直接威胁着北魏王朝的统治。因此,北魏统治者曾一度放慢南下中原的脚步,腾出手来多次亲率大军越过阴山去攻打袭扰自己北疆的敕勒各部。后来敕勒人那高大的车轮终究没能抵挡住鲜卑人的铁骑,很多的敕勒部落相继归附。就是在五世纪初,当时的北魏王朝曾把贝加尔湖东部数十万敕勒人迁徙到漠南来。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敕勒人便在鲜卑人的驱使下,坐着自己那高大的车子,趋赶着成群的牛羊,悠悠地追逐着水草翻越阴山山脉出现在阴山南麓的蓝天碧野之中。在这里他们居住下来,于是有人把这片区域称之为敕勒川。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想象,敕勒人茫然地
把目光投向远方,远方除了无边的茂草,就剩下漫漫的苍穹了。阴山的主峰大青山如一道高大的屏障挡住了漠北干冷的大风,黄河在河套地区的迂回又为此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因此,土肥草美,林茂水沛。虽然这是一片陌生的土地,但对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而言,这里无疑就是自己最美的家乡。因此,敕勒人便选择了这里,让那茂盛的草原和无边的苍穹把自己的生命变成了草青草黄的重重复复,一代代地就在阴山脚下这片广袤的大草原上辗转流动,以牧人的情怀谱写着壮丽的诗篇。 《敕勒歌》不仅再现了敕勒川大草原的自然风光,而且也使人充分体现出敕勒民族纯朴豪迈的胸襟。那么,这首流传千古的民歌的作者或演唱是谁呢? 它是一个叫斛律金的敕勒人在军旅中为鲜卑将士和鲜卑化的汉人主帅高欢振臂唱出的一首《敕勒歌》,让历史记下了这个民族,也让这阴山脚下有了“敕勒川”这样一个响亮的名字。 斛律金生存的年代,是我国历史上群雄争霸、社会大动荡的南北朝时期。那时曾雄霸我国北方、其势力一度扩张到中原腹地的北魏王朝也被分裂为了东魏和西魏。这个时期,在今呼和浩特、包头的后山地区曾产生了许多英姿勃发、桀骜不羁的英雄豪杰,当年曾分别从阴山北麓的怀朔镇、武川镇起家,并先后窃取了东魏、西魏政权的高欢和宇文泰就是产生在北朝后期的这样一对死对头。曾经创造过云岗和龙门灿烂石窟文化的北魏王朝此时已是名存实亡了,后来高欢的儿子废东魏建立北齐,宇文泰的儿子废西魏建立北周;再后,北齐被北周所灭,而北周至宣帝时又由其国丈扬坚执掌大权,杨坚废北周灭南朝陈国建立隋朝,华夏从汉末始至此历370年又归一统。这就是那一时期的历史主脉。与这首《敕勒歌》有关的,还应该说说这个诞生于白道地(今呼和浩特城北坝口子村附近),起家于今包头固阳境内的北魏怀朔镇,曾篡夺了东魏大权的大丞相高欢。公元546年,雄心勃勃的高欢曾集中了东魏全部的精锐之师去讨伐西魏,志在一举消灭对手进而雄霸天下,不料想却在位于如今晋南稷山县的玉壁城下遭西魏名将韦孝宽重创而溃不成军。为整顿军纪,振奋士气,共度难关,老谋深算的东魏军主帅高欢特请出了军中老将斛律金,要他用歌声来激励军中士气。敕勒人斛律金当即用鲜卑语挥臂吟唱出了这首东魏将士们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敕勒歌》。气势雄浑、苍劲高昂的歌声刹时间随战场厮杀的风尘飘荡于军营上空,震撼着全军将士们的心。歌声把他们带回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大草原,带回了阴山下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故乡。一般来说,思乡必厌战。不知何故,这思乡之歌倒激励了士气。歌声让他们个个饱含热泪,军旅刹时群情激奋、士气高昂。回想起多年转战驰骋的草原,以及多次战胜敌人的那些难忘的岁月,此时的军中主帅高欢也禁不住老泪纵横了。雄浑的歌声拂去了将士们萎靡不振的神色,也荡去了高欢心头的郁闷。就是这样一首歌,使东魏大军没有被因攻城而自致惨败的气氛所瓦解,而是顺利地返回了自己的国都邺城(今河北邯郸)。一首依附鲜卑族的敕勒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赞颂自己美丽家乡的歌谣能有这么巨大的感染力,这也许是那东魏的统治者们怎么也无法想象到的吧!据《乐府广题》推论,当年斛律金在玉壁城下唱出这首大气磅礴的《敕勒歌》时用的是鲜卑语,后来才译作“齐语”(北齐立国后国语为汉语),那是因为当时东魏的达官显贵们多是鲜卑人,而北齐王朝的奠基者高欢则为鲜卑化的汉人。《敕勒歌》被译成汉语,这就是千百年来口口传诵的《敕勒歌》。我想,斛律金肯定也会用敕勒语吟唱这首歌,但是这没有被史书记载下来。我们不知道这歌词经过这其中多次的翻译,那原来敕勒语的歌词究竟是怎么样的?还有那激越豪迈的曲调又是如何谱写的?这些也象眼前这古老的敕勒川一样离我们远去了,留下的仅是让今人联翩的浮想和不尽的遐思。 现在大家能够听到的《敕勒歌》是由我区蒙古族著名歌手腾格尔演唱的。敕勒歌雄浑壮阔,悠扬高亢的气势与南朝诗歌妩媚纤巧的风格恰成对照。这种壮美的审美意识,后来成为内蒙古文学艺术的传统。敕勒歌至今仍脍炙人口,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流传千古的《敕勒歌》可谓是妇孺皆知。但是真正的敕勒川文化,却并不被太多的人知晓。现在我们正在努力挖掘、弘扬传承已久的敕勒川文化。据有关史书记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古敕勒川地区以游牧经济为主,但由于邻近中原,受农耕文化逐渐北移以及明代中晚期以来蒙汉民族逐渐融合等诸多因素影响,当时较先进的农耕经济逐渐“蚕食”游牧经济,到清朝光绪年间,农耕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经济形式了。草原孕育了古代游牧民族,历代人传唱的这首“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歌见证了古时敕勒川草原迷人的景致。而今,我们唱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追寻梦中依恋的碧野苍穹。
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相关文章:
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大家来到内蒙古,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一睹草原风采。大家对于内蒙古大草原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一首北朝民歌。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敕勒歌》。诗中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公务用汽车协议维修服务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