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旅游业考察报告
更新时间:
台湾旅游业考察报告
2004年6月,我参加团组赴台湾公务交流,有机会考察了台湾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对福建省如何加快发展旅游业和加强闽台旅游业合作做了一些思考。这里将自己的感想和建议提出来,谨供参考。
一、台湾旅游业发展概况
台湾的旅游业是从1956年起开始有计划地发展起来的。近半个世纪来,依次经历了外国人来台观光、民众出岛观光和民众岛内观光三个重点发展阶段,现已实现入境旅游(“境”特指关境,下同)、出境旅游和岛内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但是,台湾基本上属于旅客产出地区,出境旅客多于入境旅客,观光收益逆差较大。总体而言,台湾旅游业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其入境游客接待量占全球出境游客人数的0.33%,观光收益约占全球观光收益的2.5%。目前,台湾正实施“二十一世纪发展观光新战略”,力图打造“观光之岛”,争取一跃成为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各旅游企业也使出浑身解数“深耕旅游业”,以使台湾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令人耳目一新。
(一)产业地位与产业政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台湾当局首次把旅游业列入九项“施政重点”,标志着旅游业被正式认定为一项产业。但是,台湾长期以来靠发展制造业支撑经济,旅游业实际上一直没能受到充分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旅游业的产业主导政策,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实际产业地位。近几年,随着制造业向岛外转移和经济的持续低迷,当局才逐渐把目光转移到旅游业上面,扭转以往“以工业经济为帅”,改以“观光产业为主,使观光成为新兴产业的火车头”,出台了“振兴观光五大施政重点”,实施了“观光客倍增计划”(列为“国家”发展十大重点投资计划之一)。为此,当局制定了不少重点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今年开始实施“外籍旅客购物退税”制度,以塑造“购物之岛”新形象,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
(二)旅游资源开发
台湾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以自然旅游资源最为突出,复杂奇特的地貌景观、变化多端的气候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使得台湾像一座海上大公园,从清代开始便有“八景十二胜”之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自然风景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许多主题公园或乐园如剑湖山、九族文化村等相继被开发出来。台湾还日渐重视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文物古迹、建筑、民间艺术、民俗风土、特色美食等的开发,使其与自然景观融合一起,充分体现历史价值和人文特色。此外,旅游资源的开发范畴不断向都会景观、工农业生产景观、科技园区、博物馆、展览馆等延伸,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容。
台湾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较为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如推行“生态保育、环境永续”理念,制定并实施了“观光资源永续发展策略”,辅导旅游业界推广生态旅游,建立观光资源退场与养息机制、观光环境监测机制等,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旅游产业发展
台湾旅行社成长的分水岭是当局1979年开放民众出境观光,并于次年开放台湾人民赴大陆观光,旅行社的数量迅速发展,业务经营范围更加扩大。截至2003年,全台湾旅行社共计1923家,从业人员40740人。但台湾的旅行社存在家数多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近年来,台湾景气持续低迷,旅行社恶性削价竞争、裁员和减薪频繁,倒闭的也有不少,目前正是重整旅行社行业的时候。
台湾旅游饭店依规模与设备分为国际观光旅馆与一般观光旅馆。截至2003年底,台湾计有国际观光旅馆62家、客房18776间,一般观光旅馆25家、客房3120间。旅馆业平均住房率在60%左右,总营业收入每年约有300多亿元台币,从业人员19853人。近十年来,台湾旅馆业朝向国际化发展,饭店等级不断提高,新建的饭店多是四、五星级的国际观光旅馆,出现了福华、长荣等连锁经营的本岛大型饭店集团。
台湾的旅游景点景区星罗棋布,全岛观光游憩区共计279处,较具代表性的有100处左右。这些景点景区的经营管理因行政体制隶属不同,分为“国家”风景区(12处)“国家”公园(6处)、“国家”森林游乐园(16处)、“国家”农场、自然保留区和保护区以及县、市级风景区等。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山、阳明山、太鲁阁、垦丁、东部海岸等处景区的开发已具有世界级水准。
(四)旅游市场
入境旅游方面,根据台湾观光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台湾入境旅游人数1989年突破200万人次,到2002年达到2726411人次,2003年受伊战、SARS疫情影响,入境旅游人数负增长24.5%,说明入境旅游市场增长速度十分缓慢。与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如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印尼等相比,到访台湾的国际旅客数明显偏少。例如与香港比较,台湾的面积与人口远多于香港,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毫不逊色,但赴台湾的游客仅相当于香港的20%。究其原因,与台湾只满足于民众岛内休闲的功能,长期忽视开发赴台的旅游市场有很大关系。
出境旅游方面,台湾于1979年开放出境观光旅游,到2002年出境旅游人数达到750.7万人次,23年间增长500倍。2000年以来,每年台湾民众出境率超过20%,平均每人出境次数0.4次左右、停留天数约10天。可见相较于成长缓慢的入境旅游,台湾的出境旅游成长却是猛烈的。如此大量的出境情况,造成了每年旅游外汇逆差约23亿美元。由于近年来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和两岸贸易的增长,台湾每年出境旅游人次有近五成前往港澳或经由港澳进入大陆。
台湾岛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依据台湾观光局2001年的《旅游状况调查》中估算,岛内游客人次为9745万人次,旅游总花费约台币2417亿元,民众出游率为86.1%,平均每人出游5.26次,平均停留天数1.7天,平均到访据点数1.5个,每人每次旅游花费台币2840元。除了平均每人每天花费、停留天数和到访据点数略有降低外,其他指标都是增长的,显示出岛内旅游市场有持续增长的相当潜力。
二、对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综观台湾旅游业发展的历程,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当局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较强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施重点扶持措施,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从2003年开始,当局针对60万公务员实行“国民旅游卡”制度,当年即创造了近800亿元台币的岛内旅游消费额。2、加强行业管理,一方面通过完善旅游业行政管理机构,建立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体制,另一方面通过法令法规的颁布,加强对旅游企业经营的宏观管理。3、加大资金投入,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和接待设施。近年来当局加大对观光巴土路线、环岛列车、旅游资讯服务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当局还实行公私并进,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旅游业的政策,中长期贷款与投资由当局和公营机构执行,较短期投资则多鼓励私人投资,由旅游管理部门给予辅导。
二是科学规划和精心开发,把旅游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1、科学规划,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局就邀请国际著名专家来台考察旅游资源,编制了“台湾地区观光事业综合性开发计划”,将全台旅游资源分区分类分级开发与管理。最近又实施了“套装旅游线路整备机制”和“观光资源永续发展策略”,对旅游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和总体规划,以适应发展入境观光的需要。2、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深度开发各种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如银发族之旅、青年旅游。高尔夫球之旅、自驾旅游等“精致之旅”,小火车怀旧之旅、花卉生态农特产之旅、原住民传统祭典之旅、温泉之旅、潜水之旅等主题旅游,提高旅游的品位。3、不断创新,开发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修学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旅游产品的种类结构明显优于我省。
三是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当局较重视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如制定“国际观光宣传推广计划”,邀请知名媒体、旅游作家与旅游业者赴台考察、采访报道;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旅客推介旅游线路、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据统计在讲华语的大中华圈内,台湾旅游业的e化率居首位。
四是在加强联合中求发展。近年来,台湾旅游业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了行业内外部的合作。例如,岛内的航空公司、饭店与旅行社间密切配合,形成共进退的合作伙伴关系。旅游业与其它行业、部门间的联合,则进一步拓宽了市场,产生协同发展的效应。由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而成的新兴产业———休闲农业就是成功的范例,目前台湾休闲农场每年接待岛内游客达10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4.4%。
随着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高度重视。最近,省委卢展工书记明确指出,今后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要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相呼应、相衔接,把旅游业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来抓。
当前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势头很好,存在许多新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2003年我省接待境外游客人数已被江苏、浙江两省赶上并超过,从长期保持的全国第四位落到第六位。总体上看,我省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如果用一个产业的综合指标来衡量,我省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与一些旅游业发达省份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旅游开发水平低,缺乏大手笔项目和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满足不了现代游客的多种需求;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不高;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现象突出,龙头企业寥寥无几;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瓶颈”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我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走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道路
政府主导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发展道路。针对我省实际,要加快政府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各个旅游重点发展市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政府对旅游业的领导,解决目前存在的旅游管理条块分割、各为其主、力量分散的问题,形成“政府主导、条块结合、部门联动”的新格局。政府要有重点地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特别是在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上要设立专项基金并逐年增加,在旅游公共品建设方面要从财政资金上给予扶持,同时要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旅游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议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大型旅游集团,真正处理好“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二者间的关系。
(二)高标准规划和开发旅游
我省旅游业要以市场和竞争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抓好旅游规划和开发两大环节。首先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旅游,着力解决我省规划滞后问题。旅游规划要全省“一盘棋”,各市、县(区)以及重点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要与全省旅游总体规划相衔接,避免各唱各的调,形成协调、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我省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处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分散状态,缺乏大型化、综合性、高档次并在全国范围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拳头产品,建议政府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具体讲,要适应现代旅游市场要求,重新整合全省的旅游资源,在“三大旅游中心”和“五区两带”有选择地扶持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真正大手笔的重点旅游项目,力求形成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品牌,带动我省旅游产品的整体升级换代。要重视旅游的深度开发,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多开发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兼备的旅游项目;扶持建设一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型旅游产品,优化我省的旅游产品结构。
(三)充分重视福建旅游业的整体营销
开展区域旅游整体营销是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我省应集中力量宣传福建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品牌,提高我省旅游业的知名度。要创新市场促销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推行整体联动营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灵活开展旅游促销,不断开拓客源市场,特别要加快旅游业信息化进程,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构建全省统一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议定期举办中国(厦门)国际旅游节,使之成为宣传推介福建旅游业,对接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的一大平台。
(四)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和大联合的战略
我省今后要加强景点景区、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之间的协作,做大旅游产业集群;还要借助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的相互合作、渗透,延长产业链,使各种资源产生叠加效应,解决我省旅游“六要素”中购物和娱乐消费偏低的问题,提高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区域联合的战略,拓展省内、省际、国际三大旅游合作圈。首先要在全省建立无障碍旅游区,淡化行政区域界限,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福建旅游业还要逐步联合珠三角、长三角旅游区,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以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三、关于加强闽台旅游业合作的建议
福建与台湾一海之隔,两岸同胞同根同祖,有着割不断的血缘亲情。无论是地理区位还是文化传承、经济贸易联系,福建省都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联系最密切的省份,这种联系既是闽台旅游合作的基础,也客观上促进了闽台两地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旅游集合体的发展。
正如福建省领导所指出的,对台旅游是福建的突出优势,要把对台旅游放在突出战略位置来抓,建设闽台旅游合作区。加快闽台旅游合作区建设步伐,是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大战略举措的呼应,对促进福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旅游强省目标,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由于台湾当局未全面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两岸间也尚未实现直接通航,所以目前的闽台旅游主要以台胞的来闽旅游为主,呈现的是有限的单向旅游特征。但是应该看到,全面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和两岸直航是大势所趋,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在岛内调研时,体会到台湾旅游业者对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有着迫切期待,他们正在积极呼吁台湾当局早日开放大陆居民台湾游,同时也已开始与大陆同行频繁接触,进行先期布局。例如始于1998年、每年举办一届的海峡两岸旅游同业联谊会活动。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业界人士前来参加。因此,我省应对闽台旅游合作区尽早作出实质性的规划、布局和分步骤建设,努力促进闽台旅游业双向互动发展。
闽台旅游业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元化的区域旅游协作体系,实现两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旅游市场中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达到互利共荣目的。
(一)战略协作
战略协作是闽台旅游合作区的高级形式,是更具长远和实质意义的协作关系。加强闽台旅游业的战略协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重点考虑:一是呼应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把福建建设成为对台旅游双向合作的先行区、示范区,台湾同胞赴大陆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以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集散地。二是上承浙苏沪,下连粤港澳,携手海峡对岸,构筑两岸四地区域性旅游合作体,使之成为大中华旅游圈重要的组成板块。三是在WTO关于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框架内,建立大陆与台港澳间旅游资源共享、旅游投资优势整合机制,突破人员进出障碍和贸易壁垒,构筑中国区域自由贸易区,共同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旅游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
(二)资源与产品开发协作
资源与产品开发协作着重体现在联合进行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旅游市场需求特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发旅游资源,合作建立适应于多元化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从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角度,为更好地适应变化中的台湾旅游市场的需求,有必要对沿用多年的对台旅游产品进行调整和更新,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对台旅游产品体系。一是巩固寻根探亲旅游和宗教旅游名牌产品。通过二度开发深入挖掘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来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力求内容更丰富些,形式更活泼些,促销上针对性更强些。二是发展度假旅游产品。近年来,台湾外出旅游者的构成中,度假旅游者的比重逐年上升。要加快武夷山、湄洲岛这两个在台湾有较高知名度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步伐,着重建成适合度假的大型休闲娱乐综合配套设施,关键是主题要鲜明,内容要充实,档次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开发多元化的对台特色、专项旅游项目,如生态、文化、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和主题公园(乐园),美食、保健、修学、节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专题旅游,以适应出游能力强的新一代旅游者的需求。
政府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更多的台资投入到我省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中,解决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同时引进台湾旅游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
(三)客源市场协作
首先是闽台两地一级客源的互送。按照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周边市场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要争取的重点。我省总人口数3470多万,台湾(包括金门、马祖等岛屿)总人口数2300多万,两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加上血缘亲情和区位上的临近,十分有利于互为目的地双向旅游流的形成。其次是闽台两地二级客源(主要是入境的境外旅游者)的互送。据统计,台湾近几年每年平均接待境外旅游者240.04万人次,我省接待境外旅游者(不包括台湾同胞)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已接近年接待100万人次。如果能够加强客源的协作,互送游客,对闽台两地来说这一部分是具有相当潜力的客源市场。第三,协作开拓国际客源市场。两地在整合各自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可共同组合、包装整体旅游产品,形成“闽台旅游”品牌,联合开展对国际市场的促销,提高市场占有率。作为第一步,两地可利用各种媒介进行相互间的对等宣传促销,在协作区域内增强影响力,培育市场增长点,在此基础上联手开展针对区域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树立旅游合作区的整体形象。
(四)业内交流与协作
一是继续开展闽台旅游互访考察,加强闽台旅游企业界、行业协会间的民间合作,争取互设旅游办事机构。二是成立闽台旅游联谊会,定期在两地间轮办会议,建立稳定的业内联系渠道,达到加强联谊。互通信息、共享资源、促成交易的目的。三是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合作建立“闽台旅游资讯网”,互相交换旅游资讯,包括闽台旅游的基础资料、电子地图等,营造共同的宣传平台,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线路交通介绍、酒店预定、票务预定等便捷服务,为今后实现旅游电子交易打好基础。
当前合作的重点应是争取尽早实现福建与金门、马祖和澎湖的海上直航双向旅游,以闽港台旅游合作协议为基础,以每年轮流举办一次的“闽港台旅游推介会”为契机,进行联合促销、互送客源、业内交流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作者单位:台盟泉州市委员会)
参考文献:
①唐俊雅:《建立多元化的闽台区域旅游协作体系》(J),《世界地理研究》,2002,3。
②陈元勇:《台湾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概述》(J),《福建社科情报》,2003,4。
2004年6月,我参加团组赴台湾公务交流,有机会考察了台湾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对福建省如何加快发展旅游业和加强闽台旅游业合作做了一些思考。这里将自己的感想和建议提出来,谨供参考。
一、台湾旅游业发展概况
台湾的旅游业是从1956年起开始有计划地发展起来的。近半个世纪来,依次经历了外国人来台观光、民众出岛观光和民众岛内观光三个重点发展阶段,现已实现入境旅游(“境”特指关境,下同)、出境旅游和岛内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但是,台湾基本上属于旅客产出地区,出境旅客多于入境旅客,观光收益逆差较大。总体而言,台湾旅游业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其入境游客接待量占全球出境游客人数的0.33%,观光收益约占全球观光收益的2.5%。目前,台湾正实施“二十一世纪发展观光新战略”,力图打造“观光之岛”,争取一跃成为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各旅游企业也使出浑身解数“深耕旅游业”,以使台湾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令人耳目一新。
(一)产业地位与产业政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台湾当局首次把旅游业列入九项“施政重点”,标志着旅游业被正式认定为一项产业。但是,台湾长期以来靠发展制造业支撑经济,旅游业实际上一直没能受到充分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旅游业的产业主导政策,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实际产业地位。近几年,随着制造业向岛外转移和经济的持续低迷,当局才逐渐把目光转移到旅游业上面,扭转以往“以工业经济为帅”,改以“观光产业为主,使观光成为新兴产业的火车头”,出台了“振兴观光五大施政重点”,实施了“观光客倍增计划”(列为“国家”发展十大重点投资计划之一)。为此,当局制定了不少重点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今年开始实施“外籍旅客购物退税”制度,以塑造“购物之岛”新形象,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
(二)旅游资源开发
台湾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以自然旅游资源最为突出,复杂奇特的地貌景观、变化多端的气候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使得台湾像一座海上大公园,从清代开始便有“八景十二胜”之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自然风景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许多主题公园或乐园如剑湖山、九族文化村等相继被开发出来。台湾还日渐重视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文物古迹、建筑、民间艺术、民俗风土、特色美食等的开发,使其与自然景观融合一起,充分体现历史价值和人文特色。此外,旅游资源的开发范畴不断向都会景观、工农业生产景观、科技园区、博物馆、展览馆等延伸,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容。
台湾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较为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如推行“生态保育、环境永续”理念,制定并实施了“观光资源永续发展策略”,辅导旅游业界推广生态旅游,建立观光资源退场与养息机制、观光环境监测机制等,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旅游产业发展
台湾旅行社成长的分水岭是当局1979年开放民众出境观光,并于次年开放台湾人民赴大陆观光,旅行社的数量迅速发展,业务经营范围更加扩大。截至2003年,全台湾旅行社共计1923家,从业人员40740人。但台湾的旅行社存在家数多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近年来,台湾景气持续低迷,旅行社恶性削价竞争、裁员和减薪频繁,倒闭的也有不少,目前正是重整旅行社行业的时候。
台湾旅游饭店依规模与设备分为国际观光旅馆与一般观光旅馆。截至2003年底,台湾计有国际观光旅馆62家、客房18776间,一般观光旅馆25家、客房3120间。旅馆业平均住房率在60%左右,总营业收入每年约有300多亿元台币,从业人员19853人。近十年来,台湾旅馆业朝向国际化发展,饭店等级不断提高,新建的饭店多是四、五星级的国际观光旅馆,出现了福华、长荣等连锁经营的本岛大型饭店集团。
台湾的旅游景点景区星罗棋布,全岛观光游憩区共计279处,较具代表性的有100处左右。这些景点景区的经营管理因行政体制隶属不同,分为“国家”风景区(12处)“国家”公园(6处)、“国家”森林游乐园(16处)、“国家”农场、自然保留区和保护区以及县、市级风景区等。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山、阳明山、太鲁阁、垦丁、东部海岸等处景区的开发已具有世界级水准。
(四)旅游市场
入境旅游方面,根据台湾观光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台湾入境旅游人数1989年突破200万人次,到2002年达到2726411人次,2003年受伊战、SARS疫情影响,入境旅游人数负增长24.5%,说明入境旅游市场增长速度十分缓慢。与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如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印尼等相比,到访台湾的国际旅客数明显偏少。例如与香港比较,台湾的面积与人口远多于香港,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毫不逊色,但赴台湾的游客仅相当于香港的20%。究其原因,与台湾只满足于民众岛内休闲的功能,长期忽视开发赴台的旅游市场有很大关系。
出境旅游方面,台湾于1979年开放出境观光旅游,到2002年出境旅游人数达到750.7万人次,23年间增长500倍。2000年以来,每年台湾民众出境率超过20%,平均每人出境次数0.4次左右、停留天数约10天。可见相较于成长缓慢的入境旅游,台湾的出境旅游成长却是猛烈的。如此大量的出境情况,造成了每年旅游外汇逆差约23亿美元。由于近年来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和两岸贸易的增长,台湾每年出境旅游人次有近五成前往港澳或经由港澳进入大陆。
台湾岛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依据台湾观光局2001年的《旅游状况调查》中估算,岛内游客人次为9745万人次,旅游总花费约台币2417亿元,民众出游率为86.1%,平均每人出游5.26次,平均停留天数1.7天,平均到访据点数1.5个,每人每次旅游花费台币2840元。除了平均每人每天花费、停留天数和到访据点数略有降低外,其他指标都是增长的,显示出岛内旅游市场有持续增长的相当潜力。
二、对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综观台湾旅游业发展的历程,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当局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较强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施重点扶持措施,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从2003年开始,当局针对60万公务员实行“国民旅游卡”制度,当年即创造了近800亿元台币的岛内旅游消费额。2、加强行业管理,一方面通过完善旅游业行政管理机构,建立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体制,另一方面通过法令法规的颁布,加强对旅游企业经营的宏观管理。3、加大资金投入,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和接待设施。近年来当局加大对观光巴土路线、环岛列车、旅游资讯服务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当局还实行公私并进,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旅游业的政策,中长期贷款与投资由当局和公营机构执行,较短期投资则多鼓励私人投资,由旅游管理部门给予辅导。
二是科学规划和精心开发,把旅游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1、科学规划,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局就邀请国际著名专家来台考察旅游资源,编制了“台湾地区观光事业综合性开发计划”,将全台旅游资源分区分类分级开发与管理。最近又实施了“套装旅游线路整备机制”和“观光资源永续发展策略”,对旅游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和总体规划,以适应发展入境观光的需要。2、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深度开发各种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如银发族之旅、青年旅游。高尔夫球之旅、自驾旅游等“精致之旅”,小火车怀旧之旅、花卉生态农特产之旅、原住民传统祭典之旅、温泉之旅、潜水之旅等主题旅游,提高旅游的品位。3、不断创新,开发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修学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旅游产品的种类结构明显优于我省。
三是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当局较重视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如制定“国际观光宣传推广计划”,邀请知名媒体、旅游作家与旅游业者赴台考察、采访报道;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旅客推介旅游线路、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据统计在讲华语的大中华圈内,台湾旅游业的e化率居首位。
四是在加强联合中求发展。近年来,台湾旅游业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了行业内外部的合作。例如,岛内的航空公司、饭店与旅行社间密切配合,形成共进退的合作伙伴关系。旅游业与其它行业、部门间的联合,则进一步拓宽了市场,产生协同发展的效应。由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而成的新兴产业———休闲农业就是成功的范例,目前台湾休闲农场每年接待岛内游客达10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4.4%。
随着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高度重视。最近,省委卢展工书记明确指出,今后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要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相呼应、相衔接,把旅游业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来抓。
当前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势头很好,存在许多新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2003年我省接待境外游客人数已被江苏、浙江两省赶上并超过,从长期保持的全国第四位落到第六位。总体上看,我省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如果用一个产业的综合指标来衡量,我省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与一些旅游业发达省份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旅游开发水平低,缺乏大手笔项目和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满足不了现代游客的多种需求;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不高;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现象突出,龙头企业寥寥无几;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瓶颈”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我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走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道路
政府主导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发展道路。针对我省实际,要加快政府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各个旅游重点发展市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政府对旅游业的领导,解决目前存在的旅游管理条块分割、各为其主、力量分散的问题,形成“政府主导、条块结合、部门联动”的新格局。政府要有重点地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特别是在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上要设立专项基金并逐年增加,在旅游公共品建设方面要从财政资金上给予扶持,同时要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旅游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议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大型旅游集团,真正处理好“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二者间的关系。
(二)高标准规划和开发旅游
我省旅游业要以市场和竞争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抓好旅游规划和开发两大环节。首先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旅游,着力解决我省规划滞后问题。旅游规划要全省“一盘棋”,各市、县(区)以及重点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要与全省旅游总体规划相衔接,避免各唱各的调,形成协调、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我省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处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分散状态,缺乏大型化、综合性、高档次并在全国范围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拳头产品,建议政府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具体讲,要适应现代旅游市场要求,重新整合全省的旅游资源,在“三大旅游中心”和“五区两带”有选择地扶持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真正大手笔的重点旅游项目,力求形成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品牌,带动我省旅游产品的整体升级换代。要重视旅游的深度开发,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多开发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兼备的旅游项目;扶持建设一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型旅游产品,优化我省的旅游产品结构。
(三)充分重视福建旅游业的整体营销
开展区域旅游整体营销是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我省应集中力量宣传福建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品牌,提高我省旅游业的知名度。要创新市场促销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推行整体联动营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灵活开展旅游促销,不断开拓客源市场,特别要加快旅游业信息化进程,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构建全省统一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议定期举办中国(厦门)国际旅游节,使之成为宣传推介福建旅游业,对接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的一大平台。
(四)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和大联合的战略
我省今后要加强景点景区、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之间的协作,做大旅游产业集群;还要借助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的相互合作、渗透,延长产业链,使各种资源产生叠加效应,解决我省旅游“六要素”中购物和娱乐消费偏低的问题,提高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区域联合的战略,拓展省内、省际、国际三大旅游合作圈。首先要在全省建立无障碍旅游区,淡化行政区域界限,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福建旅游业还要逐步联合珠三角、长三角旅游区,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以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三、关于加强闽台旅游业合作的建议
福建与台湾一海之隔,两岸同胞同根同祖,有着割不断的血缘亲情。无论是地理区位还是文化传承、经济贸易联系,福建省都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联系最密切的省份,这种联系既是闽台旅游合作的基础,也客观上促进了闽台两地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旅游集合体的发展。
正如福建省领导所指出的,对台旅游是福建的突出优势,要把对台旅游放在突出战略位置来抓,建设闽台旅游合作区。加快闽台旅游合作区建设步伐,是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大战略举措的呼应,对促进福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旅游强省目标,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由于台湾当局未全面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两岸间也尚未实现直接通航,所以目前的闽台旅游主要以台胞的来闽旅游为主,呈现的是有限的单向旅游特征。但是应该看到,全面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和两岸直航是大势所趋,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在岛内调研时,体会到台湾旅游业者对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有着迫切期待,他们正在积极呼吁台湾当局早日开放大陆居民台湾游,同时也已开始与大陆同行频繁接触,进行先期布局。例如始于1998年、每年举办一届的海峡两岸旅游同业联谊会活动。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业界人士前来参加。因此,我省应对闽台旅游合作区尽早作出实质性的规划、布局和分步骤建设,努力促进闽台旅游业双向互动发展。
闽台旅游业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元化的区域旅游协作体系,实现两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旅游市场中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达到互利共荣目的。
(一)战略协作
战略协作是闽台旅游合作区的高级形式,是更具长远和实质意义的协作关系。加强闽台旅游业的战略协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重点考虑:一是呼应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把福建建设成为对台旅游双向合作的先行区、示范区,台湾同胞赴大陆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以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集散地。二是上承浙苏沪,下连粤港澳,携手海峡对岸,构筑两岸四地区域性旅游合作体,使之成为大中华旅游圈重要的组成板块。三是在WTO关于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框架内,建立大陆与台港澳间旅游资源共享、旅游投资优势整合机制,突破人员进出障碍和贸易壁垒,构筑中国区域自由贸易区,共同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旅游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
(二)资源与产品开发协作
资源与产品开发协作着重体现在联合进行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旅游市场需求特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发旅游资源,合作建立适应于多元化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从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角度,为更好地适应变化中的台湾旅游市场的需求,有必要对沿用多年的对台旅游产品进行调整和更新,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对台旅游产品体系。一是巩固寻根探亲旅游和宗教旅游名牌产品。通过二度开发深入挖掘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来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力求内容更丰富些,形式更活泼些,促销上针对性更强些。二是发展度假旅游产品。近年来,台湾外出旅游者的构成中,度假旅游者的比重逐年上升。要加快武夷山、湄洲岛这两个在台湾有较高知名度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步伐,着重建成适合度假的大型休闲娱乐综合配套设施,关键是主题要鲜明,内容要充实,档次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开发多元化的对台特色、专项旅游项目,如生态、文化、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和主题公园(乐园),美食、保健、修学、节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专题旅游,以适应出游能力强的新一代旅游者的需求。
政府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更多的台资投入到我省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中,解决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同时引进台湾旅游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
(三)客源市场协作
首先是闽台两地一级客源的互送。按照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周边市场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要争取的重点。我省总人口数3470多万,台湾(包括金门、马祖等岛屿)总人口数2300多万,两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加上血缘亲情和区位上的临近,十分有利于互为目的地双向旅游流的形成。其次是闽台两地二级客源(主要是入境的境外旅游者)的互送。据统计,台湾近几年每年平均接待境外旅游者240.04万人次,我省接待境外旅游者(不包括台湾同胞)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已接近年接待100万人次。如果能够加强客源的协作,互送游客,对闽台两地来说这一部分是具有相当潜力的客源市场。第三,协作开拓国际客源市场。两地在整合各自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可共同组合、包装整体旅游产品,形成“闽台旅游”品牌,联合开展对国际市场的促销,提高市场占有率。作为第一步,两地可利用各种媒介进行相互间的对等宣传促销,在协作区域内增强影响力,培育市场增长点,在此基础上联手开展针对区域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树立旅游合作区的整体形象。
(四)业内交流与协作
一是继续开展闽台旅游互访考察,加强闽台旅游企业界、行业协会间的民间合作,争取互设旅游办事机构。二是成立闽台旅游联谊会,定期在两地间轮办会议,建立稳定的业内联系渠道,达到加强联谊。互通信息、共享资源、促成交易的目的。三是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合作建立“闽台旅游资讯网”,互相交换旅游资讯,包括闽台旅游的基础资料、电子地图等,营造共同的宣传平台,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线路交通介绍、酒店预定、票务预定等便捷服务,为今后实现旅游电子交易打好基础。
当前合作的重点应是争取尽早实现福建与金门、马祖和澎湖的海上直航双向旅游,以闽港台旅游合作协议为基础,以每年轮流举办一次的“闽港台旅游推介会”为契机,进行联合促销、互送客源、业内交流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作者单位:台盟泉州市委员会)
参考文献:
①唐俊雅:《建立多元化的闽台区域旅游协作体系》(J),《世界地理研究》,2002,3。
②陈元勇:《台湾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概述》(J),《福建社科情报》,2003,4。
台湾旅游业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台湾旅游业考察报告
台湾旅游业考察报告2004年6月,我参加团组赴台湾公务交流,有机会考察了台湾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对福建省如何加快发展旅游业和加强闽台旅游业合作做了一些思考。这里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县财政局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下一篇:演讲时心理因素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