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科所创造教育研究阶段性工作汇报
更新时间:
高举创造教育旗帜 全面培育创新人才——武穴市教科所创造教育研究阶段性工作汇报 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自1998年以来,我市就着手探索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造教育。六年来,我市创造教育由点到面、由横到纵、由浅入深地逐步开展,具体工作概括为“六抓”。 一、抓基础,加强理论研究
高举创造教育旗帜 全面培育创新人才——武穴市教科所创造教育研究阶段性工作汇报
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自1998年以来,我市就着手探索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造教育。六年来,我市创造教育由点到面、由横到纵、由浅入深地逐步开展,具体工作概括为“六抓”。
一、抓基础,加强理论研究
为了能及时有效地指导全市的创造教育研究,我市教科所《创造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工作。首先是界定了“创造”、“创造教育”等概念,形成了创造教育的概念系统。其次是确立了创造教育的基本思想。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层次,创造教育不仅“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什么样子,教育学生会认知”,还“引导学生理解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教育学生会思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改造世界,教会学生创造”,从而造就一大批能够创造更加美好未来的创造性人才。最后是建立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初步模型。我们对创造性人才的各种外在表现和个性特征,特别是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细化,归纳出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
二、抓设计,构建实验体系
我市设计的创造教育,是从预定的教育目标出发,通过选择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教育手段,最后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闭合的教育系统。这种系统,简称为“五体合一”的创造教育体系。
一是构建目标体系。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目标是形成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分别对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内涵进行具体细化:把“创造意识”细化成为具有不满足现状的心理,不断追求良好的愿望,爱挑剔、好怀疑的习惯等;把“创造精神”细化成为远大的志向、持久的恒心、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耐挫力、敢于冒险的勇敢精神、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勇于承担的负责精神等;把“创造能力”细化成为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我们又把这三种能力进一步细化,把“认知能力”细化成为专注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获取信息能力;把“思维能力”细化成为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把“实践能力”细化成为完成某项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设计能力、绘图能力、工具使用能力、物品制作能力、实验考察能力等。这些具体细化出来的内容就构成了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
二是构建内容体系。教育内容的设置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围绕“开发中小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胚芽”这一培养目标,我们着手构建 “纵向上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推进,横向上从五条途径推行”的创造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出了创造教育的学科渗透课程、创造思维课程、创造技法课程、创造活动课程、创造环境课程共五种形态的课程。学科渗透课程主要渗透四个方面的创造教育的目标内容:①科学技术发展史;②创造实例;③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创造性人才的个性特点和思维特点;④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对待学习问题,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解决学习问题。创造思维课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①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的交叉训练来打破思维定势,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独特性;②通过发散思维、限时思维的训练来打破思维局限,使思维具有多向性和流畅性;③通过手脚的协调运动来开发左右脑功能,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配合进行。创造技法课程包括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①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究欲;②学习制作工具的选用方法;③学习发明课题的选题方法和发明技法;④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和科研方法;⑤学习某一种工农业产品,从市场调查到设计开发,最后进入市场应用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⑥学习专利申报、专利应用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知识。创造活动课程包括五类小型的创新实验活动:①科技制作活动;②科学幻想绘画活动;③创新方案设计活动;④技术发明活动;⑤撰写科学小论文活动,我们把这五类小型的创造实践活动简称为“五小”活动。创造环境课程属于隐性课程,它包括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与要求: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校园环境,包括与创造教育相关的室外标语口号,室内名人名言,校内宣传橱窗,校报校刊等;②提供发明创造的条件,包括解放学生的时空,开放功能教室,提供科技信息,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等;③养成发明创造的风气,包括设置“金问号信箱”和“金点子信箱”,出版《奇思妙想》和《创造萌芽》等师生创新作品,开展 “点子大王”、 “小小科学家”、“小小发明家”等单项评比活动,举办“五小”成果展评和科学讨论会等;④培养创造性的教师,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是构建方法体系。我们根据创造教育中不同的课程形态和课程内容,选用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在学科渗透课程中,我们遵守“有意、有序、有机、有效地渗透创造教育”的教学原则,把课本上涉及到的创造教育的目标内容作为渗透点,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环境和课后作业之中,并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来组织教学。在创造思维课程中,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把有关的训练内容编成训练题,每天上午或下午在某一节课的课前训练1—2题,操练5—10分钟,因此,我们又把它称为智力软操。所谓“软操”是指看不见的大脑活动与可见的手指头、左右脚的配合训练,象课间操那样,每人每天都要操练一次。创造技法课程,一般纳入到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其教学方式是技法课与活动课结合进行。
四是构建评价体系。我们十分注意在评价思想和评价活动上创新,形成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评价体系。在评价功能上,改单一的检查、选拔功能为检查、选拔功能与激励、教育、导向功能的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展现才华,得到鼓励,受到教育,明确长处和不足。在评价内容上,改单一的知识技能考试为包含知识技能、创造性习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品格在内的综合评价,特别是心理素质和学生潜能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改以学科知识为主的单一笔试为知识考试、能力考核、品格考察相结合的多样性评价,改严肃紧张的考试为活泼愉快的展示,改期末集中考试为过程考察和分散考试。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小学改以便于横向排队的百分制评定为难于横向精细比较的等级制评价,中小学改用分数表达的学生成绩通知单为素质发展状况的报告书,创新成果展示、汇报情况的记录袋等等。
五是构建管理体系。我们十分注意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上创新,形成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管理体系。在管理思想上改一刀切、齐步走的管理为异步式的分类分层管理,在管理方法上改统死管死为民主性开放性管理,在管理效果上改追求短期效果为长短结合的效益。对教师的管理强调长远教学效果的考察,包括对学生的学习适应力和发展潜力的考察,让高一级学校去评价低一级学校所教的学生,促使老师对学生潜能的培养。对学生的管理强调在时间空间上解放学生,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自己管自己。对教学设置的管理强调为学生学习服务,图书室、实验室、劳技室等功能教室增加对学生开放的时间,同时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参与更多的校内外实践活动。
三、抓培训,武装实验骨干
只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较好的培养创造性的学生。九年来,我们对创造性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一直没有间断。首先是请专家来武穴帮助培训。省教科所的领导、专家多次来武穴举办教育科研方法讲座,中央教科所华处长来武穴进行创新教育讲座,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的李镇西老师为实验老师作专题指导报告,号称小发明之父的洪景春老师为科技辅导员作如何指导开展小发明活动的专题报告。其次是自已办班培训。我市创造教育研究课题组成员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巡回到各乡镇场、市直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我们先后举办校长培训班四期,科技辅导员培训班三期,到乡镇巡回讲座二十五次。第三是派人到外地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我们组织参加了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创新教育培训,还组织参观了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等等,并对每次外出学习的各种资料整理成《创造教育参考》或制成光盘分发到各校,使大家都能获得学习的机会。共4页,当前第2页12 34
四、抓活动,广泛开展实验
为了促使广大实验研究人员不断落实创造教育的研究任务,我们以活动促研究,以活动促实验。我们先后在田镇小学举行了学科渗透创造教育及创造技法教学的现场观摩研究活动,在大法寺中学和李边小学举行了运用活动课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活动的现场观摩研究活动,在武师附小举行了全市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讨活动,在花桥中学举行了全市初中创造教育现场观摩研讨活动。在学科渗透创造教育专题方面,除在全市多次举行创造教育四种课型优质课、优质教案、优质活动方案评比活动外,还成立了中小学的语文、数学四个探究性学习研究协作体,每半月举行一次活动。在创造活动方面,全市举办了七届中小学创造教育“五小”活动优秀成果展评活动,举办了三次中小学生科学讨论会。在全市展评的基础上,还将获奖的优秀成果上报到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加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的评选活动。
五、抓氛围,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深入的开展创造教育研究,在市教委(教育局)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形成了创造教育研究的良好大气候。首先确定了市创造教育研究课题组长和首批创造教育实验学校,明确规定创造教育研究作为各级一把手工程。市课题组由教委主任(教育局长)负总责,各实验学校课题组由校长负总责,要求相关的一把手明确创造教育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步骤,定期研究创造教育工作,及时解决研究中的问题。并且由市教委(教育局)领导、市教科所所长、首批实验学校校长签订三方责任状和奖惩合同,以保障创造教育研究各项任务的落实。第二,实行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对各级教科研人员和实验老师都制定了具体责任和考核标准,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其考核结果作为个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上,将创造教育研究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在学生升学、教师评优(包括明星教师、骨干教师、教师职称评定上)都有创造教育研究的要求。第三,为了激励校长、教师积极开展创造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局还专门筹集了武穴市教育科研奖励基金,其中创造教育研究成果属重点奖励对象。
六、抓成效,形成教育特色
在各级领导、科研专家的政策支持和正确指导下,我们经过三年的努力建构起了创造教育的实验框架,又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创造教育分类办点的第一轮实验,建立了创造教育体系,取得了初步的实验经验和创新成果。
一是取得了推进创造教育实验的有效策略。首先是细化具体化的策略。我们对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进行细化和具体化,赋予这些概念的丰富内涵,并对它们进行深入的具体的理解;对创造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管理进行逐级细化,尽可能地具体到可操作的层面上;对实验活动过程进行考察和学习,抓过程指导和环节工作落实。其次是协作整合的策略。我们成立了不同形式的协作研究体,在各协作体成员完成研究与实验任务之后,再进行完成。这种作法,既可以使研究与实验的力量整合,又可以把研究与实验的成果整合,大大节约了研究与实验的时间。第三是用活动推动的策略。在研究与实验过程中,我们不断设计并制造活动,促进研究与实验活动不断深化。如我们把每年展评一次的“五小”活动,分解成为“金问号”比赛活动、“金点子”比赛活动、“金方案”比赛活动、“金成果”展示活动,以及“小科学家”、“小发明家”、“小设计师”、“小画家”、“小能手”评比活动,这些作法不仅改变了过去学校临时应付,教师包办代替的作法,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扩大了创造活动的学生参与面,指导了创造活动的全过程。
二是取得了“五力合一”的推动策略。推动创造教育实验更要设计出一种合力,这种合力是由以下五种力合成的。一是内动力,它来自于实验人员的自我觉悟和内在需要,来自于对创造教育含义和意义的深刻理解,来自于对创造教育实验的兴趣和爱好;二是适应力,它来自于实验人员对创造教育培养目标的把握、课程内容的熟悉和教学方式的运用,来自于对创造教育实验设计的理解和课程开发要求的学习;三是吸引力,它来自于上级对创造教育实验强有力的领导,来自于为创造教育实验制定的优惠政策,来自于创造教育实验所带来的精神慰籍和物质奖励;四是抗阻力,它来自于上级排除实验过程中的阻力,排除对创造教育实验的干扰力,降低改革实验的风险;五是外压力,它来自于上级的硬性要求和单位的制度制约,来自于领导者的目标刚性管理。我们运用这种动力理论,采取种种措施来激发内动力、提高适应力、增强吸引力、加大抗阻力和外压力,就形成了一种推动创造教育实验的合力,简称为“五力合一”的创造教育推动模式。
三是取得了创造教育研究的丰硕成果。在学科渗透课程的教学方面,我们拿出了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渗透纲要》和《渗透教学课例》;我们组成了“探究性学习研究协作体”,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的研究,形成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模式群。在创造思维、创造技法两类课程的教学实验方面,我们开发出了五个版本的试验教材,并纳入学校课程,坚持开课实验。在创造活动课程的教学方面,我们让“五小”活动进课堂,形成了创造活动经常化的管理经验和以少年科学院为基地开展“五小”活动等实验作法。在创造环境的营造方面,市教育局不仅把创造教育列为武穴市的特色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把创造教育的实验研究和学生创新实践成绩纳入中小学综合办学水平评估的指标内容,连续举办七届“五小”成果展评,共展出学生创新作品8122件。从XX年至XX年七年间,我市学生参加全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亿利达发明奖、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比,共获国家级奖18项、省级奖260项,并连续二年在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的颁奖。还有一批学生的发明可以申报国家专利,仅XX年我市组织的申报活动中就有36获得国家专利。我市的创造教育已经引起了全市上下,乃至省教育厅、省科协、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市政府已把《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创造教育课程的建议案》交给有关职能部门处理。为了坚持培育创造性人才,深入持久地开展创造教育实验,市教育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加强了市教科所的研究力量,改善了市教科所的研究条件,并要求我们在总结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全市力量,开发和完善创造教育的系列课程,开展创造教育的第二轮实验,使创造教育真正成为我市的特色教育。
创造教育研究与实验是一项长期而复杂但又十分富有意义的工作,我们将在各级组织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执着的精神、坚韧的毅力、蓬勃的朝气,扎扎实实地开展实验,把我市的创造教育研究与实验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高举创造教育旗帜 全面培育创新人才——武穴市教科所创造教育研究阶段性工作汇报
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自1998年以来,我市就着手探索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造教育。六年来,我市创造教育由点到面、由横到纵、由浅入深地逐步开展,具体工作概括为“六抓”。
一、抓基础,加强理论研究
为了能及时有效地指导全市的创造教育研究,我市教科所《创造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工作。首先是界定了“创造”、“创造教育”等概念,形成了创造教育的概念系统。其次是确立了创造教育的基本思想。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层次,创造教育不仅“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什么样子,教育学生会认知”,还“引导学生理解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教育学生会思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改造世界,教会学生创造”,从而造就一大批能够创造更加美好未来的创造性人才。最后是建立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初步模型。我们对创造性人才的各种外在表现和个性特征,特别是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细化,归纳出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
二、抓设计,构建实验体系
我市设计的创造教育,是从预定的教育目标出发,通过选择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教育手段,最后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闭合的教育系统。这种系统,简称为“五体合一”的创造教育体系。
一是构建目标体系。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目标是形成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分别对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内涵进行具体细化:把“创造意识”细化成为具有不满足现状的心理,不断追求良好的愿望,爱挑剔、好怀疑的习惯等;把“创造精神”细化成为远大的志向、持久的恒心、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耐挫力、敢于冒险的勇敢精神、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勇于承担的负责精神等;把“创造能力”细化成为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我们又把这三种能力进一步细化,把“认知能力”细化成为专注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获取信息能力;把“思维能力”细化成为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把“实践能力”细化成为完成某项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设计能力、绘图能力、工具使用能力、物品制作能力、实验考察能力等。这些具体细化出来的内容就构成了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
二是构建内容体系。教育内容的设置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围绕“开发中小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胚芽”这一培养目标,我们着手构建 “纵向上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推进,横向上从五条途径推行”的创造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出了创造教育的学科渗透课程、创造思维课程、创造技法课程、创造活动课程、创造环境课程共五种形态的课程。学科渗透课程主要渗透四个方面的创造教育的目标内容:①科学技术发展史;②创造实例;③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创造性人才的个性特点和思维特点;④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对待学习问题,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解决学习问题。创造思维课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①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的交叉训练来打破思维定势,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独特性;②通过发散思维、限时思维的训练来打破思维局限,使思维具有多向性和流畅性;③通过手脚的协调运动来开发左右脑功能,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配合进行。创造技法课程包括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①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究欲;②学习制作工具的选用方法;③学习发明课题的选题方法和发明技法;④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和科研方法;⑤学习某一种工农业产品,从市场调查到设计开发,最后进入市场应用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⑥学习专利申报、专利应用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知识。创造活动课程包括五类小型的创新实验活动:①科技制作活动;②科学幻想绘画活动;③创新方案设计活动;④技术发明活动;⑤撰写科学小论文活动,我们把这五类小型的创造实践活动简称为“五小”活动。创造环境课程属于隐性课程,它包括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与要求: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校园环境,包括与创造教育相关的室外标语口号,室内名人名言,校内宣传橱窗,校报校刊等;②提供发明创造的条件,包括解放学生的时空,开放功能教室,提供科技信息,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等;③养成发明创造的风气,包括设置“金问号信箱”和“金点子信箱”,出版《奇思妙想》和《创造萌芽》等师生创新作品,开展 “点子大王”、 “小小科学家”、“小小发明家”等单项评比活动,举办“五小”成果展评和科学讨论会等;④培养创造性的教师,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是构建方法体系。我们根据创造教育中不同的课程形态和课程内容,选用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在学科渗透课程中,我们遵守“有意、有序、有机、有效地渗透创造教育”的教学原则,把课本上涉及到的创造教育的目标内容作为渗透点,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环境和课后作业之中,并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来组织教学。在创造思维课程中,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把有关的训练内容编成训练题,每天上午或下午在某一节课的课前训练1—2题,操练5—10分钟,因此,我们又把它称为智力软操。所谓“软操”是指看不见的大脑活动与可见的手指头、左右脚的配合训练,象课间操那样,每人每天都要操练一次。创造技法课程,一般纳入到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其教学方式是技法课与活动课结合进行。
四是构建评价体系。我们十分注意在评价思想和评价活动上创新,形成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评价体系。在评价功能上,改单一的检查、选拔功能为检查、选拔功能与激励、教育、导向功能的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展现才华,得到鼓励,受到教育,明确长处和不足。在评价内容上,改单一的知识技能考试为包含知识技能、创造性习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品格在内的综合评价,特别是心理素质和学生潜能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改以学科知识为主的单一笔试为知识考试、能力考核、品格考察相结合的多样性评价,改严肃紧张的考试为活泼愉快的展示,改期末集中考试为过程考察和分散考试。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小学改以便于横向排队的百分制评定为难于横向精细比较的等级制评价,中小学改用分数表达的学生成绩通知单为素质发展状况的报告书,创新成果展示、汇报情况的记录袋等等。
五是构建管理体系。我们十分注意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上创新,形成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管理体系。在管理思想上改一刀切、齐步走的管理为异步式的分类分层管理,在管理方法上改统死管死为民主性开放性管理,在管理效果上改追求短期效果为长短结合的效益。对教师的管理强调长远教学效果的考察,包括对学生的学习适应力和发展潜力的考察,让高一级学校去评价低一级学校所教的学生,促使老师对学生潜能的培养。对学生的管理强调在时间空间上解放学生,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自己管自己。对教学设置的管理强调为学生学习服务,图书室、实验室、劳技室等功能教室增加对学生开放的时间,同时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参与更多的校内外实践活动。
三、抓培训,武装实验骨干
只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较好的培养创造性的学生。九年来,我们对创造性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一直没有间断。首先是请专家来武穴帮助培训。省教科所的领导、专家多次来武穴举办教育科研方法讲座,中央教科所华处长来武穴进行创新教育讲座,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的李镇西老师为实验老师作专题指导报告,号称小发明之父的洪景春老师为科技辅导员作如何指导开展小发明活动的专题报告。其次是自已办班培训。我市创造教育研究课题组成员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巡回到各乡镇场、市直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我们先后举办校长培训班四期,科技辅导员培训班三期,到乡镇巡回讲座二十五次。第三是派人到外地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我们组织参加了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创新教育培训,还组织参观了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等等,并对每次外出学习的各种资料整理成《创造教育参考》或制成光盘分发到各校,使大家都能获得学习的机会。共4页,当前第2页12 34
四、抓活动,广泛开展实验
为了促使广大实验研究人员不断落实创造教育的研究任务,我们以活动促研究,以活动促实验。我们先后在田镇小学举行了学科渗透创造教育及创造技法教学的现场观摩研究活动,在大法寺中学和李边小学举行了运用活动课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活动的现场观摩研究活动,在武师附小举行了全市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讨活动,在花桥中学举行了全市初中创造教育现场观摩研讨活动。在学科渗透创造教育专题方面,除在全市多次举行创造教育四种课型优质课、优质教案、优质活动方案评比活动外,还成立了中小学的语文、数学四个探究性学习研究协作体,每半月举行一次活动。在创造活动方面,全市举办了七届中小学创造教育“五小”活动优秀成果展评活动,举办了三次中小学生科学讨论会。在全市展评的基础上,还将获奖的优秀成果上报到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加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的评选活动。
五、抓氛围,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深入的开展创造教育研究,在市教委(教育局)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形成了创造教育研究的良好大气候。首先确定了市创造教育研究课题组长和首批创造教育实验学校,明确规定创造教育研究作为各级一把手工程。市课题组由教委主任(教育局长)负总责,各实验学校课题组由校长负总责,要求相关的一把手明确创造教育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步骤,定期研究创造教育工作,及时解决研究中的问题。并且由市教委(教育局)领导、市教科所所长、首批实验学校校长签订三方责任状和奖惩合同,以保障创造教育研究各项任务的落实。第二,实行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对各级教科研人员和实验老师都制定了具体责任和考核标准,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其考核结果作为个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上,将创造教育研究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在学生升学、教师评优(包括明星教师、骨干教师、教师职称评定上)都有创造教育研究的要求。第三,为了激励校长、教师积极开展创造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局还专门筹集了武穴市教育科研奖励基金,其中创造教育研究成果属重点奖励对象。
六、抓成效,形成教育特色
在各级领导、科研专家的政策支持和正确指导下,我们经过三年的努力建构起了创造教育的实验框架,又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创造教育分类办点的第一轮实验,建立了创造教育体系,取得了初步的实验经验和创新成果。
一是取得了推进创造教育实验的有效策略。首先是细化具体化的策略。我们对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进行细化和具体化,赋予这些概念的丰富内涵,并对它们进行深入的具体的理解;对创造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管理进行逐级细化,尽可能地具体到可操作的层面上;对实验活动过程进行考察和学习,抓过程指导和环节工作落实。其次是协作整合的策略。我们成立了不同形式的协作研究体,在各协作体成员完成研究与实验任务之后,再进行完成。这种作法,既可以使研究与实验的力量整合,又可以把研究与实验的成果整合,大大节约了研究与实验的时间。第三是用活动推动的策略。在研究与实验过程中,我们不断设计并制造活动,促进研究与实验活动不断深化。如我们把每年展评一次的“五小”活动,分解成为“金问号”比赛活动、“金点子”比赛活动、“金方案”比赛活动、“金成果”展示活动,以及“小科学家”、“小发明家”、“小设计师”、“小画家”、“小能手”评比活动,这些作法不仅改变了过去学校临时应付,教师包办代替的作法,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扩大了创造活动的学生参与面,指导了创造活动的全过程。
二是取得了“五力合一”的推动策略。推动创造教育实验更要设计出一种合力,这种合力是由以下五种力合成的。一是内动力,它来自于实验人员的自我觉悟和内在需要,来自于对创造教育含义和意义的深刻理解,来自于对创造教育实验的兴趣和爱好;二是适应力,它来自于实验人员对创造教育培养目标的把握、课程内容的熟悉和教学方式的运用,来自于对创造教育实验设计的理解和课程开发要求的学习;三是吸引力,它来自于上级对创造教育实验强有力的领导,来自于为创造教育实验制定的优惠政策,来自于创造教育实验所带来的精神慰籍和物质奖励;四是抗阻力,它来自于上级排除实验过程中的阻力,排除对创造教育实验的干扰力,降低改革实验的风险;五是外压力,它来自于上级的硬性要求和单位的制度制约,来自于领导者的目标刚性管理。我们运用这种动力理论,采取种种措施来激发内动力、提高适应力、增强吸引力、加大抗阻力和外压力,就形成了一种推动创造教育实验的合力,简称为“五力合一”的创造教育推动模式。
三是取得了创造教育研究的丰硕成果。在学科渗透课程的教学方面,我们拿出了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渗透纲要》和《渗透教学课例》;我们组成了“探究性学习研究协作体”,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的研究,形成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模式群。在创造思维、创造技法两类课程的教学实验方面,我们开发出了五个版本的试验教材,并纳入学校课程,坚持开课实验。在创造活动课程的教学方面,我们让“五小”活动进课堂,形成了创造活动经常化的管理经验和以少年科学院为基地开展“五小”活动等实验作法。在创造环境的营造方面,市教育局不仅把创造教育列为武穴市的特色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把创造教育的实验研究和学生创新实践成绩纳入中小学综合办学水平评估的指标内容,连续举办七届“五小”成果展评,共展出学生创新作品8122件。从XX年至XX年七年间,我市学生参加全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亿利达发明奖、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比,共获国家级奖18项、省级奖260项,并连续二年在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的颁奖。还有一批学生的发明可以申报国家专利,仅XX年我市组织的申报活动中就有36获得国家专利。我市的创造教育已经引起了全市上下,乃至省教育厅、省科协、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市政府已把《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创造教育课程的建议案》交给有关职能部门处理。为了坚持培育创造性人才,深入持久地开展创造教育实验,市教育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加强了市教科所的研究力量,改善了市教科所的研究条件,并要求我们在总结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全市力量,开发和完善创造教育的系列课程,开展创造教育的第二轮实验,使创造教育真正成为我市的特色教育。
创造教育研究与实验是一项长期而复杂但又十分富有意义的工作,我们将在各级组织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执着的精神、坚韧的毅力、蓬勃的朝气,扎扎实实地开展实验,把我市的创造教育研究与实验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市教科所创造教育研究阶段性工作汇报相关文章:
市教科所创造教育研究阶段性工作汇报
高举创造教育旗帜全面培育创新人才——武穴市教科所创造教育研究阶段性工作汇报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自1998年以来,我市就着手探索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关于汽车经销行业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财务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