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作文评语变变形
作文教学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方法林林总总,流派形形色色,可我们总感到不尽如人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耐心地指导,细心地批阅,有时甚至写上成百上千字的评语做交流,但评语中提出的问题,待到下篇作文却“涛声依旧”。
进而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作文批阅方式,试问: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何在?试问:孩子,你是否关注了我的批语?作文评语照理来说应该是儿童创作的内驱力,是写作提升的动力。但儿童却已经对此熟视无睹。对这些经久不衰的传统的长篇批语是否该变变形?对此,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开辟 “回音壁”,促使儿童关注
针对学生对评语熟视无睹的情况,本学期我在批的作文后面增加了“回音壁”,留给学生写“对老师评语的批语”。讲评作文前,留给学生对比阅读自己原作与改后作的时间,针对老师的批语,再给老师写批语,并鼓励学生进行第二次习作。我真切地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变,更在心中产生变化,畅通了师生本三方的交流。评语不再是老师的专利,它成为孩子与老师交流的平台。在平等的舞台中,学生留给你回音,以此达到四种目的:一提高写作兴趣,二迫切关注老师批语,进而思考评语的评语,三领会作文指导,解决写作问题,四在平等的对话中产生自信。
二、评选“优秀剧本”,激发写作兴趣
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三年级孩子愿意一次一次地开心写,才是起步的目标,别让孩子在声色俱厉的评讲课中增添对作文的惧怕。
在批改孩子作文时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让孩子演一演,评选出最优秀的剧本。又是一堂评讲课,作文还没批。我选出几篇内容较为空洞、语言也平淡的学生习作,由该文的小作者出任导演,招募几名演员,成立小剧组,就以他的作文为剧本。编演习作剧。起先他们颇有名导大腕的架势,待到折腾大半堂课后,好几个剧组自动解散了,仅存的两组展演后竟然没激起一点掌声。看着耷拉着脑袋的小导演们,我请他们交流执导感受。“我作文中所写的几处对话,演员们在对白时,明显因没有突出人物特点,只有一种腔调。”“我的演员演时僵硬,没有任何表情动作。”小演员还插话:“我们无话可说,同篇人物都是哑巴,我们几个没蹦几下就没戏了。”所有的孩子豁然开朗,原来只有把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写得具体,演员才可以演起来,那样的作文才是最好的剧本。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自己给自己的剧本提了些建议并开始剧本的修改完善工作。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评语可以隐形,常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种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评语”,才是提高儿童写作兴趣的最佳路径,尤其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那作文上红红的一长串深奥的红字或许还不太认识,不太理解,试问:孩子即便关注了评语,作用何在?
三、启动“互评机制”,提高自身能力
巍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结果告诉我们,互评作文利远远大于弊。孩子的互评作文想要真正达到效果,提高自身的能力,我认为每次习作前应首先进行写作指导。学生知道自己如何写,才知道如何看待别人的文章。本学期初我们开展了“吹泡泡”的活动。在活动过后,我引导孩子记录下这个活动过程,以提纲的方式进行当堂创作,并提出写泡泡可以抓住大小颜色形状,展开丰富的想象,比谁的想象丰富。学生进行写作,紧接着进行作文互评,我教会孩子方法,让他们学会做一个优秀的小老师。学生兴趣盎然,特别期待读到他人的作文。这一过程中的互评产生了一些优良效应:第一,学生作文速度加快了,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因为不及时完成,就无法去阅读别人的作品,生怕失去一次窥探别人心灵世界的机会。应该说孩子都渴望了解他人,也渴望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第二,作文整体水平上升了。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写作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作文能力。孩子之间可以进行“回帖”“跟帖”,多了许多隐形的交流机会,以此达到共同提高。第三,学生互评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分析、判断、概括和评议能力。学生自读作文,不少学生都能抑扬顿挫地朗读,读出语气,读出语调,读出情感。学写作,不仅要会写,还要懂得评,懂得评才能懂得如何取材补短,懂得怎样才能提高作文水平。只有在实践中多尝试、多揣摩、多探索,才能力求多出精品、美文。
以上是我在实践中对提高作文评语有效性的几点做法。凸现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无疑,评语是动力。我们时常动动脑筋、想想办法,站在儿童的角度将评语变变形,隐隐形,才能摆脱儿童厌作的心理,提高儿童的写作兴趣与欲望,以此达到有效作文教学的目的。让我们的作文评语少一点模式,多一点创新;少一点陈式,多一点个性;少一些成人化,多一些儿童化。真正做到无痕教育,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爱上作文。
给作文评语变变形相关文章:
给作文评语变变形
上一篇:2022实用的劳动合同
下一篇:县财政局党支部党建工作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