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1
更新时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九五"时期,是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很不平凡的5年,是我们战胜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困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5年。5年来,我们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以城市建设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以结构调整、"环境革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成功之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较好地完成了"九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提前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为21世纪xx市在东北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要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了1110.8亿元,年均增长11.7%,高出预期计划0.7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55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2447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八五"期末增加645美元。"九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22亿元、外贸自营出口183.6亿美元,分别是"八五"时期的1.5倍、2.5倍和2.2倍。累计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21亿元,年均增长12.6%。
--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八五"期末的10.7:47.3:42调整为9.8:46.2:44。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由"八五"期末的27:38:35调整到1999年的28:31:4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股份联营、三资企业实缴税金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分别由"八五"期末的57.6:20.9:4.3:5.3:11.9变化为39.5:7.8:7.9:21:23.7。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政府职能转变,管理经济的方式由直接管理为主开始转向间接管理为主。如期完成了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任务,通过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资产重组、减员减债、主辅分离、抓大放小、搬迁改造为突破口的国企改革,初步实现了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12家优势企业改制上市,直接融资40多亿元,增强了产业的集中度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培育了近500个会计、律师、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新建了一批要素市场和大型专业批发市场。
--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实现了旅顺局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以4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先导区为龙头,遍布城乡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累计实际使用外资66.2亿美元,是"八五"时期的1.7倍。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3/4以上。国际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到2000年末境外合作范围已增加到51个国家和地区,兴办了99家境外投资企业,其中生产型企业74家;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已达21.8万人,出口额和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9.5%和25%。"九五"期间,累计外派劳务人员5.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7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材料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正以倍增速度发展。2000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35.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4%,比"八五"期末提高8.4个百分点。加快了以七贤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双D港"、软件园为骨干的30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的建设,引进了东大阿尔派、诺基亚、东大士通、博涵咨询等国内外著名企业,软件产业初具规模化、国际化。
--城市建设成就卓著。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和改善环境,展开了大规模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改观。"九五"期间,搬迁改造了75家城市工业企业,置换出大量土地,有效地防治了大气、海域污染,改善了居住环境。综合治理了市内41条沟河、排水设施和人民路、中山路、解放路等70条市内交通主干道及路街,新建了星海湾、奥林匹克、海之韵等32个广场和森林动物园等10个公园。"九五"期间,新增城市公共绿地70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8.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5%。1999年大连市被联合国确定为亚太地区人居示范城市和环境治理先导城市,2000年又被国家确定为环保产业发展及设施运营产业化的示范城市。
--口岸优势进一步增强。"九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消除"瓶颈"制约向提升城市功能,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大转变。5年来,共投资500亿元,完成了一大批重点骨干项目建设,显著提高了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增强了城市的整体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功能、集散功能,形成了较强的口岸优势。200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969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01万标箱。空港运输增长迅速,已开通了103条国际国内航线(境外航线14条),与国内外54个城市(国际7个城市)和地区通航。2000年旅客吞吐量达275.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6万吨,分别是"八五"期末的1.8倍和2倍。公路、铁路、管道运输也取得新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加快。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29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7.4%。以华农油脂、大成肉鸡、绿雪蛋粉、础明精肉等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形成了大连软件、北大科技、实德建材、大宇电子等8个科技、工业园和18个市属工业经济开发小区,区市县的税金、财政收入的70%和农民收入的60%都是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2000年,南三区与北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值已由1995年1.02:1变化为1:1.06,实际使用外资比值由2.8:1变化为1.1:1,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比值也由1.9:1变化为1.6:1。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现代博物馆、科技馆等一批标志性的现代文化设施建设,不但提高了城市档次,增加了文化底蕴,还树立了新的城市形象。新建了儿童医院、社会福利院、广电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有力地支持了医疗卫生、新闻、广播电视、文体事业的迅速发展。国际服装节等大型涉外经贸文化活动,铸就了大连城市品牌,塑造了大连城市精神,提高了大连的知名度,拓宽了对外贸易合作的领域。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有力地保证了国企改革顺利进行。全市98%的城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90%的城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70%的城市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53.4%、59.6%降至2000年的45.1%和48.5%。人民居住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3.86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2.66平方米;农村人均实有住房面积25.2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1.8平方米。2000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61元,年均增长3.7%;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823元,年均增长9.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由1995年的月均140元提高到221元。
二、基本经验
"九五"期间,我们不仅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一是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积极运用发展的观点、方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二是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三是坚持改革创新,遵循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通行规则,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四是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思路,按市场经济规律建设城市,努力探索发展城市环境经济和老工业城市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路子。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使城乡居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增强城市凝聚力。
三、存在问题
"九五"时期,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国有企业虽然实现了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但总体盈利水平还不高,一些企业尚缺乏市场竞争力,脱困未脱险。二是区市县经济发展还不均衡,北三市综合经济实力与市中心区、南三区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三是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具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还不多,吸引人才的政策尚须进一步完善。四是农民收入增长还不够快,北部山区部分农民生活仍较困难。
第二章 发展环境
21世纪,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宏观环境都会发生诸多深刻变化。全面估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充分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增强综合竞争力,对于大连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新世纪面临的宏观环境
1.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革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是21世纪初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显著特征,并呈日益增强之势。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继续向多极化发展,进入大变动、大调整、大重组的新阶段,和平与发展仍为主流。
2.国内环境:“十五”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发展和加快调整、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是这一时期的突出态势。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信息化和城镇化等重大举措,都将使国内的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沿海发达地区在新一轮建设高潮中都在力争率先实现现代化,竞争日趋激烈,并集中表现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较量。
二、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1.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在即,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将由有限开放转为全方位开放,由政策性开放转为法律框架下的开放,更有利于大连实施“外向牵动”、“口岸经济”战略,加快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面向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在更高程度上、更大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切实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2.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科技创新潮流,为我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积极进取,继续坚持“引进外来的,推广自己的,孵化新生的”发展思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重点突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实现跨跃式发展。
3.全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我国“十五”时期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思路,都将极大地推动大连结构调整。抢抓机遇,选准产业发展方向,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市场前景广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新产业群和产品群,加快发展,增强实力。
第三章 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深入实施四大经济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改革,多层次扩大开放,切实依靠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把环境优势和口岸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发展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既要强市也要富民,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基本确立起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地位;在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会展业、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在城镇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扩大开放等方面再上新台阶。通过5至10年的调整与发展,使大连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居中国北方大城市前列,在东北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2.主要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预期增长10%以上,为提前实现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总规模1600亿元以上;外贸自营出口年均增长1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0%左右。
——结构调整目标。初步完成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任务,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8%左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3以上,城市化率提高到55%左右。
——城市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强以供水、快速轨道交通、信息网络化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化设施建设,构造枢纽性城市功能,城市环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卫星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生态环境目标。进一步防治城市大气和近海海域污染,主城区基本消除工业污染。2022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5%,城市、县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5%和80%以上,城区逐步实现集中供热和生活排污处理小区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左右;全市森林覆盖率40%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覆盖率提高到3%以上,把大连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型城市,跻身世界500个生态环境最好城市之列。
——社会发展目标。全市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18‰,常住人口控制在570万人左右。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提高到70%左右,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全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到12年以上,劳动人口接受继续教育有较大提高。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社会治安环境良好,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人民生活目标。以改善住、行条件为重点,加大住宅小区升级改造和“康居房”建设,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增加到16平方米以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8%。
2.重点任务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推动北三市大开放,大发展,增强大连整体综合竞争力。
——扶强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加快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倍增作用,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推进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领域,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先导区的窗口、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
——推进城镇化建设:强化和完善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服务、带动、辐射功能,推进小城镇建设,形成“市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县体现实力水平”,优势互补、结构协调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构筑人才高地: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营造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积极营造政策透明、高度开放、吸引人才创业的体制、机制环境。
——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准:突出以人为本,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四章 发展开放型经济
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好过渡期,加快经济运行环境、机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进一步推进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形成新的引资高潮。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开放战略,借助口岸优势,环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加快与国际经济融合的步伐。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强化大连服务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改善对外开放软环境
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培训学习,培养一批通晓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政府、企业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和运用各种政策手段的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预测指导,有效地运用世贸组织的保障机制,促进幼稚产业成长,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做好开放金融、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中介咨询等服务领域的准备,制定相应管理办法,趋利避害。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环境,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进一步理顺体制,规范管理,简化程序,加强监管,减少行政性审批,实施备案制,维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兴办双语学校,开展双语文化宣传教育,切实解决好外商子女入托、上学等实际生活问题,安商富商。
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坚持扩大利用外资,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重点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环保产业、农业和出口创汇型产业,参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等。在继续加大引进港台地区和日韩投资的同时,加大对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招商力度,积极吸引资金密集、技术档次较高的大项目和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新突破。在投资领域上采用BOT、TOT、项目融资、发行股票、经营权转让等多种形式,拓宽引资领域,开辟融资新渠道。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外资进行资产重组、嫁接改造。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大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的战略性合作。鼓励中小型企业对外合资合作。充分利用外国的驻连机构和大连驻外机构,大力发展招商中介组织,加大网上招商力度,降低招商成本,吸引更多的合资合作项目。
三、扩大外贸出口
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大经贸等战略,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继续加大机电产品出口,努力增加软件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使之逐步成为出口的主体产品。在巩固现有出口市场前提下,全方位、多渠道地开辟新市场。进一步壮大出口主体力量,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增加出口,推进工贸、商贸、科贸、农贸的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不断扩大大连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覆盖面。进一步发展服务贸易。深化外贸企业改革,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扩大国际贸易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
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外投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信息网络和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为“走出去”创造环境与条件。进一步拓展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范围。积极支持大连的境外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升级。重点选择一批以出口为主、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企业到境外办厂办店,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扶持鼓励有条件企业到境外开展有资源、有市场的商品生产、承包工程、投资建厂、设立分支机构、建立营销网络,提高境外投资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支持大连的优势企业实行强强联合,组建跨国公司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跨国经营企业群,增强国际竞争力。
五、发挥对外开放先导区龙头作用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尽快从依靠政策优惠转到依靠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素质、优质服务上来。以功能开发开放为突破口,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口岸经济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持,优势互补,形成组合开放新优势,舞起“龙头”,带动大连率先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机制,带动老工业基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在国家同类先导区中争创一流。
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出口加工制造业的聚集、扩散效应,以高开放度、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成为构筑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生力军,带动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工业新区。
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加快与大窑湾港一体化的建设,发挥“境内关外”的特殊功能,强化国际转口贸易、保税仓储、物流分拨和保税加工功能,为大连乃至东北腹地出口加工、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依靠良好的软硬环境,吸引国内外高科技领域的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跨国公司汇聚园区,成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高科技产业的研发中心、示范区和高素质人才的成长集聚地,带动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
金石滩旅游度假区,突出国际性、高品位、休闲度假、大型会议的主功能,以独有的自然风貌和优势,承接各类高层次会议和大型国际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宾朋汇聚大连。
六、积极参与国内经济分工和合作
突破行政区界限和行业垄断,抓住西部大开放的有利时机,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努力拓展与兄弟省市的交流合作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东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一是强化服务辽宁、服务东北、服务全国的意识,确立为所有投资者服务的宗旨,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和政府间的协商对话,通过契约关系和互利互惠的经济手段,统筹规划、协调开发优势资源,相互配合建立区域性大市场,集约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二是按照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要求,以降低交易成本、降低无序竞争损失为基本原则,加强经济合作,积极发展开放型特色经济。三是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跨地区、部门、所有制的经济联合和协作,吸引更多的内资通过与大连科技、信息、人才、旅游、环境等优势资源的结合,不断增值;吸引更多的内地产品利用大连已形成的营销网络、会展功能、口岸优势走向世界,增强综合竞争力。四是积极参与西部大开放,努力在参与方式、内容、主体、组织上大胆创新,在发展和服务中实现双赢,强化对内对外开放的枢纽性功能。
第五章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结合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领域,局部突破,总体跟进,举全市之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传统产业整体升级。力争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生产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
一、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
加快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产权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产权多样化和知识资本化,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推进建立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研究制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管理办法,形成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生产转换的机制和科学研究面向生产的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纽带,银行贷款、外资和民间资金等多方式的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公司。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形成研究开发体系、科技市场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制定有关政策,形成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行为,推动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扶持重点企业、成长型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各类应用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或者直接改制为企业,密切产学研合作,加强新产品的研发、转化,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
三、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开发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按照国际惯例运行,建立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建设和人才的引进,通过园区的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孵化、扩散作用,带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七贤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软件园、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旅顺南路、黄海大道沿线等地是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功能区,要加快开发开放,形成组合优势。尽快把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双D港”建成具有创业孵化、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出口加工等功能的新兴产业走廊,增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把大连软件园建设成为全国的软件开发生产出口基地。到2022年,上述功能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将占全市同类指标的60%左右。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扶强做大已形成的优势产业规模。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建设国家、省、市级的工程中心和研发中心,增强传统产业应用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电子信息业:重点发展代表国际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品,特别是软件、网络、数字化移动通信、数字音像等产品。开发一批有较大市场潜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通信设备产品。
生物工程:以生物基因工程技术为重点,大力引进和培育生物工程产业化项目,努力向生物医药、生态农业、保健品、水系污染生物治理、生物化工技术等领域拓展,形成国内现代生物与制药产业重要的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节能环保业:重点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生活垃圾处理及运营、洁净燃烧技术应用、固体废物处理、白色污染替代品、海洋环保、环保型消防、节能节水等产业,把大连建成全国节能节水环保产业示范基地。
先进制造业:重点推进精密系列加工、精细化工生产、新型节能建材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的高水准、高性能专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生产。把交通运输机械、装备机械、动力机械作为大连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核心产品,力争把大连建成国际一流的柴油机、制冷设备、组合机床、造船、机车生产基地。
新材料:重点加快生物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的产品开发,积极推进稀土发光材料、分子筛、膜材料、超耐热连续碳化硅纤维、特殊钢、快淬钕铁硼磁粉、纳米材料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争取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应用等领域取得突破。
实施特殊政策,重点扶植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跨国、跨地区经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5家产值2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使其成长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第六章 发展服务业
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积极推进多种所有制、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业协调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增强城市经济中心功能,支持经济转型,为要素流动服务的信息、金融、保险、商贸、现代物流、交通通信和律师、会计、投资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已经形成新经济增长点,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旅游、会展业;积极发展吸纳劳动力多的家政、物业、餐饮、娱乐、零售业等;加快发展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房地产业等。
一、扶强做大旅游会展业
充分利用大连区位、口岸、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优势,把旅游与会展、经贸、文化、体育、民俗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城乡全面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建设具有牵动作用大、群众参与性强、四季皆宜的骨干项目。重点建设好“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特色旅游”、“海洋旅游”等精品工程和具有时代特征的标志性旅游项目,形成以市内为中心,金石滩、旅顺为两翼,各区市县齐头并进的旅游发展新格局。积极与国内外有特色的旅游城市联手合作,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增大创汇创收能力,壮大产业规模。加强对外联系,充分发挥星海湾会展中心、金石滩旅游度假区的会展功能,积极与国际著名展览公司联合办展,开办多种大型海内外、专业名展和各类高层次会议、大型经贸文化活动,形成品牌会展,成为加速国内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十五”期末,把大连建设成为有特色、高品位、国际性、大客流、高创汇的中国旅游名城和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
二、调整优化商贸流通业
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商都目标,商贸业要从以“市内”为主转向“市内市外”并举,按照市场运作规则,加快与国际经济的融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整体提升。
商业: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引进国外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集团,使大连成为他们面向东北、面向东亚、面向世界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的重要支撑点,沟通国内外市场商品流通的集聚中心、配送中心、交易中心、购物中心。继续推动大连商业向外扩张,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以商品批发市场、要素市场和配送中心为骨干,传统商业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配送、网上购物等现代营销方式为基础,以在连的国内外大型知名商业企业集团为支柱,保税、期货、拍卖等高层次市场组织形式为补充,把大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多业态、具有较强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万商云集的商都。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城市商业,依据城市功能区调整和人口迁移的变化,进行大的布局调整和建设。进一步完善由港湾广场、人民路、中山广场构成的中央商务区。结合天津街、火车站的改造,高标准地建设以青泥洼桥、胜利广场、天津街为主体的现代商业中心区,把其建成类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香港的铜锣湾一样的商业区和“黄金街”,实现商业服务档次和水准的大跨越。改造建设黄河路、新开路、奥林匹克广场共同形成的中部商业区。加快构建涵盖会展、旅游业在内的以星海湾为中心的新型高级商务区,以西安路、和平广场为中心的面向大众消费的西部商业区和以金三角、华南国际商城为中心的北部大型现代化商业区的建设。建成5家大型综合购物中心,20家大型超市(卖场)和仓储式商场,500家面向社区的便民连锁店。
现代物流产业:凭借国家粮食储备库、北良粮食码头、商品交易所、大型粮食批发市场的组合优势,优先发展粮食物流产业。凭借专业码头、空港、快速陆路运输网,积极推进基础原材料、油品、矿石等生产资料分拨中心的建设和物流产业的发展。凭借保税区特殊政策,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来连开办面向东亚的物流集散基地。凭借沃尔玛、家乐福、百盛、大商等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和批发市场,发展服务东北、服务全国的物流配送中心和仓储基地。健全现代分销网络,强化大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窗口”、“龙头”地位。
三、稳健发展金融业
及时抓住我国逐步开放金融领域和利率市场化的机遇,积极推进多门类、多成份、多功能的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共同发展,完善支持口岸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认真贯彻国家货币政策,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完善与发展,积极探索储蓄转化为资本的渠道,发展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增强金融对地方建设的支持能力。积极参与创业板的建设,发展风险投资业。继续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资产的质量,率先将大连建成金融安全区。紧跟国家金融开放步伐,推动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电子化、网络化和国际化。重点推动外汇调剂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区域支付清算中心、外汇结算中心的建设,积极争办离岸金融业务,发挥区域性金融中心作用。进一步规范保险业行为,积极开拓新险种,增强偿付能力,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四、培育发展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要适应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大连,面向国内和境外,向社会化、商品化、规范化发展。房地产开发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多样性原则,由解决住房拥挤、建设“解困房”为主转向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经济适用的“康居房”为主,适当发展高档住宅,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在大力进行住宅旧区改造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住宅新区的开发建设,重点沿快速轨道交通线向主城区北部和东部郊区延伸,建设大型现代化住宅新区,创建一批国家康居示范小区,进一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完善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建立“一级市场统一、二级市场规范、三级市场活跃”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保护人民群众利益。把房地产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
第七章 建立现代工业体系
“十五”期间,初步完成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任务,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体,转变为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投资主体的融合;二是由传统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以高科技、高开放度、高加工度现代工业为主导;三是由传统经营体制为主、优势产品不突出、集中度不够的企业群,转变为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国内外著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初步形成现代工业体系。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控制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和污染工业的规模,大力发展石化、交通运输机械、装备机械业,优先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环保、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幅度提升服装、纺织、家具、食品加工业,实现大连工业由原材料、资源性加工为主进一步转向高加工度和资金、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加快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
一、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融合的现代企业群
坚持“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有进有退,扶优扶强”原则,努力巩固扩大国企改革与脱困成果,加大股权调整和置换,继续抓大放小,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大力度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战略性改组。通过竞争、国有资产变现和产权转让等多种形式,推进国有资本从一般加工业、竞争性行业以及中小企业中退出来,适当降低国有产权的比重,切实解决国有经济领域战线过宽过长的问题,实现具有规模优势和整体竞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整合,提高集中度,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控制力。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鼓励企业法人之间共同持股和交叉持股。积极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吸引公众参股。大力推行经营者持股、内部员工持股和股份合作制。到2022年,完成推进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的任务,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全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公司制改造,构建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全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切实解决外资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政策环境障碍,促进外资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围绕其主导产品,开展上下游产品的配套生产,创造条件参与其生产、营销网络,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农村工业应发挥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吸纳城市产业转移的能力,结合城市工业的调整搬迁,提高吸纳城市工业的资金、项目、技术、设备和引进外资的能力,继续以“调高、调优、调大、调外”为目标,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先导,调整结构,加快技术产业升级。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为外资企业、城市工业配套的产品生产,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全市形成国有、外资、民营、股份制及其它经济成份工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多元融合”新局面。
二、调整工业布局
根据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和城市功能区划的要求,主城区要以更大的气魄和更长远的眼光进一步调整工业区,加大对城市工业布局特别是临海工业区调整的力度,继续搞好企业搬迁改造。全面完成沙河口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调整黑嘴子工业区,重点加快七贤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和甘井子工业区的调整,控制城市岸线临海工业规模。搬迁改造的工业企业要按照“宁可少而精,不要多而全”的原则,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发展拳头产品,淘汰落后工艺、产品以及过剩的生产能力。以政策为导向,鼓励和推动新上的大型加工项目,沿交通干线向北布局,带动县域经济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迁入对外开放先导区,开发建设好新工业区。支持郊区、县域工业小区的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向市级经济开发小区和中心城镇集中。
三、改造传统工业
运用高新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支持以数字化电子视像产品、计算机软硬件为主的先导型产业,交通运输设备、装备机械为主的制造型产业,原油深加工为主的基础原料型产业和包装、食品、纺织、服装、家具为主的消费类产业,按照“增加品种、改善质量、提高效益、替代进口”和“扩大出口”的改造方向,运用高技术成果加快升级改造,促进加工业由传统的原材料粗加工向高、精、尖、深加工方向发展,全面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壮大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快推动以中直企业和上市公司为龙头,以项目和产品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具有规模优势和整体竞争实力的石化、机车、造船、大柴、华录、冰山、大显、瓦轴、盛道、大钢、大化、大重、大起、大机床、大药等企业调整改造的步伐,大幅度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强化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高科技产业化水平。大力开发与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柔性制造、集成制造等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企业逐步向工艺、产品设计无图纸化,生产经营过程自动化,设备、产品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的方向迈进。积极推进3000万吨/年原油加工、300万吨/年船舶制造、电力机车、城市间高速机车、5万台大马力发动机,50万吨PVC、40万吨汽车热镀锌板、40万条子午线卡车轮胎、300万部数字化无绳电话、200万台汽车音响整机及零配件等60余项重点项目建设。
四、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创造宽松、平等、透明的体制、政策环境,完善多元化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措施,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要支持那些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有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建立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提高贷款比例,逐步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中小企业。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管理模式和撤出机制。加大财税政策的扶植力度,安排一定的资金重点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与创业资助、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改造项目贴息等方面。鼓励外商独资或参股创办中小企业。积极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取消对中小企业的摊派,减轻负担,改善经营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向“精、专、特、新”的方向发展,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相适应的社会化分工、大中小匹配、专业化衔接和技术配套的产业关联群体和产业组织结构。
第八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的功能开发要从单一的生产型向生产、生态、生活复合型转变,努力发掘农业资源的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加快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的建立,积极扶持以生物技术为重点的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培育名牌产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围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的建设,推动大连农业从数量型向效益质量型转变,初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精准农业转变,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采取倾斜政策,特别是支持北三市开发建设的政策和有效措施,继续增加多种渠道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以交通、供电、通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条件。完成主要河道整治、水库除险加固和大型灌区输水配套设施的防渗工程,积极推进应用喷灌、滴灌和输水防渗等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重点建设优良原种保种基地,加速引进和培育适合本地生产条件、有广阔市场前景、较高经济效益的国内外优良品种,形成产业规模。加强农业病虫害防治,增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控,建设市、县、乡三级病害疫情监测与防治体系,利用现代化种养技术,重点建设一批无土栽培、无公害生产和水产立体混合养殖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附加值,发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
二、调整产业结构
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以技术进步为依托,以精品工程为载体,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产量,重点发展水产、水果、蔬菜、畜禽、花卉等优势资源,特别是无公害、反季节的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十五”期间,全市计划调减6.67万公顷粮田,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经济作物和退耕还林还草,2022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将由“九五”期末的75:25调整到50:50。坚持“捕捞、养殖、加工”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实施“海上大连”发展规划,积极发展以优质品种筏养、底播增殖、滩涂精养、陆域渔业、海上网箱养鱼为重点的海洋增养殖业,扩大远洋渔业生产。以黄海大道、沈大高速公路、旅顺北路经济带和甘井子都市农业区为重点,实施农业精品工程,新建500项农业精品工程项目。逐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的农林牧渔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
三、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以农业自然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近郊、远郊、交通沿线、北部农(渔)业主产区点线面相结合、圈层合理的区域布局。城市近郊区,侧重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花卉、草坪等绿色园艺产业和集文化、教育、旅游于一身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汇农业,适度发展畜禽业;限制城市近海海域的水面养殖,大力发展海底水产增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城市远郊区和主要交通沿线,突出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侧重发展具有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畜牧、林果、种子种苗等观光、休闲、精品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储运业。以瓦房店、普兰店、庄河三市和长海县为主体的北部地区,将发展成为大连名特珍新优土特农产品、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的农(渔)业主产区,成为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生产基地。
四、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施扶持政策,在尊重农户和企业主体地位及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尽快培育出一大批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新建、改扩建50个规模大、竞争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能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带给农户,并能有效地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市场连接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以资本为纽带,实行强强联合,发展规模经济。按照“多元投入,择优扶强,制度创新”的发展思路,引导和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引导农民以生产要素入股方式,发展股份合作制龙头企业。选择一批“公司+农户”的龙头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增强企业成长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建设和完善30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和培育民间服务组织,组建和完善各种行业协会,为农民做好产销服务。鼓励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发展销售合作社等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流通。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要以机制创新、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强化管理为重点,继续坚持“调大、调高、调优、调外”的思路,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乡镇企业的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推进资产重组和机制转换,实现体制创新,充分调动投资、经营、生产者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要与技术进步紧密结合,突出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突出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科技制高点;创建“中国●大连高科技农业开发基地”,加快产业化建设步伐。培育10个农业产业化一条龙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壮大县域经济。
六、建立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多形式、多层次、多种经济成份的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农产品标准检测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兴办信息、技术、营销、农机、水利、加工、储运等专业服务组织,并引导其向一体化、产业化和企业化方向发展。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针对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难题和病虫害进行联合攻关。同时,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扶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服务组织,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服务,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大连农业信息网”的职能,为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实现农产品优质化目标,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流通体制,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坚决清除各种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确保农产品特别是鲜活产品运销畅通无阻。鼓励开拓国际国内营销网络,提高鲜活农产品和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内销、出口能力,成为向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出口水产、水果、蔬菜、畜禽产品的重要基地,成为东北地区和中国北方重要的优质绿色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第九章 推进信息化
顺应全球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宽带多媒体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共享为重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教育、研发、培训为手段,以信息产业发展为支撑,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结构调整升级,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素质,构筑国际性区域信息中心。“十五”期末,大连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一、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
加大投资力度,完成覆盖全地区、联通国内外、天地一体化、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宽带基础传输骨干网和宽带接入网的建设,综合性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各类基础运营网络互连互通。改造和提升城域网的服务功能,建设国内领先水平的区域公用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数字移动通讯网,不失时机地引入新一代移动通讯系统,扩展各种多媒体业务。积极争取设立国际出口局,开通与国际信息平台接轨的信息高速公路,更好地服务于东北、服务于全国,从根本上改善大连地区通讯环境。
加快以3S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为支持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数字化,初步形成城市综合基础地理、公共资源、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基础数字化环境。建设大连市地理空间数据交换中心和宽带网站,开发大连市地理空间数据库及信息系统,构建三维可视化数字城市基础框架,在全国率先进入数字城市示范行列。
加大投入,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制度和设施建设。强化信息法制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关键技术,支持研发急需的信息安全产品,努力增强信息安全防护、应急反应、恢复对抗能力,基本满足国家和市党、政机关及经济等部门对信息渠道畅通和网络安全的需求。加快制定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地方性法规,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投融资政策,设立信息化建设和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形成大连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制。
二、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系统建设
围绕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建设区域信息中心的目标,加快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以政务部门、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企业为重点,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营造益于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政策环境。加快推进全社会信息资源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建设,全面整合地方信息资源,形成社会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共享的机制。积极开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信息服务。以党政、公安、财税、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公共服务、口岸、金融、商贸、旅游等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的各类信息应用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有步骤地推进社区智能化建设。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系统的建设,满足大连城市功能的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推进信息化。
三、发展信息产业
软件产业:力争保持年均60%左右的速度递增。以大连软件园为主要产业基地,扩大和发展与世界知名软件大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吸引他们来连投资创业。跟踪世界先进水平,高起点切入,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级软件人才,大力发展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成套软件产品。重点开发嵌入式软件、大型应用软件和中文信息系统等,形成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把大连软件园建成国内一流的软件开发、示范、出口、人才培训基地。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覆盖面广、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将大连建设成为国际化软件产业示范城市。到2022年,软件销售总额将达100亿元,出口创汇3亿美元。
信息服务业:加快培育多经济成份、多层次、多专业从事信息服务的市场主体,开拓信息服务新领域。在推进传统信息服务业数字化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网络增值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以及各类专业信息咨询服务。引导和推动各类网络服务企业的发展,扩大网络信息服务覆盖范围,增加用户数量。鼓励和扶持一批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技术开发、集成、运行和维护支持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提高大连信息技术的自主服务和对外服务水平。以城市公交“一卡通”项目为切入点,推动IC卡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加强信息咨询企业与国内国外重要咨询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跨国、跨地区的信息咨询业务,尽快实现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网络化、国际化。
信息制造业:立足现实基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不断增强信息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改造传统产业的智能支持能力。重点发展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其配套产品、通信设备、新一代视频产品和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等4个行业。重点建设有牵动效应的龙头项目,提高信息化装备能力。
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围绕优势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又具有大连特色的电子商务。优先发展商贸、金融、物流、旅游、展览、政府采购、教育等领域的电子商务,使之成为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到2022年,建立起比较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运行支持体系,形成比较规范的政策、法制环境,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电子商户汇聚地和物流的集散地,确立大连的电子交易与在线支付的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地位。实现大连市CA认证中心与国家及其它地区CA认证中心的交叉认证。全面整合港口、海关和邮电EDI系统,建成海、陆、空物流信息网互连互通的全地区综合物流电子商务网,满足工商企业实现“零库存”的需要,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带动现代物流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到2022年,全市50%的中小企业和大型工商企业基本实现电子商务购销业务,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商务交易总额的50%以上。
五、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在全社会实施多层次的信息教育工程,广泛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提高人们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022年,全市中小学及大学在读学生信息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以院校、科研机构和各级培训中心为依托,建立多层次的信息人才培训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对高层次信息人才的深造培养和企事业人员计算机、信息网络知识的培训,使大连成为东北地区计算机和软件人才的培训基地。
第十章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增强城市集聚、服务、辐射能力,适应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为目标。按照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标准,建设高效便捷、畅通安全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培育发展枢纽性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服务功能,增强大连对内对外沟通和承载国内外大型活动的能力。
一、加大口岸交通设施建设
“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大连口岸物流枢纽设施,完善集装箱运输、大宗货物运输、城际零担运输、城区商品配送的储存设施和运送渠道,逐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海港:继续以深水码头、集装箱远洋干线、内陆干港和物资集疏运网络建设为中心。重点推进30万吨级进口原油码头、20万吨级进口矿石码头和大窑湾港二期工程的建设。加快地方港口建设和大连港功能区调整改造,使老港区实现客货分流,建设成为与城区融为一体、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滚装客运渔人码头,把大窑湾新港区建成集装箱、散粮、矿石、石油等大宗货种集疏运的专业化货运港区,为确立大连在东北亚的干线港地位奠定基础。
空港:按照国际机场4E类标准和完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综合功能的要求,升级改造周水子国际机场,扩建候机楼、停机坪、停车场和其它配套设施。积极开辟新航线,增加客货运输量,加快大连成为东北地区航空枢纽港的建设。认真做好新机场的前期规划工作。
铁路:重点完成哈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大连段)、大连火车站改造和烟大火车轮渡项目建设,大幅度提高铁路运输通过能力和集散能力,把大连建成东北地区跨海连接华东地区的陆路客货运输的重要枢纽。
公路:重点完成大连主城区北部出口路的拓宽改造与延伸,完善主干线公路网的建设,加快推动农村公路网建设。形成以“三纵三横”(三纵:沈阳——大连、大连——丹东、盖州——亮甲店;三横:皮口——交流岛、城子坦——长兴岛、塔岭——永宁)为骨架的快速公路网和辐射整个市域的“2小时经济活动圈”。
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解决大连城市及市县城市供水问题,完成英那河水库扩建、“引英入连”供水、大连城市供水系统改造工程和市县城市供水工程。着手规划研究大连城市远期供水方案。城市供水,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在加强供水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加强中水利用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市区老旧地下管网的改造工程,建设安全可靠的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系统。
加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大幅度提高城区之间、城区内的交通输送能力和通行速度。进一步加大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力度,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构筑与现代化国际城市相匹配的新型公共交通体系。
能源建设,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大使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提高城乡供电质量和安全性。继续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减少一次能源对环境的污染。
根据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标准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实施市民水、电、气、热、通信入户设施的改造工程,调整标准,实行水、电、气、热单户计量和信息网络服务入户,加快构筑现代化高标准微观基础设施,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在搞好集中供热、中水利用、生活排污的同时,逐步推进供热、中水利用、生活排污处理的小区化、楼宇化,优化环境。
三、加强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增加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按照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布局调整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卫生防疫、群众体育、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继续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舍,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以创建“国际健康城市”为目标,建设国内一流水准的综合医院、急救中心、康复中心、心理咨询医疗中心和社区医疗保健网络,建立海上救护系统。建设大容量、高水准的现代化体育中心,网球、游泳、足球、自行车、田径等训练基地和开展大型竞技体育赛事的优良场馆,增强承办国内外体育大型赛事的能力。建设国内一流的大剧院、东北最大的电影放映城、新闻大厦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时代感的文体设施项目。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设一批设施水平较高、管理科学化、服务优质化的社会福利场所。大力度建设环境优雅、管理规范、功能完善、各具特色、设施配套的现代化社区。
第十一章 推进城镇化
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合理调整行政区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产业、人口的扩散,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大连整体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以主城区为极核,沈大高速公路、黄海大道、渤海沿岸为轴
"九五"时期,是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很不平凡的5年,是我们战胜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困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5年。5年来,我们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以城市建设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以结构调整、"环境革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成功之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较好地完成了"九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提前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为21世纪xx市在东北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要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了1110.8亿元,年均增长11.7%,高出预期计划0.7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55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2447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八五"期末增加645美元。"九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22亿元、外贸自营出口183.6亿美元,分别是"八五"时期的1.5倍、2.5倍和2.2倍。累计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21亿元,年均增长12.6%。
--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八五"期末的10.7:47.3:42调整为9.8:46.2:44。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由"八五"期末的27:38:35调整到1999年的28:31:4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股份联营、三资企业实缴税金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分别由"八五"期末的57.6:20.9:4.3:5.3:11.9变化为39.5:7.8:7.9:21:23.7。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政府职能转变,管理经济的方式由直接管理为主开始转向间接管理为主。如期完成了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任务,通过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资产重组、减员减债、主辅分离、抓大放小、搬迁改造为突破口的国企改革,初步实现了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12家优势企业改制上市,直接融资40多亿元,增强了产业的集中度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培育了近500个会计、律师、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新建了一批要素市场和大型专业批发市场。
--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实现了旅顺局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以4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先导区为龙头,遍布城乡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累计实际使用外资66.2亿美元,是"八五"时期的1.7倍。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3/4以上。国际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到2000年末境外合作范围已增加到51个国家和地区,兴办了99家境外投资企业,其中生产型企业74家;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已达21.8万人,出口额和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9.5%和25%。"九五"期间,累计外派劳务人员5.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7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材料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正以倍增速度发展。2000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35.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4%,比"八五"期末提高8.4个百分点。加快了以七贤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双D港"、软件园为骨干的30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的建设,引进了东大阿尔派、诺基亚、东大士通、博涵咨询等国内外著名企业,软件产业初具规模化、国际化。
--城市建设成就卓著。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和改善环境,展开了大规模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改观。"九五"期间,搬迁改造了75家城市工业企业,置换出大量土地,有效地防治了大气、海域污染,改善了居住环境。综合治理了市内41条沟河、排水设施和人民路、中山路、解放路等70条市内交通主干道及路街,新建了星海湾、奥林匹克、海之韵等32个广场和森林动物园等10个公园。"九五"期间,新增城市公共绿地70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8.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5%。1999年大连市被联合国确定为亚太地区人居示范城市和环境治理先导城市,2000年又被国家确定为环保产业发展及设施运营产业化的示范城市。
--口岸优势进一步增强。"九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消除"瓶颈"制约向提升城市功能,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大转变。5年来,共投资500亿元,完成了一大批重点骨干项目建设,显著提高了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增强了城市的整体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功能、集散功能,形成了较强的口岸优势。200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969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01万标箱。空港运输增长迅速,已开通了103条国际国内航线(境外航线14条),与国内外54个城市(国际7个城市)和地区通航。2000年旅客吞吐量达275.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6万吨,分别是"八五"期末的1.8倍和2倍。公路、铁路、管道运输也取得新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加快。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29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7.4%。以华农油脂、大成肉鸡、绿雪蛋粉、础明精肉等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形成了大连软件、北大科技、实德建材、大宇电子等8个科技、工业园和18个市属工业经济开发小区,区市县的税金、财政收入的70%和农民收入的60%都是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2000年,南三区与北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值已由1995年1.02:1变化为1:1.06,实际使用外资比值由2.8:1变化为1.1:1,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比值也由1.9:1变化为1.6:1。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现代博物馆、科技馆等一批标志性的现代文化设施建设,不但提高了城市档次,增加了文化底蕴,还树立了新的城市形象。新建了儿童医院、社会福利院、广电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有力地支持了医疗卫生、新闻、广播电视、文体事业的迅速发展。国际服装节等大型涉外经贸文化活动,铸就了大连城市品牌,塑造了大连城市精神,提高了大连的知名度,拓宽了对外贸易合作的领域。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有力地保证了国企改革顺利进行。全市98%的城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90%的城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70%的城市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53.4%、59.6%降至2000年的45.1%和48.5%。人民居住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3.86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2.66平方米;农村人均实有住房面积25.2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1.8平方米。2000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61元,年均增长3.7%;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823元,年均增长9.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由1995年的月均140元提高到221元。
二、基本经验
"九五"期间,我们不仅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一是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积极运用发展的观点、方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二是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三是坚持改革创新,遵循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通行规则,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四是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思路,按市场经济规律建设城市,努力探索发展城市环境经济和老工业城市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路子。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使城乡居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增强城市凝聚力。
三、存在问题
"九五"时期,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国有企业虽然实现了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但总体盈利水平还不高,一些企业尚缺乏市场竞争力,脱困未脱险。二是区市县经济发展还不均衡,北三市综合经济实力与市中心区、南三区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三是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具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还不多,吸引人才的政策尚须进一步完善。四是农民收入增长还不够快,北部山区部分农民生活仍较困难。
第二章 发展环境
21世纪,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宏观环境都会发生诸多深刻变化。全面估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充分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增强综合竞争力,对于大连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新世纪面临的宏观环境
1.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革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是21世纪初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显著特征,并呈日益增强之势。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继续向多极化发展,进入大变动、大调整、大重组的新阶段,和平与发展仍为主流。
2.国内环境:“十五”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发展和加快调整、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是这一时期的突出态势。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信息化和城镇化等重大举措,都将使国内的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沿海发达地区在新一轮建设高潮中都在力争率先实现现代化,竞争日趋激烈,并集中表现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较量。
二、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1.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在即,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将由有限开放转为全方位开放,由政策性开放转为法律框架下的开放,更有利于大连实施“外向牵动”、“口岸经济”战略,加快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面向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在更高程度上、更大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切实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2.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科技创新潮流,为我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积极进取,继续坚持“引进外来的,推广自己的,孵化新生的”发展思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重点突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实现跨跃式发展。
3.全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我国“十五”时期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思路,都将极大地推动大连结构调整。抢抓机遇,选准产业发展方向,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市场前景广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新产业群和产品群,加快发展,增强实力。
第三章 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深入实施四大经济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改革,多层次扩大开放,切实依靠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把环境优势和口岸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发展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既要强市也要富民,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基本确立起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地位;在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会展业、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在城镇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扩大开放等方面再上新台阶。通过5至10年的调整与发展,使大连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居中国北方大城市前列,在东北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2.主要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预期增长10%以上,为提前实现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总规模1600亿元以上;外贸自营出口年均增长1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0%左右。
——结构调整目标。初步完成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任务,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8%左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3以上,城市化率提高到55%左右。
——城市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强以供水、快速轨道交通、信息网络化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化设施建设,构造枢纽性城市功能,城市环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卫星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生态环境目标。进一步防治城市大气和近海海域污染,主城区基本消除工业污染。2022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5%,城市、县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5%和80%以上,城区逐步实现集中供热和生活排污处理小区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左右;全市森林覆盖率40%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覆盖率提高到3%以上,把大连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型城市,跻身世界500个生态环境最好城市之列。
——社会发展目标。全市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18‰,常住人口控制在570万人左右。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提高到70%左右,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全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到12年以上,劳动人口接受继续教育有较大提高。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社会治安环境良好,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人民生活目标。以改善住、行条件为重点,加大住宅小区升级改造和“康居房”建设,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增加到16平方米以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8%。
2.重点任务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推动北三市大开放,大发展,增强大连整体综合竞争力。
——扶强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加快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倍增作用,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推进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领域,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先导区的窗口、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
——推进城镇化建设:强化和完善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服务、带动、辐射功能,推进小城镇建设,形成“市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县体现实力水平”,优势互补、结构协调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构筑人才高地: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营造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积极营造政策透明、高度开放、吸引人才创业的体制、机制环境。
——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准:突出以人为本,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四章 发展开放型经济
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好过渡期,加快经济运行环境、机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进一步推进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形成新的引资高潮。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开放战略,借助口岸优势,环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加快与国际经济融合的步伐。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强化大连服务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改善对外开放软环境
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培训学习,培养一批通晓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政府、企业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和运用各种政策手段的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预测指导,有效地运用世贸组织的保障机制,促进幼稚产业成长,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做好开放金融、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中介咨询等服务领域的准备,制定相应管理办法,趋利避害。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环境,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进一步理顺体制,规范管理,简化程序,加强监管,减少行政性审批,实施备案制,维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兴办双语学校,开展双语文化宣传教育,切实解决好外商子女入托、上学等实际生活问题,安商富商。
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坚持扩大利用外资,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重点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环保产业、农业和出口创汇型产业,参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等。在继续加大引进港台地区和日韩投资的同时,加大对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招商力度,积极吸引资金密集、技术档次较高的大项目和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新突破。在投资领域上采用BOT、TOT、项目融资、发行股票、经营权转让等多种形式,拓宽引资领域,开辟融资新渠道。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外资进行资产重组、嫁接改造。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大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的战略性合作。鼓励中小型企业对外合资合作。充分利用外国的驻连机构和大连驻外机构,大力发展招商中介组织,加大网上招商力度,降低招商成本,吸引更多的合资合作项目。
三、扩大外贸出口
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大经贸等战略,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继续加大机电产品出口,努力增加软件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使之逐步成为出口的主体产品。在巩固现有出口市场前提下,全方位、多渠道地开辟新市场。进一步壮大出口主体力量,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增加出口,推进工贸、商贸、科贸、农贸的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不断扩大大连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覆盖面。进一步发展服务贸易。深化外贸企业改革,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扩大国际贸易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
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外投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信息网络和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为“走出去”创造环境与条件。进一步拓展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范围。积极支持大连的境外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升级。重点选择一批以出口为主、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企业到境外办厂办店,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扶持鼓励有条件企业到境外开展有资源、有市场的商品生产、承包工程、投资建厂、设立分支机构、建立营销网络,提高境外投资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支持大连的优势企业实行强强联合,组建跨国公司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跨国经营企业群,增强国际竞争力。
五、发挥对外开放先导区龙头作用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尽快从依靠政策优惠转到依靠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素质、优质服务上来。以功能开发开放为突破口,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口岸经济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持,优势互补,形成组合开放新优势,舞起“龙头”,带动大连率先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机制,带动老工业基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在国家同类先导区中争创一流。
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出口加工制造业的聚集、扩散效应,以高开放度、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成为构筑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生力军,带动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工业新区。
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加快与大窑湾港一体化的建设,发挥“境内关外”的特殊功能,强化国际转口贸易、保税仓储、物流分拨和保税加工功能,为大连乃至东北腹地出口加工、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依靠良好的软硬环境,吸引国内外高科技领域的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跨国公司汇聚园区,成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高科技产业的研发中心、示范区和高素质人才的成长集聚地,带动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
金石滩旅游度假区,突出国际性、高品位、休闲度假、大型会议的主功能,以独有的自然风貌和优势,承接各类高层次会议和大型国际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宾朋汇聚大连。
六、积极参与国内经济分工和合作
突破行政区界限和行业垄断,抓住西部大开放的有利时机,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努力拓展与兄弟省市的交流合作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东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一是强化服务辽宁、服务东北、服务全国的意识,确立为所有投资者服务的宗旨,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和政府间的协商对话,通过契约关系和互利互惠的经济手段,统筹规划、协调开发优势资源,相互配合建立区域性大市场,集约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二是按照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要求,以降低交易成本、降低无序竞争损失为基本原则,加强经济合作,积极发展开放型特色经济。三是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跨地区、部门、所有制的经济联合和协作,吸引更多的内资通过与大连科技、信息、人才、旅游、环境等优势资源的结合,不断增值;吸引更多的内地产品利用大连已形成的营销网络、会展功能、口岸优势走向世界,增强综合竞争力。四是积极参与西部大开放,努力在参与方式、内容、主体、组织上大胆创新,在发展和服务中实现双赢,强化对内对外开放的枢纽性功能。
第五章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结合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领域,局部突破,总体跟进,举全市之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传统产业整体升级。力争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生产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
一、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
加快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产权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产权多样化和知识资本化,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推进建立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研究制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管理办法,形成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生产转换的机制和科学研究面向生产的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纽带,银行贷款、外资和民间资金等多方式的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公司。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形成研究开发体系、科技市场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制定有关政策,形成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行为,推动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扶持重点企业、成长型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各类应用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或者直接改制为企业,密切产学研合作,加强新产品的研发、转化,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
三、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开发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按照国际惯例运行,建立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建设和人才的引进,通过园区的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孵化、扩散作用,带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七贤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软件园、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旅顺南路、黄海大道沿线等地是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功能区,要加快开发开放,形成组合优势。尽快把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双D港”建成具有创业孵化、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出口加工等功能的新兴产业走廊,增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把大连软件园建设成为全国的软件开发生产出口基地。到2022年,上述功能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将占全市同类指标的60%左右。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扶强做大已形成的优势产业规模。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建设国家、省、市级的工程中心和研发中心,增强传统产业应用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电子信息业:重点发展代表国际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品,特别是软件、网络、数字化移动通信、数字音像等产品。开发一批有较大市场潜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通信设备产品。
生物工程:以生物基因工程技术为重点,大力引进和培育生物工程产业化项目,努力向生物医药、生态农业、保健品、水系污染生物治理、生物化工技术等领域拓展,形成国内现代生物与制药产业重要的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节能环保业:重点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生活垃圾处理及运营、洁净燃烧技术应用、固体废物处理、白色污染替代品、海洋环保、环保型消防、节能节水等产业,把大连建成全国节能节水环保产业示范基地。
先进制造业:重点推进精密系列加工、精细化工生产、新型节能建材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的高水准、高性能专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生产。把交通运输机械、装备机械、动力机械作为大连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核心产品,力争把大连建成国际一流的柴油机、制冷设备、组合机床、造船、机车生产基地。
新材料:重点加快生物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的产品开发,积极推进稀土发光材料、分子筛、膜材料、超耐热连续碳化硅纤维、特殊钢、快淬钕铁硼磁粉、纳米材料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争取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应用等领域取得突破。
实施特殊政策,重点扶植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跨国、跨地区经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5家产值2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使其成长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第六章 发展服务业
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积极推进多种所有制、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业协调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增强城市经济中心功能,支持经济转型,为要素流动服务的信息、金融、保险、商贸、现代物流、交通通信和律师、会计、投资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已经形成新经济增长点,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旅游、会展业;积极发展吸纳劳动力多的家政、物业、餐饮、娱乐、零售业等;加快发展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房地产业等。
一、扶强做大旅游会展业
充分利用大连区位、口岸、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优势,把旅游与会展、经贸、文化、体育、民俗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城乡全面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建设具有牵动作用大、群众参与性强、四季皆宜的骨干项目。重点建设好“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特色旅游”、“海洋旅游”等精品工程和具有时代特征的标志性旅游项目,形成以市内为中心,金石滩、旅顺为两翼,各区市县齐头并进的旅游发展新格局。积极与国内外有特色的旅游城市联手合作,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增大创汇创收能力,壮大产业规模。加强对外联系,充分发挥星海湾会展中心、金石滩旅游度假区的会展功能,积极与国际著名展览公司联合办展,开办多种大型海内外、专业名展和各类高层次会议、大型经贸文化活动,形成品牌会展,成为加速国内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十五”期末,把大连建设成为有特色、高品位、国际性、大客流、高创汇的中国旅游名城和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
二、调整优化商贸流通业
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商都目标,商贸业要从以“市内”为主转向“市内市外”并举,按照市场运作规则,加快与国际经济的融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整体提升。
商业: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引进国外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集团,使大连成为他们面向东北、面向东亚、面向世界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的重要支撑点,沟通国内外市场商品流通的集聚中心、配送中心、交易中心、购物中心。继续推动大连商业向外扩张,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以商品批发市场、要素市场和配送中心为骨干,传统商业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配送、网上购物等现代营销方式为基础,以在连的国内外大型知名商业企业集团为支柱,保税、期货、拍卖等高层次市场组织形式为补充,把大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多业态、具有较强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万商云集的商都。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城市商业,依据城市功能区调整和人口迁移的变化,进行大的布局调整和建设。进一步完善由港湾广场、人民路、中山广场构成的中央商务区。结合天津街、火车站的改造,高标准地建设以青泥洼桥、胜利广场、天津街为主体的现代商业中心区,把其建成类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香港的铜锣湾一样的商业区和“黄金街”,实现商业服务档次和水准的大跨越。改造建设黄河路、新开路、奥林匹克广场共同形成的中部商业区。加快构建涵盖会展、旅游业在内的以星海湾为中心的新型高级商务区,以西安路、和平广场为中心的面向大众消费的西部商业区和以金三角、华南国际商城为中心的北部大型现代化商业区的建设。建成5家大型综合购物中心,20家大型超市(卖场)和仓储式商场,500家面向社区的便民连锁店。
现代物流产业:凭借国家粮食储备库、北良粮食码头、商品交易所、大型粮食批发市场的组合优势,优先发展粮食物流产业。凭借专业码头、空港、快速陆路运输网,积极推进基础原材料、油品、矿石等生产资料分拨中心的建设和物流产业的发展。凭借保税区特殊政策,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来连开办面向东亚的物流集散基地。凭借沃尔玛、家乐福、百盛、大商等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和批发市场,发展服务东北、服务全国的物流配送中心和仓储基地。健全现代分销网络,强化大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窗口”、“龙头”地位。
三、稳健发展金融业
及时抓住我国逐步开放金融领域和利率市场化的机遇,积极推进多门类、多成份、多功能的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共同发展,完善支持口岸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认真贯彻国家货币政策,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完善与发展,积极探索储蓄转化为资本的渠道,发展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增强金融对地方建设的支持能力。积极参与创业板的建设,发展风险投资业。继续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资产的质量,率先将大连建成金融安全区。紧跟国家金融开放步伐,推动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电子化、网络化和国际化。重点推动外汇调剂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区域支付清算中心、外汇结算中心的建设,积极争办离岸金融业务,发挥区域性金融中心作用。进一步规范保险业行为,积极开拓新险种,增强偿付能力,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四、培育发展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要适应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大连,面向国内和境外,向社会化、商品化、规范化发展。房地产开发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多样性原则,由解决住房拥挤、建设“解困房”为主转向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经济适用的“康居房”为主,适当发展高档住宅,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在大力进行住宅旧区改造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住宅新区的开发建设,重点沿快速轨道交通线向主城区北部和东部郊区延伸,建设大型现代化住宅新区,创建一批国家康居示范小区,进一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完善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建立“一级市场统一、二级市场规范、三级市场活跃”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保护人民群众利益。把房地产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
第七章 建立现代工业体系
“十五”期间,初步完成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任务,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体,转变为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投资主体的融合;二是由传统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以高科技、高开放度、高加工度现代工业为主导;三是由传统经营体制为主、优势产品不突出、集中度不够的企业群,转变为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国内外著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初步形成现代工业体系。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控制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和污染工业的规模,大力发展石化、交通运输机械、装备机械业,优先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环保、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幅度提升服装、纺织、家具、食品加工业,实现大连工业由原材料、资源性加工为主进一步转向高加工度和资金、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加快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
一、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融合的现代企业群
坚持“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有进有退,扶优扶强”原则,努力巩固扩大国企改革与脱困成果,加大股权调整和置换,继续抓大放小,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大力度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战略性改组。通过竞争、国有资产变现和产权转让等多种形式,推进国有资本从一般加工业、竞争性行业以及中小企业中退出来,适当降低国有产权的比重,切实解决国有经济领域战线过宽过长的问题,实现具有规模优势和整体竞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整合,提高集中度,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控制力。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鼓励企业法人之间共同持股和交叉持股。积极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吸引公众参股。大力推行经营者持股、内部员工持股和股份合作制。到2022年,完成推进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的任务,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全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公司制改造,构建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全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切实解决外资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政策环境障碍,促进外资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围绕其主导产品,开展上下游产品的配套生产,创造条件参与其生产、营销网络,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农村工业应发挥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吸纳城市产业转移的能力,结合城市工业的调整搬迁,提高吸纳城市工业的资金、项目、技术、设备和引进外资的能力,继续以“调高、调优、调大、调外”为目标,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先导,调整结构,加快技术产业升级。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为外资企业、城市工业配套的产品生产,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全市形成国有、外资、民营、股份制及其它经济成份工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多元融合”新局面。
二、调整工业布局
根据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和城市功能区划的要求,主城区要以更大的气魄和更长远的眼光进一步调整工业区,加大对城市工业布局特别是临海工业区调整的力度,继续搞好企业搬迁改造。全面完成沙河口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调整黑嘴子工业区,重点加快七贤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和甘井子工业区的调整,控制城市岸线临海工业规模。搬迁改造的工业企业要按照“宁可少而精,不要多而全”的原则,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发展拳头产品,淘汰落后工艺、产品以及过剩的生产能力。以政策为导向,鼓励和推动新上的大型加工项目,沿交通干线向北布局,带动县域经济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迁入对外开放先导区,开发建设好新工业区。支持郊区、县域工业小区的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向市级经济开发小区和中心城镇集中。
三、改造传统工业
运用高新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支持以数字化电子视像产品、计算机软硬件为主的先导型产业,交通运输设备、装备机械为主的制造型产业,原油深加工为主的基础原料型产业和包装、食品、纺织、服装、家具为主的消费类产业,按照“增加品种、改善质量、提高效益、替代进口”和“扩大出口”的改造方向,运用高技术成果加快升级改造,促进加工业由传统的原材料粗加工向高、精、尖、深加工方向发展,全面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壮大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快推动以中直企业和上市公司为龙头,以项目和产品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具有规模优势和整体竞争实力的石化、机车、造船、大柴、华录、冰山、大显、瓦轴、盛道、大钢、大化、大重、大起、大机床、大药等企业调整改造的步伐,大幅度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强化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高科技产业化水平。大力开发与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柔性制造、集成制造等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企业逐步向工艺、产品设计无图纸化,生产经营过程自动化,设备、产品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的方向迈进。积极推进3000万吨/年原油加工、300万吨/年船舶制造、电力机车、城市间高速机车、5万台大马力发动机,50万吨PVC、40万吨汽车热镀锌板、40万条子午线卡车轮胎、300万部数字化无绳电话、200万台汽车音响整机及零配件等60余项重点项目建设。
四、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创造宽松、平等、透明的体制、政策环境,完善多元化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措施,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要支持那些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有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建立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提高贷款比例,逐步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中小企业。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管理模式和撤出机制。加大财税政策的扶植力度,安排一定的资金重点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与创业资助、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改造项目贴息等方面。鼓励外商独资或参股创办中小企业。积极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取消对中小企业的摊派,减轻负担,改善经营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向“精、专、特、新”的方向发展,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相适应的社会化分工、大中小匹配、专业化衔接和技术配套的产业关联群体和产业组织结构。
第八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的功能开发要从单一的生产型向生产、生态、生活复合型转变,努力发掘农业资源的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加快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的建立,积极扶持以生物技术为重点的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培育名牌产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围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的建设,推动大连农业从数量型向效益质量型转变,初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精准农业转变,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采取倾斜政策,特别是支持北三市开发建设的政策和有效措施,继续增加多种渠道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以交通、供电、通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条件。完成主要河道整治、水库除险加固和大型灌区输水配套设施的防渗工程,积极推进应用喷灌、滴灌和输水防渗等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重点建设优良原种保种基地,加速引进和培育适合本地生产条件、有广阔市场前景、较高经济效益的国内外优良品种,形成产业规模。加强农业病虫害防治,增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控,建设市、县、乡三级病害疫情监测与防治体系,利用现代化种养技术,重点建设一批无土栽培、无公害生产和水产立体混合养殖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附加值,发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
二、调整产业结构
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以技术进步为依托,以精品工程为载体,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产量,重点发展水产、水果、蔬菜、畜禽、花卉等优势资源,特别是无公害、反季节的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十五”期间,全市计划调减6.67万公顷粮田,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经济作物和退耕还林还草,2022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将由“九五”期末的75:25调整到50:50。坚持“捕捞、养殖、加工”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实施“海上大连”发展规划,积极发展以优质品种筏养、底播增殖、滩涂精养、陆域渔业、海上网箱养鱼为重点的海洋增养殖业,扩大远洋渔业生产。以黄海大道、沈大高速公路、旅顺北路经济带和甘井子都市农业区为重点,实施农业精品工程,新建500项农业精品工程项目。逐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的农林牧渔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
三、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以农业自然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近郊、远郊、交通沿线、北部农(渔)业主产区点线面相结合、圈层合理的区域布局。城市近郊区,侧重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花卉、草坪等绿色园艺产业和集文化、教育、旅游于一身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汇农业,适度发展畜禽业;限制城市近海海域的水面养殖,大力发展海底水产增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城市远郊区和主要交通沿线,突出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侧重发展具有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畜牧、林果、种子种苗等观光、休闲、精品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储运业。以瓦房店、普兰店、庄河三市和长海县为主体的北部地区,将发展成为大连名特珍新优土特农产品、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的农(渔)业主产区,成为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生产基地。
四、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施扶持政策,在尊重农户和企业主体地位及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尽快培育出一大批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新建、改扩建50个规模大、竞争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能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带给农户,并能有效地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市场连接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以资本为纽带,实行强强联合,发展规模经济。按照“多元投入,择优扶强,制度创新”的发展思路,引导和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引导农民以生产要素入股方式,发展股份合作制龙头企业。选择一批“公司+农户”的龙头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增强企业成长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建设和完善30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和培育民间服务组织,组建和完善各种行业协会,为农民做好产销服务。鼓励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发展销售合作社等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流通。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要以机制创新、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强化管理为重点,继续坚持“调大、调高、调优、调外”的思路,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乡镇企业的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推进资产重组和机制转换,实现体制创新,充分调动投资、经营、生产者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要与技术进步紧密结合,突出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突出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科技制高点;创建“中国●大连高科技农业开发基地”,加快产业化建设步伐。培育10个农业产业化一条龙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壮大县域经济。
六、建立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多形式、多层次、多种经济成份的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农产品标准检测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兴办信息、技术、营销、农机、水利、加工、储运等专业服务组织,并引导其向一体化、产业化和企业化方向发展。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针对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难题和病虫害进行联合攻关。同时,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扶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服务组织,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服务,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大连农业信息网”的职能,为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实现农产品优质化目标,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流通体制,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坚决清除各种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确保农产品特别是鲜活产品运销畅通无阻。鼓励开拓国际国内营销网络,提高鲜活农产品和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内销、出口能力,成为向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出口水产、水果、蔬菜、畜禽产品的重要基地,成为东北地区和中国北方重要的优质绿色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第九章 推进信息化
顺应全球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宽带多媒体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共享为重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教育、研发、培训为手段,以信息产业发展为支撑,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结构调整升级,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素质,构筑国际性区域信息中心。“十五”期末,大连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一、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
加大投资力度,完成覆盖全地区、联通国内外、天地一体化、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宽带基础传输骨干网和宽带接入网的建设,综合性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各类基础运营网络互连互通。改造和提升城域网的服务功能,建设国内领先水平的区域公用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数字移动通讯网,不失时机地引入新一代移动通讯系统,扩展各种多媒体业务。积极争取设立国际出口局,开通与国际信息平台接轨的信息高速公路,更好地服务于东北、服务于全国,从根本上改善大连地区通讯环境。
加快以3S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为支持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数字化,初步形成城市综合基础地理、公共资源、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基础数字化环境。建设大连市地理空间数据交换中心和宽带网站,开发大连市地理空间数据库及信息系统,构建三维可视化数字城市基础框架,在全国率先进入数字城市示范行列。
加大投入,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制度和设施建设。强化信息法制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关键技术,支持研发急需的信息安全产品,努力增强信息安全防护、应急反应、恢复对抗能力,基本满足国家和市党、政机关及经济等部门对信息渠道畅通和网络安全的需求。加快制定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地方性法规,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投融资政策,设立信息化建设和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形成大连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制。
二、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系统建设
围绕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建设区域信息中心的目标,加快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以政务部门、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企业为重点,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营造益于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政策环境。加快推进全社会信息资源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建设,全面整合地方信息资源,形成社会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共享的机制。积极开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信息服务。以党政、公安、财税、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公共服务、口岸、金融、商贸、旅游等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的各类信息应用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有步骤地推进社区智能化建设。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系统的建设,满足大连城市功能的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推进信息化。
三、发展信息产业
软件产业:力争保持年均60%左右的速度递增。以大连软件园为主要产业基地,扩大和发展与世界知名软件大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吸引他们来连投资创业。跟踪世界先进水平,高起点切入,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级软件人才,大力发展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成套软件产品。重点开发嵌入式软件、大型应用软件和中文信息系统等,形成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把大连软件园建成国内一流的软件开发、示范、出口、人才培训基地。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覆盖面广、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将大连建设成为国际化软件产业示范城市。到2022年,软件销售总额将达100亿元,出口创汇3亿美元。
信息服务业:加快培育多经济成份、多层次、多专业从事信息服务的市场主体,开拓信息服务新领域。在推进传统信息服务业数字化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网络增值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以及各类专业信息咨询服务。引导和推动各类网络服务企业的发展,扩大网络信息服务覆盖范围,增加用户数量。鼓励和扶持一批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技术开发、集成、运行和维护支持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提高大连信息技术的自主服务和对外服务水平。以城市公交“一卡通”项目为切入点,推动IC卡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加强信息咨询企业与国内国外重要咨询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跨国、跨地区的信息咨询业务,尽快实现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网络化、国际化。
信息制造业:立足现实基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不断增强信息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改造传统产业的智能支持能力。重点发展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其配套产品、通信设备、新一代视频产品和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等4个行业。重点建设有牵动效应的龙头项目,提高信息化装备能力。
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围绕优势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又具有大连特色的电子商务。优先发展商贸、金融、物流、旅游、展览、政府采购、教育等领域的电子商务,使之成为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到2022年,建立起比较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运行支持体系,形成比较规范的政策、法制环境,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电子商户汇聚地和物流的集散地,确立大连的电子交易与在线支付的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地位。实现大连市CA认证中心与国家及其它地区CA认证中心的交叉认证。全面整合港口、海关和邮电EDI系统,建成海、陆、空物流信息网互连互通的全地区综合物流电子商务网,满足工商企业实现“零库存”的需要,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带动现代物流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到2022年,全市50%的中小企业和大型工商企业基本实现电子商务购销业务,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商务交易总额的50%以上。
五、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在全社会实施多层次的信息教育工程,广泛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提高人们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022年,全市中小学及大学在读学生信息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以院校、科研机构和各级培训中心为依托,建立多层次的信息人才培训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对高层次信息人才的深造培养和企事业人员计算机、信息网络知识的培训,使大连成为东北地区计算机和软件人才的培训基地。
第十章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增强城市集聚、服务、辐射能力,适应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为目标。按照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标准,建设高效便捷、畅通安全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培育发展枢纽性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服务功能,增强大连对内对外沟通和承载国内外大型活动的能力。
一、加大口岸交通设施建设
“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大连口岸物流枢纽设施,完善集装箱运输、大宗货物运输、城际零担运输、城区商品配送的储存设施和运送渠道,逐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海港:继续以深水码头、集装箱远洋干线、内陆干港和物资集疏运网络建设为中心。重点推进30万吨级进口原油码头、20万吨级进口矿石码头和大窑湾港二期工程的建设。加快地方港口建设和大连港功能区调整改造,使老港区实现客货分流,建设成为与城区融为一体、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滚装客运渔人码头,把大窑湾新港区建成集装箱、散粮、矿石、石油等大宗货种集疏运的专业化货运港区,为确立大连在东北亚的干线港地位奠定基础。
空港:按照国际机场4E类标准和完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综合功能的要求,升级改造周水子国际机场,扩建候机楼、停机坪、停车场和其它配套设施。积极开辟新航线,增加客货运输量,加快大连成为东北地区航空枢纽港的建设。认真做好新机场的前期规划工作。
铁路:重点完成哈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大连段)、大连火车站改造和烟大火车轮渡项目建设,大幅度提高铁路运输通过能力和集散能力,把大连建成东北地区跨海连接华东地区的陆路客货运输的重要枢纽。
公路:重点完成大连主城区北部出口路的拓宽改造与延伸,完善主干线公路网的建设,加快推动农村公路网建设。形成以“三纵三横”(三纵:沈阳——大连、大连——丹东、盖州——亮甲店;三横:皮口——交流岛、城子坦——长兴岛、塔岭——永宁)为骨架的快速公路网和辐射整个市域的“2小时经济活动圈”。
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解决大连城市及市县城市供水问题,完成英那河水库扩建、“引英入连”供水、大连城市供水系统改造工程和市县城市供水工程。着手规划研究大连城市远期供水方案。城市供水,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在加强供水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加强中水利用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市区老旧地下管网的改造工程,建设安全可靠的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系统。
加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大幅度提高城区之间、城区内的交通输送能力和通行速度。进一步加大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力度,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构筑与现代化国际城市相匹配的新型公共交通体系。
能源建设,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大使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提高城乡供电质量和安全性。继续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减少一次能源对环境的污染。
根据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标准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实施市民水、电、气、热、通信入户设施的改造工程,调整标准,实行水、电、气、热单户计量和信息网络服务入户,加快构筑现代化高标准微观基础设施,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在搞好集中供热、中水利用、生活排污的同时,逐步推进供热、中水利用、生活排污处理的小区化、楼宇化,优化环境。
三、加强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增加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按照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布局调整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卫生防疫、群众体育、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继续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舍,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以创建“国际健康城市”为目标,建设国内一流水准的综合医院、急救中心、康复中心、心理咨询医疗中心和社区医疗保健网络,建立海上救护系统。建设大容量、高水准的现代化体育中心,网球、游泳、足球、自行车、田径等训练基地和开展大型竞技体育赛事的优良场馆,增强承办国内外体育大型赛事的能力。建设国内一流的大剧院、东北最大的电影放映城、新闻大厦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时代感的文体设施项目。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设一批设施水平较高、管理科学化、服务优质化的社会福利场所。大力度建设环境优雅、管理规范、功能完善、各具特色、设施配套的现代化社区。
第十一章 推进城镇化
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合理调整行政区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产业、人口的扩散,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大连整体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以主城区为极核,沈大高速公路、黄海大道、渤海沿岸为轴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1相关文章: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1
第一章发展基础"九五"时期,是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很不平凡的5年,是我们战胜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困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5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小学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安排
下一篇:重点工作推进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