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档>知识百科>母婴>幼儿教育

父母如何训练宝宝自控力

更新时间:

常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宝宝一不如意就乱发脾气、不喜欢遵守规则、碰到困难就轻言放弃等,这多是由于宝宝缺乏自控能力引起的。

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能够自觉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直接关系到宝宝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及其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培养宝宝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宝宝自控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外部控制阶段(0-2岁)

这一阶段的宝宝本身缺乏独立判断能力、易冲动,常常是为了成人的要求、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产生或抑制某种行为。处于这一阶段的宝宝关心的往往是社会环境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在其心目中有重要地位的他人对自己的赞许或否定。

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渡阶段(2岁后)

此阶段的宝宝由受外在力量控制逐渐转向受内在规则或道德力量的控制。会考虑到不好的行为可能会伤及他人,并引起内疚,从而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此阶段宝宝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成熟,外部控制还占有一定比重。

自我控制阶段(4岁后)

在此阶段,宝宝已经形成了内部的准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判断来形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够自己监控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自身的调控而克服自己内心的冲动,开始表现出合宜的社会行为。

分阶段培养宝宝的自控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宝宝在后天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自我控制意识的觉醒,到被动的外部控制,再过渡到自觉的自我控制,宝宝的自我控制能力在父母的引导下逐渐培养起来。

0-1岁:发展自我控制的第一步

9个月的浩浩抓住电视机遥控器,兴奋地胡乱按键,妈妈过来将遥控器夺走,责备地说:“这可不是给你玩的啊,玩你自己的玩具。”随即递过来一个有按键和抽屉的玩具。

在这个情景中,9个月的浩浩开始学习自我控制——他从妈妈那里接受了一个替代的玩具。但是,妈妈能够指望下次看到遥控器的时候,浩浩会乖乖地不碰吗?

对于1岁前的宝宝来说,由于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还很不成熟,兴奋过程占优势,因而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冲动性,以前强调过的事情再次发生时,他未必会遵从规则。

专家建议:

帮助宝宝进行自我安抚 所有的婴儿在出生后就开始表现出一些自我安抚的技巧,如吸吮手指脚趾或者父母的身体、打哈欠等,这其实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第一步。调查显示,自我安抚能力对宝宝独立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父母可通过拥抱、抱在怀里摇晃、轻声哼唱歌曲、亲吻等行为来帮助宝宝自我安抚。

告诉宝宝哪些可以做,而不是哪些不可以 对外界进行试探和触摸是宝宝的本能,或许有些行为在大人看来是不对的,但是在宝宝1岁前,他们是不可能立即就明白哪些行为是错误的,然后记住。对他们来说,任何规定和说教也都是不起作用的。所以爸妈首先要引导宝宝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而不是大声训斥他们的过错。这时候,安全的环境和耐心的引导,是教育宝宝的最重要的条件。

父母冷静的情绪 面对一个无法沟通,动不动就嚎啕大哭的婴儿,绝大多数爸妈都会深感沮丧、烦恼,甚至大发脾气。直接把这些感受表现出来并不是明智之举,父母应先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妨在心里先默数到10,或者先深呼吸,让心情平稳下来。记住,只有父母安静下来,宝宝才能有安全感。

1-2岁:“叛逆期”的界限设定和自我控制学习

15个月的扬扬乱按遥控器按键,妈妈过来将遥控器拿走,并给他一个有按键和抽屉的玩具。扬扬开始嚎啕大哭,又踢又滚,还试图从高高的柜子上拿到遥控器。

在这个情景中,15个月的扬扬和9个月的浩浩明显不同的表现是,扬扬开始对妈妈的干预进行反抗了,因为扬扬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了。

1岁前的宝宝是说不上什么自我意识的,他甚至还不能知道自己的身体的存在,在吸吮自己的手和脚时,就像吸吮自己以外的东西一样。当宝宝快l岁的时候,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之后进一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这时候的宝宝开始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同时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宝宝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奇的“自豪”之感。然而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存在、探索的热情高涨,常常和各样的行为规范产生激烈的冲突,这时候的宝宝开始经历他们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

专家建议:

清晰的沟通 及时打断宝宝的不合适行为,可以紧紧地(但不是愤怒地)抓住宝宝的手,用认真的(而不是生气的)声音告诉他:“你这样做不对。”然后,尽量用简单、平和以及清晰的话告诉宝宝,他做的事情带来了不好的结果。

冷静的观望 宝宝一旦哭闹,只要不处于危险的境地,父母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观望和分析:宝宝到底要干吗?是因为疲倦、压力、愤怒还是沮丧呢?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宝宝在这个情景中得到学习,设立好界限?不要急于去打断宝宝的哭闹,不管是满足还是训斥,父母应该给自己和宝宝一点儿时间。

替宝宝表达他的情绪 宝宝采取一些不合适的行为常常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当父母试图理解并猜测宝宝的想法,替他表达他的情绪的时候,宝宝会感觉自己被理解和包容,从而情绪平稳下来,愿意和父母合作。

协助宝宝解决问题 如果宝宝已经可以用语言表达了,父母应该在事后,等宝宝平静下来,认可宝宝的感受,然后告诉他如何采取其他方式来处理问题。

以身作则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模式,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方式,给宝宝一个学习的样板。比如,告诉宝宝:“妈妈找不到钥匙了,妈妈也感觉很生气,来,让我们一起深呼吸,一起来找找看。”这样克制情绪、有效的处理危机的方式,日后会成为宝宝效法的一个模式。

延迟满足 宝宝在2岁后,就应该接受“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的教育。经常性的即时满足,对宝宝有害无益,而“超前满足”则是愚蠢而浪费的举动。“延迟满足”的目的在于训练宝宝的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学会忍耐。而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宝宝,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易成功,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也会更有耐性,较易适应社会。

TIPS:代币法来延迟满足训练(1岁半后)

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约定,如果要买一样玩具或者是想吃一样东西时,要用平时积累起来的“五角星”来进行交换。“五角星”是平时宝宝表现好的时候获得的“奖励”,一般在宝宝积累到5次或10次后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宝宝获得“奖励”的过程就是一种等待。爸爸妈妈要注意——

给予奖励的标准一定要统一

要根据宝宝的实际能力来制订

和宝宝约定的事,爸爸妈妈一定要做到

2-3岁:主动的自我控制学习

2岁半的子涵很想要小涛弟弟的新玩具车,于是动手去抢,高出小半个头的子涵还打了小涛弟弟一下。结果,两个宝宝都大哭起来。子涵妈赶忙过来,将玩具车还给了小涛。妈妈告诉子涵,打人是不对的,劝说子涵向小涛弟弟道歉,然后协助子涵询问小涛弟弟,是否可以轮流玩这个新玩具。

宝宝大约2-3岁的时候,开始掌握代名词,如“你”、“我”、“你的”、“我的”,同时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有了质的变化,独立性开始增长起来,这在宝宝常常说的“我自己来”这句话中得到了明显的表现。同时,随着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宝宝也已经能够理解“等一等”的含义了,但因为他们自我调节能力有限且对于延迟满足的策略掌握不足,所以遇到需要等待的情况时经常会表现出不耐烦。另外,因为双向沟通中语言的复杂,宝宝会出现一些无法表达的情况和误解,会出现打伙伴、争抢玩具和大声哭闹等情况。

专家建议:

转移注意力 忽视宝宝的哭闹,若无其事地提供给宝宝意想不到的选择,比如,问他是否愿意参与到游戏里面来,或者指给他看窗外的小鸟。当宝宝情绪稳定下来后,再理智的解决问题。

事先提出警告 准备胡乱踢球的宝宝应该被告知:要不就和爸爸一起你一脚我一脚来玩游戏,要不就把球踢飞,游戏结束。家长提出警告的时候,口气要严肃但是温和。告诉宝宝他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同时需承受选择带来的后果。

教育保持一致性 如果乱丢玩具的宝宝发现每次的捣乱行为带来的就是没收,那么他就知道不再乱丢玩具了。如果这个规定一直在变化,宝宝就无法遵守,也无法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使用倒数计时器 想要宝宝在吃饭后认真刷牙2分钟吗?家长可以使用煮蛋器作为一个参照物,让宝宝很清楚地知道应该如何做;妈妈需要10分钟叠好衣服,才能和宝宝一起玩游戏吗?那么就给煮蛋器定时10分钟,宝宝就对自己该等多久有了概念。一个有次序、有规则的家庭会让宝宝充满自信,从而知道如何调整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

营造一个安全空间 在家里给宝宝安置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宝宝可以不受干扰地完全放松自己。可以在这个角落放一些软垫子、绒毛玩具和宝宝喜欢的书籍。和宝宝一起设计好这个空间后,告诉他,如果他感到情绪低落或者激动,就可以去那个安全地带“冷静冷静”。告诉宝宝,愤怒、难过和沮丧等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尖叫和打人等举动是不对的。而这个安全地带就是宝宝可以重新调整自己的缓冲地段。

TIPS:爸爸妈妈的盲点

过高期待值调整:2岁后的宝宝一般都能说会道了,会辨别是非,知道对错。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看到子涵并非不讲道理,但是他无法控制自己对玩具车渴望的冲动,而这个阶段,家长的期待值常常过高。我们听到很多家长会说:不是能说话了吗?你怎么还不能这样理解?应该会控制自己了!而宝宝这段时间的自我控制能力仍然有限,他们在自我控制上面还有反复。


父母如何训练宝宝自控力相关文章:

父母如何训练宝宝自控力

常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宝宝一不如意就乱发脾气、不喜欢遵守规则、碰到困难就轻言放弃等,这多是由于宝宝缺乏自控能力引起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能够自觉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