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 夏季冲凉的7大好处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里,人们都想尽各种办法来降暑,然而冲凉成为了大家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并且冲凉不仅可以消暑降温,而且还有其他的好处。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冲凉的7大好处”吧。
1.提高警觉度
早上起床用稍微冷一点的水冲凉,身体受到刺激之后自然的深呼吸,这能够增加体内氧的摄入量,而且心跳也会加快,促进全身血液的循环,身体也会慢慢的暖和起来,一天都会感到神清气爽,整个人充满能量。
2.改善头发和皮肤健康
热水浴会导致皮肤干燥,而温水浴则可紧致肌肤,收缩毛孔,防止堵塞。另外,温水浴有助于“封住”皮肤和头皮毛孔,防止灰尘进 入。美国纽约市皮肤科专家杰西卡·克兰特博士表示,冷水或温水还有助于防止皮肤过快失去自然油脂的保护。在护发方面,冷水冲凉有益毛囊健康,使头发更亮更健康。
3.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
美国自然健康专家约瑟夫麦克拉博士表示,冲凉可更有效地刺激动脉泵血能力,改善心脏总体健康状况,增加重要身体器官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降低血压,防止动脉阻塞和改善免疫系统。
4.有益减肥
哈佛医学院附属乔斯林糖尿病中心研究发现,人体脂肪分为白色和棕色两种。前者是有害脂肪,后者则是好脂肪,可产生能量保持身体温暖,身体遇冷时即可被激活。因此,冲凉有助于促进棕色脂肪活动,帮助身体消耗更多热量,长期坚持,一年可减重4公斤。
5.缓解肌肉酸痛,加速运动后恢复
英国北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一项研究发现,运动后洗冷水澡可缓解肌肉疼痛。该研究涉及17项相关研究和360名参试 者。研究结果显示,参试者在阻力训练、自行车运动或跑步之后,洗24分钟冷水浴(水温10~15摄氏度)可有效缓解运动后1~4天的肌肉酸痛症状。
6.减轻压力
一项研究发现,冲凉刺激之后,参试者体内尿酸水平显着降低。另外,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HS)水平得到提高,该氧化剂可使其他抗氧化剂处于最佳水平。这些都有助于缓解压力,增强对压力甚至疾病的耐受力。
7.缓解抑郁症
冲凉可对皮肤中的“寒冷受体”构成强刺激,使外围神经末梢向大脑发送大量的电脉冲信号,进而改善情绪,缓解抑郁症状。一项研究发现, “冷水浴疗法”还具有止痛功效,而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也不会产生依赖性。该疗法包括1~2次冷水浴(水温3摄氏度),每次2~3分钟,中间可休息5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冲凉的水温不宜过凉,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定夺。
小暑之季,天气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表面看上去是干的,但含水分较多,久坐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
中医理论认为,从夏至这一天起,天气开始酷热而蒸闷,出汗多而耗津伤液。因此,长夏最宜补养津液,不但能安度盛夏,对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也大有好处。
1. 保证盐分拒绝冰冷夏季气温高,出汗多,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 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是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饮用。
2.多吃酸苦健胃养脾盛夏暑热最使人伤津耗气,加之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多集中于体表,胃肠血液相对不足,食欲减退。因此在盛夏吃点带有酸味、苦味的食品,如酸杏、苦瓜等,能防止出汗过多,对汗腺有收敛作用。
3. 日饮三汤一夏无忧夏令喝汤既营养,又能补足水分。老鸭汤是夏令进补的最佳补汤。鸭属水禽,性寒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特别适合体内有热、上 火的人食用。母鸡汤含有特殊抗病成分,有防治感冒、支气管炎的作用。番茄汤所含番茄红素有一定的抗前列腺癌和保护心脏的功效,最适合于男子饮用。
总结:从上面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来,在这个炎热的夏季里,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来冲凉不仅可以防暑降温,而且对身体还有不小的好处,能够减轻压力,能够减肥,还能够缓解抑郁症,那么大家试一试吧。
夏季养生 夏季冲凉的7大好处相关文章:
夏季养生 夏季冲凉的7大好处
上一篇:老人耳鸣赶紧做心电图
下一篇:高血压性心脏病鉴别诊断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