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档>知识百科>健康>心理健康

9个减压好习惯放松心情

更新时间:

还在减压吗?觉得自己的压力太大没办法承受了?那就放松自己给自己释放压力吧,教你九个减压好习惯,让你轻松生活!

9个减压好习惯

“压力太大”、“负担太重”……这样的抱怨似乎总是如影随形地纠缠着我们。美国《好主妇》杂志结合多位心理学家的亲身体会,教你如何清理心理垃圾,给心灵减负。

改掉手机不离手的习惯。

很多人走到哪儿都要把手机抓在手里才踏实,总是担心错过什么重要电话或短信。其实,手机在包里也能听得见,与其依赖“电子朋友”,不如约朋友面对面沟通,更让你畅所欲言。

把几年没翻的旧书送人。

我们需要知识更新,因此,最好让自己的书柜也时常保持新鲜血液,定期“辞旧换新”是相当有必要的。当然,如果有人需要这些旧书,送给他们是最好的归宿了。

扔掉无价值的资料。

很多人抽屉里保存着一大叠购物单据、缴费发票等。这些票据的使用机会其实几乎为零,过了一定期限如保修期后最好扔掉,给生活腾空间。

与不适合交的朋友“拜拜”。

有人是天生的“麻烦制造者”,有问题时才想到你。跟那些会给你带来负面情绪的朋友说再见,多和富有想法、独立有为的人结交,给自己建立正向的氛围。

别老盯着过去的成功。

成绩能鼓励人奋进,可也是逼着你“超越自我”的压力来源之一。把奖状、奖品等放到看不见的地方,告诉自己,抛开过去的束缚,才能创作出更好的成绩。

删除不联络的联系人。

很多人的通讯录里保留了五、六百个电话,可真正联系的不到1/3。不妨把这些联系人进行一次彻底分类,只留下需要经常联系的100—200个,其他号码找个地方备份即可。

及时清理短信和邮件。

管理好自己的手机短信和邮箱,就像管理好个人形象一样,能够增加快乐。一般来说,手机上保留的短信不要超过十条,电子邮件保留最近的20封左右即可,这会让生活更清爽。

用有品味的书代替八卦书报杂志。

很多八卦书报、杂志,既没有“营养”,又会浪费我们大量的宝贵时间。把它们放到一边,可以尝试用一些有品味、有哲理的图书、杂志充实自己的生活,或者外出运动健身,既带来快乐,又丰富心灵。

换掉超负荷的工作。

有的工作虽然待遇发展都不错,但实在太辛苦。虽然舍弃需要勇气,但“长痛不如短痛”,换一份弹性更大的工作,会让你的生活充满趣味。

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

为什么有些人总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为什么有时我们觉得自己说得很清楚,可别人就是不明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曾说:当我们能够想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时,自我就出现了。

换位思考,是彼此相互靠近的桥梁。用别人的角度,去俯瞰世界,每一面都是不同的新鲜,同一个地方,你能收获不同的精彩。

当他人出现时,“我”就诞生了

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和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生命体,他分不清什么是自己,什么是外界,心中还不存在“我”这样一个概念。当我们渐渐感受到他人和自己的不同时,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和其他人一样,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占有这一两米的空间而已。

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曾说:当我们能够想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时,自我就出现了。当我们进而能够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我们所知觉到的他人的期望时,就成了社会人。成熟就是这样一个从自我中心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年龄越小越不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是因为人生来自私,而是因为幼儿的大脑还不具备这个能力。如果给一个3岁小孩儿讲故事:小明和小强一起玩球。小强回家吃饭,先把球放在了门后面。在小强走的时候,小明把球装进了沙发旁的绿盒子里。那么,小强回来会到哪去找球呢?作为一个6岁以上的人,你很容易就能回答出“到门后面找”,因为小强不知道球被转移了。但是3岁孩子会回答“到绿盒子里找”,因为他们体会不到人与人视角的不同,认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也都知道。

我就在这!你怎么看不见我?

不要以为自己比3岁小孩强多少,成年人也常常陷入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是透明的,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透明感错觉”。你几乎意识不到自己什么时候犯过这种错误,但你很可能经常抱怨:“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你怎么这么笨,就是不明白呢!”这时你很可能产生了自我透明感错觉。

别人不会像你想的那样理解你,不信试着在心里哼一段经典旋律(比如《欢乐颂》,要保证听者一定熟悉这首曲子),边在心里哼边用手敲击节奏,你觉得别人有多大可能猜出你哼的是什么歌?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牛顿的研究发现,敲击者平均认为猜对的概率可以达到50%,而实际上猜对的概率只有3%。人们在敲击节奏时心里不可避免地会哼唱出曲调,甚至会出现复杂的交响和合唱,而听者获得的信息仅仅是简单、无规律的敲击节奏。甚至对于敲击者的一个停顿,听者都很难分辨究竟是停,是拉长音,还是仅仅因为敲击者忘了下面该怎么敲。但是敲击者感受不到听者的这些困难,以为自己能听到的别人一定也能。

还有些人高估了自己在人群中的醒目程度,当你打电话问他在哪时,他从来不借助任何地标,而是把自己当作地标,认为所有人都应该看见他:“我就在这啊!”

Email :方便了沟通还是制造了沟通障碍?

我们还常常高估自己的表达能力,很少觉得自己应该对听众的一头雾水负责,还怪他们理解能力差。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宝姿·凯莎和安妮·瀚利让参与实验的学生对其他人朗读一段有歧义的话,发现听众并不像这些学生以为的那样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面对面的交流尚且难以完全沟通,Email 交流就更容易产生误会。可是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以为自己的意思可以通过文字准确表达。在纽约大学斯滕管理学院贾斯汀·克鲁格的研究中,人们想当然地以为90%左右的情况下,其他人能够看出他们邮件中的语气是讽刺还是直叙,而实际上这个数字只有56%。

就像敲击音乐一样,我们通常很难意识到别人是看不到表情,听不到语气的,不过克鲁格想办法让实验参与者意识到了自己表达的不足。他让参与者把同样的话制成 Email 和录音两个版本,这时参与者客观地正确估计出了别人对自己的理解程度,因为这时他们可以意识到Email表达的局限性。

就在阅读这些文字时,你可以想象文盲看到这些字是怎样的感觉吗?有人把这种无法理解他人的现象叫做“知识的诅咒”。我们每多一点知识就会失去一分对没有这个知识的人的理解。小孩子在与外界不停的互动中渐渐意识到了他人的存在,而这才只是个起点。真正的成熟不是能够“横看成岭侧成峰”,而是懂得“远近高低各不同”。

换位思考,收获不同的精彩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不同角度看法。”我们时常觉得沟通很难,是因为我们没有试过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没有相互理解的人,就算有一方暂时妥协,但这不是真正的沟通。彼此的观点没有一个交合,那只会将彼此的距离推得更远。

在职场里,我们要常常换位思考,如果是员工的话,我希望得到什么;我是领导的话,我要怎么做;我是客户的话,想得到什么。只有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我们才能更清晰,自己所在的位置,做什么才是对自己最好,同时,也能得到别人的认同。

在与孩子的沟通同样,换位思考,必不可少。互相多一分了解,少一分猜疑;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惩罚;多一些体谅,少一些嫌弃。这样,你能收获一个温暖美好的家。

我们不管身处何处,在人与人的相处之间,换位思考,是彼此相互靠近的桥梁。用别人的角度,去俯瞰世界,每一面都是不同的新鲜,同一个地方,你能收获不同的精彩。

结语:你的压力大吗?快去试试这些减压方法吧!(文章原载于《中外健康文摘》《养生杂志》,刊期:2012.07/2012.6,作者:吉宁/杨丽君,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库知识百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9个减压好习惯放松心情相关文章:

9个减压好习惯放松心情

还在减压吗?觉得自己的压力太大没办法承受了?那就放松自己给自己释放压力吧,教你九个减压好习惯,让你轻松生活!9个减压好习惯“压力太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