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脾虚验方 正确认识脾虚症状
脾虚的表现有水肿、呕吐、四肢逆冷等,病征不同所对应的用药效果也是不相同的,不同的症型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今天我们来讲讲脾虚的人怎样用中药调理?
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不同的症型常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脾气虚:
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
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暗,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
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
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中医治疗脾虚验方:
1、脾胃气虚,不思饮食。
用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一钱、灸甘草五分、姜三片、枣一枚,加水二杯,煎至一杯,饭前温服。此方名“四君子汤”(按:各药分量在此方中不再折扣)。
2、小儿蒸热(脾虚人瘦,不思饮食)。
用白术、白茯苓、白芍药各一两,甘草半两,加姜枣煎服。此方名“吃力伽散”。
3、脾虚胀满(脾气不和,冷气客于中,雍塞不通)。
用白术二两、桔皮四两,共研为末,加酒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前服,木香汤送下。此方名“宽中丸”。
4、脾虚泄泻。
用白术五钱、芍药一两,共研为末,加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两次,冬月加肉豆蔻煨为末。又方:用青粱米半升、神曲一合,每日煮粥食。又方:用黄雌鸡一保,炙过,以盐、醋涂上,煮熟吃下。
5、脾虚寒疟(寒多热少,不思饮食)。
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又方: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方: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四三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
6、脾虚下白(脾胃虚冷,停水停气,凝成白涕下出)。
用硫磺一两、炒面粉一分,共研为末,滴水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7、脾虚下痢,日夜不止。
用野鸡一只,治净,加桔皮、葱、椒等五味,作成馄饨,空心吃下。
8、脾虚滑泄。
用乌骨母鸡事例,治净,在鸡腹内装入豆蔻一两、苹果二枚(烧存性),扎定,煮熟,空心吃下。
脾虚食疗:
1、莲子:
清代《本草备要》说,莲子“落田野中者,百年不坏,人得食之,发黑不老”。宋代《太平圣惠方》载莲子粉粥,每次取莲子粉15~20克,粳米或糯米100克煮粥,早晚食用,可以治疗年老体弱、慢性泄泻、多梦失眠、夜间多尿,令人强健。
2、粳米粥:
粳米50克,葡萄干10克,以适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干,共同炖煮至稀烂即。
3、番薯:
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4、玉米两个,排骨200克。
制用法:排骨和玉米放在锅内煲汤,熟后吃玉米、排骨喝汤。
5、胡萝卜2个,青椒适量。
制用法:放在锅内,加入调料爆炒,待熟后食用。
6、南瓜、小米。
制用法:南瓜和小米放在锅内煮熟后食用。
7、大枣:
性温,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枣安中养脾”的记载。明·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对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经常服用大枣。
8、健脾:
可用山药、白术、苡仁、土豆、白扁豆、红薯等,只要是长在地里深处的都可以健脾。用它们熬粥、炖肉、单煮均可,如果放一点荷叶,醒脾效果会更好。
9、 用瘦牛肉30克,香菇10克。
牛肉先用粉面裹好。汤沸后入泡好香菇,再拨进牛肉片,同时点入适量味精、食盐、香油,煮沸后即可。
10、四神沙参猪肚汤:
猪肚半个、薏仁100克、盐适量、沙参25克、莲子200克、茯苓100克、新鲜山 药200克、芡实100克。做法:先猪肚洗净烫水,切成大块;芡实、薏仁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1小时,沥干;山药削皮、洗净、切块;莲子、沙参冲净。然后将除莲子和山药外的材料放入锅中,煮沸后,再转文火炖30分钟,加入莲子和山药。再续炖30分钟,煮熟烂后,加盐调味即可。
11、三米桂圆粥:
薏苡仁30克,紫米、糯米各80克,红枣9枚,桂圆肉、红糖各25克。将薏苡仁、紫米、糯米淘洗干净,红枣去核洗净切成4瓣,三种米加入适量清水同煮至沸,待米熟,再加入红枣、桂元肉、红糖煮成粥。 每日早晚服,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者可长期服用。可健脾开胃,补益气血。适用于脾胃虚寒,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消渴多尿,自汗便溏等症。
忌食食物:
1、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2、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
3、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中医教你调理5种脾虚状态
脾虚是一种体质,脾虚可能会致肠胃不好,还可能是肥胖的真凶;中医以为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因脾虚失运,水湿停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下面是是脾虚的9大症状,不同症状的脾虚该如何对症调补呢?
1、脾虚泄泻
【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品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乏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病理】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
【治法】健脾渗湿止泻
【对症疗方】八仙糕: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湘莲末、党参各5克。先将上述药物煎煮取汁,再与适当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2、脾虚出血
【症见】便血紫黯,甚则玄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病机病理】脾虚出血乃脾气衰弱,血失统摄为罹。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对症疗方】荠菜红枣汤:荠菜(鲜品100克,干品荠菜花30克),大枣15枚。调味品适量。制法:荠菜摘洗干净,先加水煮汤,初沸时加入大枣,煮熟,调味,即可食用。分2-3次吃完,要连服15日以上。
3、脾虚带下
【症见】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乏,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
【病机病理】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对症疗方】完带汤,或用白扁豆20克,向日葵瓤25克,水煎服。
4、脾虚经闭
【症见】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
【病机病理】多因脾胃衰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
【治法】补脾胃、养气血。
【对症疗方】山药粥:其制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鲜山药洗净,捣泥,待大米粥熟时加入拌匀,尔后调入乳酪、白糖食用;另一方法是,将山药晒干研粉,每次取30克,加冷水调匀,置炉上,文火煮熟,不断搅拌,两三沸后取下,调入乳酪、白糖即可食用。
5、脾虚多涎
【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
【病机病理】《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
【治法】补益脾气
【对症疗方】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0.6克、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总结:中医脾虚症也就是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症,多数因为饮食失调而引起的,今天我们所讲的中药调理法,是根据不同的病症所用方法,病症上有本质区别的治疗上也是有分别的。
中医调理脾虚验方 正确认识脾虚症状相关文章:
中医调理脾虚验方 正确认识脾虚症状
上一篇:孩子头部被撞伤为何会耳聋
下一篇:美容养颜排毒方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