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进补要避免这七个误区
进入冬季后,人们的胃口随着气温的下降逐渐好转起来,因此,一到冬季,许多人就张罗着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进补了。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冬季进补,来春打虎”。冬季适当进补,不仅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而且也为冬季的来临奠定物质基础,对恢复体力、提高抗病能力、减轻宿疾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进补要讲科学,否则很容易步入误区。
误区一:越贵越补
一些人以为东西越贵越好,不惜花高价买燕窝、鱼翅之类的保健食品。其实这些东西进补功效未必就好,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十分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缺什么,补什么”是进补的基本原则,不要以贵贱分高低,关键是看自身哪项功能较差,再根据体质选择相应补品,尤其是老年群体,则更应以实用为滋补原则。
误区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是很不科学的。过量进补会加重脾胃、肝脏负担。夏季人们常吃冷饮、冷冻食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入秋即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以承受,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还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等副作用。
误区三:虚实不分
进补要先分清自身体质,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进补,不是虚症病人不宜进补,要辨证施补。即使是虚证,也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分,人体器官又有心虚、肺虚、肝虚、脾虚、肾虚等不同,进补前最好先向专业医生咨询,结合各种补药的性能特点,对症施用。如热性体质者就不适合服用人参、鹿茸、海马等温热性的药物。
误区四: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许多食物也是很好的滋补品。如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芝麻、花生、红枣、扁豆等也是进补的佳品。
误区五:进补单一
有些人喜欢按照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这么做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对健康是不利的。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如牛羊、狗肉、辛辣食物、酒等,都是偏温热的,会导致体内毒火旺盛,出现口干、口渴、嗓子疼等症状,不宜过多食用。
误区六:凡补必肉
夏季过后,脾胃尚未完全恢复到正常功能,因此过于油腻的食物不易消化吸收。另外,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以及过多的脂肪、糖类等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但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所以,秋冬季在适当食用牛肉、羊肉进补的同时,不应忽视蔬菜和水果,它们可以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误区七:重“进”轻“出”
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否则食物代谢后产生的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对身体会产生更大的危害。
冬季进补要避免这七个误区相关文章: